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間閱讀 | 戰後日本知識分子的「同時代集體性心情」

2021-01-18 澎湃新聞

原創 王升遠 經濟觀察網 收錄於話題#午間閱讀❤74個

求仁得仁,與民眾同在、呼應同時代的集體性心情自然會為思想家們贏得聲譽,但作為「悔恨的共同體」之一員,裹挾於時代風潮中的知識人如何在與政治權力、民眾情緒的共生關係中把握脆弱的平衡,在戰後文化、思想重建中重獲公信力和領導權,是不得不慎思之所在。

本 文 約 4860 字

閱 讀 大 概 需 要 12 min

作者 | 王升遠

photo | 圖蟲創意

精英思想與民眾觀念、情感間的複雜關係是治思想史研究者始終繞不過去的問題。為糾正將精英思想之連綴等同於思想史的偏向,葛兆光提出了「一般思想史」的觀念,以揭示被精英思想遮蔽的「近乎平均值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那是每個時代的底色。作為一種研究範式,以「一般思想史」為傳統學術觀念中的「精英思想史」補偏救弊為我們在認識論上打開了全新的視界,同時也無異於凸顯了二者之間難以逾越、彌合的巨大鴻溝。而在日本思想家小熊英二看來,「所謂著名思想家,更多的是能夠將自己與同時代的人共同擁有的心情以更加巧妙的方式進行表達的人,而不是具有『獨創性』思想的思想家。」這是對精英思想與民眾觀念的一種新的觀照和理解。在一些危機時代、異態時空中,這一視野將成為理解思想史的重要進路。戰敗和盟軍佔領就曾使得戰後日本進入了空前的異態時空,它塑造了知識人與民眾、與國家關係的非常態,又進而決定了小熊英二《「民主」與「愛國」——戰後日本的民族主義與公共性》一書的思想取徑。

小熊在《「民主」與「愛國」:戰後日本的民族主義與公共性》中所呈現出的是與在《改變社會》《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及其與鶴見俊輔、上野千鶴子的對談錄《戰爭留下了什麼:戰後一代的鶴見俊輔訪談》一致的、不以「8﹒15」切割歷史的「貫戰史」視野。在他的戰後史敘事中,戰爭經驗成為了重要的思想源頭。借用上野千鶴子在對談錄後記中的話,該作「是以大河小說的方式描寫戰後思想史的大作,它採用了迄今為止書寫戰後思想史的人們都沒有用過的方法:試著以未被講述的戰爭體驗作為光源,反照出每一位戰後思想家的思想……戰後的我們,第一次震撼地感受到了這一至今仍在搖擺著尾巴的巨大影子的存在。」

那麼,戰爭經驗又何以成為理解《「民主」與「愛國」》、甚至理解戰後「集體性心情」的關鍵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說戰爭「抹平」了日本的階層差異和城鄉差異。加藤陽子的研究顯示,戰爭末期,知識階層的徵兵率是79%,與普通青年持平,整體上來看這已是很高的比例。相關政策一經推行,旋即得到了民眾的擁戴,因為知識階層特權不再,「不幸的均沾」使得徵兵看起來更為「公平化」。同時,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曾經相對疏離政治與戰爭的知識人則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倫理困境。

無論是對時局長期保持警惕和批判姿態的作家中野重治登報聲明轉向國家主義(《東京學藝新聞》,1942年2月1日),還是鶴見俊輔以「要呆在戰敗的一方」為由從美國重返日本加入海軍,他們的抉擇或多或少都與急轉直下的戰爭局勢、戰時生存境遇等因素綜合倒逼出的故園意識、「家國意識」有關——保衛「愚蠢的雙親」獲得了最廣泛的情感共鳴。若按現代正義戰爭論的代表性人物麥可·沃爾澤(Michael Walser)的看法,自衛戰爭即是正義戰爭。那麼,戰局的轉換似乎已讓一些日本知識人的「家國意識」籠罩了一層「正義性」錯覺。知識人與民眾、國家至少在「共赴國難」的意味上迅速一體化,甚至連桑原武夫、市川房枝也都曾批判過「旁觀者」。(當然,這也成為戰後日本各界洗脫戰爭責任的口實)同時,就像小熊在書中所呈示的那樣,盟軍對日本城市的密集轟炸使得城市知識階層被迫來到鄉村寄人籬下,仰人鼻息。另外,五味川純平、五木寬之、安部公房、木山捷平、長谷川四郎、尾崎秀樹、大岡昇平等後來成為戰後文學、思想重鎮的青年人因戰敗而從中國大陸、朝鮮、西伯利亞、臺灣、東南亞等地被遣返歸國,就像約翰·道爾在《擁抱戰敗》中所說的那樣,他們只是「被遣往海外協助建立強盛的帝國勢力範圍」的650萬人中之一員。知識人與大眾相遇、城市人與農村人相遇、文人/學生與軍人相遇,這一系列遭遇所形成的精神衝擊、戰時生活的困苦境遇,都極大改變了戰後初期日本知識人的自我身份認同、國族認同和思想形態。

