有了VR位置追蹤技術,它能讓你在虛擬世界中自由行走

2021-02-14 微型計算機

VR和AR經過多年發展,現今也算小有所成,給很多人帶來了全新的體驗。然而,對比那些科幻電影,總覺得它們還差很多東西。沒錯,電影裡那些炫酷的虛擬世界場景,都需要一個不可或缺但門檻又非常高的技術來支撐,那就是位置追蹤。這個問題不解決,VR、AR就永遠只能是一種宅男科技。

《頭號玩家》電影相信很多人都看過,片中的場景應該算是VR的終極形態了。但是要達成這樣的體驗,必須要解決一個問題:如何定位玩家的空間位置?也就是所謂的位置追蹤怎麼實現。對於AR而言,這個問題還不算很尖銳,因為它是基於現實世界的圖像增強。但全沉浸式的VR就不同了,玩家看不到周圍的真實環境,展現在玩家周圍的完全是個虛擬世界,這個虛擬世界又必須把真實環境裡的各種障礙以及玩家的空間位置準確反映出來,才能讓人暢玩。

定位空間位置這個概念很好理解。但為了接下來便於闡述各種定位技術,我們還是要從學術的角度來說明一下。我們生活在三維世界中,稍微學過幾何的人都知道一旦確定了任何物體的X、Y、Z坐標,就能準確知道它的位置。VR行業將這種定位坐標稱為Dof(自由度,Degree Of Freedom),由3個坐標描述的位置信息即3Dof。但是,這樣只能定位到一個體積忽略不計的「點」,而現實世界任何物體都有體積,僅靠3Dof描述三維空間物體的位置是遠遠不夠的,於是便有了「位姿」。

是的我沒有打錯字,位姿是指物體在三維空間裡的位置和旋轉量。位姿需要6Dof來描述,通俗地講就是在3Dof的基礎上,加入三個角度參數,也就是讓物體還能繞三個軸轉動,構成六軸定位。很多人第一次聽到這個詞,應該都是因為Wii和PS3的手柄。在虛擬世界中,只有6Dof才能準確定位物體。

▲由3Dof和6Dof描述的角色動作,6Dof的定位更加準確。

電影和遊戲製作中經常用到動作捕捉技術,其實就是在追蹤貼在人體關節上的標記點的6Dof。多個標記點根據人體動作規律連接起來就能模擬出人的動作。實際應用中一般只能捕捉較大關節的位置信息。要想精準捕捉每塊骨骼、每塊肌肉的位置是很難的。有了動作捕捉,才能在虛擬世界中呈現人物的準確形態。

▲動作捕捉在電影和遊戲製作中都是關鍵技術,今後有望在AR/VR中扮演同樣角色。

目前,位置追蹤技術主要有兩大門派:依靠各種外部設備來定位的「外向內追蹤技術」(Outside-in Tracking),和不需要任何外部設備的 「內向外追蹤技術」(Inside-out Tracking)。

外向內追蹤技術是當前相對比較成熟的主流技術,它的實現方法也有很多:光學追蹤、電磁追蹤、慣性追蹤、超寬帶(Ultra Wide-Band,UWB)追蹤等等。這其中,光學追蹤是比較常見的方案。光學追蹤需要一個標記點和負責捕捉這個標記點的相機,這其中根據相機和標記點的數量、相機曝光方式、標記點是否有源等,又分成了好幾個流派。PS MOVE用的是單相機單標記點;PS VR、Oculus、HTC Vive是多相機多標記點。

單標記點方案只能捕捉3Dof信息,因為對於一個點而言,它怎麼旋轉都還是一個點。多標記點方案才能記錄到6Dof位姿信息。

以Oculus Rift為例,它利用多個紅外LED作為標記點,通過兩臺已校準空間位置的紅外相機實時拍攝獲取標記點方向,再通過PnP算法,即利用四個不共面的紅外LED的位置信息、四個點獲得的圖像信息計算出設備在紅外相機坐標系裡的位置,進一步擬合出設備的三維模型,最終得到玩家的位置和方向。

