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辯證法:其思想核心是什麼,其思想源頭在哪裡

2020-12-21 寒牛出欄

大家好,我是寒牛出欄!

接上篇文章,我們繼續講唯物辯證法相關內容哈。

唯物辯證法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列寧同志認為,對立統一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思想。

他不僅實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而且還推動馬克思主義發展,尤其是對唯物辯證法的完善與拓展,做出了重大歷史貢獻。

一戰期間,列寧曾深入研究過黑格爾等人哲學著作,寫出《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黑格爾辯證法(邏輯學)的綱要》等重要文章,這些內容後被彙編成書,名叫《哲學筆記》。

列寧在《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講到:

「可以把辯證法簡要地規定為關於對立面的統一的學說。這樣就會抓住辯證法的核心,可是這需要說明和發揮。」

這句話很好理解。

意思說「對立統一」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不過要做具體詳細的理論闡發,要讓更多人明白的含義。

那麼問題來了,這句著名的哲學論斷,僅僅因為是列寧同志講的就肯定正確嗎?

論斷是正確的,但同列寧身份光環無關,主要有以下3點原因。

①對立統一揭示事物發展的最根本的規律。②對立統一是唯物辯證法規律的基礎。③對立統一是唯物辯證法的各個基本範疇的基礎。

我們逐條展開闡述,請保持耐心閱讀。

1、對立統一揭示事物發展的最根本的規律

為什麼這麼講?

我們先來看《矛盾論》的經典闡釋。

「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

換句話說,矛盾法則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最根本的規律。

因為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於事物的外部,而是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

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個人思維,其運動發展的根本原因,是由內部的矛盾性所決定。唯物辯證認為,事物內部都存在矛盾性,是矛盾構成了這個世界,沒有矛盾性就沒有發展。

我們來舉例說明。

以臍橙種植為例,臍橙從開花結果到自然成熟,整個生長周期為200多天。剛結果時只有豆粒那麼大,採摘時卻有成人拳頭那般大。

而臍橙從小變大,關鍵在於臍橙內部的矛盾性,在於臍橙根、莖、葉等器官。樹根能從土壤裡吸取養分,樹幹負責輸送各種養分,樹葉從事光合作用的工作,通過充分吸收太陽光來轉化營養物質,完成大自然界的能量轉換。

臍橙好不好吃、個頭大不大,從表層看是取決於土壤、氣候、肥料等外部因素,實質上在於臍橙內部的矛盾性(各大器官)。

很多人不懂這個科學原理,以為多施肥、多澆水、多打藥,臍橙自然就會長得又大又甜又好看。其實這是想當然,肥料使用過多,結果是只長樹不長果。即使橙果長得很大,那也是皮厚肉薄,臍橙樹總產量依然偏低。

經驗豐富的果農,為了提高臍橙品質和產量,都知道一邊施肥一邊剪枝,一邊保花保果一邊摘除過密小果,淨做一些看似相互矛盾的事情。

然而這些相互矛盾的工作,能確保肥水精準供應果實,橙果獲得充足均衡養分,臍橙品質與產量都有保障。

其工作原理,在於遵循臍橙樹的內部矛盾性,按對立統一法則辦事。

以人的思維為例

每個人都有思維,這種抽象存在的東西,眼睛看不到它的形狀,雙手觸摸不到體積,舌尖感觸不到味道,但是它實實在在、每時每刻都在大腦裡存在著。

而人的思維方式中,就存在歸納思維與演繹思維、橫向思維與逆向思維、求異思維與求證思維。這些都是截然不同、相互對立的思維方法。

我們思考問題,要想達到思考的深度,或提升發展自己思維能力,就需要運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只有這樣才能推動問題的解決,獲取更為精準全面的答案。

綜上所述,對立統一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最根本的規律。

2、對立統一是唯物辯證法規律的基礎

在人類哲學史上。

黑格爾同志是一個旗幟性的哲學家,他老人家曾對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肯定否定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作了系統的闡述。

但是黑格爾,是從唯心主義的立場來闡發,把辯證法三條規律,塑造得過於神秘。馬克思和恩克斯看不過去,對此做了批判地改造。分別從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抽象思維,三個維度來解讀,把它們當事物的普遍規律來闡釋。

專欄第一篇文章,我們介紹了唯物辯證法三條基本規律的主要內容,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基礎,即都存在對立統一的關係。

我們分別再來解讀一下。

對立統一規律,這裡就不用重複解讀了。

因為證明「對立統一」是唯物辯證法對立統一規律的基礎,就好比要證明「你是你自己」一樣多此一舉。

對立統一是質量互變規律的基礎

為什麼說「對立統一」是質量互變規律的基礎?

