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獸之亡(4)!最後的戰列艦互拍——夜戰蘇裡高(中)

2021-02-15 燃燒的島群

本文是「燃燒的島群」自媒體第132篇原創文章。

麥克阿瑟必須回到菲律賓!

1942年初當他被以總統特令的方式「調離」菲律賓時,他的內心是極度失落的。經過了艱苦的兩年多的奮戰,今天,他總算可以踏著海浪踱步上岸,以貌似輕鬆的語氣提著廣播宣布:「I am back!」(原文是「I had returned!」)

圖1. 麥克阿瑟回到菲律賓,本彩繪特意把一種高大上的感覺硬塞給讀者

事實上,麥帥對菲律賓的反攻原因的分析也不無道理,政治上——菲律賓自十九世紀末美西戰爭後就成為美國殖民地,無論是語言基礎還是群眾基礎,菲律賓都要比臺灣好得多;地理上——菲律賓島嶼眾多,美軍可儘早獲得立足點;戰略上——只要美軍登陸菲律賓的任意島嶼,就可以憑藉強大的航空兵將日軍從空中和海上一掃而光,達成切斷日本生存線的目的;戰術上——被眾多內海和海峽分割開的菲律賓群島易攻難守,美軍盡可選擇軟肋攻入,日軍卻必須分兵把守,防線漫長而脆弱。

圖2. 小林晴久畫作:從汶萊出發迎戰美國艦隊的慄田艦隊,前方為重巡,後方為兩艘大和級戰列艦

萊特島就是這樣一個軟肋!此島位於菲律賓群島中南部的東側,遠離日軍力量最強的呂宋大島,又比南部荒涼的棉南老島更靠近關鍵的日本航線(原計劃是先打棉南老島再打萊特島,後判斷日軍實力下降而直接跳島),也是從東方聚力而來的美軍最接近的登陸地。為了打好這一仗,美軍傾巢而出,出動了第三艦隊和第七艦隊兩支大艦隊。

圖3. 由修復後的老式戰列艦組成的美軍第七艦隊

尼米茲雖然輸掉了與麥克阿瑟的奪島之爭,但是他顯然不會放棄對自己麾下艦隊的主導權。第三艦隊指揮官是尼米茲手下最富有進攻精神的哈爾西中將,他指揮著全部的快速戰列艦和快速航空母艦,是海軍直接指揮的主力部隊。第七艦隊指揮官是金凱德海軍中將,他旗下的艦隻雖然數量非常龐大,但值得注意的是全部為舊式戰列艦和慢速的護航航空母艦,另有高達57%的艦隻是運輸船或登陸艦(420/738)。顯然,他的艦隊將負責運輸和掩護陸軍的登陸。

圖4. 熱帶叢林中負隅頑抗的鬼子戰防炮陣地

1944年10月20日,美軍開始在萊特島大舉登陸,當天即有逾6萬人上岸,對島上的2萬日軍形成壓制優勢。同時,鋪天蓋日的美軍艦艇更是掌控了萊特島東岸的海洋和天空,並牢牢扼守住南北兩條重要的海峽通道——北路的聖貝納迪諾海峽,和南路的蘇裡高海峽。

圖5. 萊特島登陸場的美軍艦艇,有序排列且防護嚴密

因為日軍最重要的基地和兵力多半集中在北方的呂宋大島,因此北路聖貝納迪諾海峽被交給實力強大的哈爾西的第三艦隊防守。南部蘇裡高海峽靠近萊特島美軍登陸灘頭,由第七艦隊負責直接掩護登陸並保護海峽,包括麥克阿瑟上將、金凱德中將等人都坐鎮在此,等待登陸戰役的勝利。

圖6. 慄田艦隊下屬的利根號巡洋艦,注意艦橋前方的四座主炮塔

10月24日,兵分兩路進犯的日軍水面艦隊均遭到美軍的空襲,北路的慄田艦隊遭到多次空襲,損失了最新最大的巨艦武藏號(詳見巨獸之亡(1)!武藏號在錫布延海的最後9小時),南路的西村艦隊因為規模較小,美軍只進行了一次規模不大的空襲(詳見夜戰蘇裡高——最後一次的戰列艦對戰列艦之戰(上)),而把主要的戰鬥留給在蘇裡高海峽嚴陣以待的第七艦隊。

