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日本新中產階級的國家認同

2021-01-10 澎湃新聞
【編者按】

二戰後,日本經濟復甦並迅速發展,一大批職員進入大型企業與政府機構並得到終身職位,工薪族成為他人嚮往的「光明新生活」的代表。他們取代了老中產階級,成了新中產階級,帶動了家庭、經濟與文化的變革。1958年至1960年,哈佛大學中日研究專家傅高義來到東京市郊的M町展開田野研究,耗時兩年完成了成名作《日本新中產階級》,深描日本社會快速變遷之際的「新中產階級」。近日,這本書由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了中文版,澎湃新聞獲得授權摘錄其中的部分文字。

《日本新中產階級》田野調查照

毫無疑問地,M町的居民對國家充滿依戀,雖然感情複雜,但總體態度是積極的。他們認為自己和其他日本人一樣,同屬於一個獨一無二的種族、語言和文化(這是日本長期孤立於其他國家之外的結果)。人們不乏對國家的積極情緒,但如何在國家傳統中發現有什麼值得自豪的則並非易事。老中產階級在與西方接觸時更多地以沙文主義和傳統復興的觀念予以回應,與此相反,絕大部分工薪族相信,日本必須使自己的傳統適應於當代。但國家認同的問題在於,如何在自己的傳統中發現既為日本所獨有,又適用於當代的元素?

一些日本人討論說,應該將日本強大的精神力量與西方優越的物質財富發展相結合,解決上述難題。但對於M町那些認為日本的傳統既淳樸、迷信、非理性同時又帶著很強的封建色彩的居民而言,這個方案卻遠遠不足以解決難題。二戰之前,日本官方大肆宣揚其國家神話,稱其為千真萬確的事實,很明顯,這對於受過科學訓練的工薪族來說是無法接受的。一九三0年代日本狂熱的國家主義教育所展現的圖景從未被絕大多數工薪族完全內化,更與他們對今天日本的印象格格不入。今天,人們在小圈子裡戲謔自己幼時被迫背誦一百二十四個天皇名字的情形,即使被當做國家認同重要標誌的建國故事,原本被作為千真萬確的事實而弘揚,但現在也降低到了日本國教神道教神話的地位。

工薪族面臨的問題是,在接受了現代科學和西方價值觀的優越性後,很難對自己國家的文化遺存感到自豪——他們甚至不相信在這遺存中有所謂獨特性。如果說在其他國家,有關一個民族的獨特性的界定一直會在與不同國家的密切交往中不斷地修訂,那麼與這些國家的公民不同,M町的居民對確實的日本究竟為何缺乏準確無誤的界定,因此他們對西方文化突如其來的大規模的入侵也缺乏應有的準備。M町的工薪族就處於這樣一個失調的位置:他愛自己的國家,但按照自己越來越接受並踐行的西方標準,他又很難再欣賞它。就像M町的居民很在意別人怎麼看待自己一樣,他們也很在意西方怎麼看待日本。由於自身也不能確定究竟日本的何種特質具有價值或值得喜愛,他們熱切希望得到來自外國人的評價,盡一切可能贏得後者的尊重。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年間,在我們的田野調查中,M町的居民已經在談如何通過自己的行動促進日本的進步,這樣就能夠在一九六四年下一屆東京奧運會上給外國人留下一個好的印象。

二戰失敗對於日本人的驕傲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使人們失去了國家前進的目標。M町的居民承認儘管他們反對戰時的軍人統治,也意識到日本曾經叫囂的野心勃勃的領土擴張計劃,是一個天大的錯誤,但仍然毫不諱言地承認曾經共有過日本成為亞洲領導者、躋身世界強國的夢想。現在,就像歐洲國家的公民們近來已停止夢想帝國榮光,M町的居民也必須調整自己對國家的看法,眼看它變為世界各國的角力場上的一個弱勢國家。除了希望國家變得更現代、更理性,M町的居民已失去了國家前進的方向,而這一目標與帝國的榮光和戰前戰中的狂熱的愛國主義相比,看上去已遠沒那麼激動人心。與極權國家不同,日本官方並不致力於推動重新書寫歷史。但在M町,類似的過程卻在進行。M町的居民拋棄了二戰前一直未曾中斷的大量歷史說教,而僅僅重點強調其中的一部分。他們有意忽略了一九三○年代以及二戰的全面軍事化時期,更多地討論奈良和平安時代的偉大文化成就,討論一九二○年代和一九三○年代自由派領袖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多元日本社會的非凡勇氣;一些人也開始認識到,明治帝國時代對現代化的影響勝於它在專制上造成的影響——正是後者成了一九三○年代後期軍國主義的樣本。

