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炮塔!千億星辰!「多炮塔神教」與太空時代星際戰列艦幻想

2021-01-09 騰訊網

1916年5月31日下午,一場凝結著大英帝國海軍與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精華與心血的大海戰,在大西洋的北海上爆發。日後,這場人類歷史上第二大規模的海戰(僅次於雷伊泰灣大海戰)和最大規模的戰列艦對決,以「日德蘭海戰」之名,成為海軍史上最耀眼的篇章之一,也成為大艦巨炮時代最標誌性的戰鬥與頂峰。

從日德蘭到衝繩:戰列艦時代的終結

在日德蘭大海戰之後的二十餘年中,世界各國海軍列強,無不以大艦巨炮作為海軍建設的核心,其最終代表便是排水量高達70500 噸的日本海軍「大和」級戰列艦。

然而,正所謂盛極而衰。儘管超高壓高溫鍋爐、火控雷達、重點防護、重彈、焊接裝甲、防雷系統、傾斜裝甲等一系列相關科技的發展與進步,極大地提高了戰列艦的戰鬥力和生存能力,使得20 世紀40 年代標準的戰列艦,遠超當年那些參加日德蘭海戰的「前輩們」,但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的那個早晨,新興的海軍航空兵,卻對日德蘭大海戰所確立的大艦巨炮政策在海權領域的核心地位,發起了挑戰!最終, 1945年4月7日14時20分,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最強戰列艦——「大和」號在衝繩海戰中,被美國海軍航空兵擊沉,正式宣告了大艦巨炮時代的終結!

根據記載,「大和」號沉沒時的殉爆,產生了高達將近6100米的雲柱,使得193千米外的日本本土居民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不過,在它短暫的一生中,「大和」號的460毫米口徑主炮,僅曾向一個目標射擊過,即於1944年10月25日,在菲律賓薩馬島外,攻擊了一艘並不重要的美國海軍護航航母,而且大多數海戰歷史研究者並不認為「大和」號真正擊中了其所瞄準的目標。日本軍國主義者傾盡國力所打造的超級戰列艦的這個結局,可謂是頗具黑色幽默色彩,但這也說明了大艦巨炮時代「無可奈何花落去」。

2015年9月15日,當時身為總統候選人的川普在美國聖佩德羅登上「衣阿華」戰列艦並發表競選演說。此舉曾被有心人解讀為他要恢復美海軍戰列艦遠洋巡航,雖然消息最後被證明為不真,但傳統上人們將戰列艦視為體現國家實力的代表神器,這種「大炮巨艦」感情也由此可見一斑

多鉚蒸鋼:「多炮塔神教」亞文化

20世紀末,隨著美國海軍衣阿華級戰列艦在海灣戰爭後的陸續退役、封存、除名,大艦巨炮時代正式走入了歷史。

然而,在軍事領域之外,代表著大艦巨炮時代的鋼鐵戰列艦,卻成為無數軍迷心中的「偶像」與「信仰」,形成了一種頗具蒸汽朋克色彩的獨特軍事亞文化。他們視擁有多個炮塔、大口徑主炮、體型龐大的戰爭機械(包含戰艦但不局限於戰艦)為「男人的浪漫」,認為其代表了機械時代的人類對於攻擊力、防禦力的極致追求。在中國的軍迷中,更是形成了一個以「多鉚蒸鋼(剛)」為口號的「多炮塔神教」!這些軍迷也喜歡自稱「多炮塔神教眾」。

特別要說明的是,多炮塔神教緣起於一個軍事愛好者聚集的論壇,其口號「多鉚蒸剛」是指多炮塔、鉚接裝甲、蒸汽動力、剛性懸掛,表達的是對「陸地戰列艦」——多炮塔坦克的喜愛與崇拜,之後衍生出了空軍版、戰艦版等諸多版本, 後因為海軍愛好者的眾多,因此後來居上,連口號都被其影響變為「多鉚蒸鋼」,並且以「多鉚蒸鋼,大艦巨炮」的字樣,以顯示自己的「多炮塔神教眾」的身份。

一位資深「多炮塔神教眾」的一段話,可能最能說明他們追捧這種軍事亞文化的心裡誘因:

現代科技的發展,越來越超出人類的日常經驗。設備越來越讓人難以理解,為什麼一片小小的魔法般的晶片,能夠實現那樣多的功能?我們能夠親眼見到力臂的運動,蒸汽的噴射,彈簧的往復;但是我們根本無法想像,電子是如何在那寬度只有幾十納米的量子隧道中奔流的,我們憑藉著百萬年的人類本能,對抗著科技的進步。於是,我們有些人選擇了追憶那些更光輝的,更為簡單而能夠理解的時代的技術。龐大的機械往復運轉,電動機的尖嘯中,炮塔一同指向九點鐘方向。全體都有,放!千億炮塔,千億星辰!