另一方面,1930年代的「轉向」以及軍國主義統治下的戰爭「協力」種種,更使得日本知識階層斯文不復、權威失墜,不再是民眾仰止的「啟蒙者」和道德典範。如果說「走向民眾」是戰時的走投無路,那麼在戰後初期戰爭責任追究、東久邇內閣「一億總懺悔」的風潮之下,選擇與民眾站在一起,重建民族的道德脊梁和政治、社會秩序則成為「政治正確」的姿態和別無選擇的謀身策略——龍蛇以蟄,以存其身。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小熊英二所描述的戰後知識人與同時代「集體性心情」共振的姿態,毋寧說是在異態時空之下前者別無選擇的必然,這是理解本書的重要前提。《「民主」與「愛國」》譯者序中有雲,「該書的寫作是基於這樣一個前提:同時代著名知識分子的言論,與同時代集體性心情相一致才稱得上『著名』。」這一論述似可略作調整——在歷史劇變的風潮中,與同時代集體性心情的共振才成就了戰後一代的思想家們。

求仁得仁,與民眾同在、呼應同時代的集體性心情自然會為思想家們贏得聲譽,但作為「悔恨的共同體」之一員,裹挾於時代風潮中的知識人如何在與政治權力、民眾情緒的共生關係中把握脆弱的平衡,在戰後文化、思想重建中重獲公信力和領導權,是不得不慎思之所在。在第三章「忠誠與叛逆」的討論中,作者援引了1948年8月15日《讀賣新聞》的輿論調查結果。數據顯示,民眾中支持天皇制存續者佔了90.3%,支持天皇留任的佔68.5%——這便是「集體性心情」的外化。而諷刺的是,「在當時,『天皇制』一詞作為戰時強迫人們成為隸屬的象徵而被廣泛使用。」同時,就像小熊犀利指出的那樣,「議員們擔心,如果贊成天皇退位,會失去那些樸素表明『支持天皇制』的人的支持。同時,如果以天皇退位挑明戰爭責任,政界、財經界、地方權力階層也有可能被追究戰爭責任。」也就是說,民眾、麥克阿瑟所代表的盟軍意志以及日本國內保守政治家之間圍繞「天皇制」存續的問題再次達成了默契的一致。圍繞天皇退位和天皇制存續問題,知識人不得不在「原理」與「江湖」之間做出選擇,此情此景亦似曾相識。

在1946年2月召開的「文學家的職責」座談會中,德國的託馬斯·曼、法國的羅曼·羅蘭成為與會者心中面對法西斯強權的完美抵抗者;而在日本國內,如小熊英二所言,堅持馬克思主義信仰、被捕入獄18年的德田球一、宮本顯治被釋放後,旋即成為國民心中超人般的存在,成為道德上的無瑕無垢者、「良心的唯一見證」。1954年至1962年,以鶴見俊輔為核心、30多人參與的「思想的科學研究會」發起了「轉向」問題的共同研究,開始系統地討論戰前、戰中和戰後日本各界的激進主義者、自由主義者、保守主義者的變節問題。然而,無論是哪一類「轉向者」,都繞不過是否/如何在民眾的價值、信念、情感之包圍中堅守自己的「主義」的靈魂之問。誠如江口圭一所言,「民眾對於排外主義戰爭的支持,正是使政府的不擴大方針歸於失敗、使亞洲門羅主義路線取代對英美協調路線並得以鞏固的決定性條件。」民眾被軍國主義意識形態動員起來的結果之一便是知識人腹背受敵、遭到孤立,「同時代集體性心情」的綁架成為壓倒有良知的知識人的最後一根稻草。與之協同、為之代言則名利雙收,反之則將陷入眾叛親離的倫理困境。