圖7. 在蘇祿海遭到美軍空襲的扶桑號戰列艦(下)和最上號航空巡洋艦(上)

防守蘇裡高海峽的第七艦隊設置了三道防線,第一道由39艘魚雷艇組成,分布在從保和島南部水域至蘇裡高海峽入口處的淺海處。這支不顯眼的小艇部隊面對強敵也毫不手軟,頻繁向西村艦隊出擊,雖然沒能獲得戰果,卻為主力艦隊提供了第一時間的預警。

圖8. 哈爾西的第三艦隊編入的都是新銳快速戰列艦,包括最新最大的衣阿華級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西村艦隊被第七艦隊的魚雷艇不斷騷擾的同時,慄田健男的中路主力艦隊於25日0時35分順利通過了聖貝納迪諾海峽,沒有遭到任何攔截!——原先應該防守在此的TF34(計劃由5戰艦6巡洋14驅逐艦組成,由瓜島夜戰成名的威利斯·李海軍中將指揮,關於威利斯·李在瓜島夜戰的指揮詳見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讓鋼鐵燃燒的鐵底灣之夜)剛好在4小時前被哈爾西集合帶向北方,準備痛擊小澤治三郎指揮下的機動部隊(航空母艦部隊)。

圖9. 在美國人的計劃裡,第三艦隊的快速戰列艦才是與大和級的同級別的玩家

更要命的是,由於TF34是當天下午3點12分才下令從第三艦隊的第2、4兩個大隊中抽調出來臨時組建,這個電報被負責直接保護萊特島登陸灘頭陣地的第七艦隊司令金凱德中將收到,金凱德想當然地認為哈爾西已經抽調了強大的水面艦隊組成TF34,並且會牢牢守住聖貝納迪諾海峽,因此他放心的從自己的第七艦隊裡抽調出幾乎全部巡洋艦以上的大艦,和多達20艘新銳驅逐艦(佔其驅逐艦總數接近三分之一)南下防守蘇裡高海峽,剩下的驅逐艦僅僅夠勉強為護航航空母艦編隊和灘頭陣地提供基本的反潛護航,沒有想過可能遭遇日方強大的水面艦隊,這為25號早上發生的薩馬島海戰留下了伏筆。

圖10. 蘇裡高夜戰第一階段:美軍魚雷艇的攻擊

如果在這個陣雨的暗夜裡,西村和志摩艦隊能夠收到慄田艦隊安全通過聖貝納迪諾海峽的消息,日本人很可能會做出更合理的南北夾擊戰術調整。當哈爾西把第三艦隊的全部力量都帶往北方後,掩護萊特島登陸陣地的只剩下金凱德的第七艦隊,這支艦隊聽起來數量龐大,有6艘老式戰列艦、11艘巡洋艦、18艘又慢又小的護航航空母艦(載機700架)、86艘驅逐艦和25艘主要用於反潛的護衛艦,但如果慄田、西村和志摩三支日本艦隊相加的話,也有7艘戰列艦(含2艘大和級)、16艘輕重巡洋艦、23艘驅逐艦,因此在撞大運的情況下,日軍有機會憑藉主力艦的優勢,擊垮相對較弱的美第七艦隊,並有可能嚴重破壞美軍的灘頭陣地。

圖11. 小林晴久畫作:在錫布延海被美軍持續空襲中的慄田艦隊

然而這種情況始終沒能發生,當天下午,慄田艦隊和西村艦隊之間的通訊聯繫成了大問題,西村於下午14時10發出過241410號電,通報了自己的方位,而慄田忙於應付美軍空襲,直到16時才回電通報戰況,並且一度折返回頭,這招既欺騙了美國倔老頭哈爾西,也騙住了同夥西村和志摩。此後,慄田就再未通報自己的方位和戰況,以至於當天晚上西村祥治左等右等也沒有慄田的消息,不得不硬著頭皮獨闖蘇裡高!(詳見夜戰蘇裡高——最後一次的戰列艦對戰列艦之戰(上))