▲設置Oculus Rift紅外相機的位置參數是很重要的。

HTC Vive採用了雷射掃描方案。它有兩個Steam雷射發射器,分別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以每秒6次的頻率發射雷射掃描定位空間。頭戴顯示器和手柄上有數十個光敏傳感器,設備通過測量傳感器接收到雷射的時間差來計算傳感器相對於雷射發射器的位置。有多個傳感器的位置就能擬合出設備的位置和方向。相對於紅外定位技術而言,雷射掃描定位具有成本低、定位精度高、可分布式處理等優勢,且幾乎沒有延遲,不怕遮擋和幹擾。

▲HTC Vive的「Lighthouse」,由兩個steam雷射發射器進行定位。

當然上面的話說起來簡單,但實際上不論Oculus Rift還是HTC Vive,它們的定位計算過程都十分複雜,對於圖像處理設備的要求也很高。但橫向比較的話,雷射掃描定位效果要優於紅外追蹤定位,運算量也相對較少一點。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上面提到的這些定位方式有著很大的局限性:必須校準相機空間位置,意味著換個環境就得重新調試;必須通過線纜連接外部主機(即圖像處理設備),意味著使用者不能做很大的動作;必須在相機拍攝範圍內活動,這一點最不能讓人容忍。除非腳下有一個萬向傳送帶之類的玩意兒,能保證使用者無論往任何方向奔跑,在現實世界中都不會離開原地,就像跑步機那樣。然而現實中並沒有這樣的東西。

所以需要在定位技術上做文章。這就得聊聊微軟的黑科技HoloLens了。

HoloLens是一款頭戴式AR顯示設備,它的價格和技術都讓業界驚嘆。技術層面上,它採用了不需要任何外界傳感器的「內向外追蹤技術」。既然不需要外界傳感器,就不需要外部硬體搭建、標記,也不受傳感器監測範圍限制,也就有了更多樣的移動性和更高的自由度。

內向外追蹤也是一種光學追蹤方案。在頭戴設備上安裝攝像頭,讓設備自己檢測外部環境變化,經過視覺算法計算出攝像頭的空間位置。HoloLens有一個深度攝像頭,一個200萬像素的圖像攝像頭,以及4個環境感知攝像頭。它通過採集環境中的特徵點,利用SLAM(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算法獲得空間位置信息。

▲HoloLens的玻璃罩子下集成了現今比較前沿的定位技術。

所謂SLAM算法,是通過傳感器獲取環境信息,包括視覺信息、深度信息、自身加速度、角速度等來確定自己的位置,並完成環境地圖的構建。SLAM有幾個很典型的應用場景:一是電影《普羅米修斯》中的探測球,自動飛行自動掃描,分分鐘建立環境的3D地圖並且還能全息呈現出來。現實的科技當然達不到這一步,但谷歌、蘋果等的無人車、米家掃地機器人等,都是通過SLAM算法進行實時環境分析的。谷歌的Project Tango項目,也是利用該算法,讓手機實時繪製周圍環境的3D模型。可以說,SLAM是內向外追蹤的核心內容。

▲電影《普羅米修斯》中的環境探測球,算是SLAM的頂級表現了。

同樣地,內向外追蹤也有多相機和單相機的方案,它們各有千秋。多相機方案通過多個攝像頭採集外部空間的特徵點,通過三角定位計算出特徵點的空間數據。優點在於場景兼容性強,不需要太多的特徵點就能定位。缺點就是圖像處理運算量非常大而且成本很高,HoloLens內置的處理晶片成本就高達數百美元。

單相機方案利用攝像頭與外部的環境的任意兩個特徵點形成三角定位,繼而計算出空間位置。優點在於圖像處理計算量較小,成本也較低,但需要在環境中標記大量的特徵點,佔用太多空間。意味著該方案需要足夠的空間來採集特徵點,才能實現定位功能。

採集特徵點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其實HoloLens所實現的效果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工程。它相當於將Oculus、Kinect全部集成到用戶腦袋上。除了SLAM之外,還需要實時的3D繪製能力。實時3D在今天的遊戲中早已不叫事兒,但要讓一款行動裝置能畫出以假亂真的3D背景也並不容易。當然,在英偉達、英特爾等的推動下,雙攝像頭實時渲染已經很成熟了。

