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反戰思想家鶴見俊輔逝世:他曾撬動戰後日本

2021-01-09 澎湃新聞

【編者按】

據日本時事通信社7月26日報導,著有雜誌《思想之科學》的日本反戰人士、哲學家、評論家鶴見俊輔於20日下午10時56分因肺炎在日本京都市左京區某醫院病逝,享年93歲。

鶴見俊輔曾歷任京都大學副教授、東京工業大學副教授、同志社大學教授,因不滿當局先後三次辭去教職,成為一介庶民,批判日本天皇制,追究天皇戰爭責任;參與安保鬥爭,反對美國對越戰爭,保護美國逃兵,支持和平憲法,與大江健三郎等發起「九條會」,批判小泉內閣右傾政策,抗議日本政府修改憲法。

在《撬動戰後日本的「庶民」思想家——鶴見俊輔》(光明日報出版社,2014年5月版)中,作者陳立新以傳記形式對鶴見俊輔做了整體勾勒。澎湃新聞經出版社授權摘編作者為該書撰寫的自序。

上世紀 60 年代「文革」中出生的我對於日本人的了解,從兒時接受的《地道戰》《小兵張嘎》中的邪惡者形象,被切換到改革開放初期《姿三四郎》《血凝》裡所展露出來的柔中帶剛的國民形象。赴日留學之前,在淮海路偶遇交通管制中呼嘯而過的日本新任首相細川護熙訪問上海的龐大車隊,我數著有 44輛,冥冥之中感到中日關係充滿變數;上海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所長羅傳開送我一本他翻譯的日本民歌集,在他的鼓勵之下,我努力地用日語學唱了那首膾炙人口的《紅蜻蜓》;除了會用鋼琴彈奏《鐵臂阿童木》、《血凝》主題歌的旋律,知道遣隋使、遣唐使、大化改新、倭寇、南京大屠殺、小林多喜二、藤野先生、高倉健、山口百惠之外,對於日本文化一無所知。記得臨出發前,我買了一盤五輪真弓的盒帶,乘坐蘇州號郵輪駛離黃浦江東渡扶桑,在翻滾的海浪中聽著她的音樂開始了觸摸當代日本的旅程。

第一次接觸鶴見俊輔的作品是我在東京經濟大學留學期間看到的那本厚厚的《傳播學詞典》(與粉川哲夫合編,平凡社,1988 年,630 頁)。而第一次親耳聆聽鶴見俊輔的演講是在 2005 年 1 月 22 日我參加導師田村紀雄先生古稀慶賀會上。田村教授曾經擔任過《思想的科學》主編,也經常跟我聊起鶴見俊輔。滯留日本 11 年後於 2005 年 4 月回到上海,再回頭看日本的時候,還是感覺那麼陌生,便暗暗下決心來觸碰日本戰後的靈魂,我選擇了鶴見俊輔作為突破口。戰後各種思潮在他那裡交融、碰撞,因此他的思想是整個戰後日本思想發展軌跡的入口。沒想到就這麼一不小心闖進了日本戰後思想的核心地帶,這是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時而如墜雲霧,時而望而卻步,可是我還是狂妄地嘗試著俯瞰。

以管窺之見,國內對於鶴見俊輔的研究僅局限於兩本著作。一本是王守華、鈴木正編的《戰後的日本哲學家》(山東人民出版社 1996 年 9 月),是被重點介紹的六位哲學家之一,「鶴見俊輔——戰後思想的日本型實用主義」(劉文柱譯),作者是日本學者吉田傑俊(1940—,法政大學名譽教授)。另一本是卞崇道主編的《戰後日本哲學思想概論》(中央編譯出版社 1996 年 3 月),第四章第一節「實用主義哲學」(撰寫者為李樹琦)以及第二節「分析哲學」的前半部分涉獵較多。另外,2007 年 11 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孫歌研究員圍繞竹內好的思想哲學曾與鶴見俊輔展開過一場對談。因此,嚴格意義上來說,國內學者中還沒有誰去較為完整地研究鶴見俊輔。

日美學界將鶴見俊輔定格為評論家、言論家或思想家,很少場合稱他為哲學家。《西方思想史》的譯者美籍華人學者趙復三說過這樣一句話:「哲學是少數人的事情,而思想則面對的是普通大眾的行為。」思想可以接近真理,也可以是偏見。從鶴見俊輔的人生經歷來看,稱其為思想家是十分妥當的。對於日本戰後最負盛名的政治學家、思想史家丸山真男,俊輔也有他犀利的評論,認為丸山真男的學術思想有兩個源流,一個是德國的觀念論,康德、黑格爾、馬克思等流派;另一個是討厭黑格爾、馬克思的長谷川如是閒,英國的經驗論。

