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軍事愛好者對二戰時期戰列艦大口徑艦炮的熱愛達到了痴迷的程度,一些人甚至對艦炮的各種型號都了如指掌。但是你知道戰列艦的大口徑艦炮是如何一步一步發展而來的嗎?本文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大口徑艦炮的炮塔發展歷程。
在木製帆船時代由於火炮射程近、軍艦航速慢,海戰雙方往往需要近距離接觸才能有效摧毀敵艦,這一時期參加海戰的戰艦基本上都是以側舷炮為主的,通過炮門將炮架好之後發射彈丸攻擊敵艦。工業革命開始後隨著蒸汽動力和鋼鐵的發展,蒸汽鐵甲艦逐漸取代了風帆木製戰艦。1862年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爆發了一場規模較小但卻充滿標誌性的海戰——「漢普頓錨地海戰」,這次海戰中北方軍出動 了「莫尼特」號鐵甲艦迎戰南方軍的「維吉尼亞」號鐵甲艦。

之所以說這次海戰充滿了標誌性是因為「莫尼特」號鐵甲艦是世界上第一艘採用旋轉炮臺的鐵甲艦,而「維吉尼亞」號鐵甲艦當時還是側舷炮,新型炮臺與側舷炮的較量就這麼開始了。儘管海戰雙方都沒能將對方的鐵甲艦擊沉,但「莫尼特」號鐵甲艦旋轉炮臺可360度射擊的優勢非常明顯。「莫尼特」號鐵甲艦滿載排水量1000噸,中間為圓柱體機械齒輪旋轉炮臺,需要先將彈藥從下層的彈藥庫提上來再以前裝方式進行裝填。彈藥裝填時為了保護射手會將炮臺背面面向敵方,裝填完成後再調轉炮口進行射擊。由於這種新型炮臺是約翰埃裡克森設計的,所以後來人們便將這種炮臺成為「埃裡克森」式炮臺,「埃裡克森」式炮臺是現代戰列艦炮塔的雛形。
工業的發展給炮臺提供了很大的發展潛力,1874年英國開工建造的「英弗萊息白」級鐵甲艦在艦體中部對角安裝了2門406毫米雙聯裝艦炮。採用前裝模式的艦炮在裝彈時需要將炮管壓低再利用液壓裝置進行裝填。雖然無法像「莫尼特」號鐵甲艦一樣旋轉360度進行射擊,可「英弗萊息白」級鐵甲艦也對後來的艦炮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中國在1881年向德國採購的2艘「定遠」級鐵甲艦的炮臺位置在設計時參考了英國的「英弗萊息白」級鐵甲艦比如「定遠」級鐵甲艦的2門克虜伯1880式305毫米艦炮就是按照斜對角分布,不同的是「定遠」級鐵甲艦的裝彈方式為後裝,轉動方式則為人力+蒸汽輔助,裝填時需要先將人力將炮彈和發射藥一起從彈藥庫吊到炮臺然後再手動裝填。「定遠」級主炮的炮罩則是看到了德國「薩克森」級鐵甲艦前甲板露炮臺的缺點,為主炮裝上了輕型炮罩。

露炮臺則是前無畏艦向無畏艦過度的一個特徵,英國「君權」級鐵甲艦前後甲板中線各有1門雙聯裝343毫米MK-2型主炮,MK-2型主炮就是典型的露炮臺。露炮臺最大的缺陷就是炮臺周圍只有圍壁而頭頂是露天的,作戰時一旦炮臺被命中的話射手就可能會被「團滅」。既然露炮臺缺陷這麼明顯,那麼能不能使用機械/液壓裝置控制艦炮的俯仰呢?這時地阱炮就出現了。

早在「英弗萊息白」鐵甲艦時期為了給前裝艦炮裝彈艦炮的俯仰機就已經發明出來了,這時只需將俯仰機用在地阱炮上面就可以。地阱炮發射時將炮身抬高進行射擊,射擊完畢後降低炮身進行裝填。中國威海日島炮臺也曾使用地阱炮進行作戰,如今還有一些地阱炮的殘骸保留下來。

經過多年的發展鐵甲艦的炮臺已經升級為了炮塔,包括俯仰機、揚彈機在內的諸多設備也讓炮塔自動化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再加上戰艦噸位不斷提高也為戰列艦增加主炮數量提供了硬體基礎。英國在1906年服役的「無畏」艦罕見的裝備了5門雙聯裝305毫米主炮,首尾各1門、中部鍋爐艙後1門、左右兩舷各1門,徹底改變了前無畏艦時代側舷速射炮做主角的情況,多門大口徑艦炮統一調度統一指揮的齊射時代已經到來。

隨後人類就正式進入了大炮巨艦的戰列艦時代,而在那個「口徑即正義,射程即真理」的年代戰列艦艦炮的炮塔接下來會如何發展呢?請看下回分解!
通俗易懂的武器知識科普小站,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火器營營長,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