顯而易見,這類內向外追蹤設備面臨的挑戰也很大。首先,沒有外部圖像計算設備的輔助,對於頭戴設備的計算能力要求就更高。持續不斷地SLAM再進行3D合成虛擬空間的計算量十分龐大,並且非常耗電。HoloLens基於AR而不是VR,呈現的虛擬物品也並不複雜,3D計算量頓時少了幾個數量級,所以產品整體的電量主要耗在SLAM上。

官方宣稱的續航時間為2.5~5.5小時,其實已經超出我們的預期,原本以為這些酷炫的功能能撐一兩個小時就不錯了。但HoloLens的效果並非終點,當需要呈現全3D虛擬空間的時候,電池將會是一大軟肋,今後可能需要考慮推出背包式電池才能解決。

其次,開放環境、暗光環境、光滑表面的識別問題,由於沒有實體產品測試,不好做出結論。但結合Kinect的表現,可以猜測這一點並不會解決得很完美。

目前,除了微軟之外,Oculus、Google,以及國內一些實力廠家都在布局內向外追蹤技術。Oculus公布了正在開發的VR一體機產品Santa Cruz,Google則推出了Tango系統,能讓手機通過攝像頭實時生成周圍環境的3D模型。

▲Tango系統演示,「雖然目前可能沒什麼用但看起來很厲害的樣子」。

我們以前曾經說過,AR/VR一體機才是這類硬體的最終形態,而能將一體機和內向外追蹤技術結合起來,才能做出AR/VR的終極體驗。內向外追蹤技術是一場革命。「外向內」到「內向外」的進化,如同網際網路從PC端到移動端的變革,讓人擺脫了空間上的限制。只有能實現最自然的人體動作,才是最好的人機互動。

▲樂高推出的LEGO AR,不用買玩具也能嘗試。

AR絕不是只限於玩玩《Pokémon Go》。試想一下,醫院做手術時,醫生能看到實時顯示出來的病灶情況;設計師在設計建築時,能實時檢查建築的內外結構;甚至孩子們可以通過AR玩遍全世界的玩具……這樣的前景,想想就讓人期待。

▲這樣來設計建築應該是每個建築設計師都夢寐以求的。

而VR的終極體驗,就是電影《頭號玩家》裡的「綠洲」。當然電影裡還有一個體感衣的設定,但那不是我們這次要講的東西,在電影裡我們也能看到本文所講的這些定位方式。主角韋德和IOI的雜兵用的是外向內追蹤技術,觀眾能看到他們後面還有定位設備;而路人甲乙丙丁用的是外向內追蹤技術,觀眾能看到他們不受限制地自由奔跑。

▲電影《阿凡達》裡,全息投影+觸控這樣的操作過於科幻了,但如果基於頭戴式AR,實現起來難度就小多了。

寫到這裡,我突然感覺到不寒而慄。《頭號玩家》電影中所描繪的情節絕不是聳人聽聞的,一個完美的虛擬世界恐怕將會成為人類的精神鴉片。但是,就算是虛擬世界的王者,也是需要吃喝拉撒的,而這些是無法在虛擬世界完成的。畢竟,現實才是生存的基礎,而現實也有很多的美好。