在缺乏大艦巨炮歷史與傳統的中國尚且有如此眾多的「多炮塔神教」擁躉,那麼歐美日本對大艦巨炮的崇拜和迷戀文化也就更為興盛了,其衍生出的文化產品也就更為繁盛。畢竟已經被退役封存、成為博物館的密蘇裡號戰列艦,還多次登上大熒幕:即在《潛龍轟天(戰艦喋血)》中成為美式英雄與恐怖分子對決的「疆場」;還在《超級戰艦》裡親自上陣,對抗侵略地球的外星人,展現出「寶刀不老」的雄姿。

而現任美國總統川普在競選期間,曾登上衣阿華號戰列艦發表競選演說,結果被解讀為要「再次恢復美國海軍戰列艦遠洋巡航」,引得大炮巨艦愛好者與多炮塔主義者紛紛躍躍欲試,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探尋新時代戰列艦的可行改造方案。雖然最後此事被證明是個「新聞烏龍」,但也展現了軍迷們對大炮巨艦的鐘愛與迷戀。

當然,哪怕是最資深的「多炮塔神教眾」也都承認,在現代乃至近未來戰場條件下,面對著制導武器的興盛,大炮巨艦這類多炮塔軍備,是不會重新出現在戰場之上的。

因此大炮巨艦愛好者與多炮塔主義者把想像的視野投向了更加遙遠的未來——太空時代。他們認為,舊時代多炮塔載具——大炮巨艦們的戰場是二維化的海面。現在戰爭形態的三維化進程剛剛開始,但人類仍被局限在地球表面的有限高度內,所以制導武器得以大行其道。當人類進一步邁向深空、走向真正的三維空間,進入宇宙大航海時代,多炮塔載具就能突破噸位的限制,擁有超乎現在想像的攻擊力與防禦力,大炮巨艦們必將重回戰場,即「千億炮塔,千億星辰!」

所以,在歐美日本,關於太空科幻的文藝作品與衍生品中,太空版本的大艦巨炮成為必要元素。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被認為具有濃重日本右翼色彩的科幻動畫《宇宙戰艦大和號》外,絕大多數太空科幻作品裡的大艦巨炮們,基於太空戰場的三維環境,雖然保留了多炮塔、大炮、巨艦的基本屬性,其外形已經與舊時代的大艦巨炮們完全不同了。

接下來,我們就來介紹一下,那些關於太空時代的戰列艦幻想!

遊戲《戰錘40K》中帝國艦隊主力戰列艦之一:報應級(Retribution)戰列艦。在這部科幻遊戲的背景故事中,帝國艦隊主力艦隻分為復仇女神級艦隊航母、勝利級戰列艦、聖杯級戰列巡洋艦、帝皇級戰列艦和報應級戰列艦。其中報應級戰列艦以其高速航速和強大火力,成為帝國軍最依賴也是最可靠的戰力

銀河哥特史詩:《戰錘40K》中的戰列艦

《戰錘40K》是一款由英國一家遊戲公司於1987年開始發行的系列桌上戰棋遊戲,此後衍生出電子遊戲、動漫、影視等諸多文化產品,甚至影響了暴雪公司的著名遊戲《星際爭霸》。

《戰錘40K》以充滿哥德式風格的科幻魔幻色彩銀河係為舞臺,人類、獸人、混沌、蟲族等多方勢力糾纏廝殺。在戰錘40K的世界中,人類帝國擁有一支雖然科技略顯落後,但數量和組織都頗為龐大的海軍。帝國海軍負責執行星球防禦、保護以及護航帝國船隻航線、運送帝國防衛軍,以及消滅敵軍船艦(在艦隊作戰中)和星球(在軌道轟炸或是滅種行動中)等任務。其風格非常類似一戰時代的歐洲海軍列強。

