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荷華號戰艦
眾所周知,在二戰中,戰列艦是強國海軍的絕對主力,其優先度甚至一度超過航空母艦。戰列艦主要依賴其龐大的身軀,搭載大量的火炮以對敵海上目標實施打擊,也可以進行對岸支援任務,併兼具強大的防空能力。而且戰列艦上火炮的口徑是現代軍艦完全無法企及的,例如美國密蘇裡號戰列艦上就有3座406毫米(16英寸)三聯裝火炮,而當今美軍最先進的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也僅有2座155毫米主炮。
二戰後的密蘇裡號(下方)
但是在二戰特別是冷戰之後,戰列艦就迅速的退出了舞臺,最長壽的密蘇裡號也在經歷多次現代化改進之後服役到了1995年,各國開始發展以巡洋艦、驅逐艦為主並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的水面作戰力量。在整個二戰中,全球共有接近90艘戰列艦服役,其中很多都活到了戰爭結束,但是這些戰艦已經失去了用武之地,配套的武器彈藥也就成為了廢鐵。
B-52及其搭載的航空炸彈
不少人曾經設想過,將戰列艦的炮彈改造成飛機掛載的航空炸彈以彌補損失,但是實際上並沒有多少戰列艦炮彈進行了這種改進。首先,這是因為戰列艦炮彈和航空炸彈在構造上有一定的區別,因為戰列艦的炮彈是從炮管中發射出去的,而且這些大炮往往威力巨大,這就會導致炮彈在炮管中滑行加速的時候需要承受極高的壓力(膛壓),所以這些炮彈的外殼就非常堅硬厚實,也就導致了裝藥量會受到影響。
掛載JDAM的F-16
而很多航空炸彈又有另外一個名字——鐵皮炸彈,顧名思義,這些航彈為了提高裝藥量,同時也不需要像戰列艦炮彈一樣承受高膛壓,所以外殼相對較薄。舉個例子,美軍目前的JDAM(聯合攻擊制導炸彈)裝藥量佔炮彈總重的47.2%,而戰列艦406mm炮彈的這一比例不到10%(高爆彈8.08%、穿甲彈1.2%),差距是非常巨大的。
正在裝彈的B-1B轟炸機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儘管目前各國海軍軍艦至多裝備155毫米的主炮,但是現在航空炸彈的體積卻一點也沒變小。隨著二戰後航空工業的迅速發展,飛機的運載能力不斷提升,例如美軍在二戰的主力轟炸機B-29的載彈量約為9噸,但是目前B-2的載彈量已經超過22噸,B-1B甚至超過30噸。這就導致現在的航空炸彈可以做的很大,例如美軍在役的GBU-57A/B巨型鑽地彈,其直徑就高達800毫米,重量更是超過13噸,而相比之下密蘇裡號主炮炮彈的重量僅為1噸有餘。
406毫米炮彈
綜上所述,戰列艦的炮彈威力並不能滿足二戰後航空轟炸的需求,這也就是戰列艦極其彈藥迅速推出歷史舞臺的一個重要原因。可以說,以現在的眼光看來,戰列艦是一款效率較低的武器,其很多能量都放在了運送巨炮以及炮彈殼體上面,而通過飛機使用航空炸彈進行轟炸,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是效費比較高的選擇。
作者:求同存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