歷史如此,其他代表國家榮光的象徵亦是如此。儘管日本人仍然享受著茶道、花道、古代寺院以及傳統藝術,但現在沒有什麼能夠比東京塔、現代的銀座和經濟增長的速度以及日本在國際體育賽事中的地位更能夠代表國家榮光了。

國家榮譽感的新來源正逐漸顯現——它並非來自日本傳統的獨特性,而是基於最為吸引人的一點:將東西方的優勢相結合。不像西方國家的公民只欣賞西方文化,M町的居民認為,他們能夠同時得益於東方與西方文化。舉例而言,他們能夠擁有西方的家用電器,同時又能保有日式花園和榻榻米、西式與日式飲食、西式與日式服裝、西方與日式音樂、西方與日式繪畫。儘管特定的傳統習慣與現代生活仍然存在調和的困難,但通過取東西方之長,確立一個具備優越性的文化總體目標,的確為解決這些困難提供了一個總體的視角。

皇室仍然是維繫日本人愛國情感的最重要且唯一的支點所在。與政客不同,人們認為天皇無需為戰爭負責,同時,由於他已不再高高在上,戰爭結束之後,許多人對天皇的感情反而更深了。M町的居民回想起,戰前天皇很少在公開場合出現,即使出面,因為普通百姓鞠躬時腰彎得太低,所以根本看不到他的臉。戰爭期間,當有軌電車的售票員宣布抵達皇宮時,所有人都要深鞠躬。不過,自從戰爭以來,天皇本人會在新年的第一天和第二天,以及他自己的生日在皇宮裡朝人群致意。每個人都能在電視上看到他的畫面,在報刊裡讀到有關皇家的報導。儘管M町最激進的一些年輕人會質疑皇室制度的價值所在,但佔絕大多數的家庭還是效忠於皇室,滿懷情感與熱忱。

太子和太子妃在網球場上認識

在我們的研究期間,沒有任何事件,其轟動程度與民眾自發展現出的激情能夠與皇太子與太子妃的婚禮相比。婚禮前後,每個人都如饑似渴地閱讀著報刊上的消息,處處都在慶祝。在我們的整個研究期間,唯一一次有人提出請求打斷我們的訪談,就是一個家庭要看電視上播出的皇太子夫婦去往伊勢神宮的蜜月旅行。M町的小姑娘崇拜太子妃美智子,模仿她的髮型和服裝。因為太子和太子妃是在網球場上認識的,儘管M町還很少有人打網球,但很多人清楚地認識到,因為這個偶遇,網球會變得越來越流行。人們為太子妃出身平民而高興和自豪。人們熱心地仿效太子妃的家庭活動。美智子孩子出生的每一個微小細節都被緊密關注、詳盡報導,成為M町居民熱衷的閒談話題。同樣地,儘管沒那麼狂熱,但M町的居民也關注著公主貴子的婚禮,閱讀報刊上關於她住所裝修和家庭計劃的新聞。當天皇的一個女兒同意參加一個電臺節目的時候他們非常高興,人們的響應也體現了他們對皇室成員公開露面的熱烈期望。

