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困獸——德國戰列艦一覽(前無畏艦)

2021-01-09 蘑菇力量

德國海軍——特別是德意志帝國海軍和納粹德國海軍在1890年代至1940年代期間建造一系列戰列艦。為了在戰時保衛其北部和波羅的海海岸,德國先前建造一系列小型鐵甲艦,其中包括岸防艦和裝甲巡防艦。而隨著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登基,德意志帝國海軍開始適合大國的海軍擴張計劃。海軍立即推動建造4艘布蘭登堡級戰列艦,之後不久又建造5艘德皇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1897年隨著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上任海軍國務秘書,海軍建設得到提速。提爾皮茨的「風險理論」計劃建立一支足夠強大的艦隊,使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力量——英國不得不考慮規避與德國發生戰爭的風險,以保存其優勢。

排成戰列線的公海艦隊無畏艦

提爾皮茨海軍上將在1900年至1912年間主導制定一系列海軍法,大幅增加海軍預算,並批准數十艘戰列艦的建造計劃。最終的法案設想一支由大約41艘戰列艦組成的艦隊,其中25艘將被分配給公海艦隊,其餘的艦隻則作為後備。繼德皇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之後是維特爾斯巴赫級戰列艦、不倫瑞克級戰列艦和德國級戰列艦,這是德國建造的最後一批前無畏艦。

日德蘭海戰中,德國公海艦隊在英國大艦

1906年以「全裝重型火炮」為設計理念的英國皇家海軍無畏號戰列艦的下水徹底改變戰列艦,並迫使提爾皮茨從根本上改變他的造艦計劃。為了繼續參加戰列艦競賽,提爾皮茨獲得德國第一批無畏艦——拿騷級戰列艦的建造資金,這些戰列艦於1907年6月開始建造。1908年有4艘黑爾戈蘭級戰列艦,1909年至1910年間又有4艘皇帝級戰列艦開始敷設龍骨。1911年至1912年間,德國開建4艘國王級戰列艦,1913年至1915年間又開建4艘巴伐利亞級戰列艦,但最終僅建成巴伐利亞號和巴登號兩艘。1918年德國戰敗後,大部分公海艦隊艦隻被扣押在斯卡帕灣。1919年6月21日,這些艦隻最終被鑿沉,防止被英國皇家海軍繳獲。在被扣押的10艘戰列艦中,只有巴登號倖存下來,後來被皇家海軍用作炮擊練習目標。

凡爾賽條約

一戰結束後,德國被限制只能擁有8艘前無畏艦,其中兩艘作為預備役。新造艦隻在武器裝備和尺寸方面受到嚴重限制。埃裡希·雷德爾海軍上將於1928年被任命為德國海軍司令。雷德爾最初對魏瑪共和國政府採取謹慎的策略。然而,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和納粹黨的崛起使雷德爾有機會擴充艦隊。1935年,希特勒政府就《英德海軍協定》與英國進行商談,協議最終規定德國海軍可以重建相當於皇家海軍35%的軍力。

這幅漫畫表現出德國人對於凡爾賽條約的

德國在這之後建造的第一批新型戰列艦是1935年的兩艘沙恩霍斯特級戰列艦——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兩艘俾斯麥級戰列艦隨後於1936年開工,其中俾斯麥號於1940年建成,提爾皮茨號則於1941年建成28。

Z計劃是在1939年為重建德國海軍而制定,該計劃旨在增加6艘H-39級戰列艦。其中兩艘於1939年中開建,但由於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在兩個月後就被取消,而其他4艘還沒有開建就被取消。俾斯麥號、提爾皮茨號和沙恩霍斯特號在戰鬥中沉沒,格奈森瑙號於1945年在哥騰哈芬自沉。在此之後,進一步的設計方案也被草擬出來,最終形成尺寸龐大的H-44級戰列艦設計案,但由於建造費用和方案可行性問題,這些計劃最終都沒有實行。

前無畏艦布蘭登堡級布蘭登堡級戰列艦是德國海軍建造的第一批遠洋戰列艦,標誌著德國海軍擴張的開始。最初建造的艦級包括幾種類型的鐵甲艦、岸防艦和裝甲巡防艦。這些艦隻在當時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她們裝備6門大口徑艦炮,而不是其他國家海軍的標準的4門。該艦級包括4艘艦隻:布蘭登堡號、腓特烈·威廉選帝侯號、魏森堡號和韋爾特號。4艘艦隻中,腓特烈·威廉選帝侯號和魏森堡號更先進,因為她們的裝甲是由優質鋼材製成的。

