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巨獸之殤,走向末路的大艦巨炮,是誰埋葬了戰列艦

2020-12-23 嘯鷹評戎

擁有幾十門上百門艦炮如同刺豚的風帆戰列艦,搭載四門大口徑主炮一往無前的鐵甲艦,以無畏為名傳復興戰列線捉對廝殺的戰列艦,1991年的海灣戰爭重新披掛上陣的衣阿華級戰列艦發出了戰列艦家族最後的怒吼。時至今日戰列艦家族早已從世界海軍艦艇名錄中消失(別拿憲法勝利什麼的舉例子)但是直到今天依舊有一群人高喊著電磁炮將帶來戰列艦時代的復興。當這些大艦巨炮的信徒悲哀的發現由於地球曲度的影響,戰列艦的消亡已經無法避免,被無數人寄予厚望的電磁炮與雷射炮也無法掀起戰列艦家族復興的號角,所以這些人將他們的目光轉向了太空,高呼著無遮無攔的宇宙空間,將會是戰列艦夢寐以求的戰場。

但是是什麼淘汰了戰列艦?是航母麼?也許,但不全是。

如何擊沉一艘戰列艦?

戰列艦擁有可以摧毀一切水面艦艇的艦炮群,(風帆戰列艦以及炮房鐵甲艦依靠數量取勝,艦面旋臺鐵甲艦誕生之後依靠質量取勝)擁有厚重的裝甲,想要在常規交戰模式中摧毀一艘戰軍艦非常艱難!擊沉一艘戰列艦那就是難上加難!

常規的炮戰,難以直接消滅敵方水面艦艇。在大口徑火炮沒有誕生之前,絕大多數沉沒的艦艇並不是因為漂不起來了,而是上層建築被打成了蜂窩煤,徹底喪失了還手能力,所以高掛白旗,棄艦準備,全體人員撤離,打開通海閥!

大口徑火炮誕生之後的大艦巨炮的時代,戰列艦與裝甲巡洋艦可以通過大口徑的主炮擊沉其他艦艇,但是直到利薩海戰,依舊存在著已經打成火把了,但是死活不沉只能靠撞的情況,1894年的大東溝,鄧世昌依舊寄希望於通過撞擊戰術撞沉吉野,如果艦炮能夠輕易擊毀敵艦,鄧世昌有機會說這句話麼?要麼吉野早沉了,要麼致遠早沉了。所以擊沉戰艦真的非常難,定遠鎮遠在上層建築被日艦的炮彈付之一炬之後,依舊擁有還手之力。

第1次世界大戰當中的英國戰列巡洋艦之所以成為爆竹,那也是因為英國人為了追求射速不關防火門導致戰列艦炮塔被擊穿時,火苗直奔彈藥庫而去,導致彈藥庫殉爆,戰艦沉沒。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列艦的正常死法依舊是上層建築燒沒了,主炮損失殆盡之下選擇自沉。

也許上文的描述方式不是很直觀換一個說法、在第2次世界大戰中,當一艘軍艦已經失去維修價值並且無法脫回本土的時候,那麼各國會如何處理解這艘軍艦?是讓戰列艦抵近射擊,還是附近的驅逐艦發射魚雷?在這一方面有著豐富經驗的雪風表示,讓戰列艦擊沉艦艇,那得打到猴年馬月去,還是直接用魚雷處分吧。也就是說,在魚雷誕生之後,用魚雷擊沉戰艦是效率最高的方式。

航母取代戰列艦成為排水量最大的戰鬥艦艇

航空母艦的作用在諸如奇襲塔蘭託,偷襲珍珠港,Z艦隊的毀滅,數艘航母激烈交鋒的中途島海戰,登峰造極的由幾十艘航空母艦所組成的tf58滅國艦隊等一系列的事實已經證實了在航母面前,戰列艦和重巡洋艦沒有本質的區別,因為所有戰艦的水線之下都是一樣的脆弱。

航空母艦能夠將彈藥投送到數百公裡以外,在這個距離上,戰列艦的大艦巨炮沒有絲毫的意義。航空母艦所搭載的俯衝轟炸機能夠將數百公斤的炸藥以四百公裡以上的時速砸在戰列艦脆弱的水平甲板之上,專門攻擊戰列艦脆弱的水線以下部分的魚雷轟炸機更是讓戰列艦苦不堪言,戰列艦引以為傲的厚重裝甲英雄無用武之地。戰列艦的主力艦身份被動搖,但是這些就是戰列艦的催命符嗎?