圖12. 小林晴久畫作:慄田艦隊武藏號戰列艦被集中攻擊九小時後沉沒

如果西村在半夜時分能獲知慄田健男通過聖貝納迪諾海峽的消息,西村和志摩仍有機會掉頭南下,集合成一支更強大的力量,並且計算好慄田艦隊的行程時間,推遲到白天再行北上突破蘇裡高海峽。在那種情況下,金凱德將無法攔截全部的日本艦隊,甚至可能被日本人暗算成功,當然,三支日本艦隊可能連一條船都剩不下來!

圖13. 西村祥治艦隊進入蘇裡高海峽後的路線,注意其在半夜0時尚未受損,仍有迴避戰鬥的機會

以上種種架空的閒話暫且擱置,真實的歷史中,直到10月25日凌晨2時16分,美軍魚雷艇隊才受命停止了對西村艦隊的騷擾性攻擊,此時西村艦隊已進入南北向的蘇裡高海峽中部,並保持隊形向正北航行。2時53分,擔任側翼掩護的時雨號驅逐艦通過其裝備的二二式對海搜索雷達發現了一個移動目標,並立即報告「發現敵艦艦影,距我方位10°,8000米!」

圖14. 時雨號驅逐艦屬白露級,是日本首級安裝四聯裝魚雷發射器的驅逐艦

西村此刻遭遇的對手正是美第54驅逐艦中隊的3艘驅逐艦裡米號(DD-688 Remey)、麥高恩號(DD-678 McGowan)和梅爾文號(DD-680 Melvin),蘇裡高海戰的美軍現場指揮官奧登多夫海軍少將給鬼子準備的第二道防線,正是由第54、24和56三個驅逐艦大隊組成的魚雷之海!

2時06分,第54驅逐艦中隊指揮官卡伍德上校接到魚雷艇報告後,把中隊分為東西兩隊,其本人率3艦取道東側,另菲利普斯中校率2艦取道西側,意圖對日艦隊實施兩面夾擊。3時,第54驅逐艦隊在煙霧的掩護下衝鋒到西村艦隊附近,在8000米左右距離齊射47條魚雷,而後掉頭在煙幕掩護下高速撤離。

圖15. 被一條魚雷命中即誘發劇烈爆炸的扶桑號,結構強度之差令人嘆為觀止

3時10分,最上號瞭望哨發現了右舷疾馳而來的魚雷航跡並進行了緊急右滿舵迴避,魚雷在其艦首五六米出駛過未能命中。笨重的戰列艦就遠沒有那麼幸運了,扶桑號被梅爾文號發射的魚雷命中右舷,這條老艦失去動力而脫離了編隊。

最上號默默駛過扶桑號滿是烈火的殘骸,跟在山城號之後1000米繼續前行。扶桑號中雷後也許是無線電故障原因,沒有發出任何通訊信息,以至於西村本人都無法獲知其準確情況。30分鐘後,扶桑號的中央炮塔彈藥庫被引爆,艦上迸發出沖天的烈焰,船身也一折為二,繼續漂浮在水面上熊熊燃燒。傳統的戰史一般記錄扶桑號被炸成兩截後,仍各自漂浮了1-2個小時才沉沒,這是包括最上號倖存者和志摩艦隊的部分目擊者的證詞。但是一位扶桑號自己的倖存者小川秀夫(Hideo Ogawa)在1945年被審問時寫道:「25日凌晨4時後,扶桑號慢慢向右舷翻覆,我和其他人都被海水衝走了。」

圖16. 過分歪曲的艦橋,和中部分離的兩座炮塔是扶桑號的特徵

一般認為,扶桑號被梅爾文號命中2-3條魚雷,其中一條引發了油料起火,由於日本艦隊裝載的原油具有極強的揮發性,很容易引起火災,因此可以認為扶桑號中雷後一直在劇烈的燃燒,引起沖天的大火,這可能就是扶桑號發生「大爆炸」的原型。扶桑號無論結構多差,畢竟還是一條經過現代化改造的戰列艦,很難想像會被魚雷從中間炸成兩截並都在水面上漂浮了這麼久(斷船通常會迅速沉沒,可參考鐵達尼號)。二戰美國海軍史專家塞繆爾·莫裡森的著作裡則寫道扶桑號的船頭半截後來被路易斯維爾號重巡炮擊沉沒,尾部半截則在5時20分才沉沒在卡尼翰島外(Kanihaan Island)。