德國布蘭登堡級前無畏艦,布蘭登堡級戰列艦配備的炮塔比較特別,保留了露炮塔的基本樣式

4艦被分配給第一戰列分艦隊。1900年至1901年義和團運動期間,她們在阿爾弗雷德·馮·瓦德西元帥的指揮下出國服役。從中國返回後,布蘭登堡級戰列艦都被拖進幹船塢進行現代化改造,這一改造從1901年持續到1905年。重建過程期間,上層建築被拆除,增加第二個指揮塔,蒸汽鍋爐被更新的型號所取代。腓特烈·威廉選帝侯號和魏森堡號於1910年賣給奧斯曼帝國,並分別改名為巴巴羅薩·海雷丁號和圖爾古特雷斯號。布蘭登堡號和韋爾特號退役後被編入預備役。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時候,兩艦都被召回作為岸防艦服役,但是由於她們的艦齡較高,很快就被遣散。在餘下的戰爭歲月裡,她們都被用作兵營船直至1920年被拆解。

德皇腓特烈三世級5艘德皇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為後來的德國前無畏艦定立標準。她們裝備的主炮規格比同時代的外國戰列艦要小,但是副炮更重型。這種配置更符合「槍林彈雨」理論,該理論強調使用小型快速射擊的炮組的飽和射擊,而不是大型慢速射擊的炮組。這一艦級的戰列艦也是德國第一批使用三具螺旋槳的戰列艦,而此前的布蘭登堡級只裝備有兩具螺旋槳。這個艦級由5艘艦隻組成:德皇腓特烈三世號、德皇威廉二世號、德皇威廉大帝號、德皇卡爾大帝號和德皇巴巴羅薩號。所有的艦隻都以歷史上德國皇帝的名字命名。

德國愷撒·腓特烈三世級前無畏艦:這是一種全裝速射炮的戰艦,和以往的德國戰艦不同,該艦將主炮減少到4門

海試完成後,5艦被分配到本土艦隊的第一分艦隊。德皇威廉二世號直到1906年都一直被作為艦隊的旗艦。經過十年的艦隊服役後,這些艦隻被更新的軍艦所取代。之後她們全都被移籍到第三分艦隊。後來,這支分艦隊被重組為公海艦隊,並作為預備艦隊。1907年,5艦都進入幹船塢進行大改。煙囪變得更高,上層建築被削減,副炮被重新布置,這項工程一直持續到1910年。5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沒有參與前線任務,她們都被解除武裝並降級到次要職責。德皇威廉大帝號被用作魚雷訓練艦,德皇威廉二世號被用作指揮艦,而其他3艦則被用作監獄艦。5艦都在1919年至1922年間被拆解。

維特爾斯巴赫級維特爾斯巴赫級戰列艦代表對前級德皇腓特烈三世級的漸進式改進。這一級戰列艦裝備相同的4門240毫米(9.4英寸)口徑的艦炮,但是另外增加魚雷發射管。更廣泛的裝甲帶提高這些戰列艦的防禦能力。不同於以往的艦隻,本級艦隻的主甲板整個都是齊平的。德皇腓特烈三世號的後甲板則經過縮減。這一艦級的艦隻包括維特爾斯巴赫號、韋廷號、策林根號、施瓦本號和梅克倫堡號。她們都是根據1898年第一部海軍法建造的第一批戰列艦。

德國維切爾斯巴赫級前無畏艦:是愷撒腓特烈三世級的擴大改進版本,艦型由艏樓型改為甲板型。

加入艦隊後,維特爾斯巴赫級艦隻被分配到第一戰列分艦隊,那裡她們取代老舊的布蘭登堡級艦隻。就像德皇腓特烈三世級艦隻一樣,維特爾斯巴赫級戰列艦也在無畏艦問世後陸續退役。5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被召回服役,並分配到第四分艦隊,部署在波羅的海。然而,由於她們的艦齡和結構脆弱,又在1916年退出現役。之後這幾艘艦隻被用作訓練船,只有梅克倫堡號被用作監獄船。1919年,維特爾斯巴赫號和施瓦本號被改裝成掃雷艇的供應母艦。1922年,除策林根號以外,其餘艦隻都先後被拆解。策林根號在1926年至1927年間被改裝成一艘無線電控制的靶艦。1944年,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在哥騰哈芬擊沉該艦,1949年至1950年間,策林根號的殘骸被拆除。