而在戰後初期,知識人面對民眾的態度卻發生了劇變。這自然與書中所論述的知識人飽受傷害和磨難的戰爭體驗(主要是疏散體驗、從軍體驗等)有關。小熊引述了大塚久雄在《近代文學》雜誌1946年舉辦的座談會上的發言,他坦言自己「腦海裡有理想的大眾形象,並不喜歡現實社會裡的大眾」「由於戰時的經驗,我有時有點憎恨大眾。」丸山也在1951年指責戰敗後的大眾「追求死氣沉沉的娼妓秉性和赤裸裸的自私自利。」所謂「大眾」,在大塚和丸山那裡,出現了觀念與現實的分裂。在觀念上,他們是一個與知識階層相對的、可以進入思想家理論體系的、巨大的、意象化的單數和論資,而落實到現實中的複數個體,則不免令人絕望。不惟自由主義知識人,日共方面亦作如是觀。孫歌曾在一篇討論日本民眾史研究的論文中指出,「在195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共產黨決定放棄戰後初期的和平幻想走武裝鬥爭道路的時候,發動民眾一直是日本馬克思主義者的基本鬥爭內容。而隨著『山村工作隊』武裝鬥爭的失敗,日共宣布放棄武裝鬥爭,回到合法鬥爭的路線上來,這裡面伴隨的一個基本判斷是日本民眾『覺悟太低』。」

隨著軍國主義政權覆滅,盟軍對日改造的全面啟動,圍繞天皇退位和天皇制存續的問題,知識人卻不意在保守政治權力與「面目可憎」的民眾之間再次面對兩面夾擊的「極端語境」。如小熊所言,「被置於『天皇制』對立面的是『主體性』、『連帶』、『團結』等詞」,「當時的天皇制論爭強調了天皇阻礙了倫理感、責任意識,也就是『主體性』的確立。」而「知識分子及高學歷階層,對天皇個人的愛戴與『真正的愛國』心情發生了分離。這種心情絕不孤立於民眾。」這就形成了一幅頗具諷刺意味的圖景:知識人一邊在原理層面討論導致日本近代化走向歧路的「近代的自我」「主體性」缺失及其重建問題,一邊卻貌似又再一次在權力與民意構成的「江湖」中喪失了「主體性」。日本近代思想的一個重要的癥結就在於,引入西方觀念後常將其作為學術、思想領域的對象、談資,而鮮少經過廣泛討論、落實為共識並內化為個人行為的指針,思想與行動遂走向分裂。盟軍意志、保守政治力量以及民眾情感顯然是其中最不容忽視的決定性力量。戰後,城頭變幻大王旗,而在討論「轉向」問題的時代,知識人與民眾、國家的關係卻再次以一種與歷史相似的結構重現,這是頗值得深思的。

這並不意味著世無識者。在近年來的研究中,我越來越看重極端語境下知識人日記的意義與價值,它們為今人提供了理解那些時代不可多得的精神志,時而讓人想到南宋末年詩人鄭思肖以鐵盒封函、深埋在蘇州承天寺院內井中的《心史》。小熊英二在討論「忠誠與叛逆」的問題時,以曾經的海軍少年兵渡邊清日記《碎裂之神》為例做出了極為精到的分析,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著戰爭體驗、國際視野和獨立思考能力者對戰爭從體制和原理層面的深刻觀察與反思。《碎裂之神》是一個真誠而又極富洞見的文本,但遺憾的是,從書中注釋裡我們不難看到,遲至1977年此書才得以出版。無獨有偶,近來我讀到了數十種令人感佩的作家戰敗日記,其中尤以中井英夫和渡邊一夫最為理性和深刻,而他們的日記則遲至1995年、2005年才公開出版。1970年代以降,美化自己的戰爭經驗成為一股不可小視的潮流,這讓一批有良知的知識人感到忍無可忍。他們意識到將自己的戰爭體驗投放到公共空間中以正視聽的必要性和時不我待的緊迫性,遂於三十多年後挺身而出,向知識界傳遞了諸多帶著溫度與實感的戰爭經驗,其拒絕遺忘的歷史責任感、「以真抗玄」的介入意識和批判精神,令人肅然增敬。但在另一方面,如果說,這些知識人提供的真誠、獨立、理性的主體性思考缺席了戰後初期日本的思想建設,亦大致合乎實情。那麼,接下來的問題便是:他們在戰敗至1970年代的二三十年間之緘默又意味著什麼?而對此間日本的言論空間的變化、民族主義思潮起落軌跡的闡發正是小熊是著的關切所在,亦值得讀者諸君為之寓目。