航母的出現替代的是戰列艦晝間主力身份。當夜幕降臨,艦載機就是睜眼瞎,暗夜之下,航空母艦的安危全部寄託於戰列艦。而且航空母艦在惡劣氣象條件根本無法放飛艦載機,也就是說直至此時戰列艦依舊是海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地位從毋庸置疑的海上皇者變為了二元君主制而已。

畢竟戰列艦可以裝備大量的防空炮,當艦載機沒有形成數量優勢的時候,沒有飛行員願意冒著被大量防空炮集火的風險去撩撥戰列艦的防空火力。

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時,戰列艦依舊擁有存在的價值。

不過數米的反艦飛彈,奏響戰列艦的送葬曲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航母剝奪了戰列艦無上海權的桂冠,但是戰列艦依舊有其一席之地。真正將戰列艦埋葬的不是其他的軍艦,而是簡簡單單的反艦飛彈,僅此而已。實際上戰列艦存在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只有足夠大的艦艇才能夠搭載更為大型的主炮,一千噸的護衛艦根本不可能搭載200MM級別的主炮,大和號的3聯裝460主炮重達數千噸!比一艘驅逐艦都要重!

一萬噸以下,至多只能搭載2座雙聯裝的L40倍徑以上的大口徑主炮(前無畏艦);統一火控的要求需要至少6門的主炮,所以正常的無畏艦噸位應當大於2萬噸。隨著火炮技術的不斷演進,主炮口徑越來越大,倍徑越來越長,想要搭載6門以上艦炮所需要的噸位也越來越高。各國都很清楚,戰列艦的成本很高,但是在火炮時代,一寸長(倍徑),一寸強,一寸大(口徑),一寸王!戰列艦口徑壓制非常明顯,所以所有國家都在追求更大口徑的主炮。

進入飛彈時代以後,戰列艦存在的前提不存在了。

蘇聯的第一代反艦飛彈——冥河反艦飛彈最大射程42公裡,巡航速度0.9馬赫,巡航高度100~300米,彈長6.5米,彈徑760毫米,翼展2.4米,彈重2500公斤,戰鬥部重500公斤。

那麼搭載這種2.5噸重的反艦飛彈需要那個級別的艦艇呢?

蚊子級飛彈艇

長26.8米,寬6.1米,吃水1.5米,續航力為600海裡/16節,艇員19名。主要武器裝備有1座雙聯裝SS-N-2冥河式反艦飛彈發射器、1門雙管25毫米半自動火炮。

蚊子級飛彈艇的尺寸非常的可憐,長度只有26.8米,寬度也只有6.1米,吃水深度才1.5米,但是就是這樣一級排水量只有70噸的小船,卻能夠搭載整整兩發彈重2.5噸的冥河反艦飛彈。

而在這一時期,蘇聯反艦能力最強的飛彈,也就是冥河反艦飛彈,難不成讓一艘戰列艦將炮塔全部拆掉,安裝上三四套雙臂式反艦飛彈發射裝置麼?

很明顯這不可能,畢竟反艦飛彈尺寸大啊,一艘戰列艦能裝多少?十發還是二十發?建造50艘蚊子級飛彈艇又需要多少錢?一艘戰列艦的錢造一百艘飛彈艇怕是都有的剩……

而且戰列艦體型龐大,體型越大,被彈面越大,越容易挨打。這是不爭的事實,在火炮時代,排水量大就意味著火炮犀利就意味著厚重的裝甲,但是在反艦飛彈面前裝甲有多少意義?使用同樣的反艦飛彈時,戰列艦也沒有射程以及火力的優勢,所以光剩下了體型大容易挨打了,既然體型小巧玲瓏的飛彈艇能夠輕而易舉的擊沉動輒數萬噸的戰列艦,那麼戰列艦還有存在的意義麼?

當然了,一百噸以下的飛彈艇無論是生活條件,還是續航能力,再或者適航性等方面的問題一個比一個嚴重,一千噸以下的艦艇只適合在大湖或者地中海,波斯灣這種平靜的水面航行,三千噸左右的艦艇適合在家門口附近的近海航溜達,五千噸級別的艦艇可以稍微涉足遠洋,但是噸位小導致適航性和續航能力較差,但是如果絕大多數的海洋利益就在大陸架附近的話,這個噸位已經夠了,一萬噸級也就是昔日的重巡洋艦的噸位,已經能夠讓飛彈艦艇非常從容地涉足深海,擁有較好的居住環境,較長的作戰半徑,以及不錯的適航性,還有足夠大的甲板空間。

既然一萬噸的艦艇已經能夠較好地兼顧適航、火力、續航、生活條件,那麼戰列艦這種三萬噸以上的龐然大物有存在的必要麼?完全沒有!