帝國海軍的艦隊是由多種船艦組合而成,大致上可以分為三個等級:戰列艦與巡洋艦(包括巨型巡洋艦、巡洋艦與輕型巡洋艦)以及護航船艦(例如護衛艦與驅逐艦)。其中戰列艦配備了大量的武裝與護盾,通常是作為艦隊的旗艦或是海軍上將的座艦,也是帝國海軍實力的象徵。大部分的設定都認為,戰列艦的長度應該在6到8公裡之間。戰列艦船員可以達到三百萬人,其中大部分成員是帝國海軍的武裝部隊(可以理解為海軍陸戰隊),用來對抗敵人的登艦突襲。甚至在資源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部署更多人。其中帝皇級戰列艦以數量極龐大的攻擊機而聞名,懲罰級戰列艦的特色則是大量的側舷炮火以及數量很多的魚雷發射管,勝利級戰列艦則聞名於強大的主炮。

帝國海軍的戰列艦以宏炮(電磁炮)為主炮。宏炮炮管長達500米,運用電磁推進,能將炮彈加速到1000多公裡/秒。但與光速的能量武器相比,這樣的速度仍然慢得厲害。所以,一發宏炮炮彈在擊中其目標之前,可能要飛行大約半小時甚至更長時間。而且可能是設定裡對哥特風格和一戰背景的模仿或鍾愛,帝國海軍的宏炮依舊採取人工裝填。同時,宏炮還裝備有慣性緩衝器和反重力場發生器。前者是為了抵消開火時候的反作用力,後者則為了減少炮彈的相對重量,以獲得更高的初速。

系列影視作品《星球大戰》中的帝國級殲星艦。這也星球大戰系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艦隻之一,在《星球大戰IV:曙光乍現》首次出現,是銀河帝國星際艦隊代表艦隻。典型的帝國級殲星艦長1600米,配備渦輪雷射、離子炮以及牽引光束投射器,同時搭載了多架鈦戰機及大量的地面軍事力量

戰列艦的另一種主要武器就是光矛(雷射炮)。光矛是一級巨型能量武器,能夠向遠距離發射一記持續的能量射流,在敵方主力艦上劃開一道大口,或是將一艘護盾未展開的輕型艦船直接切成兩半。光矛基本都會被安置在艦身周圍的巨型炮塔當中,以對付從各個方向襲來的敵人。

其實相比於炮彈初速相對很慢的宏炮,光矛更適合太空戰的環境。但考慮到《戰錘40K》的世界裡有各種魔幻勢力,所以從物理上消滅敵人的動能武器,宏炮確實有存在的必要。

電影界的超級IP:《星球大戰》中的殲星艦

眾所周知,《星球大戰》系列電影是著名大導演喬治·盧卡斯的經典太空科幻電影,其屢創票房紀錄,衍生出無數的文化衍生品。

該系列雖然主要講述手持光劍、使用原力的絕地武士對抗銀河帝國的故事,但巨大無比的太空殲星艦也是影片的亮點。帝國級殲星艦(Imperial Class Star Destroyer,ISD)在作為重武器平臺,執行星球攻擊、星球防禦、反艦作戰,充當輕型艦艇母艦等方面,都可謂表現突出。設定中,一支由殲星艦組成的艦隊,作戰效能總勝過多種戰艦組成的特混編隊。因此殲星艦被認為是帝國艦隊的標誌性軍艦。它在一個星系中的出現,表示帝國對這裡的事務極其關切。在設定中,帝國級殲星艦長達1.6公裡,至少擁有37000名船員,這還不算其搭載的一個師(Division)的帝國衝鋒隊,大約9700人。

帝國級殲星艦在火力上可謂密集無比,是最典型的太空時代多炮塔戰艦。具體帝國級殲星艦分為ISD1型和ISD2型。ISD1型擁有分別布置在塔式艦橋兩側的六座雙聯重型渦輪增壓雷射炮炮塔和兩座雙聯重型離子炮炮塔;分別布置在戰艦兩邊舷側的兩座四聯裝重型渦輪增壓雷射炮炮塔。此外,60門渦輪增壓雷射炮與60門等離子炮遍布於艦體中線與上層建築的各個角落。ISD2型則擁有分別布置在艦體上層建築兩側的8座8聯重型渦輪增壓雷射炮炮塔,以及舷側與上層建築各處布置36座渦輪增壓雷射陣列和20門等離子炮。