鶴見俊輔在與小熊、上野的對談中盛讚道,「小熊君這次的《「民主」與「愛國」》就接近『全歷史』,能在思想史方面踐行近於『全歷史』的方法,是很少見的。」在鶴見那裡,所謂的「全歷史」(Total History)強調的是兼顧公、私兩層面歷史之敘事。同時,《「民主」與「愛國」》中也暗含了對「原理」與「江湖」兩個層面的尊重。在討論丸山真男對天皇退位、天皇制存續問題的抉擇時,小熊意味深長地指出,「丸山敬愛的恩師南原繁也是象徵天皇制的支持者,這或許是丸山遠離天皇批判的又一原因。」此即「原理」之外的「江湖」。在「原理」與「江湖」的交錯中,小熊並不試圖為戰後思想史「製作」一條明晰的秩序鏈條,亦不急於為「民主」「愛國」「民族主義」等在戰後影響巨大的、而涵義飄忽多變的關鍵詞給出準確的界定,他博觀而約取,以面對歷史的真誠和「同情之理解」的姿態,對那些抽象概念在每個時代、每個言說者那裡的差異性理解與表達都給予了必要的尊重,進而表述了一種「朦朧的確定」,也許這種方式才是進入戰後紛亂混沌、多元並存的政治生態、社會語境和思想文脈的不二法門。

