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視力]臺劇瀕死:無力再造F4般爆紅奇蹟

2021-01-08 網易娛樂

網易娛樂9月28日報導 (文/陳新顏 蔡世偉)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臺灣劇的影響力幾乎抵達所有華人地區。金庸武俠劇、歷史古裝劇、瓊瑤劇都是一代經典,至今看來都毫不遜色,影響了幾代人。然而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之後,內地劇漸漸崛起,臺劇影響遠不如前,加上臺劇自身經費緊縮,製作也不如以往精緻,於是漸漸都轉型為八點檔本土劇,一心一意在臺灣市場發展,放棄了外面的天空。唯有偶像劇還能殺出一條血路,憑藉著細膩的刻畫與清新的愛情擁有一片立足之地。只是,眼下這一畝三分田似乎也地位不保,十年如一日的套路讓臺灣偶像劇變成了低幼、粗糙、腦殘的代名詞,讓人無奈地發出「臺劇瀕死」的嘆息。

2015年臺灣電視金鐘獎剛剛落幕,獲獎的作品《16個夏天》《妹妹》《新丁花開》《麻醉風暴》知名度都不高。即使適逢50年大慶有歷屆得獎者助陣,紅毯仍然顯得星光不足——這些年的金鐘獎,不要說是普通觀眾,就是連業內人士也關注寥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從輝煌到寥落,臺劇的式微,其實有跡可循。

PART A

瀕死症狀:本地收視被完爆 外部無人識

1.本地收視被完爆:內地劇輕鬆破2 臺劇過1都困難


     《步步》《甄嬛》《武媚娘》等內地劇登陸臺灣,都能掀起收視熱潮。

最近這些年,內地劇發展迅猛,與臺劇的衰落正好形成鮮明對比。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收視率。臺灣也有「限購」政策,因此購買的內地劇不多,但絕大多數都收視驚人。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2012年在臺灣播出的《步步驚心》與《後宮甄嬛傳》,前者首播後以驚人的1.90,一舉打破中視近10年來8點檔的首播紀錄,隨後連日攀升一直達到平均2.06,單集收視甚至破3;後者刷新了華視8點檔的多年收視紀錄,引發全民觀劇熱潮,重播N次後依舊收視驚人,僅此於閩南語長劇。就連《流星花園》的編劇也承認:「臺灣寫不出《甄嬛傳》。」

如果說這兩部劇特別經典是特例的話,那麼在臺灣播出的《穆桂英掛帥》收視達2.87、《宮鎖心玉》為2.58、《美人心計》為2.41、《蘭陵王》的大結局甚至破4!今年,《神鵰俠侶》首播0.99,隨後暴漲至2;《武媚娘》《古劍奇譚》首播幾乎就有近2點,之後更是勢如破竹,完全碾壓同檔臺劇。與此相對的,今年還算是比較有知名度的林心如主演的《16個夏天》的首播收視僅僅只有0.61,到大結局才破2,而一般偶像劇,首播能過1已算驚人數字了。

除了收視,在排播方面,臺劇也感受到越來越大的壓力,生存空間被不斷擠壓——三大電視臺在黃金時段清一色播著內地劇,就連強調本土的民視也從幾年前張紀中的《新西遊記》開始播起了內地劇。不僅僅內地古裝劇受青睞,《蝸居》、《夏家三千金》、《離婚律師》等內地時裝劇在臺灣收視率也都不俗。

2.外部關注度減少:電視臺視頻網站不買 微博沒人討論


     《明若曉溪》即使在內地電視臺播出了,也再難掀起追劇熱潮。

當臺劇從曾經的百花齊放狹窄成偶像劇與鄉土劇兩種時,就註定了對外的影響力不會持久。後者的受眾是本土閩南語觀眾,幾乎沒有外部關注度,而前者從2003年的《流星花園》開始發跡,經歷了一段輝煌期之後,終於淪為了低齡、幼稚、粗糙的代名詞,被時代所拋棄了。仔細想想,能夠說得出名字臺灣偶像劇,《敗犬女王》、《王子變青蛙》等等都是十年前的作品了,就連臺灣最後一部大紅的偶像劇《我可能不會愛你》,雖說韓國買了版權翻拍,也是好幾年前的舊作了。

