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學的精髓就是其中豐富的辯證法思想

2021-01-17 不再頹廢的鋒同學

《老子》哲學的精髓就是其中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他不但強調了事物的有無、強弱、剛柔、正反、禍福、生死等矛盾對立現象的存在,也發現了事物的運動、發展和矛盾轉化關係,這些都是老子光輝的唯物辯證法思想的生動體現。

在老子看來,任何事物都存在著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即矛盾普遍存在的觀點。在《老子》一書中,老子用諸如美醜、有無、貴賤、難易、大小、長短、高下、先後、生死、勝敗、親疏、剛柔、強弱、禍福、榮辱、善惡、陰陽、昭昭昏昏、察察悶悶等等七十組概念概括了事物之間矛盾對立的普遍現象。如在《老子》第二章中說: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這段話是說,當人們知道了美之所以為美,就有了醜的概念與之對立;知道了善之所以為善,就有了不善的觀念與之對立;有和無,互相生成;困難和容易,彼此相成就;長和短,互相形成;高和下,相互包含;大聲和細音,彼此諧和;前頭和後頭,相互順從。並且,這些都是永遠不變的普遍法則。

這裡,老子就指出了矛盾的雙方都是以各自的對立面為條件而存在的,在對立的存在中顯示自身、突出自身。同時矛盾雙方相生、相成、相形、相傾、相和、相隨,同時產生,同時出現,集中體現了矛盾雙方「相反」又「相成」的對立統一的辯證觀點。

在論及矛盾對立統一的同時,老子進一步指出:事物內部矛盾對立雙方的運動決定著事物的存在,但矛盾雙方卻並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一定條件下,對立雙方的地位可以相互轉化,並且這樣的變化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遵循著「反者道之動」的普遍規律。

就是說,一切事物的發展規律都要向它的反面變化,正常隨時可以變為反常,善良隨時可以變為妖孽,生命必將走向死亡。老子強調事物對立雙方的相互轉化,表明他對事物發展的動因已有了十分深刻的認識,不難看出,《老子》在一定程度上已看到了事物向其相反方面轉化的普遍規律。

老子不僅認識到了矛盾轉化的普遍存在,同時還對矛盾轉化的過程進行了生動形象的描述。他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老子以樹木的生長變化、高臺的修築、千裡的遠行為例,說明了一切事物的發展運動,都是一個漸變的過程,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近到遠,由弱到強,即從一點一滴的數量積累而促成舊質的毀滅、新質的形成。

《老子》中多處表達了類似的思想,如「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認為解決困難必須先從容易的地方著手;完成大的事業,一定要從微細的小事做起。這些看法,極為深刻,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借鑑。