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滿載排水量9400噸-9600噸,長172.8米,寬16.8米。

彼得大帝號核動力巡洋艦,滿載排水量2.5萬噸,長250米,寬28.5米

一艘彼得大帝的噸位頂的上兩艘提康德羅加,但是兩艘提康德羅加的甲板面積可要比一艘彼得大帝多,靈活性也更強,造價還更低。

所以飛彈時代的艦艇噸位不會像火炮時代的艦艇一樣因為武備的迭代而強制性的增長。畢竟,反艦飛彈才佔了多大點空間?飛彈長點重點又何妨?

大艦巨炮時代的落幕,當巨炮蕩然無存之時,大艦就沒有了存在的價值,是飛彈這樣的渺小的存在將戰列艦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海神丟失了三叉戟,黯然下臺的波塞冬,鎮國神器身份被剝奪的戰列艦

戰列艦除了水面主力艦艇的身份以外,還有一個無形的身份,那就是鎮國神器,在大艦巨炮的時代,戰列艦的數量直接決定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當一國在海戰當中失敗,戰列艦數量急劇下跌的時刻,這個國家的國際地位會飛速下滑。

但是當核彈於長崎與廣島上空綻放的時刻,就宣告著,核武器徹底取代的戰列艦的鎮國神器身份,當今時代,決定國際地位的是核武器數量!核彈越多、發射井越多、發射車越多、彈道飛彈核潛艇越多、三位一體戰略核打擊能力越強,國際地位越高!

但是不是所有國家都有資格擁有核武器,所以正規航母也是影響一個國家國際地位的重要因素,問題就是,世界上擁有攔阻著陸的方式降落的航空母艦的國家不過是中美法印而已,俄羅斯的航母廢了,其他的國家只能夠搭載性能嚴重受限的垂直起降戰鬥機……

直接導致最為明顯的兩個衡量維度根本不具有普適性,所以只能夠搭載垂直起降戰鬥機的輕型航母也成為了衡量一個國家海軍實力的重要因素。

沒有航母的國家也有一籮筐,所以這些國家只能比區域防空艦了。

很明顯上述的衡量國際地位的重要因素中,沒有戰列艦的位置,那麼戰列艦連裝點門面的作用都喪失之後,戰列艦還有必要留在海軍麼?要知道戰列艦的維護成本可是要超出同噸位的航空母艦的!

現如今戰列艦隻能用來當景點了!

小結

戰列艦確實霸氣,林立的炮塔確實要比現代艦艇簡潔到堪稱簡陋的外立面強太多,在這個戰爭就像玩遊戲一樣的年代,還是大艦巨炮時代那種鍋爐的嗡嗡作響,艦炮的轟鳴,近在咫尺的爆炸更容易激起腎上腺素的分泌。