品質決定一切,在臺灣偶像劇江河日下的情況下,內地的電視臺、視頻網站自然優先選擇歐美劇、日韓劇而非臺劇。除非有大的明星撐場,否則幾乎已經難見臺劇蹤影。臺劇的播放量、網絡和媒體討論也極為慘澹——還是以知名度較高的《16個夏天》為例,儘管口碑尚可,但同期的《古劍奇譚》、《勇敢的心》等劇集網絡播放量都超過幾十億,《十六個夏天》卻連前十的榜單都沒能進去,在微博、網絡上的討論度也十分有限。正在湖南衛視播出的《明若曉溪》儘管有周杰倫妻子昆凌以及臺灣新生代演員出演這些賣點,但也被壓了好多年才得以播出,且無論收視率與關注度都遠遜於改編自同一個作家、由內地小鮮肉出演的《旋風少女》。

3.藝人價值降低:片酬只及同咖位內地演員一半 片方還不願用

都說外來的和尚好念經,然而放在如今臺灣藝人身上卻並非如此。同等知名度的臺灣演員片酬只有大陸演員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偶像劇女王陳喬恩在拍《笑傲江湖》之前片酬價位不高,紅了之後才身價上漲,拍《偏偏喜歡你》時一部劇的打包價為1000萬,單集50萬。言承旭、周渝民等臺灣藝人的片酬普遍在單集30-35萬之間,都不是很高。相比之下,目前李易峰對外的片酬報價在3500萬左右,後來居上的楊洋報價也達到了2500萬左右。臺灣藝人內地片酬不要說是與演技掛的內地大咖相比,就是與靠著一部劇就能片酬急劇上漲的內地小鮮肉比都便宜太多。當然,這是橫向比較,同一藝人的內地片酬比起他們在臺灣的片酬還是要高出5-10倍。

這些還都是臺灣最頂端的藝人,普通的、新生代的臺灣演員片酬更是低得可憐,但即便這樣,內地的片方也不願意用他們。某個負責演員方面的副導演一語道破玄機:「沒市場。」

4.造星能力下降:再無如F4般爆紅奇蹟 熱門劇都是已成名大咖在扛


       如F4般一夜爆紅的奇蹟只能成為傳說了。

以前的臺灣偶像劇是造星工廠,陳喬恩、阮經天、言承旭、周渝民、林依晨、陳柏霖、彭于晏……都是臺灣偶像劇最鼎盛時期所培育出來的,他們如今已經成為臺灣娛樂圈乃至華語娛樂圈的知名人物。然而近幾年,臺劇的造星能力大幅度下降。稍微風光一些的臺劇實際都還是由成名大咖在扛,去年拿下金鐘獎的《回家》裡的周渝民,今年提名金鐘的《十六個夏天》裡的林心如,都是業已成名的演員。新生代臺劇演員不要說像F4那樣一夜爆紅,就是主演了幾年的偶像劇都未見得紅。翻翻這幾年那些被金鐘獎提名甚至獲獎的演員:莫子儀、鍾承翰、周孝安……這些名字說出去,都冷門到不忍直視,也更加顯出臺灣電視圈的青黃不接與斷層。幾乎已經沒人關心現在是什麼人在演臺灣偶像劇了,它的造星功力甚至還不如《康熙來了》這樣的綜藝節目。

