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藩繪畫中的哲學思想

2020-12-23 言道明德

張道藩(1897—1968)作為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的高官,他一生兼有著名文化活動家、美術家、戲劇家的聲譽。在繪畫上,雖然他傾心 於政治漩渦的激流。大部分時間未用於繪畫的精力。但他一直對繪畫情有獨鍾,一有機會,便涉獵其中,如饑渴者求一瓢飲,並在繪畫中形成了自己的哲學意趣。歸納起來主要有三點:

追求生命的本真和純淨

追求生命的本真和純淨是我國道家的思想,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八章對人的最好狀態作了生動描述,「常德乃是,復歸於樸」,認為本真的純淨的生命存在是最好的生命存在形式。作為畫家的張道藩在繪畫中接受了這一哲學思想,並把它生動地表現在他所畫的物象中。在他的油畫《美人蕉》中,我們看到了美人蕉那種欣然滋潤的生機,那嬌紅的花瓣在藍天下燦爛開放,如粉蝶鼓動著翅膀,迎風翻飛,鵝黃的莖幹悠閒地伸張,淡黃的葉片如飄搖之舟,簡約地凌空橫臥,葉片向陽處泛著金黃,背陽面浸潤著幽藍的暗影,如一個淡妝美人在溫馨的陽光下回眸一笑。顯示過生命的美麗和純淨。

在國畫《荷》中,我們看到了生長在古香古色陶瓷瓶中的三株荷莖,古香古色的瓷瓶是葫蘆狀,瓶頸部有兩個耳提,是S狀,如蚯蚓那樣卑謙地盤曲,褐灰色的瓷瓶不知有若干年代,足以使人想起夢幻般的前塵往事。瓶中的荷莖參差生長,嬌態紛呈,三朵粉紅的荷花正在風中靜靜地盛開,如活潑純真的三位青春少女,還有一朵開敗了的荷花在搖動,殘留的花瓣平靜得像水晶一樣透明,盛開與隕落都是那樣自然,像一首富於詩意和韻致的歌。而一莖荷枝已長出蓮蓬,火焰般凝固的花蕊在風中深情微笑,另一莖長出了粉紅的花苞,正在羞澀地含苞待放。又有一莖荷枝獨撐一片碧綠的荷葉,荷葉在風中沐浴著清幽和寧靜,不由添了幾分嫵媚和清雅。荷香四處瀰漫,顯示了本真生命的迷人魅力國畫《海棠》,給我們呈現的是,一根月黃竹竿撐出數枝海棠,海棠花開紅豔,如血色瑪瑙,如珠串在容光煥發地閃耀,灰白色的莖幹新鮮而興奮地舒展著,淺綠、灰白、灰綠、黧黑的葉片象徵著生命的異彩紛呈,海棠花在自由自在的花香中迎風盛開,顯示了本真生命的神採飛揚。

寫生《柿子》,則表現了另一種生命意趣。褐色樹枝詩意地橫逸斜出,墨綠色的柿葉如魚兒般在風中漂遊湧動,三個黃紅相間的柿子,小太陽般懸掛在褐色枝頭,半黃半紅的柿子圓潤可愛,是生命半成熟半青澀的象徵。也在歡快和純真的光輝裡,寄寓著生命的夢幻和希望。水彩畫《蘭》,則通過蘭花顯示了一種清純的幽香韻致。畫中的蘭草三莖勃發,自自由悠悠溫潤地生長,墨綠的葉片迎風飄逸,中間那莖蘭草於參差葉片中,盛開一朵粉紅色蘭花,花萼如彩雲,花蕊似霞光,如嬌娜嫵媚的美人素麵朝天,燦然微笑。竹有聲而少花,梅有花而少葉,松有葉而少香,只有蘭花集幾種妙處於一身,顯得香氣清淡,氣質淑美,具有靈與純潔的操守,幽雅而有風致,美麗而又清爽。表現了本真生命的一種幽馨美。

