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日本重塑海權思想,使其在經濟領域獲得重生

2020-12-28 三叔歷史觀

「凡是知道如何徵服及利用海洋的人,海洋就會把這種權力賜予他。」——修昔底德(古希臘)

據考證,這是「海權」一詞的最初由來,但是,將海權系統化、理論化的卻是另一個人——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

馬漢通過研究歷史上數百場海戰,來闡述奪取並掌握制海權的重要性,並由此形成了「海權論」,馬漢也被認為是海權論的創始人。

在馬漢的海權認知中,海權是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它既包括國家擁有強大的海上軍事力量,也包括國家擁有龐大的商業船隊,還包括國家建立的殖民地體系。

也就是說,掌握海權即一方面通過海上軍事力量的較量獲得殖民地和特權,另一方面運用海上軍事力量維護本國利益,從而有條件建立起「產品—航運—殖民地與市場」這一海上霸權體系。

建立「殖民地與市場」才是掌控海洋的最終目的,那麼問題產生了,二戰後,伴隨著民族解放獨立運動,「殖民地」已經不存在了,那麼掌控海洋還有用嗎?答案是:當然

列強建立海外殖民地,其最終目的不外乎是發展本國經濟,通過掠奪殖民地資源帶動本國市場經濟,同時將本國生產資源傾銷至殖民地,「一來一往」形成巨大貿易流,進而使得國家經濟飛速發展。

由此,我們知道,建立海外殖民地是為了貿易,而貿易貫穿於歷史任何時代,任何地方,無論有沒有殖民地,貿易都是國家發展中不可缺少的「支柱」。

「到了人類歷史發展的一定階段,就出現了利用無邊無際的汪洋大海及其財富的迫切需要。」——戈爾什科夫(蘇聯海軍元帥)

世界上任何國家的國家身份都不可能脫離其自然屬性而獨立存在。從自然屬性來看,國家身份大致可分為大陸國家、海洋國家、陸海複合型國家等身份。

從客觀角度來看,日本是一個四面環海的群島國家,其國家屬性當可劃為海洋國家。但是,二戰時,日本軍國主義的野心太過瘋狂,不只要成為海洋強國,甚至還要成為陸地強國。

於是,「南進北進」同時進行,北上侵略中國大陸,南下欲控制東南亞乃至太平洋,但最終,其實力卻無法支撐它的野心,二戰,日本慘敗。

戰前,日本海軍奮力排擠英美等國的勢力,一心謀求西太平洋乃至東印度洋的絕對制海權,力圖成為名副其實的以海軍為主導的海洋國家。

隨著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日本海軍力量被迫解體,以追求制海權為重心的近代日本擴張思想自然也無法存在。

從國家層面來看,無論是日本海軍倡導的海洋國家志向,還是日本陸軍主張的大陸國家志向,日本國家的發展道路都被徹底打斷,這導致戰後的日本不得不重新思考國家發展方向。

與此同時,帝國瓦解、社會經濟凋敝等殘酷的現實,迫使日本朝野不得不反省戰前所做的種種決斷。

「日本雖然擁有如此巨大的國力,卻不知應該將此國力運用於何方。」——高坂正堯

在這種情況下,戰前日本的各種思想雖面臨可能被廢棄的境地,但也因此獲得了重塑的機會。為什麼日本要重塑國家身份?

這是因為,首先,戰後海洋國家身份的內涵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國際海洋政治中的海洋國家身份,更多地具有了和平開發與利用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經濟和海上貿易等內涵。

加上對戰前日本歷史的反思、特別是對日本所推行的具有侵略擴張性質的海洋國家論的反思,也導致戰後的日本不得不重新認知和建構國家身份,賦予它新的內涵。

其次,國家身份問題不僅涉及到戰後日本採取何種國家發展道路,而且直接關係到日本的國際政治地位和形象。

因此,在戰後新的國際環境中,基於上述內外兩方面因素的催化,在反思戰敗教訓的基礎上,日本開啟了重新建構國家身份的道路。

戰後初期的日本面臨著嚴峻的形勢。一方面,1945 年《波茨坦公告》①的發布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最終,日本的武裝力量被解除,長期的戰爭導致日本國民經濟處於極度疲乏的狀態。如何在一片廢墟上恢復國民經濟成為日本不得不解決的課題。