不倫瑞克級不倫瑞克級戰列艦由不倫瑞克號、艾爾薩斯號、黑森號、普魯士號和洛特林根號組成,其與德國海軍以前的戰列艦相比有相當大的改進。她們配備更強大的280毫米(11英寸)艦炮作為她們的主炮,儘管這仍然比不上英國戰列艦上使用的標準305毫米(12英寸)艦炮。主炮炮塔安裝在艏樓甲板上,而不是像以前的戰列艦那樣安裝在一個更高的甲板上。她們也比她們的前輩更大和更快,雖然裝甲保護方案是大致相同的。這些艦隻是根據1900年海軍法授權的。

布倫瑞克級前無畏艦可以看作是維切爾斯巴赫級的放大改良版,沿襲了平甲板設計,幹舷高度增加

1907年,德國海軍第二戰列分艦隊成立,5艘不倫瑞克級戰列艦以及5艘新型德國級戰列艦被分配到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4艘不倫瑞克級戰列艦被分配到第四戰列分艦隊與維特爾斯巴赫級戰列艦一起。1915年,不倫瑞克號和艾爾薩斯號參加裡加灣海戰。黑森號繼續留在第二戰列分艦隊,並在1916年參加日德蘭海戰。戰後,洛特林根號和普魯士號被改裝成掃雷艇補給艦,她們最終在1931年被拆解。普魯士號一段63米(207英尺)長的艦體被保留下來用作炸彈目標,最終在1945年4月被炸沉,其殘骸在1954年被撈起並拆解。其他3艦被用作岸防艦,然而在1931年至1935年間,除黑森號以外,她們也被退役和拆解。1935年,黑森號被改裝成一艘無線電控制的靶艦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來,她被割讓給蘇聯海軍,並改名為塞爾號。

德國級5艘德國級戰列艦——德國號、漢諾瓦號、波美拉尼亞號、西裡西亞號和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號是德國海軍建造的最後一批前無畏艦。她們類似不倫瑞克級戰列艦,但是裝甲更厚。儘管有關在建的劃時代戰列艦無畏號的性能傳聞越傳愈烈,但還是開建了。提爾皮茨海軍上將堅持建造她們,因為如果建造更大的艦隻,就必須擴建基爾運河,這將給當年的海軍預算帶來巨大壓力。

德國級前無畏艦:該級艦作為火力支援分隊參加了日德蘭海戰。

自1906年開始投入使用以來,她們被分配到新的第二戰列分艦隊:德國號取代德皇威廉二世號成為艦隊的旗艦。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些戰列艦留在第二戰列分艦隊,並於1916年參加日德蘭海戰。然而她們緩慢的速度阻礙更先進的公海艦隊無畏艦行進。在戰鬥的第二天早些時候,波美拉尼亞號被一枚魚雷擊中,引發彈藥庫爆炸並沉沒。戰鬥結束後,德國號退出艦隊服役,最終在1917年8月完全退役。德國號於1920年被拆解。剩下的3艦則繼續在德國海軍服役,漢諾瓦號在1935年被除名,最終在1944年至1946年間被拆解。西裡西亞號和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號都在二戰期間沉沒,但後來被撈起。1949年至1970年間,西裡西亞號解體,而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號於1946年被轉讓蘇聯海軍。

