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海權衰落:明明是新式戰列艦,卻用祖傳381毫米「老炮」

2020-12-25 騰訊網

【話說軍世】如果說到近代海軍強國,美國的起步其實較晚,在地理大發現(大航海)時代,歐洲六國開始了海洋拓展,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以及俄羅斯前後開始,其中曾經佔據世界83%貴重金屬的西班牙,最終被英國艦隊擊敗,而英國前後四百年的海軍強權時代開始進入鼎盛,直到英國最後的戰列艦見證海權的旁落。

明明是新式戰列艦,卻用祖傳381毫米「老炮」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曾經和德國「比著造艦」的英國,拉著歐美,加上日本一起開始了「海軍假日」,也終於喘了口氣歇歇腳,不過隨著二戰陰霾臨近,德國海軍有再度崛起的跡象,英國不得不硬著頭皮再次開始了大艦的建造。

1937年時開始研發的獅級戰列艦最終沒有開工,不過,面對德國更快更新的俾斯麥級戰列艦,英國一戰前後建造的主力艦多少有些力不從心,在邱吉爾的幹預下,在1941年10月終於開工建造了前衛級戰列艦的首艦,也就是前衛號。

在設計上,前衛級吸取了過往英國戰列艦的諸多不足,提高艦艏幹舷,減少上浪情況,增強了航海性能,全長248.2米,標準排水量4萬5200噸,滿載排水量達到了5萬2250噸,吃水深度達11米,13萬軸馬力最大航速為30節,在航速和噸位上都與二戰最先進的戰列艦相差無幾。

火力雖強:卻用祖傳381毫米「老炮」

前衛號戰列艦的主炮口徑為381毫米,與一戰前後有名的英國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都基本一致,不僅如此,其4座雙聯裝主炮,總共8門主炮也都是擁有「悠久」歷史的「老炮」。

其中,2門來自伊莉莎白女王級戰列艦伊莉莎白女王號、4門來自復仇級戰列艦拉米利斯號(2門)、決心號和君權號(各1門),1門來自淺水重炮艦黑暗界號,還有一門「三手」炮,歷經光榮號和厭戰號,基本都是來自一戰時代,堪稱祖傳381毫米「老炮」。

不過主炮雖老舊,但是實力還是很強的,重新設計的炮塔使得仰角可以達到30度,最大射程可以達到34.63公裡,主炮的射速可以達到每分鐘2發,搭配重達879公斤的重型穿甲彈,既有非常強的穿甲能力。

強裝藥的狀態下,在19.84公裡的距離上能擊穿450毫米裝甲防護,非強裝藥狀態下,同等距離上也能擊穿305毫米裝甲,每門主炮備彈100發,全艦共800發381毫米主炮彈。

同時還強化了對空火力,16門133毫米(5.25英寸)高平兩用炮,73門40毫米高射炮,並配有指揮控制塔、火控雷達、960型對海對空搜索雷達、293型目標指示雷達,以及277型對空搜索雷達,在二戰後的演習中,對比美軍衣阿華級戰列艦,前衛號視距具有更強的高海況情況下的主炮射擊穩定性。

裝甲挺厚:關鍵位置卻「皮薄餡大」

作為新式戰列艦,前衛級在原有英國戰艦設計經驗的基礎上,增加了對彈片、對副炮塔、以及水下的防護設計,主炮塔正面裝甲防護為330毫米,同時也適度的削弱了主裝甲帶的設計,其主裝甲最厚處為14英寸(約356毫米),在彈藥倉附近,其他位置為330毫米,全長為140.2米。

同時艦艏艦尾的橫向隔壁與主裝甲帶形成「裝甲盒」,艦艏裝甲隔壁高2.4米,後51毫米,艦尾裝甲隔壁高3.4米,厚度相同。

前衛級不僅增加了彈藥倉的防護,也為舵機艙增加了100毫米厚的裝甲防護,看到丹麥海峽海戰中胡德號的「遭遇」後,又為彈藥倉再增加了38毫米的裝甲隔壁,以防止亂飛的彈片或者碎片。

在水下防護設計上,前衛級採用了三層縱向水密艙結構,並有最厚為44毫米的魚雷隔壁,充滿水的隔倉也能很好的吸收水下爆炸的能力,理論上可以抵禦450公斤TNT爆炸威力的衝擊,甚至高於大和號原本400公斤TNT爆炸當量的防護設計。

不過前衛級防禦最為薄弱的地方,卻是一個關鍵位置,也就是指揮塔,源於「被擊中概率小」的理念,其指揮塔的正面裝甲防護近76毫米,其他三側僅有50毫米,而高大的艦橋,卻是其的重要標識之一。

當然,畢竟拉菲號驅逐艦近距離橫掃比睿號戰列艦上層建築,高級軍官「團滅」的機率非常小,更多時候,擊中艦橋的概率很低,面對薄弱裝甲,大口徑炮彈貫穿的機率也比較高。

戰列艦落幕:四百年海權衰落見證者

相比較於英國的多數戰列艦,在二戰中雖然表現機會不多,但是也參與過對陸攻擊等任務,前衛級戰列艦不僅只建造前衛號一艘,其下水時已經是1944年11月了,此時距離諾曼第登陸已經過去了5個月,陸戰成為重點,歐洲地區的海戰已經基本結束,前衛號也就開始了「慢悠悠」的服役過程,最終直到1946年5月才建成服役。