俊輔有著顯赫的家世,有著銜金鑰匙降生的「小流氓」經歷,有著與生俱來的審美與價值判斷,有著在美國移民收容所馬桶上寫完畢業論文的辛酸遭遇,有著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乘坐「日美交換船」的傳奇故事,父輩之餘蔭,人脈之庇護,有著極為複雜的社會關係。他的思想始終與抽象的理性保持一定的距離,似乎永遠站在少數派一方,以審慎機敏的眼光去體察、洞悉社會問題諸相。

他的這套「庶民」思想哲學體系是完全建立在感性的生活基礎之上的。正因為他不是庶民出身,比之一般的庶民有著更強烈的庶民情結,他的言行是庶民所期待的,也就自然成了庶民的偶像。「這些方法的自覺合併構成了鶴見反啟蒙的民眾日常思想的源泉。」 在他身上可以找到克爾凱郭爾的那種憂鬱、執拗和孤獨的氣質。

倘若不了解他的生活經歷,是很難進入他的思想內核的。我無法憑藉淺薄而笨拙的文字去解讀他,略顯輕鬆的符號化敘述也許更能滲入他思想的內核。也就是說,藉助他力——與讀者間接溝通的反思,來觸摸他的靈魂。自然界的競爭法則催生了人的比較思維,我們似乎只要談問題,進入學術領域,總也甩不掉比較思維。在我們的文字裡比較思維俯拾皆是,因為價值判斷與評價幾乎都是比較的結果。但在人文社科領域裡,比較研究最容易誤入歧途而不能自拔。理由是,極端有效的同一組人在同一時間的對比是不存在的;而同一組人不同時間的對比是極端無效的;不同組人同一時間的對比是穿著科學外衣的忽略個性差異與人的精神狀態的無意義的方法。筆者同樣無法衝破比較思維的藩籬,不過在極端有效與極端無效之間如何去把握平衡是值得去摸索和探討的。

「惡棍」、「偽惡」、「庶民」這些詞語可能更為靠近鶴見俊輔,學問與生活的距離不應該這麼遠。「戰後思想家鶴見俊輔把對戰後的思想化活動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批判活動聯繫起來,可以說大體上以此為兩條基軸構成了自己的思想。簡單地說,鶴見在與作為一種普遍性思想的馬克思主義不斷的交叉中,確立了自己特殊的戰後思想。」 俊輔除了他本人與姐姐之外,一家人篤信基督,姐姐加入日本共產黨,他卻沒有踏進任何宗教的門檻,自稱為無政府主義者。因此不難理解他對於馬克思主義的「偏見」,在他眼裡馬克思主義也是一種宗教,儘管他姐姐和子還有他姨媽一家都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成了日本共產黨的中堅,他卻沒有受到任何幹擾,與日本共產黨保持距離,但他排斥「反共」。他認為馬克思本人的確是個偉大人物,比如說《資本論》中提出的「使用價值」問題,把它限定在交換價值裡,這是他的過人之處。使用價值因人而異,馬克思把它從普遍的議論中間剝離出來。因此,僅憑這一點完全可以證明馬克思是一位非常偉大的哲學家。鶴見俊輔 1957 年寫成《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論》,比之我國大陸學者陳力丹 1993 年出版的專著《精神交往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傳播觀》早了整整 36 年。而且,他對於毛澤東在組織傳播論的建樹予以挖掘並給予高度評價。

鶴見俊輔對於美國實用主義的研究也有他的獨到之處。他是日本學界全面介紹皮爾士的第一人。美國對於日本戰後的處置,完全推進並利用了實用主義哲學工具。因此,美國哲學是日本戰後思想的原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關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以及《光明日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發表,為改革開放運動做了思想和輿論上的準備。馬克思主義不搞個人崇拜,不搞教條主義,辯證的唯物主義所說的真理是客觀真理,是人的思想對於客觀世界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毛澤東的《實踐論》《新民主主義論》無不強調真理必須接受實踐的檢驗。其實究其理論淵源,我們很難與美國實用主義早期理論撇清關係,這與皮爾士的「通過實驗的有效性來判斷真理的真偽」,可謂異曲同工。