另一方面,在被美國實際單獨佔領的情況下,日本只能完全依附於美國,政治外交失去了自主性。在被佔領期間,美國基本把持了日本內外政策制定的主導權。在被佔領前期,美國甚至不允許日本與瑞士等中立國家保持外交關係。

日本在美國佔領當局指導下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最終將自身納入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中,從而徹底改變了戰前日本的經濟發展方式。

戰前通過軍事手段獲得殖民地、進而獲得資源和市場,轉變為通過相互之間的貿易獲得資源和市場,即由「硬性的」軍事擴張轉變為「軟性的」經濟擴張。

可以說,這一變化也使馬漢所說的「產品—航運—殖民地與市場」海上霸權體系轉變為「產品—航運—貿易與市場」體系。這一體系的逐步確立成為冷戰時期日本海權思想得以在經濟領域重生的基礎。

戰後,吉田茂內閣根據國內外形勢,將「貿易立國」思想作為指導經濟發展的理論依據,確立了「輕軍備、重經濟」的「貿易立國」路線,從而奠定了戰後日本外交路線的基礎,開啟了戰後日本作為海洋國家發展的道路。

「日本是一個海洋國家,顯然必須通過海外貿易來養活九千萬國民。既然如此,那麼日本在通商方面的聯繫,就不能不把重點放在經濟上最富裕、技術上最先進、而且歷史關係也很深厚的英美兩國國民之上了。」

吉田茂將海洋國家身份與通商貿易結合在一起,通過簡單的表述,從經濟角度出發將日本的國家身份確立為海洋國家。

日本再次成為了海洋國家,但此時,日本已經失去佔領海洋,奪去航線的能力了,也即是說,日本的海權思想在軍事領域已經無法構建,但好在,其在經濟領域獲得了重生。

事實上,當海權思想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經濟海權」這一概念便會應運而生。應該說,經濟海權是在當代形勢下才會出現的概念,它被認為是當代海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在馬漢的海權思想中,海權原本就是與經濟聯繫在一起的,擁有海權不僅意味著以軍事手段控制海洋或部分海洋,而且也涉及到和平貿易與航運。

伴隨「經濟主導的海洋國家」身份的確立,冷戰期間日本海權思想的再建構呈現出一種新的邏輯,即日本是海洋國家,國家的生存與發展都依賴海洋,因此日本強調海洋自由,重視對海洋進行開發與利用,從而促進經濟發展、實現國家繁榮。

這是典型的通商國家所具備的邏輯思維,在其指導下,一種新的以追求海洋權益為重心的海權思想逐步構建起來。

縱觀整個冷戰時期,日本海權思想在經濟領域的重生,集中體現在對海洋權益的充分追求,同時謀求亞太區域經濟發展與合作的主導權。具體來看,它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海洋自由論

海洋自由論是冷戰時期,日本海權思想在經濟領域重生的第一個表現。提倡海洋自由並不是戰後才有的現象。早在兩千多年以前,為制衡擁有強大海軍、掌握西地中海制海權的迦太基,古羅馬最早主張海洋自由。

17世紀初,荷蘭法學家格勞秀斯以匿名的形式發表《論海洋自由》:

「其核心思想是:根據自然法和萬民法,荷蘭人有權參與東印度的貿易,並擁有航海權」。

而格勞秀斯提出這一核心思想的主要理由則是,每個民族均可與另一民族自由地交往,並可自由地與之從事貿易,正因為如此,「海洋同空氣一樣不是一國能佔有的東西」。

二戰後,為了避免人類再次陷入戰爭,聯合國著手制定一系列國際準則,國際海洋法是其中的重要一環,海洋自由則是國際海洋法的主要原則之一。

同樣,對戰後的日本而言,海洋是其生存的基礎。進口資源與出口產品都極其依賴海洋這一交通媒介,只有確保海洋自由才能保證海上運輸的通暢,從而促進貿易的發展。

由此可見,海洋自由對於日本經濟的發展非常重要。在通商貿易層面,冷戰期間日本的海洋自由論主要著眼於兩點,即公海航行自由和漁業自由。

公海航行自由意味著任何國家的軍艦和船舶,在公海上都有自由航行的權利,同時也意味著任何國家的航空器在公海上空都有自由飛行的權利。

漁業自由是日本提倡海洋自由的另一個著眼點。漁業自由意味著除特別規定外,任何國家的船舶在公海上都有自由從事漁業的權利。

這一點對日本十分有利。日本人的日常生活都與漁業緊密相連,漁業資源自古以來就是日本人日常食物的重要來源,漁業也是日本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海洋開發論

海洋開發論是冷戰時期日本海權思想在經濟領域重生的第二個表現。海洋面積約佔地球表面積的71%,海洋被稱為「人類剩下的最後邊疆,是隱藏著無限可能性的空間」。

戰前的海權思想以海洋控制為重心,海洋的利用價值主要在於交通運輸,同時由於生產條件和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對海洋的開發十分有限。

二戰後,國際社會進入一個新的時期。由於世界人口急劇膨脹,資源消耗不斷增多,陸地資源的有限性逐漸凸顯,而海洋被認為「擁有無限的資源」。

隨著人類對礦物資源、能源需求的不斷增加,海洋的資源價值逐漸被人類所發現和重視,如何開發利用這些資源便成為經濟發展中的一項重要課題。

戰後,美國將海洋開發與原子能開發、宇宙開發並列作為國家政策,從而逐步帶動了世界範圍內的海洋開發。

而日本經濟的迅速恢復正是得益於海外貿易的展開。20世紀40年代末,日本即已充分認識到自身經濟有著很高的海外依存度,第一份《通商白皮書》便指出:

「如果不依賴貿易,(日本)國內的生產和就業就會縮小,經濟循環將變成極小的規模,其結果是國民生活連合理的水平都無法維持」。

不斷擴大的對外貿易使日本經濟在1955年恢復到了戰前的水平,日本經濟開始快速增長。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本對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對於四面環海、且陸地資源十分匱乏的島國日本來說,石油、天然氣、錳結核等海底資源具有非常大的魅力。

因此,日本面向海洋索取更多的資源成為必然的選擇。

區域主導意識

區域主導意識是冷戰時期日本海權思想,在經濟領域重生的第三個表現。

二戰前,日本通過掌握西太平洋的制海權,在相當程度上以軍事手段實現了對東亞區域的控制,並設計了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構想,意欲建立起以日本為主導的東亞地區秩序。

戰爭的失敗使日本的這一構想和意圖戛然而止,日本再一次喪失西太平洋的制海權,也無法再次通過軍事手段來控制東亞區域。

戰後的國際形勢紛繁複雜,戰敗的日本最終選擇倒向美國,加入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

在美國、日本以及二戰期間受日本侵略的東南亞國家經過多次交涉後,日本開始走上戰後賠償的道路。

利用戰爭賠償這一手段,日本將自身勢力重新滲入東南亞地區,從而在事實上實現了重返東南亞。

1968年,日本的經濟總量超過西德,成為西方資本主義陣營中僅次於美國的經濟大國,日本的大國意識和信心逐漸膨脹。在經濟不斷增長的過程中,日本在亞太區域的主導意識越來越明顯。

1978年,時任日本首相的大平正芳提出「環太平洋經濟合作」構想,意圖主導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