作為英國最新的戰列艦,前衛號在戰後經常代表英國出訪,與一戰後的胡德號的「工作」基本相同,不過相比胡德號還有與俾斯麥號「一較高下」的機會,前衛號則完全變成了「名片」艦,艦上設置了用為接待王室成員的餐廳和套房,也被稱為是「最豪華的王室郵輪」。

最終面對航空母艦已經成為海軍核心,反艦飛彈也開始發展(1960年「冥河」開始裝備蘇軍,射程42公裡,聚能穿甲型戰鬥部威力很大,而二戰中,德軍也曾使用反艦飛彈雛形HS-292反艦飛彈擊沉盟軍運輸船)。

面對前衛號每年23萬英鎊的維護費用,最終在服役14年後的1960年,前衛號被出售並拆解,而當這艘英國最後的戰列艦炮管被割斷,桅杆被推倒時,不僅成為了英國戰列艦的落幕,同樣見證了英國四百年海權衰落,以及美國海軍海權的接棒。

相關焦點

  • 好奇心:華盛頓號7分鐘75發406毫米炮彈,在戰列艦中是什麼水平
    好奇心:華盛頓號7分鐘75發406毫米炮彈,在戰列艦中是什麼水平對於華盛頓號戰列艦的戰績,熟悉戰艦的網友應該耳熟能詳了,1942年11月的瓜島海戰(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中,六次海戰的第五次),在第二次海上夜戰中,華盛頓號在友艦南達科他號受損無法迎戰的情況下,主炮攻擊日軍霧島號戰列艦,並用部分127
  • 戰列艦主炮有多大威力:406毫米炮彈對陸傾瀉,直接轟平陣地
    【話說軍世】在戰列艦作為主力艦的發展時代,其艦炮的口徑是雙方艦隊對戰時,最為直接的戰鬥力評定,比如說在1942年瓜島戰役中,裝備有356毫米艦炮的日軍霧島號戰列艦,原以為自己可以輕鬆「吊打」美軍巡洋艦和驅逐艦,不想美國海軍裝備了406毫米的戰列艦其實就在暗處,結果直到巨大的炮彈在自己艦身旁激起巨大水花,才發現為時已晚,硬「接」
  • 儘管小氣,但不失為一款優秀的戰列艦:「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
    所以英國政府希望新的戰列艦要符合條約規定,這樣也節省一些,他們希望的戰列艦是排水量22000噸、裝備280毫米(11英寸)主炮~排水量25000噸、裝備305毫米(12英寸)主炮,不是說英國對條約多麼看重,而是馬上要在日內瓦召開英美日海軍會議,他們打算以此來約束一下美國。英國為什麼要約束美國呢?
  • 麵條國的巔峰之作——詳剖歐洲最強戰列艦:維內託級 背景篇
    為了維持對奧匈帝國海軍的優勢,義大利海軍決定建造四艘新式戰列艦,他們的設計工作於1914年正式展開。最初,義大利海軍希望這四艘戰列艦的排水量在27000噸至29000噸,裝備有10至12門14英寸主炮,航速在23節至25節左右。
  • 巨艦末日:二戰第一艘沉沒的戰列艦
    斯佩海軍上將號1939年12月13日,斯佩海軍上將號戰列艦沉沒,成為二戰開始後德國最早沉沒的戰列艦,它屬於德意志級戰列艦,是同級艦中C號艦,1934年6月下水,滿載排水量1萬6460噸,擁有2座3聯裝279.2毫米主炮塔
  • 女王陛下的軍艦:無畏號戰列艦,開啟了風靡世界的大艦巨炮時代
    級戰列艦的同時,堅持用新的理念建造「無畏」號戰列艦,這艘軍艦的名字是:HMS Dreadnought,HMS是「Her Majesty's Ship」的首字母,即「女王陛下的軍艦」。,水線之下裝甲厚178毫米,裝甲總重量達到5000噸;主甲板採用穹型防護(蛋殼原理),中間隆起兩邊稍低下與舷側裝甲對接;「無畏」號的炮塔裝甲厚重,炮座四周裝甲厚305毫米,頂部、炮座暴露位置、炮塔的炮座位置、兩舷的兩座炮塔位於艦體內的炮座均裝有厚度不等的裝甲;作為指揮中樞的指揮塔的防護更是重中之重,幾乎被後裝甲包了起來。
  • 怒海爭鋒 究竟誰是二戰最強戰列艦
    主要武器為9門三聯裝的381毫米主炮,前二後一布置。另外還有4座三聯裝152毫米副炮和12座90毫米單管高炮,20門雙聯裝37毫米高射炮,24門雙聯裝20毫米高射炮。1942年增加8門雙聯裝20毫米高射炮。水線以上主要採用薄裝甲帶,40毫米厚的艙壁裝甲與主結構之間是15英寸填充液體的間隔,同時在水線以下採用了新型普列賽魚雷防禦系統。
  • 戰列艦與戰巡的區別:正品與「高仿」