不過,雖然殲星艦的尺寸已經遠超現實中的戰列艦,但其在設定中,只是巡洋艦級別而已。它的尺寸與片中反派黑武士達斯·維德的座艦——執行者號超級殲星艦相比,明顯是小巫見大巫了。

執行者級執行者號超級殲星艦(或稱無畏艦),長19000米,擁有25座重型渦輪增壓雷射炮陣列(250門),25座中型渦輪增壓雷射炮陣列(250門),25座重型等離子炮陣列(250門),以及超過5000門小型雷射炮和等離子炮。

除了以上介紹的兩種最為著名的、不同體系下的太空戰列艦幻想作品,還有其他較為知名的太空戰列艦幻想作品。比如美國影視作品《星際迷航》、日本動漫作品《機動戰士高達》,以及前面提到過的《宇宙戰艦大和號》等。總之,當厭倦了各種天馬行空的科幻機器人時,如何將真實性和力量感進行平衡並藝術誇張?一些動漫遊戲界人士給出的答案是,多鉚蒸剛。包括像宮崎駿也將此概念引入了多部作品中。

其實在工業革命之後,自西向東,人類就有一種工業崇拜的情感。「工程技術的貢獻大於戰爭和外交;它的貢獻大於教堂和大學;它的貢獻大於抽象的哲學和文學;在改變社會方面,它的貢獻大於我們法律所做的貢獻……」英國人如是說。

人類崇拜力量,而技術則直觀地滿足了人們對力量的渴望。工業的力量讓人類幾乎成為半神的存在,凌駕於動物界、自然界,圖騰崇拜和自然崇拜從此變為了幽靈。力量,讓渺小的人類擺脫自卑感,誰給了人類力量,人類就會將其放在神靈的位置上。現代文明的主神是工業,這尊大神用兩百年時間席捲了全世界,整個人類文明從此改頭換面。未來還將向廣袤的宇宙拓展生存空間,無垠的空間,也許這尊神將永遠臨照人類……