由於建立機制的實踐過程並不順暢,日本在亞太地區沒有取得類似法德在歐洲的主導地位。但是,戰後東亞地區的歷史進程卻在客觀上使日本成為該區域經濟合作的主導國,「雁行」發展模式是日本主導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典型反映。

這一模式以日本為雁首、亞洲「四小龍」(即香港、韓國、新加坡、臺灣)為雁身、東南亞其他國家和中國為雁尾,從而形成東亞區域內產業發展的梯級模式,日本由此確立了主導地位。

日本在二戰中不遺餘力排擠在東南亞的英美實力,建立自己殖民地,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獲取那裡豐富資源,而如今:

「(日本)不必使用直接的武力保護就能安心地在南方(即東南亞地區)進行經濟擴張」。

可見,在戰後,經濟手段取代軍事手段使日本重新獲得了資源和市場,進而實現了經濟的高速發展。

不僅如此,二戰後,人類對海權的認知發生巨大變化,海權的經濟性質不斷得到強化。

在新的國內外形勢下,使得日本的海權思想在經濟領域得以重生,日本開始全力以赴地發展經濟,擴大對外貿易和投資,佔領世界市場。

相關焦點

  • 海權與近代英國崛起的雙向互動
    馬漢認為,海權在國家的成長中扮演者重要角色,海權的適當運用可增長國力和財富,世界的統治地位可通過制海權來獲得。20世紀80年代,美國學者莫德爾斯基和湯普森從國際體系視角分析了海權的歷史作用,進而提出了著名的「海權—世界霸權周期」理論。該理論認為,自16世紀以來,大約每隔100年就會出現一個海權霸權國,典型的如16世紀的葡萄牙、17世紀的荷蘭、18和19世紀的英國以及20世紀的美國。
  • 二戰新視角:東西半球的戰略互動與美國的戰後謀劃
    其中,二戰的全面性不僅體現在交戰國傾其所有參與到這場曠世大戰中來,更體現在它的戰場範圍之廣以及其對戰後世界面貌的徹底重塑能力之上。當我們從這個角度重新審視二戰時,會發現我們始終存在一個認識上的盲區——南美洲對戰局的影響。這個盲區的存在直接影響了我們對德美兩國戰略規劃的理解。
  • 四百年海權衰落:明明是新式戰列艦,卻用祖傳381毫米「老炮」
    加上日本一起開始了「海軍假日」,也終於喘了口氣歇歇腳,不過隨著二戰陰霾臨近,德國海軍有再度崛起的跡象,英國不得不硬著頭皮再次開始了大艦的建造。 同時還強化了對空火力,16門133毫米(5.25英寸)高平兩用炮,73門40毫米高射炮,並配有指揮控制塔、火控雷達、960型對海對空搜索雷達、293型目標指示雷達,以及277型對空搜索雷達,在二戰後的演習中
  • 二戰後,日本新中產階級的國家認同
    【編者按】二戰後,日本經濟復甦並迅速發展,一大批職員進入大型企業與政府機構並得到終身職位,工薪族成為他人嚮往的「光明新生活」的代表。他們取代了老中產階級,成了新中產階級,帶動了家庭、經濟與文化的變革。一些日本人討論說,應該將日本強大的精神力量與西方優越的物質財富發展相結合,解決上述難題。但對於M町那些認為日本的傳統既淳樸、迷信、非理性同時又帶著很強的封建色彩的居民而言,這個方案卻遠遠不足以解決難題。二戰之前,日本官方大肆宣揚其國家神話,稱其為千真萬確的事實,很明顯,這對於受過科學訓練的工薪族來說是無法接受的。
  • 《砂女》|藐視傳統的背後,是日本民族美感意義和文化情愫的重塑
    《砂女》是安部公房標誌性的代表作,發表於1962年,曾獲得日本讀賣文學獎和法國最優秀的外國文學獎,出版後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在歐美各國反響強烈,是一部讓安部公房聞名於世界的小說。安部公房深受西方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的影響,其作品顯示出與日本傳統文學迥異的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特徵,大有卡夫卡、薩特風格。無論是《砂女》還是《箱男》《牆》《他人的臉》, 安部公房都將故事主角置身於異化空間中,通過描述主人公在扭曲空間中的生存窘態來揭露小說主題,其反傳統的寫作手法在日本文學領域有著革命性的開拓意義。