圖17. 蘇裡高海峽內的日軍沉船位置示意圖,注意扶桑號的前後兩段殘骸位置

無論如何,扶桑號算是在美軍驅逐艦第一輪的雷擊中就交代了。由於扶桑號中雷時動靜還不算太大,西村祥治一時沒有意識到這條姐妹艦的遭遇,而且最上號很快就跟上了山城號,更讓西村錯誤以為扶桑號還跟著旗艦前進。

3時16分,西村用望遠鏡看見前方300°左右有兩個艦影,他下令各艦一齊緊急向右轉舵90°,並開始炮擊美軍驅逐艦。由於夜間視線不良加上美艦施放煙幕的幹擾,日軍的炮擊毫無準頭。隨著美艦的退去,西村以為已經避開了魚雷群,下令轉回正北的航路,但是他的回正太早了一點,日本人驚恐地發現魚雷還在接近,此時再度迴避已經來不及了。

圖18. 朝潮級驅逐艦,裝備6門5英寸主炮,2具四聯裝九三魚雷發射器

時雨號艦長西野在戰後回憶道:「當航向回復0°時,左邊萊特島的直角位置那裡突然有魚雷迅速襲來,好像有20到30條吧。雖說是暗夜,但是由於被魚雷的尾波攪起了夜光蟲的光,就如同忽然點起了燈,海上啪地亮了起來。」

第54驅逐艦中隊這一輪的齊射還獲得了驚人的戰果:滿潮號及山雲號幾乎是同時中雷!滿潮號左舷機艙被命中,喪失了動力不能航行。山雲號中雷後發生大爆炸,「如同一塊燒紅的鐵塊投入水中般」發出噝噝聲響並且迅速下沉。朝雲號前主炮下方被命中,艦艏被切斷,只能以12節左右的低速航行。旗艦山城號的左舷後部也被魚雷命中,該艦不得不向兩個彈藥庫注水,導致第5、6號炮塔兩個後主炮不能使用。到3時22分,沒有中雷的只剩下最上號和時雨號兩艦。

圖19. 西村艦隊朝雲號驅逐艦的艦橋殘骸,2017年11月28日由保羅·艾倫宣布發現

直到此時,西村依然沒有退縮,他向慄田和志摩發出了250330號電:「第二號緊急戰報,蘇裡高海峽北口兩側均有敵方魚雷艇和驅逐艦,我驅逐艦兩艘被雷擊中後正在漂流,山城也中雷一發但無礙戰鬥。」他這裡根本沒有提及扶桑號及瞬間沉沒的山雲號,或許是因為他並不清楚此二艦的狀況,也可能是他故意不報告這兩艘疑似沉沒的戰艦。

圖20. 參戰美軍驅逐艦基本是清一色的弗萊徹級,五座單裝炮加五聯裝魚雷管成為強大武備的保障

大約10分鐘以後,美軍第24驅逐艦中隊的6艘驅逐艦出現在前方,他們同樣分為東西兩側實施夾擊。澳大利亞驅逐艦阿倫塔人號和兩艘美國驅逐艦基倫號(DD-593 Killen)、比爾號(DD-471 Beale)從東側接近日艦隊,對準山雲號爆炸火光襯託出日艦的影子齊射出14條魚雷。基倫號的魚雷又一次命中了山城號左舷舯部,使其航速降到5節,花了好幾分鐘才有所恢復。

圖21. 扶桑級山城號,1944年狀態

西村知道山城號氣數已盡,故發出「本艦中雷,各艦繼續前進攻擊敵艦」的指令,這個指令使時雨號的西野艦長更加確信先前中雷落伍的為山城號,自己一直跟隨著扶桑號在行動,由於西野是西村艦隊唯一倖存下來的艦長,他的這個誤會在後續戰史研究時曾經誤導了不少人。