PART B

瀕死病因:沒錢沒人沒政策 固步自封創意匱乏

1.劇種單一:鄉土劇受眾窄偶像劇沒競爭力 古裝拍不了警匪戰爭不願拍

如今臺劇只剩下兩種,一種是偶像劇,一種是鄉土劇。鄉土劇的收視在臺灣雖然依舊堅挺,但局限性太強,只有臺灣閩南語的固定受眾。撇開受眾單一窄小不說,光以藝術價值來評判,也幾乎沒有立足之地,製作粗糙,除了撒狗血還是撒狗血。偶像劇則全是小情小愛,在經歷過輝煌期之後已經走入死胡同。十年如一日的創作套路已經無法滿足這個時代了——觀眾長大了,視野更加開闊,選擇也更多——有更高大上、更精緻的歐美劇日韓劇可看,為什麼還要看臺劇呢?

那麼,為什麼臺灣如今除了鄉土劇與低齡偶像劇,拍不出其他的劇種?實在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臺灣地方太小,取景地就那麼點大,沒有類似橫店影視城等等全部配套的措施,所以拍不了氣勢恢宏的古裝劇。來內地取景又耗資巨大,它們根本承受不起。至於臺灣製作人一直吹噓的「比內地創作風格多樣」,其實也不盡然,要不然警匪劇為何這麼多年只出了一部《痞子英雄》?更不要說戰爭劇、懸疑劇、民國劇、名著改編劇這些了。臺灣藝人溫升豪就一針見血地指出:「金鐘獎確實越來越式微,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電視產業太小。金馬獎能面對所有華語片,但金鐘獎卻只面對臺灣市場,所以容易故步自封。」如果說古裝劇是因為臺灣拍不了,那麼警匪劇、戰爭劇是因為臺劇根本不想拍——臺灣人專注於小情小愛小資,根本就不愛看這類劇,那麼臺灣電視人自然也就不願意在這些劇種上下功夫、做賠本買賣了。

2.資金短缺:一集成本在內地連一個大牌的一集片酬都支付不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曾經輝煌的臺劇如今墮落至此,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原因就是市場狹小、製作費受限。《16個夏天》的製作人譚君平表示,臺劇一集成本大概190-230萬臺幣,折合人民幣40萬左右,這已經是有大咖加入的劇集預算了。可是這費用要是放在內地,連一個大牌明星的一集片酬都支付不了。以16集的長度來算,一部總投資800萬的臺劇已經非常厲害了。

即便不拿耗資巨大的古裝劇去與臺劇比,同樣是偶像劇,國內那些買下熱門IP的偶像劇,總投資經常是過千萬的。《何以笙簫默》總投資6000萬,《微微一笑很傾城》的總投資8000萬,更不用說那些動輒投資過億的古裝劇了,這都是臺劇望塵莫及的。

高額的製作費,帶來的是服化道場景的精緻、大牌藝人的加盟、製作水準的提升,保證了劇集的質量。這麼做也讓劇集更加好賣、更加容易回本,製作方、電視臺賺了錢後就更加願意投資電視劇,如此市場方能良性循環。《旋風少女》能夠為了呈現「元武道」的訓練實景,實景搭建了一座專業訓練館,地墊和護具等使用的是和備戰奧運的專業隊同樣的品牌,這是製作費緊張的臺劇想都不敢想的。臺劇精打細算,請不來好演員、拍不出好場景,呈現的劇集品質也就可想而知。

3.人才流失:片酬不及內地1/5 邊拍邊播檔期長成桎梏

現如今,臺灣已經成名的演員不是在內地拍戲就是在前往內地拍戲的路上,扎堆在橫店影視城的臺灣藝人不計其數。不僅僅是藝人,知名的編劇、導演、製作人也都集體來到內地拍劇,能夠留在本土堅守的,寥寥無幾。這幾年金鐘獎比較大牌的頒獎明星,無一不是臺灣藝人跑到內地來拓展事業並且風生水起的典範。吳奇隆的東山再起,林心如的自己做老闆,都得益於內地劇的影響。得獎的人籍籍無名,這些頒獎的人自己人生的高潮卻在別處,對於表彰臺灣節目的金鐘獎而言,無疑是個諷刺。事實上,但凡在臺灣小有名氣的藝人,幾乎都上內地撈金了。電視事業人才的流失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16個夏天》能請到林心如是因其自己擔任了製作人,即便如此仍是虧本。