皇太子與太子妃的婚禮

皇太子一家

在二戰之前和二戰期間,作為國家利益的代表,天皇與政府官員密不可分,M町的居民很難獲得合法性的基礎去批評政府官員。儘管政客們從來沒有獲得廣泛的支持,但那些以天皇名義行事的官員通常能夠免於公眾的批評。就M町居民的政治態度來說,戰後天皇地位的重要變化並非他正式放棄其神的身份——他們中的很多人在戰前就不相信他的神性,但在他放棄神的身份之後卻仍然效忠於他——真正重要的變化是帝制與政府權力的分離。天皇再也不能作為政府領袖的保護傘,也不能使其行動合法化了。

結果,政府官員們失去了獲得公眾支持的最重要來源,而素來得不到天皇庇佑的政治領導人也依然缺乏贏得人民尊重的合法性基礎。儘管選舉為政府官員提供了某種合法性的基礎,但即使競選成功,他們也不再享有政府閣僚的崇高地位,甚至政府閣僚,也不再享有「天皇僕人」的豁免權。從M町居民的觀點來看,為了贏得尊重,人們必須獻身於他所屬的群體,不能為自己的個人利益打算。但政治領導人總是表達著個人利益,或者,在最好的情況下也只是一個小派系的利益,而不尊重其他人的權利。人們尚沒有形成這樣的基本共識:一個人當選之後,即使是那些落選者的擁躉,也應該支持他的工作。落選者遠沒有結成「忠誠的反對派」;反過來,他估計自己的訴求也不會受到大多數人的尊重。即使是那些給獲勝者投票的人,通常也不會認為他們所支持的人會為其利益鼓與呼,只是為自己的小派系服務而已。對他們而言,明治時代的領導人會為國家而獻身,這與現在掌控著國家機構的投機政客迥然不同。這種對過往的微妙情感會在類似皇太子婚禮的場合流露出來,但在有關政治領袖行動的討論中卻不會得到表達。

政治領導人的合法化問題部分源於國家遺存的多個方面的價值分歧。對政客而言,很難找到一個廣泛的共識基礎並獲得大部分國民的追隨——即使單在M町都十分困難。

政治領導人所面臨的合法化難題,涉及與戰爭時期的軍事行動緊密相關的多個群體及個人的責任認定使得問題更加複雜。即使是M町的居民中曾經做過士兵的那些人,對軍部領導人也十分反感。二戰之前和期間,軍隊對平民頤指氣使,M町的居民至今仍然記得,他們對自己的軍隊視如災星,一旦違背了後者的要求,就會面臨極大危險。人們覺得,自己受盡磨難,卻徒勞無功地看著軍部帶著國家步步走向深淵。由於軍部領導人鑄下的大錯,許多朋友和親人死於戰火。因此,人們從頭到腳都反感軍部的所作所為。

日本的新國會已經宣布國家擁有軍隊為非法,但絕大多數M町的居民並不認為軍隊和新的「自衛隊」有什麼區別。即使面對警察,人們也一樣戰戰兢兢,一如戰前他們與軍隊打交道一樣。在某種意義上說,人們對聲名狼藉的軍隊的輕蔑態度,現在轉嫁到了警察身上。在本項研究開展期間,當國會討論擴大警察力量時,媒體強烈警告大眾該項措施可能招致種種危險,這類觀點獲得了許多M町居民的熱切支持。

同樣的厭惡甚至擴及與戰時政府有關的文職官員,其中包括日本許多最具才幹的政治領導人和官僚。我們進行訪談期間,日本首相岸信介就是其中一例。M町的居民覺得,他們很難完全信任這樣一個從軍國主義者輕鬆轉身,成為代表和平年代日本的人。實際上,許多M町的居民不理解,為什麼美國國會能允許艾森豪這樣一個二戰中的將軍,成為和平年代的總統?他們質疑說,美國如此尊重軍人是否因為美國取得了勝利?即使是日本的國旗和國歌,都無法擺脫與那場充滿羞辱的戰爭的緊密聯繫,它們很難再作為國家象徵而復活。在戰後的許多年裡,絕大多數居民不使用日本國旗,只有很少的人讓它飄揚在天空之上。