  • 海權專家:中國應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北部兩大區域各保持一支左右的...
    航母編隊 【大軍事消息】今年,持續發布美國軍機動態的「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平臺,在軍迷圈聲名鵲起,該平臺的主任、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後馬漢時代的中國海權
  • 為何二戰後德國始終沒有成為超級大國?三個短板無法彌補
    為什麼在二戰後,德國始終沒有稱為超級大國呢?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戰後德國國土面積與資源不足以支持其成為超級大國。 我們不妨看看過去歷史上出現的那些超級大國所共有的特徵。那就是體量龐大,美國、蘇聯皆不例外。
  • 陶賦雯|戰敗者的歷史書寫——日本二戰電影媒介記憶主體批判性研究
    反觀東方,因為戰勝國對戰敗國日本的戰爭罪行清算、追責並不嚴謹,也不徹底,戰爭發動者沒有接受最終裁決,無法追責,與侵略戰爭密切相關的右翼政治機構、經濟財團未能得到重大改組,部分軍國主義分子在戰後仍然作為精英進入日本政界和經濟領域,為日後修改「和平憲法」提供了政經、組織與文化基礎,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戰敗國日本的戰後轉型與身份重建。
  • 陶賦雯:戰敗者的歷史書寫——日本二戰電影媒介記憶主體批判性研究
    人類的歷史從言語走向書寫,從紙媒傳播走向流媒體數字,其記憶存儲功能日趨精細化,編碼愈加複雜化,分享也日漸多元化。如何在歷史上刻錄留痕,保留並傳承記憶給予後人,成為藝術創作領域的永恆主題。從戰爭歷史經驗得知:成王敗寇,通常是戰勝的一方擔負起撰寫歷史的責任和義務;而對於戰敗方而言,其歷史書寫多採用「內部建設」,呈現出徹底性或遮掩性的歷史反思。時至今日,戰敗者該如何書寫歷史?
  • 德國發起二戰不奇怪,至少能把報仇當理由,日本為什麼跟著作死?
    嚴格來講,日本並不是二戰的發起者,它本來是想利用德國攪亂歐洲,趁著西方無暇他顧之際擴張在遠東的勢力範圍,最多也就是重演一次一戰的漁翁得利。可軍隊卻被勝利衝昏頭腦,不滿足於既得利益且對美國的經濟制裁嚴重不滿,在錯估了美日兩國實力對比的情況下,主動去招惹美國,最終被拖向戰爭的深淵。
  • 日本反戰思想家鶴見俊輔逝世:他曾撬動戰後日本
    田村教授曾經擔任過《思想的科學》主編,也經常跟我聊起鶴見俊輔。滯留日本 11 年後於 2005 年 4 月回到上海,再回頭看日本的時候,還是感覺那麼陌生,便暗暗下決心來觸碰日本戰後的靈魂,我選擇了鶴見俊輔作為突破口。戰後各種思潮在他那裡交融、碰撞,因此他的思想是整個戰後日本思想發展軌跡的入口。
  • 二戰法國僅堅持一個月,日本打了十幾年,日本實力真比法國強嗎?
    二戰時期,法國和日本這兩個國家都算是世界強國,為何其表現卻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法國在戰爭爆發之後只過了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就舉旗投降,而日本竟打了十幾年。日本的真正實力真的比法國要強嗎?事實並非如此。第一,當時的法國是世界上有名的殖民國家,其殖民地數不勝數,領土面積遠超日本。第二,法國的經濟實力極其雄厚,國內的企業數量遠超日本。第三,法國的工業體系非常完整,在各個領域都超過了日本。第四,法國的國際地位強於日本,他可以在國際會議中,擁有大量的話語權,而日本這個國家,卻不被西方各國認可,沒有太高的地位。