而據著名偶像劇導演劉俊傑透露,藝人的內地片酬是臺灣的5倍以上:吳奇隆大陸50萬/集,臺灣8萬/集;陳喬恩大陸30萬/集,臺灣5萬/集……如此懸殊的差距,臺灣藝人不願意回到臺灣拍劇也是情理之中。中天戲劇總監張臻表示:「如今請大牌只能靠劇本好或是『交情』。凡是去過大陸拍戲的,價碼基本上就有點回不去了。5倍10倍地跳。」譚君平也表示,林心如今年回臺灣拍《16個夏天》,是因為林心如自己擔任製作人,「算是賠本在做,其他藝人我覺得沒有想要回來。」

除了片酬因素,開拓眼界、提升自我也是臺灣藝人、幕後人員去內地拍戲的理由。溫升豪就表示:「資金規模比較大,可以做出大卡司,大規模,成就感比較大。而且內地與臺灣同文同種,磨合起來並不困難。我這兩年拍了五部戲,上海深圳蘇州北京,長了很多見識。內地拍戲比較像是軍隊的集中管理,工業化的流程,比較製片制度、比較精實,很考驗人。臺劇可能更人情化些,但如果沒有夠創意的劇本,就沒辦法做。」

另外,臺劇的製作方式也流失了許多人才。臺劇的製作方式是邊拍邊播,劇本的創作方式也是邊拍邊寫,沒有完整度的劇本,對藝人來說十分痛苦,也無法連貫進入角色。臺劇往往一拍就要四五個月,這對大牌明星來說是一種桎梏:「在內地兩三個月就能拍完,但是臺灣卻要5、6個月。臺劇往往只有5、6集劇本就開拍,藝人被牽著鼻子走。沒有備檔戲,自然難請到藝人。」譚君平如是說。

4.政策不力:政府扶植力度不夠 對廣告植入管控嚴格

早在「老三臺」時期,因為總共就這三家電視臺,臺劇尚能集中力量拍劇,資源足夠集中。如今電視臺遍地開花,有線臺林立,林林總總加起來上百個電視臺,各自為政,力量被平攤,本就不夠的資源被分化得日趨嚴重,對於臺劇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政府對電視劇的扶植力度也不夠,儘管有專門的文化基金,但數額太少,僧多粥少根本不夠分,不像內地與韓國,政府對電視劇的扶植力度強大有力。甚至,臺灣的電視管控部門對於廣告植入的控制非常嚴格,綜藝加植入要罰錢,電視劇也不能有很明顯的植入,臺劇廣告收入這部分並不足以維持成本。譚君平對此也憂心忡忡:「其實做電視劇全部都在賠錢,電視臺就算靠廣告收入也沒辦法與成本持平,只好不斷再縮減成本。除非能賣到海外,但賣到海外的話就要看卡司。」

5.平臺有限:沒有專門的視頻網站 發行被動

這些年,內地電視劇的收益模式也發生了變化,內地的視頻網站發展迅猛,電視劇的網絡版權價格在節節上升。過去網絡版權的價格20~30萬頂天了,現在能到150萬以上,因此高片酬、高製作費對內地電視劇不成問題,就算賣給電視臺收不回成本,還有網絡能賣、能回本,但這在臺灣卻很不現實,因為臺灣沒有專門的視頻網站,臺劇只能賣給內地的視頻網站。不僅在電視劇的發行問題上很被動,對於電視劇的傳播也是一種桎梏。