    ,「海軍假日」期間的「七巨頭」,指1922年到1936年的15年間,英美日三國的7艘最先進戰列艦,如長門號、羅德尼號,戰艦歷史上最大的戰列艦大和號等。既然正品太貴,那麼就用便宜些一些的「高仿」吧。 戰列巡洋艦出現了,其具有戰列艦的大口徑艦炮,在與航線上與對方巡洋艦交戰時具有絕對火力優勢,在防護上做了一定的捨棄,裝甲防護厚度上比同時代戰列艦要薄很多,不過同時也具有同時代戰列艦不具備的高航速優勢,主要用於追擊巡洋艦。
  • 巨炮大艦的誕生:戰列艦410毫米主炮,炮彈重達1.02噸
    【話說軍世】在一戰後期,海軍強國們開始發展主炮口徑更大,火力更強的戰列艦,其中美國率先於1915年開工了裝備406毫米艦炮的科羅拉多號戰列艦,日本也不敢落後,1917年開工了主炮口徑更大的長門號,成為了「海軍假日」期間巨炮大艦中的數據最強者。
  • 二戰時期的強大義大利海軍艦隊但其戰列艦結局讓人唏噓
    第一種級別的義大利戰列艦是義大利的加富爾伯爵級戰列艦,加富爾伯爵號戰列艦,該級別戰列艦一共有三艘除加富爾伯爵號戰列艦,還有朱利奧·凱撒號、萊昂納多·達·文西號戰列艦艦。每一艘的標準排水量為23000噸滿載排水量達到29000噸,分別建造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1910年到1915年,1933年開始進行現代化改裝,其改裝後艦載裝備火力如下,3座三聯裝及2座雙聯裝305毫米/46倍口徑主炮;18門120毫米/50倍口徑副炮;22門76毫米口徑炮;3門450毫米口徑魚雷發射管,其裝甲平均厚度在78到248.92毫米之間,該型戰列艦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常規戰列艦其火力是非常強大
  • 義大利戰列艦比德國俾斯麥號更強,卻被2枚炸彈輕易擊沉
    其中以義大利首都羅馬命名的「羅馬」號戰列艦,更是義大利海軍的巔峰之作,甚至比德國著名的「俾斯麥」號更加強大。但是由於義大利「豬腳」光環照耀,這艘強大的戰列艦在服役不到一年,主炮一炮未發,就被2枚炸彈給炸沉了。而「俾斯麥」號沉之前起碼還擊沉了英國著名的「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圖片:不可一世的羅馬號被德國一枚制導炸彈擊沉。
  • 戰列艦進化簡史:鐵甲艦、前無畏艦、無畏艦的時代變遷
    1859年,第一艘全鐵殼結構法國「光榮」號戰列艦出現,其排水量達到5630噸,不過這艘軍艦還是在木質船殼外釘上了鐵甲,並不是純金屬船體,同時還保有風帆,混合航速為13節,後來裝備了8門239毫米火炮和6門190毫米火炮。
  • 裝甲厚457毫米:開始戰列艦的前無畏艦時代,北洋水師可惜錯過
    君權級戰列艦:裝甲厚達457毫米1889年英國還是建造一型一等戰列艦,也就是君權級戰列艦,共有8艘,該級艦滿載排水量達到了1萬5220噸(其中最後一艘胡德號達到1萬5590噸),全艦長125米,寬22.9米,比二戰時代長度超過200米的戰列艦還是短一些的,設計最大航速超過17節,該級艦皇家橡樹號曾跑出過
  • 日本的最強戰列艦,大和號戰列艦,為何會得到海上怪獸的稱呼?
    所以日本在1937年11月4日的時候,開始動工建造大和號戰列艦,1941年12月16日,也就是在二戰期間,大和號戰列艦開始服役了。不過為什麼大家會將其稱作是一艘海上怪獸呢?大和號戰列艦其實是屬於四艘大和級戰列艦的其中一艘,要說到怪獸的話,大家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呢?可能很多人都會想到那龐大的身軀,而大和號戰列艦人類海軍軍艦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級戰列艦了。
  • 長門號戰列艦的「妹妹」:10門410毫米主炮,慘被自己人擊沉
    長門號戰列艦的姊妹艦,10門410毫米主炮,沒能進入「七大戰艦」其實在二戰開始之前,日本原本有機會擁有12艘戰列艦,長門級戰列艦之後,原本日本還建造了兩艘戰列艦,也就是加賀級戰列艦,整體比長門級有所放大,火力防護也有加強。
  • 水上重坦克:炮艇裝坦克炮,381毫米巨炮的「淺水艇」
    【話說軍世】在海軍艦艇中航空母艦、兩棲攻擊艦、戰列艦、驅逐艦都是大中型水面艦艇,很有話題可說,而相對來說,幾百噸幾十噸的小艇,可說的故事要少一些,不過也有炮艇裝坦克炮,381毫米巨炮的「淺水艇」等等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