即使日本人大都強烈反對軍國主義,但這並不足以讓M町的居民相信戰前的極權主義不會捲土重來。許多人的確十分擔憂,在國內發生政治或經濟危機的時候,一個貌似大公無私的國家領袖可能會在強烈的呼聲中勝過自私的政客,以無私的愛國主義者的形象贏得必要的支持,卻引導著這個國家退回到極權主義。到那時,他們即使想要阻止這種趨勢,也無力回天。人們堅決反對強化警權,也同樣堅決反對任何可能為極權主義政權復活奠定基石的其他方式,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出於這種擔憂。

許多美國人覺得自己對投下原子彈負有責任,與此不同,M町的普通人並不覺得自己應承擔部分戰爭罪責。一方面,M町的居民覺得,日本是被迫捲入戰爭的;另一方面,這是軍方而非他們自己的決策。但是,他們確實覺得,日本發動一場無法勝利的戰爭是鑄下了大錯,而在廣島的問題上,他們對美國使用原子彈的反感,則更多來自廣島的毀滅而非道德批判。

在討論外交事務時,M町的居民似乎對以下三點特別在意:首先,他們渴望那些對日本有利的國際結盟。他們認為,與西方的親近關係已經使日本獲益良多,而這是與中國和俄羅斯的關係中無法獲得的。人們也十分感激自美國佔領以來所獲得的經濟援助和技術上的建議,覺得這是假如日本被俄羅斯或中國佔領時不可能獲得的東西。居民們認為美國很富裕,美國人比俄羅斯人更加具有人道主義精神。但他們也同樣認為,在保持與西方的緊密關係的前提下,與中國和俄羅斯增加一些貿易關係和文化聯繫,符合自身的利益。

但與此同時,另外一個很重要的考量是人們非常在意日本是否被置於低人一等的地位。他們希望日本能夠受到尊重。人們很反感美國重視歐洲盟友的意見,卻不能對日本的看法同等對待。美國可以制定政治經濟上的相關條款,使得日本在經濟上和政治上均依附於美國,這些都時刻讓人們想起那段心酸的日子:美國人強加給他們不平等的條約,驅逐前往美國的移民,派遣軍隊佔領自己的國土。就像M町的一個居民所說的那樣,「因為日本錯誤地發動戰爭又輸掉了戰爭,我們現在被迫成為美國的侍從」。

戰後駐日美軍和他的日本情人

就私人關係而言,一些工薪族很高興在很大程度上他們從「封建」的、低人一等的地位中解放出來,能夠擁有自己的個人生活而不為家長式的監督所控制。同樣地,在國家認同上,人們也非常在意日本是否能夠從限制他們獨立行動的壓力中解脫出來。在我們的田野調查期間籤署的《新日美安保條約》(Security Pact)之所以不受歡迎,似乎有這種感情暗含於內。對於《新日美安保條約》的廣泛反對完全沒有影響到人們與美國人的私人關係,也沒有嚴重損害與美國人之間整體上的友好情感。就他們來說,岸信介首相強迫國會通過《新日美安保條約》是想要取悅美國。艾森豪如此急切地想要訪問日本,後來被視為是美國政府支持岸信介施政策略的一個證據,而岸信介迫於美國壓力頒布的這一條約,則並不完全符合日本的利益。在M町,許多居民的確認為,對日本而言,無論以什麼形式,接受《新日美安保條約》都是必要甚至明智的,但所有人都覺得,岸信介的政策和美國人的施壓實在令人羞辱難當。他們並不因美國合法地追求自身利益而譴責美國,但卻對日本必須保持從屬角色感到牴觸。與其說這是對於美國政策的批判,毋寧說,它是國家榮譽感上的一道深深的傷口。

儘管在安保條約的問題上存在情感偏向,但基於駐日美軍的傳聞、看到的美國電影以及二手新聞報導,人們認為美國人雖然難免有些傲慢,但總體而言是慷慨、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絕大部分人幾乎不了解蘇聯,少數源自被蘇聯遣返僑民的傳聞,或因蘇聯限制日本漁民捕魚所造成的爭議,給人們造成了這樣的印象:蘇聯人非常可怕,缺乏人道主義觀念。許多人在日本對外擴張期間住在中國,這使得他們比較尊敬中國人,並對中國的農民懷有負罪感,因為這兩個國家曾經在語言、宗教和更為廣泛的習俗上有如此深遠的傳統關聯。他們認為,中國沒有美國人那麼可怕和危險,人們很樂於與中國建立比現在更密切的經濟和文化聯繫。