圖22. 弗萊徹級基倫號(DD-593),1944年6月1日在普吉桑德軍港外海

第24驅逐艦中隊的另外三艦哈欽斯號(DD-476 Hutchins)、戴利號(DD-519 Daly)和貝奇號(DD-470 Bache)也在3時29分以後齊射15發魚雷,可惜無一命中。發射完畢後,三艦並不急於返航,而是改變航向用火炮向漂浮在水上的滿潮號和朝雲號射擊。由於雙方艦隻距離較近,後方的美巡洋艦隊不得不發來信號,要求驅逐艦讓出給巡洋艦火炮的射界。

圖23. 第24驅逐艦中隊指揮官麥克·梅恩上校戰後在介紹本隊的戰鬥過程

3時50分,哈欽斯號射出其最後5發魚雷,將滿潮號送進了海底。在撤離戰場時,三艦還和最上號相遇,用5英寸主炮與其對射一陣之後,方才轉舵北上而去。

驅逐艦的表演暫時告一段落,接下來該是巡洋艦和戰列艦登場的時間了,可憐的西村艦隊此時只剩下三條戰艦:半條命的山城號戰列艦,命大的最上號重巡洋艦、和著名祥瑞艦時雨號驅逐艦。

未完待續,敬請關注「燃燒的島群」

相關焦點

  • 尋找戰列艦「山城」——探訪蘇裡高海峽沉船的故事(上)
    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雷伊泰灣戰役的一部分,1944年10月25日凌晨在蘇裡高海峽爆發了二戰中最後一次軍艦之間的大規模海戰,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後一次戰列艦隊決戰。當時日本海軍最後的家底傾巢而出,兵分4路突擊在雷伊泰灣以逸待勞的美軍艦隊。負責從南路突破的日本西村艦隊在蘇裡高海峽迎頭撞上了美軍主力布下的天羅地網。在毫無勝算的情況下,西村祥治海軍中將依然拼死一搏。
  • 尋找戰列艦「山城」——探訪蘇裡高海峽沉船的故事(下)
    在《尋找戰列艦「山城」——探訪蘇裡高海峽沉船的故事(中)》我又繼續介紹了終於有一位歷經磨難潛水員在非常不正常的狀態下獨自抵達了「山城」號的殘骸。這一次,我將為您介紹在2017年蘇裡高海戰73周年的時候,才最終被揭開謎底——足以修改歷史的謎底。只不過這次探索不再是通過傳統的潛水方式完成的了.
  • 尋找戰列艦「山城」——探訪蘇裡高海峽沉船的故事(中)
    「山城」——探訪蘇裡高海峽沉船的故事(上)》(點擊可連接)中我為大家講述了潛水大師約翰·貝內特與他的追隨者們一直未能如願達成的「山城計劃」——探索蘇裡高海峽中的超大深度沉船。↑ 「山城」(近)與「扶桑」(遠)的末日        來源:hms-exeter.tumblr.com尋找戰列艦「山城」探訪蘇裡高海峽沉船的故事
  • 唯一被擊沉的「Big7」戰列艦:0.14英寸的「傲嬌」
    6月8日,陸奧號原本好好地停在泊地,卻忽然發生了巨大的爆炸,爆炸的位置在其三號炮塔附近,其爆炸炸的威力非常的驚人,以至於其3號炮塔直接被炸飛起來,達到了其高聳的艦橋相當的高度,要知道,這個炮塔可不是像坦克炮塔那讓容易被炸飛,陸奧號的3號炮塔重達360噸,超過了6輛虎式坦克中重量的總和。
  • 二戰後航母稱霸海洋,衣阿華級戰列艦最終淪為博物館!
    二戰中、後期航母作為制海利器的優勢逐漸發揮了出來,即便是「大和」級戰列艦這樣的巨獸也無法擋住艦載機的攻擊,從這時開始就註定了航母在未來海戰中的地位。日本投降之時停泊在東京灣的「密蘇裡」號戰列艦作為籤字的場地見證了歷史性的一刻,這也是戰列艦最後的光輝時刻。
  • 戰爭巨獸之殤,走向末路的大艦巨炮,是誰埋葬了戰列艦