應以怎樣的姿態面對民眾、國家以及「同時代集體性心情」,應與之保持怎樣的距離,這個問題不只投向了思想史敘事的「對象」,也拋給了作為歷史見證者、書寫者的我們。

The END

原標題:《午間閱讀 | 戰後日本知識分子的「同時代集體性心情」》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知識精英如何進入大眾:戰後日本知識分子的「同時代集體性心情」
    如果說「走向民眾」是戰時的走投無路,那麼在戰後初期戰爭責任追究、東久邇內閣「一億總懺悔」的風潮之下,選擇與民眾站在一起,重建民族的道德脊梁和政治、社會秩序則成為「政治正確」的姿態和別無選擇的謀身策略——龍蛇以蟄,以存其身。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小熊英二所描述的戰後知識人與同時代「集體性心情」共振的姿態,毋寧說是在異態時空之下前者別無選擇的必然,這是理解本書的重要前提。
  • 趙京華|日本戰後思想史語境中的魯迅論
    就是說,「魯迅與日本」這一議題是個雙向流動的關係結構,包含著魯迅生前與日本的種種關聯和死後日本人對他的誠摯接受。這本身構成了一個不同民族間跨文化交流與互鑑的典型案例。而在我看來,這同時也映現出一段中日思想文化間特殊的東亞同時代史,對於我們重新認識魯迅及中國的20世紀史,以及戰後日本的思想歷程,同樣重要。
  • 日本反戰思想家鶴見俊輔逝世:他曾撬動戰後日本
    滯留日本 11 年後於 2005 年 4 月回到上海,再回頭看日本的時候,還是感覺那麼陌生,便暗暗下決心來觸碰日本戰後的靈魂,我選擇了鶴見俊輔作為突破口。戰後各種思潮在他那裡交融、碰撞,因此他的思想是整個戰後日本思想發展軌跡的入口。沒想到就這麼一不小心闖進了日本戰後思想的核心地帶,這是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時而如墜雲霧,時而望而卻步,可是我還是狂妄地嘗試著俯瞰。
  • 《情迷意亂》戰後日本電影裡的女人
    說起戰後日本電影,其最主要的特色就在於以家庭為中心來描述平民百姓的生活,其中最具代表的當屬小津安二郎。小津的家庭電影多以父女關係的視角講述戰後日本傳統家庭關係的變化,從中反映出戰後日本人的生活態度及社會變化所帶動的家庭關係的變遷,那種庶民劇中波瀾不驚的表現故事觀後卻久久地給人留下一種平淡而真實之感。
  • 日本戰後動漫的核情結—阿童木,你媽媽叫你保衛家園了!
    日本,作為唯一一個遭受核打擊的國家,對於核的恐懼深深的烙印在了戰後的各種文化作品中,作為日本特色的動漫也同樣烙下的深深的恐核烙印。
  • 高顏值大型巡洋艦:305毫米艦炮,同時代的數據王者
    其大型巡洋艦的命名,其實比較特殊,就火力和防護數據來說,遠高於重巡洋艦,阿拉斯加級設計之初,便是針對德國主炮達到283毫米「袖珍戰列艦」(後改名為重巡),以及日本「很有野心」
  • 戰後的日本電影
    戰後的日本電影(1945—59年) 1950年代是日本電影的黃金時代,大師如雲,佳作疊出,流光溢彩,被戰爭遏止的創造力像火山一樣噴發出來。1951年,《羅生門》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一炮走紅,打開了日本電影通向世界的大門。戰爭電影。對於遭受戰爭滅頂之災和精神慘痛的日本人來說,表現戰爭自然是戰後日本電影的首選。第一波高潮出現在1947——1952年間的美軍佔領時期。對戰爭的質疑,對軍國主義的控訴,對軍中黑幕的揭露,以及表現年輕的生命玉碎是這一時期戰爭電影的主題。
  • 戰後日本:廢墟中的崛起
    日本和日本人,對中國和中國人來說,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存在。當我們談論日本時,實際上談論的時這個民族的前世今生。很多時候,我們都在拿日本的國運對比自己國家的命運。日本,與中國一衣帶水又恩仇難解的國家,一個在戰後發展脈絡與中國極為相似的國家。讀懂了戰後這段歷史,也許你就能讀懂日本。
  • 戰後日本電影 記錄下了一代人的創傷
    一代人的困惑、傷痕和感慨都被完整地記錄下來,呈現出了日本戰後電影的獨特形態。1、日本戰後電影的獨特感傷最近因為一些機緣巧合,經常跟朋友討論到戰後日本電影的話題。日本戰爭創傷的話題也恰巧是我畢業論文所涉及的。因此想和大家分享我對於日本戰後電影的一些想法。2、「創傷」是日本戰後電影的母題戰後的日本電影出現了黑澤明與小津安二郎兩位電影大師。
  • 趙荔紅:小津安二郞電影及戰後日本
    小津安二郎電影及戰後日本作者 趙荔紅1. 人情戰後,日本籠罩在戰敗陰影中,年輕人、知識分子內心,充滿頹廢失敗的痛苦。小津安二郎多次服兵役,親歷戰爭殘酷,反想肯定和讚美一些東西,想拍一些長存的、永恆的影片。他說:「我在戰地是吃了點苦頭,多少會有改變,但我多半不會拍陰暗憂鬱的片子。