人們對於外國事務的第三個關注點是對戰爭的極度仇恨和畏懼。自己的生活在戰爭中被盡數摧毀,兩個城市毀於原子彈,在M町,人們不僅鄙視自己國家的軍隊,而且把這種鄙視推及到所有國家的軍人。美國的士兵站在屬於日本的領土上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因為它意味著日本自身的願望必須服從於美國人的願望,也意味著更可能在將來捲入戰爭。讓人煩惱的是,美國在先前強迫日本放棄所有軍事力量之後,又強迫日本建立了自己的「自衛隊」。

絕大部分M町的居民傾向於與西方而非東方建立更加密切的聯繫,因為他們認為這符合他們的最大利益。但在與西方具有更強聯繫的前提下,中立主義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為人們認為這樣日本可能在與西方的結盟中擺脫被奴役的地位。同時,人們還認為,即使東西方之間爆發戰爭,日本也不太可能捲入其中。

 《日本新中產階級》,【美】傅高義/著 周曉虹、周海燕、呂斌/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7年5月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從「受害者」到「受害共同體」:後真相時代的日本二戰電影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嚴禁拍攝具有社會批判傾向的影片,出現了《軍神乃木》《忠烈肉彈三勇士》等歌頌軍隊勝利與軍神英雄的「國策電影」。日本戰敗後向民主主義國家過渡時期由於相對開放多元的戰後民主環境,出現了《人間的條件》《原子彈下的孤兒》《二十四隻眼鏡》等一系列反思戰爭罪惡、揭示人性掙扎的「反戰電影」,出現了戰爭「受害者」的形象。
  • 二戰的核心國家德國,同樣是戰敗國,為何發展還不如日本
    ,現如今為何掉下戰力榜第一的王座,二戰期間,希特勒帶領部隊橫掃整個歐洲,在北非戰場上,「閃電戰」成為希特勒的代表性戰術。而現在德國卻變成近代戰力榜上的第八名,現在的軍事地位和二戰期間可謂大不相同。  ,從而把德國擠下了戰力排行榜,前提是德國在二戰之後自我反省還是不錯的,而且納粹份子也被清理完畢,全國上下都比較痛恨戰爭,也是其軍事力量下降,而兵力僅僅不到20萬。
  • 二戰結束,日本投降國有國家都接受,只有這個國家死不接受
    二戰主要是由日軍人挑起來的,當初日本人覺得自己國家佔地面積太小了,一心想要掠奪別的國家的領土,顯示侵犯我們人口多、面積廣的中國,但這些都不能讓他滿足之後又把目標鎖向大西洋彼岸,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得到了許多島嶼得罪了美國,之後又先後發起兩輪戰爭去攻擊了達爾文港,達爾文港上面停靠的大大小小几十個軍艦都被日軍炸毀
  • 琉球人為何總不認同日本?看二戰衝繩,日軍殺了多少琉球「同胞」
    據石原昌家在 《衝繩戰——從戰禍實況調查結果看村莊戰場化的過程》一文中調查:衝繩戰役前,衝繩的安波茶村有59戶共208名住民;戰役結束後,這59戶中有25戶戶絕,208人中死亡133人,可見死亡率之高。徵集中學生充當炮灰。衝繩戰役前日本積極準備衝繩會戰,要求衝繩的學校組織14-17歲的中學生組成「鐵血勤皇軍」,學習戰鬥技能,充當預備役,嚴重狀態下可直接編入軍隊。
  • 二戰中最搞笑的國家,投降後無人管,自覺修建了戰俘營
    二戰是目前為止人類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戰爭共導致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迫捲入戰爭,最終造成9000多萬民眾的傷亡,5萬多億美元的經濟損失,給各參戰國帶來巨大的災難。