PART C

潛在藥方:走創意精緻之路 主動傍內地

臺劇真的沒救了嗎?也不盡然。如果臺灣的電視人能放下自娛自high的小家子氣,能夠不再裹足不前、盲目排外,或許能在夾縫中求得生存也未可知。


     《光陰的故事》描摹「巷弄文化」,曾在內地取得成功。

1.如果說臺劇還有優勢,那麼就是自由的創意與細膩的表達,臺灣的「巷弄文化」以及上世紀60、70年代的臺灣故事,其實很具備題材的獨特性,與內地觀眾既有相同的文化,又有不同的歷史,反而能在劇種方面開闢出一條新的道路。事實上,這一類的懷舊劇如《光陰的故事》不僅在本土播得好,在內地也很受歡迎。拼財力、拼投資拼不過,可以在思路上取勝,多多嘗試腦殘偶像劇之外的劇種。假若以後內地的網絡劇也遭受廣電限制的話,臺灣劇可在驚悚、鬼神等內地劇有所限制的題材上另闢蹊徑,絕對是一大亮點。

2.在資金投入上,小資金也有小資金的玩法。譬如偶像劇也不是不能拍,但應該立足精品。與其做一百部爛劇,還不如集中精力把所有資源都匯集到一部好劇上。譬如可以請大咖任製作人來降低演員片酬。譬如可以改動周期過長的製作方式,先拿出完整劇本,縮短藝人拍劇的檔期。

3.敞開思路,放開「合拍」的限制。與內地合拍儘管是臺灣電視人一直在做的事情,但正如張臻說的:「現在兩岸的合拍劇就算進了臺灣,是臺灣人拍的,還是被歸為『大陸進口』,是一個外來物。」合拍劇不能評獎、不能佔用本土播放資源等一系列限制使得合拍劇舉步維艱。等金鐘獎也像金馬獎那樣能夠包容一切華語電視的時候,也許才能讓金鐘獎不那麼冷清。

4.「合拍」還不僅僅指的是兩岸合作拍電視劇,還包括發行等各方面。這一點上,三立已走在了其他電視臺的前頭,它與內地的視頻網站進行了「打包製」的合作形式,一年10部戲,以統一打包的價錢賣給視頻網站,兩方面形成戰略聯盟,對彼此都有好處。中天也蠢蠢欲動,試圖尋找與芒果TV合作的可能。當有些臺灣電視人還在金鐘獎上覺得內地劇是威脅的時候,已經北上的溫升豪說得很好:「你看今年8月中國電影票房已經超越好萊塢,這個非常可怕,連好萊塢這麼高傲的市場,都已經往大陸靠攏。身為臺灣,我們沒有理由在這方面排斥。」