國畫《葫蘆》,畫出了寧靜而溢滿生機的柵架,架上伸出幾株枯黃竹竿,竹竿顯得飽經風霜,被歲月的夢幻染上淡灰色塵埃,黃綠相間的葫蘆葉如鳥兒鼓舞著翅膀,藤蔓安靜恬然地生長,淡墨色的莖絲在若有所思地飄逸,棚架上蘭綠葉片間垂吊著四個生機蓬勃的葫蘆,兩個灰黃色的顯得略小一些,仿佛在呼吸和輕微地顫粟,另外兩個呈現出陽光黃,大而成熟,於風中撫摸著如歌的節奏,人一生的心事在光亮和硬朗中瀰漫。作者雖是初學畫葫蘆,但於葫蘆中寄託了生命哲學中的深意,流露出本真生命的自然率真。被齊白石譽為大有造化之意。

追求精神絕對自由的逍遙遊

追求精神上的絕對自由,是我國道家的觀念。老子在《道德經》等十六章中強調了生命虛靜之美,「致虛極、守靜篤。萬物新作,吾以觀復」,要求人在虛靜中去追逐絕對的精神自由,追求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生命逍遙遊,通過對生命的凝視和反思,去探索一切生命周而復始的規律性,既然宇宙萬物,一切生命和非生命都逃脫不了由無到有,又由有到無的規律,那麼,最好的生命存在應該是物我渾然一體,物我兩忘的逍遙遊。張道藩接受了道家的這一哲學觀念,在繪畫中生動地表現了這種追求精神絕對自由的逍遙遊的哲學意趣。

在水墨畫《誰知魚苦樂》中,作者的畫筆表現出了對追求生命絕對的精神自由的一種嚮往和思考,著力表現莊子對生命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生存的哲學意趣。《莊子·秋水》中,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看見倏魚在河水中歡快地自由自在地浮遊,感慨地說「倏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回答說「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從莊子與惠子在濠梁關於魚苦樂之辯,可以看出,莊子對生命逍遙遊的高度讚賞。張道藩接受了莊子的這一哲學思想,並把它描繪在畫紙上。我們看到的是一條清澈的河流,蘆葦如濃淡的墨痕在水邊搖晃,水藻如月下植物暗影在水中糾結浮動,有兩條細長的魚兒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戲,它們歡快舒暢,喋喋細語,搖頭擺尾,與清澈的流水渾然一體,親密無間,讓內心的光芒點亮生命之詩意。魚兒是快樂的,它們那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逍遙遊,那種物我兩忘的歡樂境界,就是生命絕對精神自由的最佳境界,那麼人呢?人何時才能洗去名利所積累的厚厚塵垢,回歸清純美麗的大自然,在逍遙遊中尋覓到生命的真正的快樂?

水彩畫《太湖》,是對江湖生活的一種哲學思考。在畫面上,我們看到浩瀚的太湖生態風景,浩瀚的湖面波光閃爍,猶如鏡子一般寧靜瑩潔,湖中有數十小舟如夢般散步,小舟自由地飄蕩,如草芥蓼花,漁歌隨風飄動,把恬淡的心事點到湖水中去,讓生命的自在和無拘無束亮成一盞燈,遠山蒼黃,如波濤突起四處洶湧,近山濃綠,瀰漫著花卉的淡淡清香。灰白的巖石如水懸瀑瀉,松林在湖邊迎風集體吟嘯,村落如點點星光棋子,不經意地繞湖邊散布,黑瓦雪牆透出農家溫馨的光澤。右面的峰巒樹林茂密,墨綠的樹影如煙如霧,田野互相交連,綠樹詩意組合,可以聽到雞鳴犬吠、人的呼喚和笑語聲。在靜澄淳樸的田園風光中,太湖以它那迷人的旋律靜靜地等待著遊子的歸來,美麗的自然風光,以江湖的清疏暢快來撫慰遊子靈魂上的創傷,在逍遙遊中獲得生命的快樂。