  • 陶賦雯|戰敗者的歷史書寫——日本二戰電影媒介記憶主體批判性研究
    以日本二戰電影記憶建構主體為研究對象,通過如何面對戰敗、如何紀念亡人、如何敘述戰敗來探索日本二戰電影的「現實性政治訴求」「慰魂式情感認同」「遮恥化歷史表述」等日本戰敗者獨特的歷史書寫方式,通過「昭和懷舊」的文化想像及「美化歷史」的銀幕生產,製造出「影像偽史」來轉譯二戰歷史,擬造戰爭合法性。
  • 二戰後的這些地中海新國家
    從殖民帝國手中獨立的亞洲和非洲國家?在二戰前,這些概念貌似「天馬行空」,但卻早已萌芽。二戰硝煙散去時,從中東歐到中東,從非洲到太平洋,各大洲的各國界線也基本成形,這個格局或多或少維持到今天。2020年8月13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以色列與阿聯將建立外交關係。
  • 二戰後,日本為什麼能快速恢復人口,方法好比禽獸,日本女人太慘了。
    也許大家已經猜到了,這個國家就是日本。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一個軍國主義的國家,侵略野心爆棚,在這種思想的洗腦下,日本民眾對戰爭異常的瘋狂,一步步淪為日本侵略戰爭犧牲品和受害者。  日本不僅把其他國家弄得一團糟,日本國內也是一團糟,日本的男性都被拉去當兵打仗了,並在戰爭中大量死亡,導致日本人口數量銳減,真是咎由自取。  原本,二戰給各個參戰國都造成了極大的損失,除了經濟上的損失之外,還導致各國死傷無數,整個二戰6年間,一共陣亡7000萬人,還有1.3億人受傷。這意味著各國都要面臨著人口劇減的局面,在短期內是難以恢復元氣的,但日本是個例外。
  • 二戰後,日本為討好美國大兵做了什麼?6萬日本女性被摧毀
    隨後,陸陸續續有35萬名美國軍人進入日本駐紮。第一批美國軍人剛進入日本,日本政府便立即組建了「特殊慰安施設協會」,開始全方位籌劃為美軍提供性服務的事宜。無論在何時何地,這種以國家名義建立妓院為敵軍提供服務的事情,都是一種恥辱。
  • 二戰後日本人口增加迅速,是美國人的扶持,還是日本人的傳統?
    我們中國人民對於日本這個國家,是懷著複雜的情感的,在現代社會全球經濟交融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沉迷於日漫和日本文化的影響之中,又有多少青年能夠記得當年侵華戰爭中對中國犯下的罪行。日本古代結婚年紀和我們國家是一樣的,也是差不多十六歲左右,可是到了明治維新以後,因為全面學習西方的原因使得他們把結婚年紀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從過去的16歲推遲到了男20,女18歲。
  • 【給力熱點】從南斯拉夫到塞爾維亞:電影與國家認同
    一、民族國家認同的歷史文化基礎    塞爾維亞共和國是多民族國家,83.3%人口(不含科索沃地區)是塞族,其餘有匈牙利族、波士尼亞克族、羅姆族、阿爾巴尼亞族、土耳其族和羅馬尼亞族及斯洛伐克族等。塞族在中部地區居多,匈牙利族主要居住在北部的伏伊伏丁那自治省。塞族是國家主體民族,也是國家認同的主要文化來源。
  • 二戰後,日本重塑海權思想,使其在經濟領域獲得重生
    建立「殖民地與市場」才是掌控海洋的最終目的,那麼問題產生了,二戰後,伴隨著民族解放獨立運動,「殖民地」已經不存在了,那麼掌控海洋還有用嗎?答案是:當然。但是,二戰時,日本軍國主義的野心太過瘋狂,不只要成為海洋強國,甚至還要成為陸地強國。於是,「南進北進」同時進行,北上侵略中國大陸,南下欲控制東南亞乃至太平洋,但最終,其實力卻無法支撐它的野心,二戰,日本慘敗。