    擁有幾十門上百門艦炮如同刺豚的風帆戰列艦,搭載四門大口徑主炮一往無前的鐵甲艦,以無畏為名傳復興戰列線捉對廝殺的戰列艦,1991年的海灣戰爭重新披掛上陣的衣阿華級戰列艦發出了戰列艦家族最後的怒吼。時至今日戰列艦家族早已從世界海軍艦艇名錄中消失(別拿憲法勝利什麼的舉例子)但是直到今天依舊有一群人高喊著電磁炮將帶來戰列艦時代的復興。
  • 巨獸之亡(1)!武藏號在錫布延海的最後9小時
    在他的艦隊中,編入了5艘戰列艦、12艘巡洋艦和15艘驅逐艦,這幾乎是日本海軍曾編成的單支最大規模的水面艦隊,其中包括2艘人類建造過的最大號戰列艦——大和號及武藏號,以及長門、金剛、榛名這三艘速度較快的老式戰列艦。
  • 史上最後一次戰列艦交火,老艦對老艦,山城號如何以一對六?
    西維吉尼亞"號是美國海軍1916年度三年建艦計劃下建造的戰列艦,雖然遇到了華盛頓軍縮條約,但勉強被保留下來,成為科羅拉多級戰列艦4號艦。 自該艦完成後,直至1941年新式戰列艦"北卡羅萊納"號誕生的18年間,美國海軍沒有建造戰列艦。  起初,科羅拉多級戰列艦預定建造4艘,但根據中途籤訂的華盛頓軍縮條約的規定,只允許保有一艘。
  • 衣阿華級戰列艦:我才是終極戰列艦之王,奈何只有跑龍套的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拘泥於艦隊決戰思想的日本海軍建造了史上最大規模的大和級戰列艦,那麼,美國海軍能與之相抗衡的應該是戰爭末期服役的衣阿華級戰列艦了。其實在二戰時,航母與飛機已是戰爭的主角,戰列艦幾乎已成跑龍套的配角,然而,在20世紀80年代時,美國對此衣阿華級戰列艦進行現代化的大改造,重新煥發青春氣息,甚至還投入到90世紀初的海灣戰爭。
  • 揭秘二戰日軍為何害怕「華盛頓」號戰列艦
    這一令人生畏的火力配備可以媲美「五大」——即美國在該條約籤署前建造的最後五艘戰列艦。    但是,「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有一項例外條款,即如果3個初始締約國中的任何一個未能批准該條約,那麼對火炮的口徑限制可以升至16英寸。日本最後沒有籤署條約,因此14英寸的限制並沒有得到推行。英國皇家海軍籤署條約後就開始為其喬治五世級戰列艦配備14英寸口徑火炮,因此無法改變它們的構造。
  • 如果超級戰艦大和參加瓜島夜戰,能否一舉擊沉美軍兩艘戰列艦?
    發生於1942年11月12日至15日的瓜達爾卡納爾海戰(日方稱為第三次所羅門海戰)是日美海軍為爭奪瓜島周邊制海權而進行的一系列激烈海戰的高潮,尤其在14日至15日夜間的第二次交戰中,日軍"霧島"號與美軍"南達科他"、"華盛頓"號的較量是太平洋戰爭中少有的戰列艦對決。
  • 巨炮大艦的誕生:戰列艦410毫米主炮,炮彈重達1.02噸
    戰列艦主炮口徑不可以超過14英寸(約356毫米),因此在這前後實際只有7艘裝備406毫米(16英寸)艦炮的戰列艦,也就是「海軍假日」期間的「七大戰艦」,分別為3艘科羅拉多級、2艘長門級,以及1922年才開工的兩艘納爾遜級。
  • 戰艦奇蹟,史無前例的大洋巨獸,大和號戰列艦
    他們都認為未來的海上霸主會是在一戰中初露鋒芒的航母。就這樣在飽受爭議的情況下大和號戰列艦還是在1937年11月4日開始建造了。按照海軍部的要求,新艦以當時在太平洋活躍的美國海軍為目標,要求在火力上,防禦力上,甚至噸位上都要遠超美軍水平。
  • 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和德國俾斯麥級戰列艦的對空性能比較