油畫《泛舟》,畫的是太湖一隅,從流動的色彩中,可以看到銀亮如鏡的湖水,湖面有舟數點,如芥撒播,湖邊山勢巍巍突起,褐黃色山石沉厚雄渾,如醉漢臥,山上有彩色樓閣亭宇,隱在如濤綠樹之間,天上有五彩雲在如水流動。金色夕照中泛舟,清風襲人,水波不驚,漁歌如花盛開,茶鐺旋煮,素瓷靜遞,偷得幾分悠閒,此樂何及。表現出了追求逍遙遊的一種情趣。

水彩畫《湖畔》,畫出了逍遙遊的另一種佳境。畫面上水天一色,湖面如鏡,幾枚小舟如芥浮於水面,遠山黛綠、蒼蘭、如濤拍天而去,裸露的猩紅色石巖鋪著淡淡寒煙,更遠處的山巒朦朧深沉,蒼涼堅硬,天上的雲帶著灰黑色延伸,如城堡突出,如山勢生長,如海巖沙灘拉得狹長。湖邊有茂密樹林,樹皆松柏,高大茁壯,清香瀰漫,樹林中隱現黑瓦紅柱,朱欄玉階,月色臺榭,雪牆間茂密樹葉花草如濤湧瀑瀉,幽深的樹影中,可以聽到陣陣清涼的松濤聲,散步於湖畔的人,能不從這自由自在的逍遙遊中,得到精神的放鬆和快樂嗎?精神上的絕對自由正是來源於人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和深刻感悟。

追求天人合一的人與大自然和諧觀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一個重要思想,在中國哲學經典《易經》中,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認為人最佳的存在方式就是大自然與人和諧相處,人與社會和諧相處,人與人和諧相處,人自身也要保持各方面的和諧。不僅儒家繼承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道家更強調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三章中說「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認為人之所以寵辱若驚,在於把自己的得失看得過重,只有忘我、忘情,才能寵辱不驚,得到生命的至樂,而忘我、忘情,只有與大自然融合為一,和諧相處,才能做到。張道藩接受了這一哲學觀念,並把它融貫到他的山水畫中。

水彩畫《陽明山後山》,以流動的色彩描繪出了高聳的大山,山間有白如棉的飛瀑凌空而下,瀑流閃耀著煉銀般的光輝,宣洩著強悍的生命宣言,瀑布流入深邃的水潭中,水潭清亮明澈地湧動,浪花如融化的玉液,綠得發亮發蘭,潭水中臥數石,如犬如羊,如灰白魚兒,山間瀰漫著如雲如霧的灌木和綠樹,隨風拋出一條彎彎曲曲的青色石棧,石棧像一條青灰的帶子在歲月的斷裂中騰空而起,崖石在風中閃爍著褚黃、灰白、淡墨的色澤,披著青苔和野草,守望著堅硬蒼涼的約定。遠處的山頭層次分明地崛起,城堡般的巖石在蒼翠灌木的掩映下,生機勃勃地與藍天輝映,義大利大畫家達·文西認為「繪畫處理的就是自然哲學」。作者在《陽明山外山》中,表現的正是自然哲學中人與大自然關係的思考。「他用造化來反映自己的畫中樂趣,依照自己的立意水準來刻畫自然的形象」。張道藩通過《陽明山外山》表現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人只有在這迷人的大自然畫景中,才能擁有心靈的慰藉,才能找到和諧的精神家園。