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形態和形式,指明事物的發展是在量變和質變的相互交替中實現完成的。而這個過程,都離開不事物內部的矛盾鬥爭。

我們來看《矛盾論》解讀:

「無論什麼事物的運動都採取兩種狀態,相對地靜止的狀態和顯著地變動的狀態。兩種狀態的運動都是事物內部包含的兩個矛盾著的因素互相鬥爭所引起的。」

偉人講的兩種狀態運動,其實是指量變和質量,相對地靜止的狀態運動,是指事物的量變,顯著地變動的狀態運動是指質變。

無論是量變運動還是質變運動,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事物內部的矛盾性所決定的,是由事物內部矛盾相互鬥爭所引發的兩種運動狀態。

比如燒開水,剛開始燒,壺裡的水沒有反應,處於相對靜止的運動狀態。燒了幾分鐘,水開始沸騰翻滾,水蒸發成氣體了,處於相對顯著的運動狀態。

持續燒幾分鐘,水逐漸沸騰了,變成了水蒸氣,即從量變上升到質變。而整個運動過程中,是水分子(H2O)內部矛盾相互鬥爭的結果。

金屬從固體變成液體,也符合質量互變規律,其根本原因是金屬內部化學分子,發生相互激烈的矛盾鬥爭,才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

人的思想變化也是如此,從孩時的不懂事到成年的很懂事,這個過程既是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也是思想量變到思想質變的運動過程。思想從不成熟到成熟,是因為經過大腦內部思維的矛盾鬥爭。

從量變到質變,是事物內部的矛盾鬥爭運動,其哲學基礎是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

綜上所述,對立統一是質量互變規律的基礎。

對立統一是否定之否定規律的基礎

為什麼說「對立統一」是否定之否定規律(肯定否定規律)的基礎呢?

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總體趨勢,指明事物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進的過程,告訴我們事物發展充滿曲折性。

而這個過程,卻是事物內部矛盾相互鬥爭的運動狀態。

著名哲學家李達先生認為,否定之否定規律是對立統一規律的又一具體形態。換句話說,否定之否定規律是由對立統一規律衍生出來的規律。

以人的思維認識為例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這句話充滿禪意,其實也蘊藏「否定之否定規律」。

青少年時期,人的思想比較單純,看事物只能看到表象(肯定階段)。

人到中年後,思想趨於複雜,總傾向於看到事物的內涵,會否定過去的不合理的看法,但也會肯定正確的地方(否定階段)。

步入老年後,人經歷各種歷練與磨難,思想變得成熟與理性,看清事物本質後(否定之否定階段),人反而變得簡單。

人的思維認識,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個過程就是「肯定與否定」矛盾相互鬥爭的過程,即事物邊鬥爭、邊統一的發展過程。

再以自然界的太陽光為例

陽光是自然界客觀存在的事物,它滋養大地萬物的生長,為人類提供了光源和能量。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陽光不僅促進人類鈣質吸收,還可以用來殺菌。嬰兒得了黃疸,醫生多建議曬曬太陽,黃疸就會自然消失,這個是被驗證的科學事實。

同時我們也知道,陽光過於強烈會曬傷皮膚,引發眼角炎,甚至會誘發皮膚癌。

太陽光既有益人體健康,也會損害人體健康,屬於矛盾對立的狀態。而人類在使用太陽光的長期過程中,自然形成既「肯定」陽光又「否定」陽光的對立統一行為。

由此可見,自然界的太陽光,其運動軌跡也符合肯定否定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核心依然是對立統一。