相關焦點

  • VR定位追蹤技術PK賽,圍觀一下?
    該發射器能讓設備中的Watchman模塊以此計算同步脈衝和雷射命中之間的時間差,並以此時間差計算出設備的角度。在此之後,基站才能接受配備有SteamVR Tracking設備的跟蹤信號。其原理都是以三角定位算法為基礎,測量目標反射或者是主動發射的光線,並經過計算機特殊的視覺算法可轉換成目標的空間位置數據,從而實現對目標的位置跟蹤。此前微軟應用於Hololens的定位追蹤解決方案採用的也是inside-out定位追蹤技術。它擁有一顆深度攝像頭,一顆用以拍攝圖像/視頻的200萬像素攝像頭,以及4顆環境感知攝像頭。
  • VR技術,你真的了解多少?
    舉一個例子,當你戴上特製的頭盔與手套後,會發現你已置身於一個不受時空限制的歷史的博物館中,當你向前行走或者轉頭時,你所看見的景象也會隨之改變,你可穿過大廳,推開前面的大門,當你看見一件精美的展品時,你甚至可以上上下下、裡裡外外仔細地觀摩——這就是虛擬實境技術帶來的真實感覺。
  • 什麼是Inside-out位置追蹤?為何被業界一致看好
    可以這麼認為,電影中的五個情緒控制小精靈是一個人工智慧「小眼睛」,這個機器小眼睛被「植入」到你的頭戴顯示設備中,負責追蹤你和現實世界中的一舉一動,並通過計算機視覺算法同步到眼前的虛擬場景中,實現實時的多維度人機互動。
  • 眼動追蹤與VR概述
    可以在VR中模擬任何東西。雖然測試的可能性增加了,但也需要技術跟上。如果想測試(例如)飛行員在體驗新的飛行模擬時的注意力,則需要有關他們所處位置的信息。這就是VR中眼球追蹤的用武之地。下面,我們將介紹VR中的眼球追蹤,並解釋它與現實世界中的眼球追蹤有何不同,以及它如何改善虛擬體驗本身。
  • Inside-out追蹤技術為何被業界一致看好
    可以這麼認為,電影中的五個情緒控制小精靈是一個人工智慧「小眼睛」,這個機器小眼睛被「植入」到你的頭戴顯示設備中,負責追蹤你和現實世界中的一舉一動,並通過計算機視覺算法同步到眼前的虛擬場景中,實現實時的多維度人機互動。
  • vr是什麼
    vr是什麼?  對於vr很多人還感覺到比較陌生,並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代表著什麼技術,其實vr也就是虛擬實境,下面我們具體介紹一下vr是什麼,它有哪些特徵,具體應用領域在哪些地方等等,我們全方位了解一下。vr是什麼技術?
  • 光學位置追蹤系統:大場地、多人互動虛擬實境交互系統
    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各行各業對VR技術的需求日益旺盛。VR技術也取得了巨大進步,並逐步成為一個新的科學技術領域。VR產業的三大鏈條:顯示、內容和交互。顯示和內容目前已經有了相對成熟的標準,但交互還是一個產業難題。
  • 2021年VR眼鏡/VR一體機推薦+選購攻略(內含HTC、華為、愛奇藝、千幻魔鏡、Pico等品牌)
    說起VR技術,就一定要提一下電影《頭號玩家》,電影裡VR眼鏡聯動了現實與虛擬兩個世界,其中對現實世界的崩潰與虛擬世界中的繁華場景的展現令人叫絕
  • 愛奇藝最新的VR一體機產品奇遇VRⅡ亮相CES!
    【PConline資訊】2018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International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以下簡稱CES),作為是全球最大的消費技術產業盛會,於1月9日至12日在美國拉斯維加斯盛大舉行。
  • 【171VR遊戲】2021年2月28日最新及更新的VR遊戲
    因此,多虧了量子空戰模擬器,伊萬諾維奇博士設計的虛擬實境原型,你將有機會回到過去,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重要的空戰。但請注意!玩量子現實和改變歷史的道路可能會有最不可預見的後果…坐在巨大的3D量子模擬器屏幕前,系好安全帶,重溫傳奇垂直滾動的魔力頭銜。候補「經典」視角以第一人稱視角,同時執行不可能的機動動作來躲避敵人的火力。會突然出現的動態場景元素會讓你感到驚訝。從未有過如此真實和快速的模擬。
  • 活在盒子中,也能走出一個世界 「無限行走背後的故事」
    那些每天都奔走往返於現實世界的各個角落的人,通過行走,到達每一個目的地,在停停走走中去動態地感受環境和所見之物帶來的種種情緒,並與周遭的環境與人進行交互。而那些把網際網路作為獲取外界信息的主要媒介的人,他們與環境的交互,與那些在行走中親歷的人,是完全不同的。在這裡,我們姑且把這兩種交互區分為近距離交互與遠程交互。
