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信軍
《陰符經》,全稱《黃帝陰符經》。該經的核心思想是「陰符」二字,即「陰」者,暗也;「符」者,合也。
《陰符經》全書分三個章節,第一:「神仙抱一演道章」,主要講天道陰陽之理,讓人把握機宜,以修身煉命,同時強調按自然規律處理人事;第二:「富國安民演法章」,主要說明天地、萬物與人之間存在相「盜」的關係,只有三盜(指天、地、人合一)相宜,才能相生、相安;第三:「強兵戰勝演術章」,主要闡述了用兵之道,以及學道、修煉等必須戒驕戒躁、無邪妄動、收心克欲、順應天道、隨時應物的思想。如「神仙抱一演道章」說: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以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變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富國安民演法章」說:「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窮,小人得之輕命」。「強兵戰勝演術章」說:瞽(ɡǔ)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天之無恩,則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餘,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氣。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陰符經》全書闡述了天地生殺之機,陰陽造化之理;辯天人合變之術,演陰陽動靜之妙。自始至終滲透著古代聖賢「天人同源」、「天人一貫」、「天人合一」的哲學智慧,貫穿著古人對整個宇宙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整體思考。
道教將《陰符經》與《道德經》、《南華真經》並列,要求道教徒認真學習和探究。而歷代註解《陰符經》的學者、專家也很多,且多有見地。如明代的呂坤在《注刻陰符經題辭》中稱:其言洞造精微,極天人蘊奧。帝國得之以御;老氏得之以養身;兵家得之以制勝;術家得之以成變化而行鬼神;縱橫家得之以股掌人群,低昂付變。
當代著名高道任法融道長說:「陰符三章,首講內修達聖的抱一之道,次論外王的富國御政之法,三說禦敵神疆的強兵攻戰之術。全書共三百餘言,於自然之道御政之法,用兵之策,處世之方,無不具備」。並認為該經的思想是「依天地自然的運行之道,法陰陽消長變化之理,辨五行生剋制化之機,作為修煉、治國、統軍、御將的道、法、術」。
關於「陰」和「符」、「生殺之機」、「相生相盜」的教義,任大師指出:「天道的自然運行,日月往來、陰陽升降、消息盈虛,必會自然形成寒暑交替、晝夜晦明、春夏秋冬、風雲雷電等現象。通過這些現象的升遷變化,隨之自然就產生相互形成、相互扶助、相互依賴的造化之機。故事物的成敗興衰、生死存亡、吉兇禍福、天地與萬物之間、萬物與人之間、事物與事物之間、人與人之間均在暗處默契著相互偷奪、相互竊取、相互損耗的造化之機」。
天道與人道既相生又相剋,既相宜又相害,故要求人們必須遵循自然法則,而不能違背天道而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