    俾斯麥級戰列艦一、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是20世紀30年代末期英國建造的一級戰列艦,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英國建造的最後一級戰列艦英國海軍本想在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上裝大一點口徑艦炮,但由於經費和時間問題,最後擔任過海軍大臣的邱吉爾選定了350主炮安裝在「喬治五世」級上,希望能夠趕在1937年前服役。
  • 北海困獸——德國戰列艦一覽(前無畏艦)
    最終的法案設想一支由大約41艘戰列艦組成的艦隊,其中25艘將被分配給公海艦隊,其餘的艦隻則作為後備。繼德皇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之後是維特爾斯巴赫級戰列艦、不倫瑞克級戰列艦和德國級戰列艦,這是德國建造的最後一批前無畏艦。
  • 老當益壯:二戰中「爺爺」級戰艦火力硬拼,金剛級戰列艦
    二戰中火力硬拼吃大虧的金剛級戰列艦雖然金剛級戰列艦最終結局都很悲催,但是,在太平洋戰場早期,金剛級戰列艦利用當時戰爭局勢的優勢,還是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戰績,金剛級戰列艦共有四艘,分別是金剛號、比睿號、榛名號、霧島號。
  • 大艦巨炮時代巔峰之作:二戰十大戰列艦(上)
    戰列艦曾經是人類創造出的最龐大、最複雜的武器系統之一,長期佔據海權國家主力艦霸主地位。在其極盛時期——20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唯一具備遠程打擊手段的戰略武器平臺,因此受到各海軍強國的重視。以下列舉二戰中戰力最為強勁的十一型戰列艦,以供網友賞鑑。
  • 前無畏時代最後一級巨艦:納爾遜勳爵級戰列艦
    「納爾遜勳爵」級戰列艦是前無畏時代最後一級巨艦,和它的名字一樣,充滿了傳奇,夾雜著爭議更讓英國人懷念和尊敬。雖然這級戰列艦一開始建造就有落伍之嫌,但在它的服役過程中也為英國海軍做出不小的貢獻。1811年3月13日,在利薩海戰中,英國皇家海軍的霍斯特上校率領的4艘戰艦的艦隊被數量兩倍於己的法國艦隊包圍,危急關頭,霍斯特在旗艦上打出旗語「記住納爾遜」,英國海軍官兵立刻士氣大振,一鼓作氣打垮了法國艦隊;1905年,已經是特拉法爾加海戰後的100年,在英國留學並且非常崇拜納爾遜的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命令他的旗艦三笠號戰列艦升起當年納爾遜在特拉法爾加海戰中曾經升起的Z字旗,指揮日本海軍在對馬海峽打敗實力比自己高出一籌的俄國太平洋第二艦隊
  • 英軍3萬6000噸戰列艦「以大欺小」:3分鐘擊沉重巡洋艦
    【話說軍世】在艦炮當道的時代,在除去航空母艦以外的海軍水面艦艇戰鬥力排行中,戰列艦作為主力艦,是當之無愧的「第一把交椅」,面對戰列艦巡洋艦和重巡洋艦,不論是火力還是裝甲防護,都更高一籌,在二戰中,英軍3萬6000噸戰列艦曾經「以大欺小」,僅用了3分鐘,就用主炮擊沉了義大利2艘重巡洋艦
  • 積木裡的戰列艦:COBI積木沙恩霍斯特號戰列艦評測
    縱觀二戰德國海軍的作戰史,「沙恩霍斯特」號戰列艦無疑是最具分量的組成部分之一。儘管在設計上存在幾乎不可彌補的各類缺陷,先天不足的沙恩還是隨著倉促上陣的德國海軍經歷了戰火的洗禮;在姊妹艦格奈森瑙早早退場之後,她葬身冰海的結局也為德國海軍大型水面艦艇的活動幾乎劃上了最後的句點,其服役歷程幾乎就可以看作二戰德國海軍的命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