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軍世】在一戰後期,海軍強國們開始發展主炮口徑更大,火力更強的戰列艦,其中美國率先於1915年開工了裝備406毫米艦炮的科羅拉多號戰列艦,日本也不敢落後,1917年開工了主炮口徑更大的長門號,成為了「海軍假日」期間巨炮大艦中的數據最強者。
巨炮大艦的誕生:410毫米主炮的長門號戰列艦,炮彈重達1.2噸
因為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的原因,戰列艦主炮口徑不可以超過14英寸(約356毫米),因此在這前後實際只有7艘裝備406毫米(16英寸)艦炮的戰列艦,也就是「海軍假日」期間的「七大戰艦」,分別為3艘科羅拉多級、2艘長門級,以及1922年才開工的兩艘納爾遜級。
其中長門級的其實是主炮口徑最大的,達到了410毫米,採用的是四座雙聯裝炮塔,就主炮數量來說少於納爾遜級的3座三聯裝,與科羅拉多級相當,不過該級艦對於舊日本海軍來說,不論是火力還是設計都是十分大膽的,提升非常大。
長門級戰列艦的三年式410毫米主炮,單座雙聯裝炮塔重量達到了1000噸,炮彈重量則達到了1.02噸,要知道在長門級之前,日本戰列艦的356毫米主炮,炮彈重量只有673.5公斤,在口徑僅提升了54毫米的情況下,炮彈重量卻是後者的1.6倍,單門炮的射擊速度則基本相差無幾:410毫米艦炮設計速度為單門炮每分鐘1.15發,356毫米艦炮為單門炮每分鐘1.2發。
同時代艦炮對比中,科羅拉多極的406毫米穿甲彈炮彈重1.016噸,口徑和重量都略小於長門級,走「高速輕彈」路線的納爾遜級,則更弱一些,不過射速更快,MkI型406毫米艦炮,射速達到了單門炮每分鐘2發,在1934年到1936年時長門級將主炮仰角提升到了43度,最大射程達到了37公裡。
數據更加均衡的長門級:「七大戰艦」的數據最強者
長門級首艦長門號建成比較早,而二號艦陸奧號則在二戰期間因不明原因爆炸,炮塔被掀飛沉沒,長門號建成直到大和號服役,一直都是舊日本海軍最強大的戰艦,擁有非常高的知名度。
整體而言,長門級在「七大戰艦」中,火力數據強大一些,在防護方面納爾遜級做的比較「極端」,主炮全部前置的布置方式,在節省了裝甲重量的同時,其裝甲防護數據更高一點,其甲板裝甲最厚達160毫米,長門級改裝後的裝甲甲板也不過75到127毫米,科羅拉多級水線處裝甲厚343毫米,而納爾遜級艦艏附近的重要部位,主炮彈藥庫部位的裝甲帶達到了360毫米,而長門級側舷裝主裝甲帶為305毫米。
不過在機動能力方面,長門級擁有更高的優勢,長門號最高航速達到了26.5節,納爾遜級只有23節,科羅拉多級只有21節。
相對而言,長門級更加符合向「高速戰列艦」方向的發展趨勢,在火力、機動和防護做到了平衡,而另外兩級則優勢和缺點更加明顯一些。
來自俊赫君的話說:「無用的4毫米驕傲」
在航母已經主導海戰的二戰中,已經有些「落伍」的另外兩型「七大戰艦」則都有相當不錯的海戰戰績,納爾遜級的羅德尼號,在擊沉俾斯麥號戰列艦的過程中,406毫米艦炮做了重要的火力輸出,甚至一發炮彈「廢掉」俾斯麥號兩個炮塔,和科羅拉多級的馬裡蘭號和西弗尼吉亞號,則都參與了被稱作「最後的戰列艦交戰」的蘇裡高海峽夜戰,而與其交戰的則是山城號戰列艦。
雖然長門級戰列艦的主炮比其他「七大戰艦」大了4毫米,但是就實際戰績來說,卻只能用「碌碌無為」來形容,作為以海上炮戰為主要職責的戰列艦,長門級的兩艘戰艦都沒有什麼與其他戰列艦交戰戰績,也沒有與其他大型水面戰艦交戰的戰績;甚至比長門級更早的金剛級,還曾在瓜島海戰中與美軍戰列艦「互射」,打出過精彩的戰列艦之間的海戰齊射對決,雖然最後「成就」了華盛頓號的美名,不過也曾用356毫米主炮「胖揍」過南達科他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