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海軍——特別是德意志帝國海軍和納粹德國海軍在1890年代至1940年代期間建造一系列戰列艦。為了在戰時保衛其北部和波羅的海海岸,德國先前建造一系列小型鐵甲艦,其中包括岸防艦和裝甲巡防艦。而隨著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登基,德意志帝國海軍開始適合大國的海軍擴張計劃。海軍立即推動建造4艘布蘭登堡級戰列艦,之後不久又建造5艘德皇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1897年隨著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上任海軍國務秘書,海軍建設得到提速。提爾皮茨的「風險理論」計劃建立一支足夠強大的艦隊,使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力量——英國不得不考慮規避與德國發生戰爭的風險,以保存其優勢。
提爾皮茨海軍上將在1900年至1912年間主導制定一系列海軍法,大幅增加海軍預算,並批准數十艘戰列艦的建造計劃。最終的法案設想一支由大約41艘戰列艦組成的艦隊,其中25艘將被分配給公海艦隊,其餘的艦隻則作為後備。繼德皇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之後是維特爾斯巴赫級戰列艦、不倫瑞克級戰列艦和德國級戰列艦,這是德國建造的最後一批前無畏艦。
1906年以「全裝重型火炮」為設計理念的英國皇家海軍無畏號戰列艦的下水徹底改變戰列艦,並迫使提爾皮茨從根本上改變他的造艦計劃。為了繼續參加戰列艦競賽,提爾皮茨獲得德國第一批無畏艦——拿騷級戰列艦的建造資金,這些戰列艦於1907年6月開始建造。1908年有4艘黑爾戈蘭級戰列艦,1909年至1910年間又有4艘皇帝級戰列艦開始敷設龍骨。1911年至1912年間,德國開建4艘國王級戰列艦,1913年至1915年間又開建4艘巴伐利亞級戰列艦,但最終僅建成巴伐利亞號和巴登號兩艘。1918年德國戰敗後,大部分公海艦隊艦隻被扣押在斯卡帕灣。1919年6月21日,這些艦隻最終被鑿沉,防止被英國皇家海軍繳獲。在被扣押的10艘戰列艦中,只有巴登號倖存下來,後來被皇家海軍用作炮擊練習目標。
一戰結束後,德國被限制只能擁有8艘前無畏艦,其中兩艘作為預備役。新造艦隻在武器裝備和尺寸方面受到嚴重限制。埃裡希·雷德爾海軍上將於1928年被任命為德國海軍司令。雷德爾最初對魏瑪共和國政府採取謹慎的策略。然而,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和納粹黨的崛起使雷德爾有機會擴充艦隊。1935年,希特勒政府就《英德海軍協定》與英國進行商談,協議最終規定德國海軍可以重建相當於皇家海軍35%的軍力。
德國在這之後建造的第一批新型戰列艦是1935年的兩艘沙恩霍斯特級戰列艦——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兩艘俾斯麥級戰列艦隨後於1936年開工,其中俾斯麥號於1940年建成,提爾皮茨號則於1941年建成28。
Z計劃是在1939年為重建德國海軍而制定,該計劃旨在增加6艘H-39級戰列艦。其中兩艘於1939年中開建,但由於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在兩個月後就被取消,而其他4艘還沒有開建就被取消。俾斯麥號、提爾皮茨號和沙恩霍斯特號在戰鬥中沉沒,格奈森瑙號於1945年在哥騰哈芬自沉。在此之後,進一步的設計方案也被草擬出來,最終形成尺寸龐大的H-44級戰列艦設計案,但由於建造費用和方案可行性問題,這些計劃最終都沒有實行。