油畫《臺灣風景》,以明亮和富有光澤的色調,描繪出了詩意瀰漫的臺灣風景。我們看到,白雲如波濤般在藍天悠閒地漂泊,藍天如光潔凝寂的靜海,高聳的峰巒氣勢強悍地直逼藍天,崖石粗獷沉厚地崛起,褚黃的巨石透出淡墨的陰影,山上樹影參差,翠黛的灌木,生機蓬勃地塗抹著曲線鮮明的山勢,青青的野草,煙雲般瀰漫著令人心蕩神搖的花香,遠山如洶湧綠濤般奔騰起伏,山腳可以看見,淡黃色的沙石馬路,如飄帶在風中蜿蜒。路邊光禿的樹木舉著堅強的枝幹,如剪影般兀立。路的右面生長著各種姿態紛呈的綠樹,又有兩株小樹滴翠般在風中搖晃,綠光閃爍,右邊山崖顯得較陡峭,崖石是猩紅、淡墨色,崖縫生長著幾株墨綠的松樹,如塔如鍾,如虯影倒掛,山腳生長著綠油油的劍麻以及叫不出名字的熱帶植物,這些植物綠焰噴湧,仿佛是一片激情閃亮的歌聲。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無聲地滲透在畫面中,「色彩裡潛藏著和諧或對比的事物」。作者通過流動的色塊,表現出了大自然的迷人魅力,只有和大自然和諧相處,人才能獲得生命的靈性和純淨的快樂。

國畫《黔北烏江峽》,顯示了中國山水畫的迷人色調。國畫強調運用毛筆、墨、紙絲,水等材料來繪製捲軸畫或文人畫,始終以線條為造型手段,隨類而賦彩,形成了以水墨為主,以色為輔的特色,它重的是寫意,在畫中追求超然物外的自由心境。以天人合一為最高審美境界,注重文人氣息的渲洩。《黔北烏江峽》向我們展示了這一特色。從畫面上可以看到江峽險峻高聳,碧如翡翠的烏江水浩浩蕩蕩地從長江源頭流過來,穿越貴州高原的千山萬嶺,又浩浩蕩蕩地向東流瀉,組合成雄渾浩瀚的長江,漸行漸遠地流向大海。在黔北烏江山峽,我們可以看到江邊山勢沉雄,懸崖絕壁如刀削斧劈,光滑冷硬的巖石被墨綠的灌木、藤蔓、野花、野草裝點得凝神靜氣地懷想,高聳的山勢被風雨流年浸泡得千姿百態,灰白色巖石在風中裸露出粗獷的線條,像一個善意的埋伏,靜靜地吞飲著茫茫寂寞,雄峙於藍天之下,等待著遊子的歸來。遠山或隱或顯,如塔如劍,呈現著漸次縹緲的淺灰色,江邊的崖石近水處被風浪洗得水晶白,染成霞光黃,江崖侵入江水處,被水蝕穿的孔如笛簫般在風浪中吟唱,江上靜聽江聲,坐擁江峽秀色,沐江上清風,抱水上之月色,遊子如何不醉,鄉愁如何不深?「奇山大水,哭之境也。」《黔水烏江峽》正是以這樣奇雄峻秀的大山和浩蕩奔騰的江水,顯示了遊子想撲進大自然懷抱,撲進鄉音和鄉夢,與大自然和諧相融的哲學思想。

水彩畫《貴陽南郊》,給我們展現了廣闊的生存環境,作為秀美貴州的省會貴陽,其南郊的風景像純樸疏野的山歌那樣迷人。在畫中有白亮如鏡的水田阡陌相連,有清澈的河水在陽光下閃著朦朧白光,田中種著綠亮的秧苗,綠樹翠竹間隱現著農舍的黑瓦雪牆,房屋周圍有灰白圓石十餘塊,如牛臥羊伏,有月黃色磚牆圍成弧形,淺紅的土牆浮著淡淡花香,松柏鋪著紫煙,把人家分割得東一處西一處。柳樹隨風彎曲著柔軟的枝條,遠樹如雲堆積,遠山含煙拔起,瀰漫的綠樹和藻木如層層向山上攀爬的隊伍,顯得熱鬧非凡。更遠的山像一群姿態各異的遠行人,有的如醉漢仰臥,有的如美女凝思,有的如遊子回首。藍天無語,山外是山,一座座綿延不盡的山就像一個個帶著深情和希望的親人,在如大火般的夕照中等待著遠在天涯海角的遊子的歸來,整個畫面充滿了清虛淡泊,流動著桃花源的純樸和自然,表現了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生活情趣。也是作者山水畫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最佳結晶。