  • 這才是二戰日本女兵的真實樣子,不要被「抗日神劇」忽悠了
    大家都知道,日本文化也是中華文化圈的一部分,在我國古代時,日本經常派遣使者來我國學習文化、經濟和科技等,不管是好的壞的,全盤接受,正如我國的糟粕思想重男輕女傳入日本社會後變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如大漢奸川島芳子,她就是典型且極少數的女軍官,專門從事間諜工作,但與日本男性軍官相比,其地位低得很多。
  • 從「受害者」到「受害共同體」:後真相時代的日本二戰電影
    由於缺乏積極的輿論引導,當代日本社會不斷出現以人的情感為導向、以「影像招魂」為主題的媒介文化,在戰爭記憶的情緒迎合、偏見強化和情感煽動等方面發揮了主觀作用。二戰後,德國從納粹統治走向民主政治的重建過程中,逐漸完善了其以反戰為宗旨的政治和法律體系,德國教科書也將對納粹的抵抗、對宣傳洗腦政策的否定提升到民族認知、民德改良的新高度。
  • 日本六大財閥,是如何壟斷日本的經濟?
    日本現代財團形成於戰後日本經濟復甦時期,後歷經4次經濟大蕭條,仍然屹立不倒。1964年,東京奧運會後,日本經濟從奧運會之前的假象繁榮墜入急性蕭條之中;1970年代,受石油危機影響,日本經濟出現了4年的GDP負增長;1985年7月,籤署廣場協定後,日元兩周內升值了100%,國內經濟泡沫放大,房地產泡沫破滅後,日本經濟長期停滯;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波及日本,日本財團的銀行不良債權積多,壞帳總額曾高達73萬億日元。
  • 趙京華|日本戰後思想史語境中的魯迅論
    本文結合思想史語境考察以下問題:第一,日本人如何在浴火重生的戰後國家與社會重建過程中持續關注到魯迅文學的精神特質,並將其作為本民族的思想資源;第二,日本人面臨的思想課題與20世紀世界史息息相關又具有東亞獨特性,在此之下,魯迅是怎樣得到創造性的闡發的;第三,日本知識者以怎樣的方式將魯迅推到本國思想論壇的中心,使其成為價值判斷的重要標尺。
  • 《虞美人盛開的山坡》重塑集體記憶與宮崎駿的反戰思想解讀
    在2011年上映之後,被評為「第35屆日本動畫學院最佳電影」,獲得了口碑和票房的雙豐收。電影通過昭和38年(1963年)東京奧運會前夕,學生社團「拉丁區」這一棟建築的廢存問題展開敘述,通過了保衛「拉丁區」的矛盾衝突以及兩代人之間的過往和青春,來重塑日本人戰後的集體記憶,喚醒對於和平時代的珍惜和共鳴。
  • 大江健三郎與日本的孟子民本思想
    這位古學派大儒(或曰堀川派創始人)肯定不會想到,《孟子古義》等典籍及其奧義,將經由自己學系的後人,傳給他那個乳名為古義人的曾外孫——59年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大江健三郎,並被其內化為自己的道德觀和倫理觀,成為靜靜流淌於其文學作品底裡的一股強韌底流。
  • 日本真的「失去了20年」嗎?——讀《回望平成時代的日本經濟》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進入21世紀以來已有19人獲得諾貝爾獎,平均每年就有1人獲獎,其2001年提出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已經實現了一大半。  對於日本在平成時代30年的曲折發展經歷,作者給出了三點啟示。第一,在經濟困難時,可以通過改革吹響產業升級和重振經濟的號角。第二,在經濟低迷時,消費者不一定要「消費降級」,因為消費者並沒有一定要忍受低劣產品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