相關焦點

  • 臺劇瀕死:無力再造F4般爆紅奇蹟」
    瀕死症狀:本地收視被完爆 外部無人識本地收視被完爆:內地劇輕鬆破2 臺劇過1都困難今年,《神鵰俠侶》首播0.99,隨後暴漲至2;《武媚娘》《古劍奇譚》首播幾乎就有近2點,之後更是勢如破竹,完全碾壓同檔臺劇。與此相對的,今年還算是比較有知名度的林心如主演的《16個夏天》的首播收視僅僅只有0.61,到大結局才破2,而一般偶像劇,首播能過1已算驚人數字了。
  • 《想見你》爆紅並非意外,臺劇正在經歷一場「文藝復興」
    大熱劇集《想見你》昨日完結了,這部爆紅之作讓久違的臺灣青春偶像風暴又一次成功颳起。
  • 娛探丨臺劇男星18年(上):F4曾被追到嘔吐,如今臺劇無偶像
    新一代的本土偶像辦活動,都會中規中矩地放在小型的室內場所,「去的人有50、100就了不起了」。沒人敢在室外辦,因為「怕場面太空,不好看。」時間倒退回18年前,黃金時代的源頭:2001年。那一年,製作人柴智屏以日本神尾葉子的漫畫《花樣男子》為腳本,製作出偶像劇《流星花園》。播出後,如旋風般橫掃亞洲戲劇市場,創下「華視」晚間九點半檔6.43%的高收視率。
  • 《我們與惡的距離》爆紅,臺劇的春天來了嗎?
    2019年春天,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以下簡稱《與惡》)爆紅。該劇3月24日首播後,很快成為大眾話題,豆瓣評分高達9.5,6月25日在大陸視頻平臺上線至今累計播放1.7億次。如果沒有《與惡》,許多大陸觀眾對臺劇的印象,還停留在十多年前的偶像劇。臺劇曾經在兩岸三地電視劇產業中處於領軍地位,進入21世紀更是迎來黃金十年的發展機遇,眾多臺灣偶像劇席捲華語地區。
  • 瀕死體驗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2011年,一部以真實故事改編的美國電影《天堂奇蹟》上映,電影主人公安娜貝兒患有很罕見的腸胃病,無法治癒。一次,她與姐姐在樹上玩耍,不小心掉入一個空樹幹的大樹裡面,頭朝地地直接昏死過去。在被搶救醒後,她回憶說在昏死期間見到了耶穌,耶穌告訴她現在還不是離開人世的時候,要快點回去,並說在她以往的生活裡一直有保護天使存在... ...
  • 2019年三部臺劇豆瓣評分破9,最新這部鵝廠旋風般買了版權,今日開播
    雖然有看過臺灣播出版的觀眾說,鵝廠播出版刪減了部分內容,但《與惡》能在大陸正規渠道播出,本身就已是奇蹟了。 此外,鵝廠還引進了2019年夏天引發熱烈討論的臺劇《我們不能是朋友》,但是因為該劇尺度那是相當的大啊,所以大陸播出版是有刪減的。
  • 對啊對啊,盧廣仲是現在最紅的臺劇男主角【臺劇最新收視排行】
    這部劇才播出三周(每周一集),就衝到了臺劇收視排行的第四名——目前的臺劇大格局是,《春花望露》、《甘味人生》和《戲說臺灣》牢牢把控前三名,第四名開始才是各大劇的亂戰,能衝到第四名,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已經到達一個所謂的
  • 《流星花園》2018版F4出街,衰落的臺灣偶像劇會在大陸滿血再起麼?【臺劇新報】
    F4火爆一時後,還是紛紛離開,但柴姐又有下一輪秘密武器那就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這部電影不僅賣出了票房紀錄,還讓柴智屏旗下當時只有20歲的新人柯震東,以及在可米熬了好幾年都沒紅但很快王大陸也提出解約,甚至一度鬧到開記者會曬律師函這樣撕破臉的境地
  • 16年前經典臺劇片段紅到國外 老外笑瘋:社交距離打架?
    全球面臨新冠肺炎疫情,各國紛紛呼籲民眾維持社交距離,沒想到近日有部10多年前的經典臺劇片段再度被翻出,堪稱完美示範如何維持社交距離打架。《紫禁之巔》雨中尬舞片段2004年由曾之喬、Gino、JR、王紹偉主演的經典臺劇《紫禁之巔》雨中尬舞片段時隔16年意外在有美版