總的來說,老子的辯證法思想包括事物的運動、矛盾的普遍存在、矛盾的對立雙方相互依存以及相互轉化等方面,是相當完整而且成體系的。

相關焦點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這話,是老子辯證法的思想精髓!
    因此我們讀老子《道德經》時,一定要正襟危坐,屏息靜氣的讀,去感悟其中的人生智慧。同樣要帶著不解、帶著好奇,一遍遍地翻閱《道德經》才能慢慢悟出「道」。老子《道德經》的譯文,說出了老子的的思想是對立而且統一的。所以社會中任何兩個對立的面,都可以構成了一個統一體,它們是這個統一體有一分為二的結果,這就是老子「道」思想的精髓。
  • 唯物辯證法:其思想核心是什麼,其思想源頭在哪裡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總結歐洲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經驗時,批判繼承了德國古典哲學的思想精髓,主要吸收黑格爾的唯心辯證法與費爾巴哈的唯物論。在這個基礎上,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唯物辯證法理論,並用來指導工人革命運動。而德國古典哲學,是歐洲近代工業革命的主角,是歐洲近代文明的重要標誌。
  • 以正為奇,以奇用兵(老子的軍事哲學思想)
    這是歷史上的例證,陳平畢竟是道家,學老莊之道的人物,他在人文文化上給我們一個運用上的教訓。雖說為了國家天下,不能不出奇計,到底為道家所忌。所以人生在世,要行正道,正道就是誠;許多人學問好,頭腦聰明,喜歡詭道、奇計,這就大錯特錯了。
  • 老子的「以柔克剛」鬥爭策略
    老子名耳,字伯陽,諡聃,生卒年月不可考,其生活的時代約在春秋未年,楚國苦縣(今河南省鹿邑)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曾經擔任過「周守藏室之史」。因此,他有機會深入學習周朝的圖書典籍。據說當時的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也曾向他學習過周禮。
  • 傳世經典(老子傳奇)電視劇對《道德經》,即《老子》,又稱(老子五千文 )的表達
    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老子本是周朝管理王室藏書的史官,因目睹周朝逐漸衰微,打算退隱。他離開周朝的京城一路西行,經過函谷關時,遇到了關令尹喜。受關令尹喜的囑託,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這就是《老子》五千文。漢代河上公作《老子河上公章句》時,將《老子》分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名為《道經》,後四十四章名為《德經》,《道德經》因此而得名。
  • 《矛盾論》:既吸收了馬哲普遍原理,也繼承了陰陽思想精髓
    其中,孫武是兵家思想集大成者,被稱為「兵聖」,其代表作品《孫子兵法》是現存影響力最為廣泛與深遠的兵法典籍。兵法思想,含有樸素的唯物論和豐富的辯證法。不妨,我們來梳理一下。《孫子兵法·軍爭篇》「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 老子哲學裡的「無為」是什麼都不做嗎?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不過區區五千言,但博大精深,影響深遠。苦於文辭古奧難懂,如同一座亟待開採的資源十分豐富的寶藏,處於深山之中,雲遮霧繞,歧路多多,外人不要說進去開採,就連近距離地觀其真面目,都絕非容易的事。
  • 觀點 | 盛邦和:老子說的「自然」指的是什麼?
    (第64章)通過對上述老子語境的分析,筆者認為,老子雖說過,道「先天地而生」,可為「天地母」,然而他不否定,天、地、人一旦產生,就會與道發生對應作用的關係,最後反過來成為「道」的效法對象。如此首尾相銜的「循環」式效法連接,正顯示老子辯證法的玄妙所在。打個比方,猶如師生關係,學生效法老師,然學生學成而有新創造,老師回過頭來向學生學習。
  • 太上道祖【老子】
    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後)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傳說老子出生時就長有白色的眉毛及鬍子,所以被後人稱為老子。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 南哲思享|周嘉昕:經濟學與辯證法之間——政治經濟學批判視角下...
    在此基礎上,筆者嘗試以盧卡奇對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理解和挪用為線索,依託《歷史與階級意識》《莫澤斯·赫斯與唯心主義辯證法問題》《青年黑格爾》《關於社會存在的本體論》等盧卡奇不同時期的文本,管窺盧卡奇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理解上的得與失,以期豐富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邏輯轉換、政治經濟學批判中的哲學方法等問題的討論。
  • 老子強調守柔和弱用,是在玩權謀和權術麼?其實道理就在有無之間
    老子的辯證思想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影響甚大。在中國歷史上,老子的辯證法影響不僅局限於哲學思維方式層面,而是滲透到現實生活方方面面,從古至今,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或以通達觀世,或以智巧馭事,老子的辯證思想以其獨特的理論魅力和實踐品格指導和啟示著人們。
  • 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性貢獻
    之後,恩格斯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第一次全面系統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實現的變革,既把辯證法從德國唯心主義哲學中拯救出來並運用於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歷史觀,又運用辯證法在歷史領域發現了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變革性及創新性。
  • 走進老子故裡,任我如何思忖,也難頓悟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境界
    老子的影響力不僅對於中國,放眼全球,都產生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就是這樣一位世界重量級的偉大人物,我對它的了解也無非是停留在一些書本裡所了解到的概況。直到上次去河南鹿邑出差,才有了機會去拜謁了坐落在此的老子故裡。赫然聳立的老子雕像,以27米的高度俯瞰著世界。
  • 老子的「以柔克剛」思想,和老子的霸氣
    《老子》中的逆轉性思維,是最為豐富的,那些「大智若愚」、「大器晚成」等膾炙人口的語詞,最早就是老子的創造。老子的思想,特別推崇柔弱,這又是一個反轉性思維,老子認為,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那些可以攻擊堅強的,卻沒有一個可以超過水的,因為水滴石穿。「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可是這樣做有多高難度!
  • 追問哲學的心路歷程和研究心得
    它所針對的「靶子」是如何理解哲學、怎樣進行哲學研究和哲學教育;它的「靈魂」就是一個「通」字, 「融通」古今中外哲學, 「貫通」哲學與生活, 「變通」各異其是的哲學觀, 「打通」哲學的理論空間, 「開通」哲學的思想道路;它的「血肉」就是把「通」字作為流動的血脈, 層層推進地「疏通」對哲學的思維方式、生活基礎、主要問題、派別衝突和歷史演進的理解。
  • 黑格爾的哲學特點 | 紀念黑格爾誕辰250周年
    第一個特點是他的能動的辯證法思想,這是它最突出的特點。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主要是一種能動性思想,也就是他在《精神現象學》導言裡講的: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實體理解為主體。實體就是我們通常講的一個實在的東西,主體就是我們通常講的這個東西的能動性。在黑格爾看來,如果一個東西真的是實體的話,那麼它就是主體,實體只不過是主體的能動性的一種表現而已。
  • 主張以「道家」救世的林語堂,用一首詩概括了老子的思想!
    正如有學者所指出:「中國現代史上,著眼於東西文化綜合,努力於以東方文化拯救人類,在西方產生一定影響的『東方哲人』,一是以儒家救世界的辜鴻銘,一是以佛教救世界的梁漱溟,再就是以道家救世界的林語堂。」林語堂著有《老子的智慧》一書,此外,在其很多著作和散文隨筆中,都談到老莊和道家思想,往往充滿了欣賞和推崇。對儒家文化思想,林語堂的看法是遊移不定的;但他對道家思想的認同,卻是一以貫之的。
  • 《易經》中最精髓的三句話,讀懂其中一句,人生將從此蛻變
    《易經》是闡述關於天地間人 事 物的萬象變化的一本古老書籍,是一本博大精深有關於哲學辯證法的書。被譽為"大道之源",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總綱領,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結晶。易經裡面講到:萬事萬物都是遵守自然規律的,人從幼兒-少年-中年-老年-死亡。樹木也是,幼芽-開花-結果-死亡。
  • 張道藩繪畫中的哲學思想
    但他一直對繪畫情有獨鍾,一有機會,便涉獵其中,如饑渴者求一瓢飲,並在繪畫中形成了自己的哲學意趣。歸納起來主要有三點:追求生命的本真和純淨追求生命的本真和純淨是我國道家的思想,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八章對人的最好狀態作了生動描述,「常德乃是,復歸於樸」,認為本真的純淨的生命存在是最好的生命存在形式。
  • 老子教人清靜無為,為何從古至今不同的人群,理解的道各不相同?
    老子是當時社會鬥爭中的失意者、受損害者,他的哲學是受損害者的哲學。所以那些不得志的人們,那些在社會生活中受了損害的人們,才常常用老子的哲學撫慰自己那備受創傷的心靈。他們告誡自己,要忍辱,不要爭競;要知足,不要追求。他們相信知足常樂,以換取一個苟且的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