張道藩在倫敦大學美術部和巴黎最高美術學校,專門學習過五年繪畫,但終身用於繪畫的時間並不多。儘管如此,由於他在繪畫上的天賦和對繪畫的慧悟,通過對百餘幅繪畫的實踐,也形成了他特有的繪畫理論和哲學思想,他善於將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的藝術技巧結合起來,在繪畫中既偏重於寫意,又注重西方的寫實,既注意無畫處皆成妙境,講究虛實相生,留出供人想像的空白,又注意印象主義的光色變化,通過光影明暗,來表現光源色和環境色影響下的物體固有色的變化,既追求景物人格化的精神氣質,活潑的生命和靈氣,又追求藝術形式美的構成規律。而在繪畫哲學中,他從中國文人畫的雅趣中,接受了道家的思想,從道家哲學思想中去尋找他厭倦名利和政治漩渦,到大自然的真趣中去尋找與大自然和諧融合的生存境界,在雄奇秀麗的自然景物中去寄託自己的懷念和鄉愁,去尋找精神中的桃花源。「在他的心靈中,一切都成了顏色和風景」 。當他感到政治失意和強烈的思鄉情感湧動時,就會走進他的畫境,在繪畫中得到一種清涼的精神慰藉。

張道藩的繪畫尤其鍾情於山水,雖然他的山水畫未能排上大家之列,但中國山水畫絕非一般意義上的自然風景,而是畫家心目中世界的縮影,神遊的理想天地。他的山水畫始終寄寓著對祖國大好山河的懷想和熱愛。我們今天品讀他的山水畫,不僅從中品賞到了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天趣,還體悟到了十三億大陸同胞和二千三百萬臺灣同胞血肉相連,命運與共的深情,對爭取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充滿了堅韌不拔的信心和力量。(摘自《中國涼都》高守亞,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王藝:思想的繪畫——宋元繪畫中的寫實與再現
    北宋山水畫所形成的高峰局面,與北宋哲學和思想中對「格物致知」理念的重視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重理、務實、尚法的思想使得他們對山水畫的表現也要究其根本,即要細緻觀察、精確研究,直到探究到事物最本真的核心,甚至以期達到認知的極限。所以,繪畫表現中就要如實、客觀、真實地再現所看到的自然中的山水、花鳥、人物,這就使得北宋山水畫、花鳥畫出現了極端寫實的風格。
  • 徐悲鴻與張道藩,誰是真愛
    這一年,傳來查紫含在考試中企圖作弊的消息,待嫁閨中的蔣碧薇想到自己將託付終生的夫君如此沒有出息,痛苦萬分,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毅然接受了徐悲鴻的安排,於1917年一起私奔東渡,去了日本,這一大膽的舉動給蔣家帶來極大的麻煩,但是最終還是原諒了他們。一對如願以償的戀人在興奮和喜悅中開始了美滿生活。1919年徐悲鴻得到官費留學的資格,二人共同赴法。
  • 張道藩辛苦半生把蔣碧薇從徐悲鴻手裡奪過來,為什麼最後又拋棄她
    ——《追憶似水年華》20世紀初,「門當戶對」的封建思想仍然存在。蔣棠珍(蔣碧薇)1899年出生在宜興一家名門大戶,13歲時便由父母做主,許配給了蘇州望族查家的二公子查紫含。徐悲鴻比蔣棠珍年長4歲,後由於工作原因,結識了蔣棠珍的父親蔣梅苼,兩人更因為是同鄉,交往變得頻繁起來。
  • 墨家的哲學思想
    1.哲學思想。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十點:①兼愛。
  • 文壇見聞錄:張道藩公館被毀:戈予/1945
    張道藩公館被毀 戈予《大上海報》1945.5 張道藩小影(圖片來源於網絡) 張道藩自法留學歸國,即在中央歷任要職,並且編了好數個舞臺劇與電影劇,提倡其新浪漫主義的文學運動,聲勢甚盛。