戰後日本延續並湧現了諸多思潮,包括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國家主義、社會主義、軍國主義、實用主義、馬克思主義、資本主義、民主主義、和平主義等,美國知識分子兜售給岡倉天心的「大東亞共榮圈」構想分崩離析,日本希望能以「大東亞共同體」改頭換面來主導東亞事務,響應者寥寥,因為缺乏價值與文化的認同。「戰後」兩字其實在日本人口中並不能像我們中國人那樣輕鬆地說出來。日本戰後經歷了「美國佔領期」、「東京審判」和以締結日美安保條約為標誌的「對美依附期」,而且這種對美依附的日美同盟關係至今依然在延續。二戰結束快 70 年了,日本依舊掙扎在戰爭餘波中,無限期地延續著「戰後」格局,這種精神的焦慮與人格的背離使得戰後日本無法在國際社會上確立鮮明的國家形象。從技術層面來說,修改憲法不是不可能,但從世界政治博弈格局來說,日本顯然還不具備條件。

楊恆均在他的一篇博文裡做了如下闡述:「日本除了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外,幾乎就剩下『武士道』,可在二戰時跳了幾下,就被原子彈廢了武功、差點打回原形;雖然日本成了經濟大國,政治與軍事上卻受制於人;雖然日本成了亞洲最先進的國家,樹立了民主的典範,可這民主制度和日本的文化與思想沒什麼關係,是美國人強加給它的……」 

最近點擊率很高的人氣脫口秀《曉說·東瀛日本》系列,高曉松對日本做了比較全方位的剖析,談到目前日本有一股極右勢力在興風作浪,但它還真不是軍國主義,日本政府對待戰爭責任的問題採取模糊政策,也就是替天皇解圍,天皇信仰是日本社會的根基,美國為了對日本進行戰後民主化改造,保留天皇制可以使日本國民在思想行動上整齊劃一,大大節約管理成本。歷史事實也基本如此,然而有相當一部分知識分子,尤其以鶴見俊輔為代表的思想家,對於這種模糊政策是持反對意見的,天皇制可以保留,但作為當事人的裕仁天皇應退位謝罪。我只能說這股殘存在部分日本知識分子群體和廣大中下層日本民眾心靈深處的潛流,一旦獲得外部能量的激發,也將成為持久的和平推動力。