但是戰列艦的時代已經被終結了。

相關焦點

  • 大艦巨炮時代巔峰之作:二戰十大戰列艦(上)
    巨炮+飛彈的組合使新依阿華級成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飛彈戰列艦。1991年1月的海灣戰爭中,密蘇裡號和威斯康星號分別組成戰列艦編隊駐泊波斯灣,兩艘艦共向伊拉克的戰略目標發射了數十枚戰斧巡航飛彈,還用406毫米主炮轟擊了科威特南部的伊軍炮兵陣地。
  • 「多炮塔神教」與太空時代星際戰列艦幻想
    日後,這場人類歷史上第二大規模的海戰(僅次於雷伊泰灣大海戰)和最大規模的戰列艦對決,以「日德蘭海戰」之名,成為海軍史上最耀眼的篇章之一,也成為大艦巨炮時代最標誌性的戰鬥與頂峰。 從日德蘭到衝繩:戰列艦時代的終結 在日德蘭大海戰之後的二十餘年中,世界各國海軍列強,無不以大艦巨炮作為海軍建設的核心,其最終代表便是排水量高達70500 噸的日本海軍「大和」級戰列艦。 然而,正所謂盛極而衰。
  • 大和號戰列艦,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巨炮大艦
    作為一個軍迷,尤其是喜歡談論軍艦的軍迷,我對「大和」號戰列艦是存有一點敬畏之心的;但作為對海軍有一點了解,特別是對海戰有一點膚淺的認識的我來說,我又非常不看好「大和」號戰列艦。這是一艘排水量69000噸,擁有9門460mm大炮,全艦上下裝了無數防護裝甲的巨無霸,使他具有能擊穿當時世界上任何軍艦裝甲的能力、能抵禦當時所有艦炮的攻擊,被日本人稱作「神之大和」,他的第二艘艦「武藏」號被稱作「永不沉沒」的戰艦。但實際上這兩艘人類巨炮大艦時代的傑作在實戰中也沒有發揮什麼大的作用,最後都很悲慘地被擊沉。
  • 日本海軍製造的無用大玩具,誕生就落後於時代的大和級戰列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海戰已經告別了大艦巨炮時代,轉而進入了航空為王的時代。海戰的勝負不再拘泥於海面,天空成為了主戰場,真正意義上的死從天降。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各國還是投資興建了戰列艦,畢竟當時航空母艦還沒有實際的海戰戰果,所以戰列艦還是得接著造。
  • 飛彈驅逐艦和戰列艦誰更強?歷史真的發生過,衣阿華級險被擊沉
    對於很多軍迷來說,戰列艦這樣的「大艦巨炮」是男人最大的浪漫,其熱度絲毫不亞於「排隊槍斃」(線列步兵)。那麼,若一艘戰列艦和一艘飛彈驅逐艦發生碰撞的話,二者誰能勝出呢?其實,歷史上還真的就發生了這一事件,二戰名艦衣阿華差點被擊沉。
  • 衣阿華級戰列艦:我才是終極戰列艦之王,奈何只有跑龍套的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拘泥於艦隊決戰思想的日本海軍建造了史上最大規模的大和級戰列艦,那麼,美國海軍能與之相抗衡的應該是戰爭末期服役的衣阿華級戰列艦了。其實在二戰時,航母與飛機已是戰爭的主角,戰列艦幾乎已成跑龍套的配角,然而,在20世紀80年代時,美國對此衣阿華級戰列艦進行現代化的大改造,重新煥發青春氣息,甚至還投入到90世紀初的海灣戰爭。
  • 圍殲「俾斯麥」號戰列艦:大艦巨炮遇到航母,只有死路一條!
    戰爭爆發後,德國潛艇部隊極為活躍,使用「狼群」戰術,取得輝煌戰績,給同盟國造成巨大損失,而弱小的德國水面艦艇部隊,也不甘寂寞,派出「俾斯麥」號戰列艦,前往大西洋機動作戰,伺機切斷英國的海上運輸線。5月24日,英國「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和「胡德」號重巡洋艦,與德國艦隊狹路相逢,德國海軍集中力量攻擊「胡德」號,幾次齊射,將它擊沉,艦上1400多名官兵,僅有幾人生還。威爾斯親王」號與「俾斯麥」號開炮互射,兩艦全部受傷,各自退出戰鬥,「俾斯麥」號油庫被擊中,燃油洩露,在海面上留下一條長長的黑色尾巴,增大了被英國跟蹤的機率。
  • 女王陛下的軍艦:無畏號戰列艦,開啟了風靡世界的大艦巨炮時代
    從此,風靡世界海軍半個世紀的「大艦巨炮」時代開始了。,其採用的「全裝重型火炮」和蒸汽輪機都是第一次在戰列艦上使用,開時代之先河,也使英國已經在主力艦的設計和建造方面積累了更先進的技術和經驗;相比較老式戰列艦,「無畏」號戰列艦無論是在哪一個方面都有質的飛躍,它一出現世界上所有的戰列艦就瞬間過時了。
  • 圖紙上的巨艦:排水量8萬噸,巨炮8門,日本超級大和戰列艦
    在這樣的思路下,就有了大和號戰列艦這樣的怪物。 大和號是日本海軍最大的戰艦,滿載排水量超過7萬噸,比如今我國的山東號航母還大。其裝備了3座3聯裝460毫米艦炮,炮彈重量高達1.5噸,其威力比今天一般的反艦飛彈還要大,能夠擊破當時各國戰列艦的裝甲。