從哲學上來分析,否定之否定規律的核心就是對立統一。

3、對立統一是唯物辯證法的各個基本範疇的基礎

唯物辯證法,有五對或多對基本哲學範疇。

比如原因和結果、必然和偶然、內容和形式、本質和現象、可能和現實等,它們所反映是客觀世界的某一方面的聯繫,也是客觀世界的一般規律。

這些基本哲學範疇,都是對立統一關係的衍生與擴展。換句話說,對立統一是唯物辯證法各個基本哲學範疇的基礎。

關於具體事例就不例舉了。

想了解的讀者,可以參考閱讀專欄第二篇文章辯證法基本範疇,很多事物發展規律,都逃不出它「手掌心」這篇文章對基本範疇做了系統講解。

接下來,我們探討一下,唯物辯證法思想源頭問題。

四、唯物辯證法思想源頭在哪裡?

追根溯源,有助於更深刻的理解。

那麼,唯物辯證法思想源頭在哪裡?

它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天才創造嗎?還是辯證法思想在歷史更迭中的必然發展?

前面,我們簡單介紹了,孕育馬哲的歷史大背景。這個歷史背景,即歐洲工業快速而無序的發展,伴隨著激烈的歐洲工人運動,催生出大量處境艱難的無產階級,讓歐洲社會出現嚴重的撕裂。

誠然,唯物辯證法的誕生,也伴隨著這一切。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總結歐洲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經驗時,批判繼承了德國古典哲學的思想精髓,主要吸收黑格爾的唯心辯證法與費爾巴哈的唯物論。在這個基礎上,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唯物辯證法理論,並用來指導工人革命運動。

而德國古典哲學,是歐洲近代工業革命的主角,是歐洲近代文明的重要標誌。康德、黑格爾、費爾巴哈,則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靈魂人物,並活躍於他們的時代,是哲學史不可忽略的一面旗幟。

換句話說,馬克思主義哲學,包括唯物辯證法在內,充分吸收了歐洲近代哲學的營養。這是一個無需質疑的歷史事實,就像英國的牛頓先生所說,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發現地球萬有引力定律一樣。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唯物辯證法,其思想源頭是歐洲近代哲學,表現在批判吸收黑格爾唯心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論。

最後補充一點,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或多或少受到中國傳統辯證法的影響。寒牛出欄認為,這是不可迴避與無須忌諱的事實。

馬克思和恩格斯,曾一邊帶著唯物主義的面紗,一邊汲取了黑格爾的辯證法,而黑格爾卻深受《老子》影響。關於這點,在黑格爾著作《哲學史講演錄》中,有嚴謹而誠摯的敘述。

早在17世紀,老子的「有與無」辯證法思想,就像火藥、指南針、造紙術一樣,通過歐亞大陸貿易線進入歐洲,從另一個角度深刻影響了歐洲大陸。

西方人把《老子》翻譯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老子思想逐漸傳遍歐洲大陸,其中對德國影響力最為深遠。

《老子》傳入德國三四百年,單德文譯本就多達80多種,研究與解讀《老子》的專著也高達700多種。

《老子》在德國的火熱,超出很多中國人的想像。

德國著名哲學家,萊布尼茲、康德、叔本華、黑格爾、尼採、馬克思和恩格斯等人,都曾深入研究過《老子》。從這個方面可以佐證,《老子》對德國哲學發展有深遠影響力,也間接地影響了馬克思和恩克斯。

語言有國界,但哲學卻沒有。

五、總結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唯物辯證法相關內容,總計有四個部分。

①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哲學?②唯物辯證法主要內容有哪些?③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是什麼?④唯物辯證思想源頭是在哪裡?

讀完這三篇文章,大家對唯物辯證法主要觀點會有大致了解,同時明白《矛盾論》與唯物辯證法的思想脈絡關係。

大家需要記住一點,對立統一思想,就是矛盾法則,它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但是它並不能代表唯物辯證法的全部內容,二者不能直接打等號。

我們運用唯物辯證法分析問題時,除了使用矛盾觀點(對立統一),還會用到聯繫觀點和發展觀點,也會用到其他規律和基本哲學範疇。

讀偉人選集時,可以參照這些概念,對文章內容加以對比與分析。

你會發現,偉人整部選集的思想精髓,來源兩個部分:一個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精華,另一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誠然,《矛盾論》是中西辯證法融合的典範。

關於《矛盾論》,吸收中國傳統辯證法思想,繼承發展陰陽之道的問題,我們在下一篇文章,會做詳細與系統的解說。力爭讓大家對中國辯證法發展,有一個比較宏觀的認識,知曉《矛盾論》對中國哲學發展的深刻意義。

精彩莫錯過,歡迎您關注與訂閱!