從鶴見俊輔在座談中時不時發出爽朗的哈哈笑聲裡,可以感受到這位滄桑老人難掩的悲天憫人。如果把鶴見俊輔的全部學問比作一個蘋果,那麼我能做到的,大概也就削了一點蘋果皮,聞到了蘋果的芳香,僅此而已。我還沒有勇氣去咬一口,知道自己還不配吃一口。因此,行文不免有荒腔走板之處,敬請讀者理解。鶴見俊輔的存在猶如富士山的積雪,是日本完整意義上的一道奢侈的風景。我嘗試著從他諸多談話錄中剝繭抽絲,編織一幅四維的個人運動史,相信他的生活哲學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啟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午間閱讀 | 戰後日本知識分子的「同時代集體性心情」
    而在日本思想家小熊英二看來,「所謂著名思想家,更多的是能夠將自己與同時代的人共同擁有的心情以更加巧妙的方式進行表達的人,而不是具有『獨創性』思想的思想家。」這是對精英思想與民眾觀念的一種新的觀照和理解。在一些危機時代、異態時空中,這一視野將成為理解思想史的重要進路。
  • 知識精英如何進入大眾:戰後日本知識分子的「同時代集體性心情」
    作為一種研究範式,以「一般思想史」為傳統學術觀念中的「精英思想史」補偏救弊為我們在認識論上打開了全新的視界,同時也無異於凸顯了二者之間難以逾越、彌合的巨大鴻溝。而在日本思想家小熊英二看來,「所謂著名思想家,更多的是能夠將自己與同時代的人共同擁有的心情以更加巧妙的方式進行表達的人,而不是具有』獨創性』思想的思想家。」這是對精英思想與民眾觀念的一種新的觀照和理解。
  • 趙京華|日本戰後思想史語境中的魯迅論
    而我要進一步追問:第一,日本人在怎樣前後關聯的思想討論中持續關注到魯迅文學的特質,這些思想課題如何激活了在中國被忽視的魯迅精神某些內核;第二,這些思想課題構成一個與20世紀世界史息息相關又具有亞洲獨特性的問題系列,在此之中魯迅的思想文學是怎樣得到創造性闡發的;第三,日本知識者以怎樣的方式將魯迅推到戰後思想論壇的中心。 二戰後日本知識界形成了一個魯迅逝世逢十紀念的傳統。
  • 詩人評論家吉本隆明去世 深刻影響戰後日本思想界
    詩人評論家吉本隆明去世 深刻影響戰後日本思想界   深刻影響戰後日本思想界
  • 戰後的日本電影
    戰後的日本電影(1945—59年) 1950年代是日本電影的黃金時代,大師如雲,佳作疊出,流光溢彩,被戰爭遏止的創造力像火山一樣噴發出來。1951年,《羅生門》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一炮走紅,打開了日本電影通向世界的大門。戰爭電影。對於遭受戰爭滅頂之災和精神慘痛的日本人來說,表現戰爭自然是戰後日本電影的首選。第一波高潮出現在1947——1952年間的美軍佔領時期。對戰爭的質疑,對軍國主義的控訴,對軍中黑幕的揭露,以及表現年輕的生命玉碎是這一時期戰爭電影的主題。
  • 日本當紅男星自殺,曾參演電影《永遠的零》!號稱反戰,卻在招魂
    而對於軍迷朋友來說,對三浦春馬的認識或許是從一部披著反戰外衣的軍國主義電影《永遠的零》開始的。 像《永遠的零》這樣充滿矛盾的電影,日本其實在戰後已經拍攝了好多好多部,比如《山本五十六 》、《啊!海軍》、《男人的大和》、《吾為君亡》《阿基米德大作戰》……這些電影基本上面目相似,內容雷同。
  • 日本反戰電影的最高傑作,非它莫屬
    反戰影片,日本拍過不少。拿近兩年的影片舉例。奪得第四十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動畫片的《在這世界的角落》。吉永小百合和二宮和也出演的《如果與母親一起生活》。這部作品被稱為反戰電影的最高傑作,導演小林正樹被稱為日本戰後最偉大的導演。無論在藝術上還是思想上,說是最佳確實不為過。小林正樹與黑澤明、木下惠介、市川昆,並稱日本影壇四騎士。1971年被坎城電影節評為世界十大導演。代表作品有《切腹》、《奪命劍》、《東京審判》。
  • 《虞美人盛開的山坡》重塑集體記憶與宮崎駿的反戰思想解讀
    在2011年上映之後,被評為「第35屆日本動畫學院最佳電影」,獲得了口碑和票房的雙豐收。電影通過昭和38年(1963年)東京奧運會前夕,學生社團「拉丁區」這一棟建築的廢存問題展開敘述,通過了保衛「拉丁區」的矛盾衝突以及兩代人之間的過往和青春,來重塑日本人戰後的集體記憶,喚醒對於和平時代的珍惜和共鳴。
  • 《螢火蟲之墓》除了飽受爭議的「反戰思想」,人性的刻畫才是亮點
    兄妹倆兄妹倆因為在姨媽那受到的不公平待遇,離開了她們家選擇了一個防空洞生活,然而兩個未成年的孩子獨自生活必定會走向悲劇。故事用兩人的雙雙死亡和戰後回到家鄉的倖存者的鮮明對比,讓我們看到了戰爭的殘酷。高老9歲時,和家人一起躲過了美軍的「岡山空襲」,10歲那年,剛好是軍國政府垮臺之際,作為戰爭的倖存者,那段時間的記憶讓他久久不能忘卻,所以長大之後他選擇通過動畫的方式讓新時代的人感受到戰爭帶來的惡果,他是反戰藝術家的一份子,是日本憲法第九條的堅決擁護者(日本憲法第九條:規定日本作為一個國家,「放棄發動戰爭的權利」)。
  • 反戰動畫中,這三部日本動畫不可錯過