相關焦點

  • 裝甲怪獸:四聯裝炮塔戰列艦
    上一期中,我們講過《排排坐:海軍史上戰列艦主炮塔數量排名》,擁有七座炮塔的戰列艦存在,而戰列艦的主炮塔最大只有四聯裝,建成的戰列艦主要有三種:法國敦刻爾克級戰列艦,擁有2座四聯裝主炮塔,都是330毫米火炮,且全部布置在了艦體前部;法國黎塞留級戰列艦,擁有2座四聯裝主炮塔,共計8門380毫米主炮,也是全部布置在了艦體前部,這樣的布置方式被認為後部火力缺失,不過法國人炮塔前置的布局
  • 口徑即正義,射程即真理:戰列艦炮塔發展歷程(上)!
    很多軍事愛好者對二戰時期戰列艦大口徑艦炮的熱愛達到了痴迷的程度,一些人甚至對艦炮的各種型號都了如指掌。但是你知道戰列艦的大口徑艦炮是如何一步一步發展而來的嗎?本文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大口徑艦炮的炮塔發展歷程。
  • 前無畏時代最後一級巨艦:納爾遜勳爵級戰列艦
    「納爾遜勳爵」級戰列艦是前無畏時代最後一級巨艦,和它的名字一樣,充滿了傳奇,夾雜著爭議更讓英國人懷念和尊敬。雖然這級戰列艦一開始建造就有落伍之嫌,但在它的服役過程中也為英國海軍做出不小的貢獻。英國海軍決定同時建造費舍爾提出的新艦,這就是具有跨時代革命性意義的全裝重型火炮戰列艦「無畏」號,並且建造的稍晚,下水卻早於納爾遜勳爵級的兩艘艦,這一下就使得納爾遜勳爵級還沒有服役就變得過時了。
  • 日本海軍製造的無用大玩具,誕生就落後於時代的大和級戰列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海戰已經告別了大艦巨炮時代,轉而進入了航空為王的時代。海戰的勝負不再拘泥於海面,天空成為了主戰場,真正意義上的死從天降。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各國還是投資興建了戰列艦,畢竟當時航空母艦還沒有實際的海戰戰果,所以戰列艦還是得接著造。
  • 戰列艦三國志-「金剛」號(1)英倫血統
    1909年,英國開工建造俄裡翁級戰列艦和獅級戰列巡洋艦,進入採用343毫米主炮且炮塔全部沿中軸線布置的「超無畏艦」時代。 1910年,帝國議會通過了內閣提交的《海軍新充實計劃》,撥款建造1艘戰列艦和4艘戰列巡洋艦,這艘戰列艦就是後來的「扶桑」號,戰列巡洋艦則是金剛型。
  • 積木裡的戰列艦:COBI積木沙恩霍斯特號戰列艦評測
    縱觀二戰德國海軍的作戰史,「沙恩霍斯特」號戰列艦無疑是最具分量的組成部分之一。儘管在設計上存在幾乎不可彌補的各類缺陷,先天不足的沙恩還是隨著倉促上陣的德國海軍經歷了戰火的洗禮;在姊妹艦格奈森瑙早早退場之後,她葬身冰海的結局也為德國海軍大型水面艦艇的活動幾乎劃上了最後的句點,其服役歷程幾乎就可以看作二戰德國海軍的命運縮影。
  • 【模型】大和號戰列艦
    YAMATO這個名稱至今仍佔據著人類戰列艦排行榜的頭名。這是人類工業革命的巔峰之作,這是一個海洋民族傾國澆築的野心,而她短短幾年的一生卻只需要三個字就能概括:然並卵. 這盒模型是我從西安帶來廣州的,現在終於可以拍照存檔了。怎麼說也是世界最大的戰列艦,所以不想草草開工,竟然到了畢業都不敢下手,有捨不得送人,於是跟隨到現在。
  • 「陸上戰列艦」:鋼鐵、引擎和重炮的終極狂想
    在接手工作之初,格羅特便毫不掩飾他對「陸地戰列艦」的熱情,他的設計無一例外,都擁有強大的武器、厚重的裝甲,並採用了多炮塔設計。其中前者擁有三座炮塔,後者的炮塔則達到了五座——它們共同構成了戰前蘇聯陸軍力量的象徵,另外,在工作期間,格羅特還和當時蘇聯紅軍的靈魂人物——圖哈切夫斯基元帥建立了良好的關係,這也催生了另一些更為前衛和激進的項目。在他們的影響下,工程師推出了大量的超重型、多炮塔坦克設計,這些設計都源自之前的「陸地戰列艦」概念。
  • 星際爭霸2戰列巡洋艦的規格劃分
    戰列巡洋艦是服役於科普魯魯星區人族的一種大型戰艦。戰列艦的首次露面是在行會戰爭戰列艦因此就在今後的戰役中繼續擔任了人族太空武力中指揮旗艦的角色。雖然有不同規格的戰列艦,但是它們的武器裝甲配置都是大同小異的——雷射武器與次代鋼裝甲。重力加速模塊也被安裝在所有的戰列艦上。規格戰列艦有很多規格。
  • 戰爭巨獸之殤,走向末路的大艦巨炮,是誰埋葬了戰列艦
    當這些大艦巨炮的信徒悲哀的發現由於地球曲度的影響,戰列艦的消亡已經無法避免,被無數人寄予厚望的電磁炮與雷射炮也無法掀起戰列艦家族復興的號角,所以這些人將他們的目光轉向了太空,高呼著無遮無攔的宇宙空間,將會是戰列艦夢寐以求的戰場。但是是什麼淘汰了戰列艦?是航母麼?也許,但不全是。如何擊沉一艘戰列艦?