前無畏艦布蘭登堡級布蘭登堡級戰列艦是德國海軍建造的第一批遠洋戰列艦,標誌著德國海軍擴張的開始。最初建造的艦級包括幾種類型的鐵甲艦、岸防艦和裝甲巡防艦。這些艦隻在當時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她們裝備6門大口徑艦炮,而不是其他國家海軍的標準的4門。該艦級包括4艘艦隻:布蘭登堡號、腓特烈·威廉選帝侯號、魏森堡號和韋爾特號。4艘艦隻中,腓特烈·威廉選帝侯號和魏森堡號更先進,因為她們的裝甲是由優質鋼材製成的。
德國布蘭登堡級前無畏艦,布蘭登堡級戰列艦配備的炮塔比較特別,保留了露炮塔的基本樣式
4艦被分配給第一戰列分艦隊。1900年至1901年義和團運動期間,她們在阿爾弗雷德·馮·瓦德西元帥的指揮下出國服役。從中國返回後,布蘭登堡級戰列艦都被拖進幹船塢進行現代化改造,這一改造從1901年持續到1905年。重建過程期間,上層建築被拆除,增加第二個指揮塔,蒸汽鍋爐被更新的型號所取代。腓特烈·威廉選帝侯號和魏森堡號於1910年賣給奧斯曼帝國,並分別改名為巴巴羅薩·海雷丁號和圖爾古特雷斯號。布蘭登堡號和韋爾特號退役後被編入預備役。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時候,兩艦都被召回作為岸防艦服役,但是由於她們的艦齡較高,很快就被遣散。在餘下的戰爭歲月裡,她們都被用作兵營船直至1920年被拆解。
德皇腓特烈三世級5艘德皇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為後來的德國前無畏艦定立標準。她們裝備的主炮規格比同時代的外國戰列艦要小,但是副炮更重型。這種配置更符合「槍林彈雨」理論,該理論強調使用小型快速射擊的炮組的飽和射擊,而不是大型慢速射擊的炮組。這一艦級的戰列艦也是德國第一批使用三具螺旋槳的戰列艦,而此前的布蘭登堡級只裝備有兩具螺旋槳。這個艦級由5艘艦隻組成:德皇腓特烈三世號、德皇威廉二世號、德皇威廉大帝號、德皇卡爾大帝號和德皇巴巴羅薩號。所有的艦隻都以歷史上德國皇帝的名字命名。
德國愷撒·腓特烈三世級前無畏艦:這是一種全裝速射炮的戰艦,和以往的德國戰艦不同,該艦將主炮減少到4門
海試完成後,5艦被分配到本土艦隊的第一分艦隊。德皇威廉二世號直到1906年都一直被作為艦隊的旗艦。經過十年的艦隊服役後,這些艦隻被更新的軍艦所取代。之後她們全都被移籍到第三分艦隊。後來,這支分艦隊被重組為公海艦隊,並作為預備艦隊。1907年,5艦都進入幹船塢進行大改。煙囪變得更高,上層建築被削減,副炮被重新布置,這項工程一直持續到1910年。5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沒有參與前線任務,她們都被解除武裝並降級到次要職責。德皇威廉大帝號被用作魚雷訓練艦,德皇威廉二世號被用作指揮艦,而其他3艦則被用作監獄艦。5艦都在1919年至1922年間被拆解。
維特爾斯巴赫級維特爾斯巴赫級戰列艦代表對前級德皇腓特烈三世級的漸進式改進。這一級戰列艦裝備相同的4門240毫米(9.4英寸)口徑的艦炮,但是另外增加魚雷發射管。更廣泛的裝甲帶提高這些戰列艦的防禦能力。不同於以往的艦隻,本級艦隻的主甲板整個都是齊平的。德皇腓特烈三世號的後甲板則經過縮減。這一艦級的艦隻包括維特爾斯巴赫號、韋廷號、策林根號、施瓦本號和梅克倫堡號。她們都是根據1898年第一部海軍法建造的第一批戰列艦。
德國維切爾斯巴赫級前無畏艦:是愷撒腓特烈三世級的擴大改進版本,艦型由艏樓型改為甲板型。