  • 二戰後日本最害怕的國家:滅了20萬日軍,來給本國8千俘虜陪葬
    在眾多的同盟國中,澳大利亞可謂是二戰以後日本人最害怕的國家,有種聞虎色變的感覺。 因為在二戰中,澳大利亞曾對日軍滅絕人性的打擊使得日軍心理防線徹底被打垮,日軍和澳大利亞軍隊曾經有一仗,幹掉了日軍近20萬人,而澳大利亞方面計劃沒有什麼損失,可謂是非常漂亮的一戰。
  • 二戰期間因更換陣營而成為戰勝國的國家
    可是,在戰爭中有幾個國家卻更換陣營,成為戰勝國。    (二戰期間日本出版的世界地圖)  蘇聯  蘇聯本來和德國是盟友。因此二戰結束後西班牙被視為中立國而免於制裁。  泰國  二戰初期,日本在東南亞大肆宣傳大東亞共榮理論,而大東亞共榮理論在泰國相當有市場。因此泰國與日本展開了十分緊密的軍事合作。法國戰敗後,清一色日式裝備的泰國軍隊又收復了故土。
  • 二戰後,日本為什麼對美國沒有恨意?兩位日本老人給出了答案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很多人都知道,在二戰時期,美國人給日本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導致現在日本的這兩個地方現在還是寸草不生。但很奇怪的是,日本的國民在戰後對美國依然沒有恨意,反而給人兩國很親近的感覺。
  • 二戰結束後,為何很多回國的日本兵,見到妻子後卻剖腹自盡?
    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二戰期間,日本向中國發動侵華戰爭,但在廣大中國人的浴血奮戰下,歷經14年,日軍最終低頭投降。戰敗投降的日本兵總的來說,是因為妻子對他們的態度轉變。加上日本戰敗後,美軍進入日本,很多日本女人更喜歡身材高大,幽默帥氣的美國大兵,反而會冷落自己的丈夫。當時,甚至有很多日本女子要求同丈夫離婚,和自己心儀的美國大兵在一起。
  • 日本也錯失了工業革命,為何卻能在二戰後迅速從廢墟中崛起
    日本錯失了工業革命不假,但是這和二戰崛起之間並沒有任何必然的聯繫。因為二者之間的時間跨度太大了,原因也更加複雜。日本明治時期,整個日本依舊是幕府統治。掌握了日本命運的幕府和滿清王朝一樣,是一個保守頑固的落後勢力。
  • 西方國家都認同清朝的國名為「中國」,為什麼日本卻死活不同意?
    西方國家都認同清朝的國名為"中國",為什麼日本卻死活不同意?而此時經過傳教士的傳播,西方國家開始認同"中國"這一國號,所以在清朝康熙年間,清朝和俄國籤訂的《尼布楚條約》當中,"中國"這一詞作為國號出現在了國際的條約之上,此後在國際上,我們基本上就是使用的"中國"這一國號。
  • 二戰美同時打贏德國和日本,為何會敗給志願軍?這一點根本比不了
    眾所周知,在二戰後,美國的實力當屬世界第一,基本上沒有哪個國家能夠承受得住美國的攻擊,而且美國除了軍事比較強大之外,經濟也非常好。因為美國在二戰中就發了不少戰爭財,擁有了大量的資金用來研製先進的武器。美國提出和談撤兵的原因也是因為當時的美國軍隊早已被我國志願軍打怕了,所以才做出了如此要不要大國顏面的事情,很多人好奇,美國這麼強大,在二戰美國還能同時打贏德國和日本,為何會敗給志願軍?麥克阿瑟早就明了,這一點根本比不了。
  • 被日本侵略後洗腦,成為最無腦崇拜日本的國家,連國旗都要模仿日本
    二戰發生期間,日本舉國上下都被強烈的軍國主義所充斥,他們的腦海中出現了個非常瘋狂的想法並且準備實施,那就是先將琉球拿下,進而對朝鮮半島進行攻佔,最後再將中國以及東南亞的各個國家一併吞下!以完成他們眼中的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