  • 什麼是vr全景展示系統?vr全景展示解決哪些問題?
    新技術的不斷革新,vr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應用日益豐富,將vr技術應用到地產、旅遊、企業展銷等方面,將設計圖或者線下展廳「完整」地複製到網際網路上,開啟線上三維立體展示新模式,那麼vr什麼是vr全景展示系統?
  • 用VR繪畫說來就來了
    受人歡迎的娛樂方式戴上一副眼鏡 連接電腦你就能進入一個全新的虛擬世界而當VR遇上藝術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於是Google推出了一款VR繪畫軟體「Tilt Brush」它不僅打破了長期以來人們遠距離觀賞藝術作品的局限並且讓藝術家可以在虛擬實境中
  • 今日起,有關AI/AR/VR/MR的知識你一定要知道
    無論你現在從事什麼行業,做著什麼工作,有關於AI/AR/VR/MR這幾個黑科技名詞,你一定要好好弄清楚,因為前沿科技越來越受到我們的關注和熱議,可別在跟朋友聊天時因為分不清AI/AR/VR/MR到底是什麼內容而出糗,那就真的尷尬了…… 下面我們就來好好科普一下這幾個縮寫名詞AI/AR/VR/
  • VR技術能為我們教育帶來什麼?
    一、沉迷與沉浸:突破難點,把控教學節奏 VR沉浸式教學能讓學生獲得立體感知是它的最大優勢,並且不受時間和空間束縛。學生在虛擬環境中,能接觸不同時空的事物,通過立體的感知和事件的親歷,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與理解。教師利用3D攝像機拍攝製作一些VR教學資源,就能實現身臨其境的效果。
  • vr設備有哪些呢?
    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對於vr設備有哪些的相關話題我們早已不再陌生,而隨著5G的到來,VR技術也將掀起一股新的浪潮。現在的vr設備有哪些?基本分為三類:移動端VR設備、一體式VR設備、外接式VR設備。一、移動端VR設備VR設備公司把手機放到頭盔裡面連接上,所有的運算依舊在手機中進行,設備本身只起到顯示的作用,體驗感相對較差,無論顯示還是追蹤效果都比較差,但價格確實相對便宜,這類型的VR設備公司也大多都並不追求高質量的VR影片,因為手機VR技術還有待突破。
  • 數創簡史 | VR、AR如何在虛擬世界聚焦現實?
    首先,所謂VR,即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簡稱虛擬技術,也稱虛擬環境,是利用電腦模擬產生一個三維空間的虛擬世界,提供用戶關於視覺等感官的模擬,讓用戶感覺仿佛身臨其境,可以即時、沒有限制地觀察三維空間內的事物。用戶進行位置移動時,電腦可以立即進行複雜的運算,將精確的三維世界影像傳回產生臨場感。
  • 手機vr眼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目前VR虛擬實境技術在近兩年也有了一個突破性的進步,很多人對這種高科技甚感興趣。   3.這時進入到魔鏡APP效果中,能夠看到有3D影片、影片、電視劇、動漫等分類,此外也有豐厚的全景視頻和照片等內容,操作方法也教簡便,移動視角基地,在想挑選的目標上提留即可選中。其實VR眼鏡類的商品使用方法大致如此,需要手機與VR眼鏡的搭配使用,藍牙手柄的作用是使用搖杆移動和扳機鍵進行挑選操作。
  • 能插5G卡的VR頭顯!裸手操作XRSPACE一體機,在虛擬世界中「捏」個自己
    為此,XRSPACE做出了虛擬人,由使用者的動作和AI技術調動,有豐富的表情和具備真實感的皮膚。周永明對智東西說:「如果沒有虛擬人元件,就不會有很好的沉浸式體驗。機器人以及其他粗糙的擬人元件都無法達到虛擬人進入場景的體驗。我們過去三年半一直在專注做這個事情。」
  • 讓你摸得爽,手機VR神配件:VicoVR
    但是科技進步是如此的快,很快你或許就能在VR小電影裡實現手勢操作了。也就是說你帶上手機VR設備後,你能在VR視頻裡看到自己的手,玩VR遊戲的時候,你能用真實世界的手去摸到虛擬世界的東西!VicoVR 是一款能夠為移動頭顯提供位置追蹤的 VR 設備,能夠為 Android 和 iOS 系統提供無線運動跟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