加入艦隊後,維特爾斯巴赫級艦隻被分配到第一戰列分艦隊,那裡她們取代老舊的布蘭登堡級艦隻。就像德皇腓特烈三世級艦隻一樣,維特爾斯巴赫級戰列艦也在無畏艦問世後陸續退役。5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被召回服役,並分配到第四分艦隊,部署在波羅的海。然而,由於她們的艦齡和結構脆弱,又在1916年退出現役。之後這幾艘艦隻被用作訓練船,只有梅克倫堡號被用作監獄船。1919年,維特爾斯巴赫號和施瓦本號被改裝成掃雷艇的供應母艦。1922年,除策林根號以外,其餘艦隻都先後被拆解。策林根號在1926年至1927年間被改裝成一艘無線電控制的靶艦。1944年,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在哥騰哈芬擊沉該艦,1949年至1950年間,策林根號的殘骸被拆除。
不倫瑞克級不倫瑞克級戰列艦由不倫瑞克號、艾爾薩斯號、黑森號、普魯士號和洛特林根號組成,其與德國海軍以前的戰列艦相比有相當大的改進。她們配備更強大的280毫米(11英寸)艦炮作為她們的主炮,儘管這仍然比不上英國戰列艦上使用的標準305毫米(12英寸)艦炮。主炮炮塔安裝在艏樓甲板上,而不是像以前的戰列艦那樣安裝在一個更高的甲板上。她們也比她們的前輩更大和更快,雖然裝甲保護方案是大致相同的。這些艦隻是根據1900年海軍法授權的。
布倫瑞克級前無畏艦可以看作是維切爾斯巴赫級的放大改良版,沿襲了平甲板設計,幹舷高度增加
1907年,德國海軍第二戰列分艦隊成立,5艘不倫瑞克級戰列艦以及5艘新型德國級戰列艦被分配到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4艘不倫瑞克級戰列艦被分配到第四戰列分艦隊與維特爾斯巴赫級戰列艦一起。1915年,不倫瑞克號和艾爾薩斯號參加裡加灣海戰。黑森號繼續留在第二戰列分艦隊,並在1916年參加日德蘭海戰。戰後,洛特林根號和普魯士號被改裝成掃雷艇補給艦,她們最終在1931年被拆解。普魯士號一段63米(207英尺)長的艦體被保留下來用作炸彈目標,最終在1945年4月被炸沉,其殘骸在1954年被撈起並拆解。其他3艦被用作岸防艦,然而在1931年至1935年間,除黑森號以外,她們也被退役和拆解。1935年,黑森號被改裝成一艘無線電控制的靶艦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來,她被割讓給蘇聯海軍,並改名為塞爾號。
德國級5艘德國級戰列艦——德國號、漢諾瓦號、波美拉尼亞號、西裡西亞號和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號是德國海軍建造的最後一批前無畏艦。她們類似不倫瑞克級戰列艦,但是裝甲更厚。儘管有關在建的劃時代戰列艦無畏號的性能傳聞越傳愈烈,但還是開建了。提爾皮茨海軍上將堅持建造她們,因為如果建造更大的艦隻,就必須擴建基爾運河,這將給當年的海軍預算帶來巨大壓力。
德國級前無畏艦:該級艦作為火力支援分隊參加了日德蘭海戰。
自1906年開始投入使用以來,她們被分配到新的第二戰列分艦隊:德國號取代德皇威廉二世號成為艦隊的旗艦。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些戰列艦留在第二戰列分艦隊,並於1916年參加日德蘭海戰。然而她們緩慢的速度阻礙更先進的公海艦隊無畏艦行進。在戰鬥的第二天早些時候,波美拉尼亞號被一枚魚雷擊中,引發彈藥庫爆炸並沉沒。戰鬥結束後,德國號退出艦隊服役,最終在1917年8月完全退役。德國號於1920年被拆解。剩下的3艦則繼續在德國海軍服役,漢諾瓦號在1935年被除名,最終在1944年至1946年間被拆解。西裡西亞號和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號都在二戰期間沉沒,但後來被撈起。1949年至1970年間,西裡西亞號解體,而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號於1946年被轉讓蘇聯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