  • 作為思想的電影: 關於「電影與哲學」的論爭
    自動機制不但造就了電影獨特的藝術特徵,更影響乃至塑造了西方哲學與藝術思想。電影不但通過其獨特的自動特性完成了其歷史使命,更在數字轉向的當下許諾了一個擁抱過時的未來。哲學作為根本性問題在傳統意義上的裁決者,在它的幫助下,是否有可能書寫電影理論的新歷史?或甚至開始理解電影這一觀念的重要性,不僅是在20世紀,甚至在現代表象/再現思想中,諸如過去500年來的影像製造與流通?又或者,電影首先也許根本與成像無關,需要與——繪畫、透景畫、攝影——通常與之相關的各種圖像傳統和媒介分開看待?
  • 當了31年地下情人,張道藩突然回歸家庭,蔣碧薇:我無怨無悔!
    1922年,徐悲鴻攜蔣碧薇回訪張道藩,初次見面,張道藩卻對徐悲鴻的妻子蔣碧微怦然心動,像觸電一般,張道藩開始不受控地暗戀蔣碧微。為了有機會接近她,張道藩特意加入蔣碧薇夫婦所在的法國留學生社團——天狗會,蔣碧薇是社團裡唯一的女性成員,她落落大方、學識淵博,深深吸引了張道藩。
  • 蔣碧薇嫁給徐悲鴻,對方卻愛上別人,後來她做了張道藩的地下情人
    徐悲鴻家境貧寒,為學習繪畫,他輾轉來到上海,為提高畫技,他經常登門拜訪蔣梅笙,在這一過程中,他認識了蔣碧微,兩人都傾心於對方的才貌,但蔣家父母卻並不贊同兩人的感情,首要一個原因那便是當時蔣碧微已經訂立婚約,而且徐悲鴻生活困窘,他們擔心自家女兒嫁給對方之後,會過苦日子,自然是不願同意的,但深陷愛河的兩人已經無暇顧及這麼多,兩人攜手私奔去到了日本。
  • 中和 頓悟 自然:儒釋道思想影響下的中國書法、繪畫藝術
    儒釋道作為具有宗教色彩的思想和宗教實體,它們的哲學及審美思想對中國書畫藝術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幾乎伴隨了中國書畫藝術的整個發展歷程,這三教的精神也直接影響了書畫家們的人格和思想,對歷史上各個時期的書畫家們的藝術追求和藝術風格的影響極為深刻。
  • 西方哲學思想的真正開創者,柏拉圖的核心思想講了什麼?
    這就要回到柏拉圖的哲學思想,柏拉圖哲學思想的核心是:理念論。而理念論正是一種注重精神力量的哲學思想。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柏拉圖的「理念論」,開啟了西方哲學世界的大門。因為在西方哲學裡,有兩個幾個基本的劃分:一個是唯心主義,一個是唯物主義。而柏拉圖正是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可能有人問,什麼是唯心主義,什麼是唯物主義?
  • 美術研究|關於繪畫的一次哲學旅程
    比如,被老師給出差評的那幅畫,可能會被剝奪繪畫的資格或身份,被說成不像畫或者不是畫。我們可以從美學、史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等角度,來回答這裡的問題。但是,繪畫是什麼?是一個不同的問題。它既不涉及繪畫的定義,也不涉及繪畫的評價,而是涉及繪畫究竟是個什麼東西,屬於繪畫本體論,只適合做哲學探討。[ 本章對繪畫進行理論梳理,參考了洛佩斯的框架。見Dominic M.
  • 徐悲鴻出軌後,蔣碧微做了張道藩20年情人,到死也不被子女原諒
    而此時,在一次酒會上結識的青年畫家張道藩卻向她發起了猛烈的丘比特之箭。在注意到徐悲鴻對蔣碧微的冷落後,張道藩用一個男人細膩的情感對孤獨寂寞的蔣碧微送來了愛與溫暖。張道藩本來就長得英俊瀟灑,風度翩翩,十分討女人的喜歡。而這樣優秀的男人還一次又一次的在信中赤裸裸的向蔣碧微表達他的愛意,這樣的攻勢對於一個被丈夫冷落的女人來說實在難以拒絕。
  • 李小龍成功哲學的核心思想