相關焦點

  • 戰列艦發展史二:前無畏艦時代!
    敷島級前無畏艦就在「甲午戰爭」進行的同時英國又在「君權」級鐵甲艦基礎上研發出了滿載排水量超1.6萬噸的「威嚴」級前無畏艦。而「甲午戰爭」勝利後獲得的豐厚賠款也讓日本海軍緊跟潮流發展從而實現質的飛躍,日本在1896年繼續向英國採購了4艘「威嚴」級前無畏艦的日本版本——「敷島」級前無畏艦,「敷島」級前無畏艦的4號艦「三笠」號1902年服役。俄國海軍在1905年爆發的「對馬海戰」中領略到了「敷島」級前無畏艦4門305毫米主炮、14門152毫米速射炮、20門76毫米速射炮、8門47毫米速射炮和4枚457毫米魚雷發射管的厲害。
  • 戰列艦進化簡史:鐵甲艦、前無畏艦、無畏艦的時代變遷
    戰列艦發展期:前無畏艦、無畏艦1889年,英國君權級戰列艦的首艦「君權」號開始建造,前無畏艦開始登上歷史舞臺,這種設計排水量為1萬4150噸,雙聯主炮塔的布局為前後各一座,擁有4門343毫米主炮,10門6英寸(152.4毫米)副炮,舷側主裝甲帶最厚處達457毫米的戰艦,成為了前無畏艦的模板,整體設計思想成為後來各國效仿
  • 前無畏時代最後一級巨艦:納爾遜勳爵級戰列艦
    「納爾遜勳爵」級戰列艦是前無畏時代最後一級巨艦,和它的名字一樣,充滿了傳奇,夾雜著爭議更讓英國人懷念和尊敬。雖然這級戰列艦一開始建造就有落伍之嫌,但在它的服役過程中也為英國海軍做出不小的貢獻。一系列調整,英國在地中海方向力量不降、能力更強的前提下,重點加強了面對德國方向的北海。
  • 好奇心:一戰中的法國海軍也很強,那麼多戰列艦去哪了
    此時的法國海軍也並非隱形,在地中海方向也參加了海戰,不過戰績上談不上優秀,反而成就了土耳其一艘小艦艇的榮光時刻,另外,此時的法國海軍規模上也無法與英國和德國比較。一戰前,法國海軍主力無畏艦(戰列艦)只有4艘,對比小國海軍算是很強,但反觀日德蘭海戰,德國艦隊中有16艘戰列艦,英國則有28艘戰列艦,數量差距一目了然。
  • 積木裡的戰列艦:COBI積木沙恩霍斯特號戰列艦評測
    縱觀二戰德國海軍的作戰史,「沙恩霍斯特」號戰列艦無疑是最具分量的組成部分之一。儘管在設計上存在幾乎不可彌補的各類缺陷,先天不足的沙恩還是隨著倉促上陣的德國海軍經歷了戰火的洗禮;在姊妹艦格奈森瑙早早退場之後,她葬身冰海的結局也為德國海軍大型水面艦艇的活動幾乎劃上了最後的句點,其服役歷程幾乎就可以看作二戰德國海軍的命運縮影。
  • 從鐵甲艦到前無畏艦:一戰奧斯曼帝國的梅蘇迪耶號戰列艦
    從鐵甲艦到前無畏艦:一戰奧斯曼帝國的梅蘇迪耶號戰列艦(1875-1914)梅蘇迪耶號戰列艦(1875-1914)克裡米亞戰爭期間,奧斯曼帝國海軍艦隊完全被俄羅斯海軍的黑海艦隊摧毀,戰爭結束後,奧斯曼帝國開始重建海軍。
  • 戰艦少女R優先改造什麼戰列 戰列艦排名一覽
    戰艦少女R戰列艦優先改造那個比較好呢?戰艦少女R戰列艦排行一覽!在戰艦少女R中新手玩家應該有重點的對戰列艦進行改造,這樣既省時又能儘快升級,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戰艦少女R戰列艦的排行,幫助大家少走彎路!1.俾斯麥/貓
  • 戰列艦三國志-「金剛」號(1)英倫血統
    但1906年下水服役的英國「無畏」號戰列艦開啟了戰列艦的新紀元,令兩艘河內型準無畏艦尚未開工就已經落伍,「金剛」號的建造計劃也被取消(日本海軍習慣用「型」而不用「級」,比如大和型戰列艦)。
  • 逐鹿全球角逐四海,舷側對敵設計,吹響戰列艦復興號角的君權
    君權的射界 前無畏時代的局限性 前無畏艦時代已經確立了側舷對敵的優勢,但是交戰距離依舊在10公裡以內, 343毫米火炮結構圖 在前無畏艦時代,撞角設計並沒有被淘汰!在法國所建造的最後一級前無畏艦,丹東級戰列艦之上,依舊採用了撞角設計。
  • 揭秘二戰日軍為何害怕「華盛頓」號戰列艦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3月18日刊發肯塔基大學帕特森外交和國際商業學院高級講師羅伯特·法利的文章《為什麼日本當年會害怕「華盛頓」號戰列艦》稱,1936年籤訂的「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旨在將戰列艦的體量限制在排水量3.5萬噸以內,並將主炮的口徑限制在14英寸以內。
  • 成功闖過英吉利海峽的德國「沙恩霍斯特」號戰列艦
    最初德國海軍計劃建造6艘「艾爾薩斯」級袖珍戰列艦,「沙恩霍斯特」號是其中第6艘艦。1933年袖珍戰列艦暴露出越來越多的缺點,為抗衡法國「敦刻爾克」級戰列艦,希特勒同意德國海軍將該級艦的噸位增加到26000噸。 德國海軍原本為該艦配備3座雙聯裝380毫米主炮,但為了提高建造速度換成3座三聯裝280毫米主炮,排水量由原計劃的26000噸增加到32000噸,但為了保密德國海軍沒有公布其新排水量而是仍以原排水量向外宣示。