  • 巨獸之亡(4)!最後的戰列艦互拍——夜戰蘇裡高(中)
    由修復後的老式戰列艦組成的美軍第七艦隊尼米茲雖然輸掉了與麥克阿瑟的奪島之爭,但是他顯然不會放棄對自己麾下艦隊的主導權。第三艦隊指揮官是尼米茲手下最富有進攻精神的哈爾西中將,他指揮著全部的快速戰列艦和快速航空母艦,是海軍直接指揮的主力部隊。
  • 大和號優美的艦體曲線,戰列艦中獨有的大和坂,設計巧妙作用巨大
    對於戰列艦黨來說「口徑即正義,射程即真理」是大艦巨炮時代最貼切的話語,戰列艦,這種集工業時代各種先進設備於一身的機器,本身鋼鐵的威武的身軀就非常有吸引力,特別是它那高昂著的炮口。而說到大艦巨炮,日本的大和級戰列艦永遠是繞不過去的坎,其上面裝備的460毫米艦炮是海軍有史以來口徑最大、威力最強的火炮,所以它也成為了各個海戰遊戲玩家趨之若鶩的選擇。一般作為崇愛搭建巨炮的戰列艦黨們都是顏值控,不是說誰裝有巨炮就愛誰,艦體優美的設計也成為了人們追求大和號的加分項之一。
  • 巨炮大艦的誕生:戰列艦410毫米主炮,炮彈重達1.02噸
    【話說軍世】在一戰後期,海軍強國們開始發展主炮口徑更大,火力更強的戰列艦,其中美國率先於1915年開工了裝備406毫米艦炮的科羅拉多號戰列艦,日本也不敢落後,1917年開工了主炮口徑更大的長門號,成為了「海軍假日」期間巨炮大艦中的數據最強者。
  • 戰艦奇蹟,史無前例的大洋巨獸,大和號戰列艦
    就這樣在飽受爭議的情況下大和號戰列艦還是在1937年11月4日開始建造了。按照海軍部的要求,新艦以當時在太平洋活躍的美國海軍為目標,要求在火力上,防禦力上,甚至噸位上都要遠超美軍水平。所以,在火力配備上,要求裝備460毫米主炮8門以上,155毫米副炮12門,或者200毫米副炮8門,航速達到30節以上,艦體整體的裝甲要能承受自身主炮20到35公裡遠的打擊。
  • 日本「長門」級戰列艦的前世今生和悲苦的命運
    也許長門艦在建造時,日本真的就如「長門賦」一樣的有股哀怨之氣吧,因為1912年日本進入了大正時代,國內經濟因為多年戰爭已經不堪重負,軍隊裡分出了薩摩系和長藩系,還有陸軍和海軍爭奪資源。但是,日本向外侵略擴張的野心在朝野卻是一致的。一、為什麼建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日本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都是挺亂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救了它。
  • 戰列艦主炮威力有多大?與陸軍炮兵對轟,11發炮彈就將對面打趴
    那麼這種戰列艦的巨炮威力到底有多強?看看美國海軍的衣阿華級戰列艦就知道了。衣阿華級戰列艦是美國海軍裝備的最後一型戰列艦,也是當今世界最後退出海軍編隊的戰列艦,所以衣阿華級戰列艦有著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
  • 碧藍航線美圖—長門篇:重櫻的神子巫女,是大艦巨炮最後的輓歌!
    用26節的可以追著戰列跑航速在海上逮蝦戶!>如果更直白地說,那就是:必勝的理由長門從建造之初,就作為大和的信仰存在人們相信,那艘船,是神明所化,是護佑大和民族萬世昌盛的根基就會有人說……大和民族為何如此之蠢
  • 戰列艦主炮最遠命中紀錄:厭戰、馬薩、沙恩誰是最強者
    【話說軍世】作為火炮戰艦的巔峰,戰列艦的大海戰時代對於很多朋友都是一種「圖騰」般的存在,那麼戰列艦巨炮的最遠命中紀錄是多遠呢,有幾艘戰列艦在不同的海戰條件下,都創造了最遠命中紀錄,那麼他們誰才是最強者呢,我們一起看一下。
  • "大和"最後一戰:美軍戰機終結大艦巨炮時代
    現在,這艘幾度脫逃的敵艦正以22節航速南下,朝集結於衝繩海面的美軍第五艦隊主力直撲過來。世界上最強大的單艘軍艦與世界上最強大的整支艦隊,將會產生怎樣的碰撞呢?有去無回的「特攻」1944年6月的馬裡亞納海戰中,日本海軍重建完成的航母機動部隊被美軍消滅殆盡;同年10月,其戰列艦部隊也在雷伊泰灣海戰中折損過半。
  • 二戰後航母稱霸海洋,衣阿華級戰列艦最終淪為博物館!
    二戰中、後期航母作為制海利器的優勢逐漸發揮了出來,即便是「大和」級戰列艦這樣的巨獸也無法擋住艦載機的攻擊,從這時開始就註定了航母在未來海戰中的地位。日本投降之時停泊在東京灣的「密蘇裡」號戰列艦作為籤字的場地見證了歷史性的一刻,這也是戰列艦最後的光輝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