    李小龍成功哲學的核心思想   *功夫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功夫藝術影響了我性格和思想的形成。*我計劃和做事的目標就是找到生命的真諦—內心的平和。*不要把精力浪費在憂慮和消極思想上。*成功還是失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用心來做事。
  • 德勒茲論音樂、繪畫和藝術
    雖然文學和電影是德勒茲用最多篇幅談論的藝術,但是音樂和繪畫在他的思想中佔據著重要地位。在論及藝術的不同領域時,他通常以音樂和繪畫為重點,時常對比音樂和繪畫各自的優勢和局限。在《什麼是哲學?》(1991)的結語中,音樂和繪畫的概念與例子,主導著他關於哲學、科學和藝術之間關係的討論。在音樂中,德勒茲找到了理解藝術與自然世界關係的關鍵。
  • 日本寺廟食物中的哲學思想:一次探索自我的旅程
    Dogen認為,類似於插花或茶道的慣例,shojinryōri具有使思想,身體和靈魂保持一致的力量。Dogen的著名文章Tenzo Kyokun,意思是「對廚師的指導」,不僅概述了選擇食材和平衡的重要性,還概述了廚師的專注力。這道簡單的芝麻豆腐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它需要數小時的研磨和攪拌,過程中要求廚師全神貫注。
  • 哲學思想實驗小輯:玫瑰與玫瑰的香味 陳夢雅導讀
    文學究竟能從哲學中獲取什麼收益?提出這一疑問並不是空穴來風。下述四種立場代表了不同文學作者對這一問題的主流見解:首先,人們對某類用語耳熟能詳,例如「詩化哲學」。這些詞彙具有一種鮮明的暗示:文學能從哲學中獲取的收益首先來源於文體與語言。「哲學式寫作」成為一種美學商標。如果為一套木質家具貼上產自日本的商標,便仿佛具有了素樸、淡雅、彬彬文質、恰當好處的冷淡等氣息。
  • 經典名言欣賞:關於思想和哲學
    如果任何人想寫出清楚的文章形式,讓他的思想先清楚一番。——歌德通常在寫作時,如用筆檢視已寫下的每一個字,將會使你的寫作風格有莫大的增進。——卡夫卡我認為寫作的榮耀乃在於它能使我們摒除自己,而進入別人的生活中。——安德森作家沒有必要吃下一整隻羊後才說出羊肉的滋味。他只要嘗一小片便夠了。
  • 宋冰: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應用
    不過,這種以人為世界中心的思想近幾十年在發達國家卻有退潮的跡象,而在快速工業化的中國等國家,主張這一觀點的人仍然普遍存在。然而,從中國哲學思想體系的角度來講,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所秉持的都是非人類中心主義(Non-Anthropocentrism)。
  • 解讀正劇《雍正王朝》:權力鬥爭過程中運用的《道德經》哲學思想
    四阿哥胤禛:唐國強飾演《雍正王朝》是一部男人之間權力鬥爭的古裝戲,整部劇蘊含了很多《道德經》中的重要哲學思想可以說,《雍正王朝》是一部如何運用《道德經》哲學思想在官場立於不敗之地的經典!筆者逐一解讀歷史劇《雍正王朝》中蘊含的《道德經》哲學思想。一、非以其無私耶?
  • 講壇招募 | 讓哲學思想引領閱讀:自由、個性與偽個性
    這種聖賢崇拜,後世不管是對老莊逍遙遊的模仿中,還是儒家道德主義的狂熱推崇中,都荒腔走板地變了樣。克爾凱郭爾在《恐懼與顫慄》中,對於凡人不考慮自己生活的特殊性,只會對聖賢進行模仿與崇拜的愚蠢給予了最為無情的批判,因為崇高與神聖在這種模仿中往往變成了一種廉價的精神替代,一種「靈魂虛腫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