  • 日本戰後第一種主戰坦克「61式」,曾想用其對抗蘇聯10萬輛T55!
    日本戰後為何要研製「61式」主戰坦克【每點新防務(626期) 12月17日】:昨天《每點新防務》介紹了德國在戰後研製的第一種主戰坦克——豹1,今天來看看同為戰敗國的日本在戰後研製的第一種主戰坦克「61式」到底如何,是否可以很好的擔負起為美國頂在第一線的、與蘇聯T-54正面衝突的「
  • 美軍基地集體性感染事件,日本不滿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孫秀萍】據日本共同社15日報導,東京都政府當天將新冠肺炎疫情警惕指標上調至4個級別中的最高級別。東京都周三新增確診病例165例,單日新增確診病例連續7天過百,引發擔憂。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15日呼籲市民如果非必要,不要前往其他縣。
  • 日本戰後遺孤,真的有電影裡那麼慘嗎?
    三浦友和正是這部劇的主演之一,並且在今年1月底剛播出的Season3中,也講述了一個關於日本歸國戰後遺孤的兇殺案,可謂十分巧合。《唐探3》電影裡,小林媽媽的悲慘設定被很多影評詬病了一番:明明是有手有腳的人,為什麼回到日本要靠盜竊賣淫來苟延殘喘呢?
  • 日本戰後漫畫暴力簡史
    日本戰後漫畫業是伴隨1940年代中後期戰後嬰兒潮的出現,和文化市場的不斷發展而起步的。1950年代中期,嬰兒潮「團塊一代」正好上小學和初中。因此兒童雜誌的市場突然擴大,為了吸引兒童讀者,當時通行做法是隨雜誌附贈玩具。而不久,日本運輸省(相當於中國的交通部)就對這些往往比雜誌正冊還要重的玩具贈品提出了怨言。
  • 許倬雲:在今天,我們只有專家,沒有知識分子
    從春秋開始一直到秦漢,這些游離的知識分子,我們稱他們為「士」。電影《孔子》 知識分子的四種類型北宋的張載(1020—1077),與王安石(1021—1086)同時代,他曾說過四句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 《情迷意亂》整個戰後日本的情迷意亂
    這種混亂感,既指男女主人公那種因無法跨越世俗而克制隱忍又難以自持的心理狀態,同時也是在影射戰後日本普遍瀰漫的一種社會氛圍——因戰爭留下的心理創傷、戰後「迷惘的一代」、開始現代化道路時帶來的碰撞衝擊。60年代的日本,經歷了戰後的百廢待興,工業飛速發展,經濟迅猛增長,可國富民不強,國民收入差距大,失業率持續攀升。在美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下,開始大力進行現代化建設。
  • 伊莉莎白·米切爾:美國的公共知識分子怎麼啦?
    在這個思想繁榮的階段,在專業化完全站穩腳跟之前,哲學家、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向渴望獲得思想啟蒙的接受大學教育的男男女女解釋戰後世界。 電視提供了新鮮的舞臺。1960年代後期開啟的美國廣播公司(ABC)的「迪克·卡維特節目」(The Dick Cavett Show)、公共電視臺的小威廉·伯克利(William F.
  • 班達:我們時代的知識分子都是背叛者
    然而,在社會快速發展過程中,知識分子的形象漸漸模糊和扭曲,民眾對知識分子的期待也漸趨多元。那麼知識分子應該是怎樣?本文節選自《知識分子的背叛》一書的導讀「古代知識分子與現代知識分子」《知識分子的背叛》是一本具有古典性質的書,給朱利安·班達的寫作提供思想模式的是德雷福斯案件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但全書卻幾乎沒有具體涉及這兩個事件,而是採用純粹的精神形式,談論這一時期知識分子的觀念。
  • 趙荔紅:小津安二郞電影及戰後日本 | 思無止境
    人情 戰後,日本籠罩在戰敗陰影中,年輕人、知識分子內心,充滿頹廢失敗的痛苦。小津安二郎多次服兵役,親歷戰爭殘酷,反想肯定和讚美一些東西,想拍一些長存的、永恆的影片。他說:「我在戰地是吃了點苦頭,多少會有改變,但我多半不會拍陰暗憂鬱的片子。就算是陰鬱的片子,我也想在其中追求快活開朗,在無比悲壯的基調中加入明朗。」
  • 廢墟中再次出發:野口悠紀雄親歷的戰後日本社會
    那時的喜悅心情至今難忘。當時最渴望吃到的食品是桃罐頭。買不起香蕉,聽到有人踩到香蕉皮摔了一跤的老笑話,我竟然也羨慕得不得了。香瓜只有在生病時才有口福享受。在戰後初期,碗裡的麥粒總是要比米粒多,後來米粒的比例才漸漸增多。而冰棍是絕對不可以吃的,據說吃了會得痢疾。年末大掃除總是全家動員,大家合力將榻榻米抬起來清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