  • 首集就有公園女屍、街頭槍戰、暴力恐襲劇情!沒錯,這確實是臺劇!法務職業劇,這部臺劇做到啦!
    如果你還認為臺劇是講述白馬王子與灰姑娘的泡沫劇,那你就OUT了!
  • 日本13歲姑娘因一張照片爆紅,被稱奇蹟顏值
    娛樂事業講求機遇,有人憑一張照片就能一夜爆紅!
  • 只有這樣的超優質良心臺劇,才有資格和《太陽的後裔》比【臺劇新報】
    這周有新劇空襲臺劇收視率前十名,而且一來就是第六名!
  • 臺劇《想見你》爆紅,許光漢5大魅力成熱議,「許太太」需看看!
    隨著臺劇《想見你》的爆紅,劇中的他深情暖男的形象更是徵服了無數少女的心,新一代國民男友當之無愧啊~你還沒有Get到這位演藝圈超級新星在紅什麼?許光漢的5大魅力點馬上告訴你,包你看完馬上入坑「許太太」!魅力1:多層次的演技「Open minded」絕對是對許光漢戲路的最佳形容!
  • 《一起來看流星雨》F4現狀,魏晨事業愛情雙豐收,他淪為網紅賣貨
    魏晨作為當年f4成員之一,現在事業愛情雙豐收,可謂是人生贏家。當年的一部《一起來看流星雨》帶出了不少明星,最厲害的鄭爽,她從一個還在學表演的學生變成了火爆一時的女主。當年劇裡面的f4也火到了劇外,張翰,魏晨,俞灝明和朱梓驍成為那時候最受歡迎的四個偶像。只是一起來看流星雨已經播出很多年,他們已經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 【臺劇新報】
    第八名 《我的老師叫小賀》民視無線臺  0.94(也算是民視很長壽的校園劇了,幾度傳說停播,卻又奇蹟地延續播出第十名 《真假貴公子》八大戲劇臺 0.88(只能說,韓劇兇猛,臺灣本土劇根本無力招架)也很可能有英皇的投資,因為有阿嬌
  • 瀕死體驗者向科學家,講述靈魂出竅的未知世界
    瀕死體驗的感覺先來說下這些瀕死體驗者處於死亡邊緣的感覺吧,大量的案例總結得出,在人即將死亡的那一刻,會感覺到全身非常的安詳,平靜,一股暖流洋溢在全身上下,並且不再感覺的到有任何身體上和心理上的痛苦,周圍照射著強烈和極度明亮的光芒,隨之而來的就是仿佛自己的身體變輕,從原有的身體中抽離出來,逐漸升高
  • 霸屏30年,瓊瑤不敵瑪麗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臺劇……
    瓊瑤阿姨玩無釐頭梗,逗得男女老幼都很開心,《還珠格格》爆紅亞洲,創下了65%的華語電視最高收視率,更是在接下來20年的寒暑假,霸屏各大衛視😂。拋開某些劇集三觀正確與否的討論,瓊瑤真的是厲害,屹立30多年不倒,憑著創新的《還珠格格》「絕地大逆襲」,再加上之後的《情深深雨濛濛》,在內地再次大獲成功。
  • 被大眾市場遺忘的小眾臺劇
    而臺劇此時默不作聲。它無法徹底跳脫出偶像劇和鄉土劇的模式,前者已經讓內地觀眾審美疲勞,以閩南語為主的鄉土劇雖然在本地頗受歡迎,但顯然不夠普世。難怪人們寧願看《康熙》,也記不得最新播出臺劇的名字是什麼,對新晉演員更是沒有印象。臺劇是否瀕死?
  • 臺劇的尺度也這麼大了,看完臉都紅了!
    國產有《上癮》。年初躥紅,被勒令下架後,熱度依然高居不下。泰劇有《一年生》。朋友圈被刷屏,一刷二刷三刷的數不勝數。丹麥有《羞恥》。豆瓣9.6,穩居同性題材最高分。今年這股勢頭不滅,臺劇也發力了。這就是香玉今天要介紹的臺劇——著魔臺灣CHOKO衛視的自製劇。
  • 臺劇破局,港劇迷路:《想見你》爆紅,《法證先鋒4》評分新低
    反而是臺劇以《我們與惡的距離》、《想見你》兩部爆款完成出圈,讓內地觀眾對臺劇刮目相看。而港劇,這個「曾經闊過的大佬」還能復興嗎?臺劇已經破圈,港劇還在停步不前?2月17日,《法證先鋒》系列最新作《法證先鋒4》終於上線了視頻平臺,首日首集放出後豆瓣迅速開分,目前7.3分的豆瓣評分為法證先鋒全系列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