    雖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扮演的是侵略者與掠奪者,但戰爭對其國家的普通群眾也造成了難以磨滅的創傷。日本含有反戰思想的影片也有很多,而作為動畫事業強盛的國家,關於反戰的動畫也有很多。今天在這裡推薦三部日本反戰動畫,希望大家喜歡。
  • 大江健三郎與日本的孟子民本思想
    日本四國島松山地區的大瀨村是個不大的小山村,位於內子町之東,石錘山西南,為重巒疊嶂所圍擁。1935年1月31日,一個小生命就在這個村子裡的大江家呱呱墜地,其曾外祖父隨即為襁褓中的嬰兒取了「古義人」這個含有深意的乳名。
  • 晚清的「日本教習」田岡嶺雲:三度來華,思想驟變
    作為教育改革的措施之一,晚清政府在向日本派出公費留學生的同時,也延聘了一些西方和日本教師來華辦學,教授中國學生各種新知識和技能等。不過派出公費留學生不久,晚清政府就發現這些留學生在接觸了新思想、開闊了視野回來後,有點不服天朝管了,結團組社,宣傳日化了的西方思想,尋求變革,這讓本就處於風雨飄搖中的晚清政府如臨大敵,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大事兒。
  • 戰後日本:廢墟中的崛起
    當然,有一點是大家都能認同的,就如日本學者中村政則先生在他的《日本戰後史》中所提到的:「戰後是戰前的相反概念,象徵『戰前』的,是戰爭、侵略、專制、貧困,而象徵『戰後』的,則是反戰、和平、民主主義、擺脫貧困。」
  • 日評論家吉本隆明去世 被譽為「戰後思想反思第一人」
    3月16日凌晨,日本著名評論家、詩人吉本隆明在東京的醫院去世,享年87歲。圖為吉本2010年在東京都文京區的家中接受採訪。環球網記者王歡報導,日本著名詩人、評論家、被譽為日本「戰後思想反思第一人」的吉本隆明3月16日凌晨在東京去世,享年87歲。據日本共同社3月16日報導,吉本隆明出生於東京,對「二戰」後的日本文學界及思想界產生了影響。
  • 陶賦雯:戰敗者的歷史書寫——日本二戰電影媒介記憶主體批判性研究
    反觀東方,因為戰勝國對戰敗國日本的戰爭罪行清算、追責並不嚴謹,也不徹底,戰爭發動者沒有接受最終裁決,無法追責,與侵略戰爭密切相關的右翼政治機構、經濟財團未能得到重大改組,部分軍國主義分子在戰後仍然作為精英進入日本政界和經濟領域,為日後修改「和平憲法」提供了政經、組織與文化基礎,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戰敗國日本的戰後轉型與身份重建。
  • 墨家是最早的反戰組織,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繼承了中國墨家思想
    先秦時期的墨家思想流派,主張「兼愛」、「非攻」,「墨子救宋」就是墨家非攻思想的一次體現。墨家反對戰爭,是人類文明史上最早的反戰組織,現在有一個諾貝爾和平獎,如果可以,墨子絕對可以獲得諾一個貝爾和平獎。劉德華扮演的墨者革離幫助梁城的百姓守城,在敵軍來臨之際,他在城門上只小小改動了一下武器,箭就多射出此前兩倍的距離,這一幕,很好地展現了墨家學派精於軍事技術的特點。也展現了墨子不畏艱難,不畏生死,全力幫助梁城抵禦敵軍的博愛精神和無畏的勇氣。
  • 日本戰後動漫的核情結—阿童木,你媽媽叫你保衛家園了!
    作為日本戰後動漫的開創者,漫畫大師手塚治虫也是第一個將核元素融入動漫的人,他的經典作品《鐵臂阿童木》的主人公就是一個核能機器人,阿童木名字的英文就是Atom。早期描寫戰後日本的動漫作品的內容以寫實悲劇為主,更多地反映了當時戰後群眾生活的現實,漫畫中的核內容也展示了漫畫家們對二戰的反思與哀悼。除了兩次核威懾之外,島國多發地震、火山爆發以及海嘯等地質災害的地理特徵讓日本一直存在著末日情結。核末世不過是其中的一種。
  • 戰後日本電影 記錄下了一代人的創傷
    一代人的困惑、傷痕和感慨都被完整地記錄下來,呈現出了日本戰後電影的獨特形態。1、日本戰後電影的獨特感傷最近因為一些機緣巧合,經常跟朋友討論到戰後日本電影的話題。日本戰爭創傷的話題也恰巧是我畢業論文所涉及的。因此想和大家分享我對於日本戰後電影的一些想法。2、「創傷」是日本戰後電影的母題戰後的日本電影出現了黑澤明與小津安二郎兩位電影大師。
  • 他是振興上杉家的家主,為何後世日本卻不斷美化他?
    摘要:他是振興上杉家的家主,為何後世日本卻將他不斷美化?上杉鷹山是江戶時代出羽國米澤藩的藩主。如果說上杉景勝和直江兼續聯手建立米澤藩,他則是重新振興米澤藩的人物。不過,上杉鷹山原本不叫鷹山,這是他退隱後的別名,本名叫勝興,後來改為治憲。為了方便行文,後文都叫他上杉鷹山或鷹山。
  • 戰後日本:一位日本戰犯從「戰場」到「商界」的三重矛盾與困惑
    日本思想家竹內好曾談到一個觀點,說天皇制在日本的體現,不是政治制度,權利的形式呈現,非「固體」;更多是精神意識方面,是「氣體」。作為「氣體」就無形中滲透入年輕一代的思想中,盲從而不求甚解。山崎豐子筆下壹岐代表的正是日本軍人,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孝忠天皇,一張徵兵明信片就願意為此衝鋒陷陣,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