(寒牛出欄,感謝您耐心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是寒牛出欄原創文章,未經授權嚴禁搬運,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墨家思想的核心
  • 墨子思想的核心——「兼愛」
    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子創立的墨家學說,《墨子》一書是其弟子根據其言論記錄而成,作為其思想的主要記載。墨子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有重大影響力的人,墨家創始人。主要內容有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等項,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
  • 西方哲學思想的真正開創者,柏拉圖的核心思想講了什麼?
    有一天,柏拉圖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老師就讓他先到到麥田裡,去摘一棵最大最金黃的麥穗回來,而且期間只能摘一次,並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頭。於是,柏拉圖按照老師說的去做了,結果很快他就兩手空空地回來了。老師問他為什麼沒摘到呢?
  • 佛教經典:《維摩經》淨土思想的核心是什麼?
    其實,《維摩經》第一品「佛國品」內所討論的淨土思想,可說是整部經典的核心思想所在。其所展示的內容可說是大乘佛教菩薩真正實踐精神之所在,亦可說這一品的經文是從般若中觀的角度來討論菩薩淨土行的內容,因此是很值得我們去深入探討學習的。乙、《維摩經》之經題與譯本《維摩經》全名《維摩詰所說經》,此經題乃是在經中所說出。在本經〈囑累品〉中,阿難請問佛陀關於此經的名字。
  • 墨家思想的核心和精華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用、節葬。兼愛:人人平等互助互愛。
  • 敬,儒家思想的一個核心理念
    「主敬」是儒家思想中的一條重要的倫理規範。所謂的「喪主哀」,「祭主敬」,也就是強調在從事喪禮和祭禮的時候,要避免徒具形式,而一定要有悲哀和敬重的心理。      「敬」的對象原為天地、鬼神、祖宗等,後來擴展到人事,通過一套繁複的禮儀來表達「敬」,的心理。
  • 靈與器 - 《攻殼機動隊2 - 無罪》中的思想源頭與哲學思辨
    在整部電影中最為核心的一段話就是這句「生死去來,棚頭傀儡。一線斷時,落落磊磊」,或者說其實也是代表整個作品最為核心思想的一句。這是日本古代能劇大師世阿彌所著《花鏡》裡的一句話,在影片中多次出現,可以看作是《攻殼機動隊2 - 無罪》的判詞。人生在世,不過如提線木偶一般,一旦失去靈魂,軀殼只是一具廢物。押井守在這部續作中表現出的遠見卓識依然是超越凡人的。
  • 《陰符經》的思想是什麼?
    《陰符經》的思想是什麼?作者:李信軍《陰符經》,全稱《黃帝陰符經》。
  • 「佛」、「道」、「儒」的核心思想與「我」的修行
    不知朋友們看過筆者寫的《世界本來的層次結構》沒有,裡面已經描述過「佛」、「道」、「儒」的核心思想。「陰陽作用變化著,心物交感幻化著,情智關係文化著,也就是剎那生滅著,亦因緣流轉著。」其中「佛」的核心講的是「心物」,「道」講的是「陰陽」,「儒」講的是「情智」。
  • 二戰後,日本重塑海權思想,使其在經濟領域獲得重生
    列強建立海外殖民地,其最終目的不外乎是發展本國經濟,通過掠奪殖民地資源帶動本國市場經濟,同時將本國生產資源傾銷至殖民地,「一來一往」形成巨大貿易流,進而使得國家經濟飛速發展。日本再次成為了海洋國家,但此時,日本已經失去佔領海洋,奪去航線的能力了,也即是說,日本的海權思想在軍事領域已經無法構建,但好在,其在經濟領域獲得了重生。事實上,當海權思想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經濟海權」這一概念便會應運而生。
  • 思想的改造
    首先,我們說思想是否可以改造?這個問題是沒有什麼爭議的,思想肯定可以改造。從馬列基本原理來講: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也是一種特殊的物質。既然這個世界都是物質組成的,那麼思想作為一種特殊的物質,也必然具備物質的基本屬性,也就是說它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進行改造。
  • 2020福建中小學新任教師公開招聘考試 中學思想政治(道德與法治...
    2020年福建省中小學新任教師公開招聘考試中學思想政治(道德與法治)學科考試大綱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和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立德樹人,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落實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印發的《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實施意見》,加強學科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的考查