  • 唯一被擊沉的「Big7」戰列艦:0.14英寸的「傲嬌」
    「Big7」戰列艦中的「偽裝者」:0.14英寸的「傲嬌」陸奧號戰列艦是長門級戰列艦的二號艦,1920年下水,「出廠設置」狀態下的標準排水量為3萬2720噸,現代化改裝後的標準排水量高達3萬9130噸,試航時的航速曾經達到26.7節,改裝後依舊後25節的航速,而當時「Big7」戰列艦中,英國兩艘納爾遜級的航速只有
  • 北海困獸——德國戰列艦一覽(前無畏艦)
    德國海軍——特別是德意志帝國海軍和納粹德國海軍在1890年代至1940年代期間建造一系列戰列艦。為了在戰時保衛其北部和波羅的海海岸,德國先前建造一系列小型鐵甲艦,其中包括岸防艦和裝甲巡防艦。而隨著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登基,德意志帝國海軍開始適合大國的海軍擴張計劃。海軍立即推動建造4艘布蘭登堡級戰列艦,之後不久又建造5艘德皇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
  • 《戰艦世界閃擊戰》Y系戰列艦T9-T10開線!
    由全球知名戰爭遊戲開放商Wargaming與愷英網絡共同研發,網易獨家代理的《戰艦世界閃擊戰》Y系戰列艦科技線今日震撼擴軍,IX級戰列艦「獅」與X級戰列艦「徵服者」兇悍來襲,讓猛烈火焰燃遍大洋!而今日,Y系戰列艦的至高榮光——IX級戰列艦「獅」和X級戰列艦「徵服者」將正式入列,與其它6艘Y系戰列艦一起,再現皇家海軍的無上威嚴。截止18日,使用獅和徵服者贏得戰鬥勝利,還將獲得超值獎勵!
  • 風帆的落幕,蒸汽機時代的來臨,鐵甲艦時代的艦炮裝甲與火炮布局
    風帆不堪重負,風帆戰列艦裝上裝甲以後根本跑不動,所以西班牙人認為給風帆戰列艦安裝裝甲是一種愚蠢的選擇。即便如此,西班牙這種失敗的常識,也已經為海軍的變革埋下了一顆種子。就算到了20世紀初巴西海軍的米納斯吉拉斯級戰列艦都保留有風帆時代的殘留——碩大的前後桅杆開花彈時代的衝鋒號——錫諾普海戰1853年,沙皇俄國海軍將開花彈實用化,以37人陣亡,229人受傷為代價,幹掉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3000人。
  • 戰列艦主炮最遠命中紀錄:厭戰、馬薩、沙恩誰是最強者
    【話說軍世】作為火炮戰艦的巔峰,戰列艦的大海戰時代對於很多朋友都是一種「圖騰」般的存在,那麼戰列艦巨炮的最遠命中紀錄是多遠呢,有幾艘戰列艦在不同的海戰條件下,都創造了最遠命中紀錄,那麼他們誰才是最強者呢,我們一起看一下。
  • 老照片:由獅級四號艦而被改進過大單艦成級的「虎」號戰列巡洋艦
    「虎」號巡洋艦〔英文:HMS Tiger〕戰列巡洋艦是英國海軍獅級戰列巡洋艦預算中的四號艦,對原設計方案進行了較大的改動。將獅級位於煙囪之間的舯部主炮塔移至第三煙囪之後和機輪艙之間,改善主炮向後方的射界以及炮口爆風對艦體上層建築的衝擊。
  • 腦洞大開的戰列艦:「蛋糕塔」式炮塔設計絕無僅有
    【話說軍世】在1905年英國無畏號戰列艦正式出現之前,前無畏艦時代的戰列艦發展一直都是各家大開腦洞,炮塔的布局與經典三炮塔和四炮塔也有很大的差異,其中比較奇葩的就是美國奇爾沙治級戰列艦,其炮塔設計堪稱「絕無僅有」。
  • 哈雷圖鑑 美帝第一艘戰列艦「印第安納號」BB-1
    所以思來想去,果然還是要上戰列艦。畢竟強不強是時代的事,榮光的外表卻是一輩子的事。本期起哈雷將與大家一起欣賞美帝戰列艦的霸氣 億萬的炮塔 億萬的榮光 BB-1「印第安納號」是1890年海軍法案批准建造的,是美國第一艘戰列艦。
  • 戰列艦發展史二:前無畏艦時代!
    「定遠」艦的305毫米艦炮發射時需要先通過人力將炮彈從彈倉吊到炮塔,然後根據目標距離選取合適的發射藥包,最後進行發射,這一整套流程下來最少需要5分鐘左右。為了彌補主炮射速太慢的缺點多國海軍在19世紀90年代起開始為艦艇大量配備口徑較小的速射炮,大口徑主炮+小口徑速射炮成為了前無畏艦的重要特徵。
  • 大艦巨炮時代巔峰之作:二戰十大戰列艦(上)
    兩級戰艦作為大艦巨炮謝幕時代裡壓軸出場的核心CP,代表了戰列艦的最高水平。考慮到戰績原因,就先說美制依阿華級戰列艦。依阿華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建成的噸位最大的一級戰列艦,也是世界上最後一級退出現役的戰列艦。標準排水量44560噸,滿載排水量:55710噸(改裝前),57265噸(改裝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