  • 前無畏艦有哪些技術突破?為何能欺負一眾鐵甲艦
    而前無畏艦比定遠級更強的防護,能夠極大的提升海戰中的生存率。 卡諾號前無畏艦 在動力上差異不大,都是用蒸汽機,一般為往復式蒸汽機,不過前無畏艦鍋爐技術加強,動力系統輸出扭矩增加,讓萬噸級的前無畏艦也能跑出近20節的航速,雖說比起一些巡洋艦還是有差異
  • 裝甲厚457毫米:開始戰列艦的前無畏艦時代,北洋水師可惜錯過
    【話說軍世】在無畏號戰列艦出現,戰列艦正式開始進入無畏艦時代之前,世界各國的戰艦發展相當「異彩紛呈」,試圖設計建造站在時代大潮之上的海軍戰艦,但是處於晚清時代的我們,也成立了北洋水師,不過實際上真正引領當時戰艦技術發展的還是當時海上強國:英國,直到海軍假日以前,世界各國造艦大多以英國為參照
  • 儘管小氣,但不失為一款優秀的戰列艦:「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
    一、「喬治五世國王」級 (King George V class)戰列艦設計過程因為「納爾遜」級戰列艦明顯有許多的不足,最大的問題是火力不能全開(前甲板三座大炮布局新穎但全部開火軍艦也受不了)、火力不能全方位覆蓋(後面沒法攻擊是個問題),其次「納爾遜」級戰列艦慢吞吞的速度也是廣受詬病的一個糟點。
  • 口徑即正義,射程即真理:戰列艦炮塔發展歷程(上)!
    由於這種新型炮臺是約翰埃裡克森設計的,所以後來人們便將這種炮臺成為「埃裡克森」式炮臺,「埃裡克森」式炮臺是現代戰列艦炮塔的雛形。工業的發展給炮臺提供了很大的發展潛力,1874年英國開工建造的「英弗萊息白」級鐵甲艦在艦體中部對角安裝了2門406毫米雙聯裝艦炮。採用前裝模式的艦炮在裝彈時需要將炮管壓低再利用液壓裝置進行裝填。
  • 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和德國俾斯麥級戰列艦的對空性能比較
    俾斯麥級戰列艦一、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是20世紀30年代末期英國建造的一級戰列艦,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英國建造的最後一級戰列艦英國海軍本想在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上裝大一點口徑艦炮,但由於經費和時間問題,最後擔任過海軍大臣的邱吉爾選定了350主炮安裝在「喬治五世」級上,希望能夠趕在1937年前服役。
  • 價值64萬 | 純銀打造「凱撒·腓特烈三世號」前無畏艦模型
    ◖◖ 凱撒·腓特烈三世級前無畏艦凱撒·腓特烈三世級是德國海軍一種全裝速射炮的前無畏型戰列艦,一共建造了5艘,分別是愷撒.腓特烈三世號、愷撒.威廉二世號、愷撒.威廉大帝號、愷撒.卡爾大帝號和愷撒.巴巴羅薩號。
  • 裝甲怪獸:四聯裝炮塔戰列艦
    【話說軍世】「密集火力」戰列艦:二戰另類造船史在武器裝備歷史上,炮管的數量很重要,因為他直接決定可以投入的火力密度,比如說著名的八聯裝「砰砰」炮,前蘇聯大名鼎鼎的「石勒喀河」自行防空炮,還有變種「異形」:「冒藍火」的加特林,今天,我們要說的是,裝備四聯裝主炮的戰列艦。
  • 老當益壯:二戰中「爺爺」級戰艦火力硬拼,金剛級戰列艦
    【話說軍世】二戰中,英法美日等國都擁有艦齡非常老的戰列艦,其中英國伊莉莎白女王級戰列艦,以及日本金剛級戰列艦都是一戰前就開始建造的,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堪稱「爺爺」級戰艦。二戰中火力硬拼吃大虧的金剛級戰列艦雖然金剛級戰列艦最終結局都很悲催,但是,在太平洋戰場早期,金剛級戰列艦利用當時戰爭局勢的優勢,還是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戰績,金剛級戰列艦共有四艘,分別是金剛號、比睿號、榛名號、霧島號。
  • 衣阿華級戰列艦:我才是終極戰列艦之王,奈何只有跑龍套的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拘泥於艦隊決戰思想的日本海軍建造了史上最大規模的大和級戰列艦,那麼,美國海軍能與之相抗衡的應該是戰爭末期服役的衣阿華級戰列艦了。其實在二戰時,航母與飛機已是戰爭的主角,戰列艦幾乎已成跑龍套的配角,然而,在20世紀80年代時,美國對此衣阿華級戰列艦進行現代化的大改造,重新煥發青春氣息,甚至還投入到90世紀初的海灣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