  • 學好用好《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宣傳思想工作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實施一系列重大舉措,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效。這部專題文集,集中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黨的宣傳思想工作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為我們做好新時代黨的宣傳思想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南和根本遵循。
  • 高一歷史上冊《百家爭鳴》,各派思想爭鋒相對,思想活躍
    提問學生:核心觀念是「仁」,為政以德,「克已復禮」,有教無類,打破「學在官府」整理《詩經》等六經。2、老子老師:請同學閱讀教材第12頁第三段內容,了解老子的生平概況,認識一下這位「道家仙人」形象。提問學生:創立了道家學派,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後期楚國人。相傳孔子曾經請教過老子。老師:老子提出哪些主張,要求同學討論並回答。
  • 《老子》哲學的精髓就是其中豐富的辯證法思想
    《老子》哲學的精髓就是其中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他不但強調了事物的有無、強弱、剛柔、正反、禍福、生死等矛盾對立現象的存在,也發現了事物的運動、發展和矛盾轉化關係,這些都是老子光輝的唯物辯證法思想的生動體現。在老子看來,任何事物都存在著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即矛盾普遍存在的觀點。
  •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以道家思想影響中國千年的奇人——莊子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以道家思想影響中國千年的奇人——莊子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雖然中國有其他宗教盛行,但它們都是外來的。可是有些奇怪的是,本土的道教沒能發揚光大,反而是「外來的和尚好念經」。不過今天介紹的不是道教,而是道教的根基細想道家思想中的代表人物——莊子。
  • 《矛盾論》:既吸收了馬哲普遍原理,也繼承了陰陽思想精髓
    其中,孫武是兵家思想集大成者,被稱為「兵聖」,其代表作品《孫子兵法》是現存影響力最為廣泛與深遠的兵法典籍。兵法思想,含有樸素的唯物論和豐富的辯證法。不妨,我們來梳理一下。《孫子兵法·軍爭篇》「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 《周敦頤的濂學思想》
    眾所周知,儒家思想自從東漢就不斷衰弱,直到「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韓文正公,發起古文運動,才開啟了復興儒學的新浪潮。之後,又於宋明時期產生了一大批的理學家,他們為傳統儒學的繼承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那麼,其中最首先提出理性思考,並作為理學開山鼻祖的,便是北宋一代文學家思想家周敦頤。
  • 強其精神,蠻其體魄,一場思想與力量的「健身」活動
    紅網雙清站12月11日訊(通訊員 姚柳)「習近平指出『要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今天這場政協活動就是一次思想和力量的「健身」活動」。雙清區政協委員馬潤蓮感慨道。參加體質檢測及健身器械體驗後,曾更祥、胡益平表示,委員們要多多參加健身鍛鍊,強其精神,蠻其體魄,更好的傳承時代文明新風。如今廣場舞不再是「大爺」「大媽」健身的唯一標籤,中老年人的運動方式也日益多元化。在跑步機上出出汗,藉助運動器械鍛鍊不同部位的肌肉,這些健身方式同樣受到中老年人的青睞。
  • 仁:孔子學說的思想基礎與核心
    「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柱石。無論是「修己以安百姓」也好,「為政以德」「齊之以禮」也好,抑或「君子」「孝悌忠恕信」也好,其意義指向都是一個「仁」字。「仁」是孔子學說的思想基礎與核心。「仁」在《論語》中使用頻率最高,全文出現109次,是孔門師徒經常討論的重要話題之一。《說文解字》:「仁,親也,從人從二。」「二人」為「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