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疫情防控的「守門人」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鬥中,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急診科聞令而動,黨員骨幹衝鋒在前,為數千名發熱患者進行檢測診斷,為守衛首都人民群眾和官兵生命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凌晨兩點,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急診科的發熱門診依舊燈火通明,為新冠肺炎疑似患者進行的核酸檢測已經持續了一整天。
急診科副主任陳威告訴記者,為患者採集咽拭子,就要直接面對標本病毒。由於樣本量大,黨員骨幹帶頭主動延長工作時間,有時候到凌晨4點才能下班。
「我們接診了7000多位發熱病人,從中篩選出新冠肺炎感染患者確實像大海撈針,但是,如果把感染者放了出去,或者把未感染者收到病區裡,結果都是災難性的!我們一定要篩得出,篩得準!」
急診科主任黎檀實是全國知名的災難救援醫學專家,春節前,他憑藉著高度的敏銳性和高超的專業造詣,及時作出提升發熱門診防護等級等一系列重要決定。預案剛剛啟動,1月21日,就有一位61歲的患者轉診來到總醫院急診科。「我們高度懷疑這個病人是新冠肺炎感染者,但是還不能確診,這個時候,我們就想篩查一下。」
而此時,相關的篩查機制還沒有建立,就連檢測新冠病毒的試劑都不常見,醫院急診科曾在17年前篩查出北京第一例非典患者,黎檀實主任說,這一次,他們依舊保持高度警覺。
「為什麼說早已拉響警報呢?因為我們很早就要求,與病人接觸要穿著隔離衣。雖然,在那個時候,還沒有要求做試劑篩查,但是,我們醫院正好有這個試劑,有這個條件做,這說明我們醫院的檢驗科很厲害!後來,我們給這個病人做篩查,結果呈現陽性。這一例,也就是總醫院8個中心核酸檢測的第一例。」
當時,疫情還不明晰,第一例患者是不是個例?當一些人還心存疑惑時,急診科就在春節假期的前一天專門召開黨支部會議,研究決定,全員停止休假,對這次疫情嚴陣以待。
「我們所有要決定的事情一定是要經過支委會的,停止休假這項決定,涉及到的人員,包括我們科室,還有在這裡實習進修的近三百人。」黎檀實說。
一聲令下,科室在外地休假的人員全部按時歸隊,準備春節回家的同志也全部退掉車票、機票。大年初一下午5點,急診科黨支部再次緊急召開支委會,決定立刻調配精兵強將,增援到抗擊疫情的最前線——急診科發熱門診。
急診科副主任陳威臨危受命,「當時,主任問我家裡有沒有困難,我說,困難可能誰都有,但是現在臨到我上前線了,我就沒有困難了,我們軍人、軍醫有更大的責任和擔當,衝鋒號既然吹響了,我們只有一條路,就是往前衝!」
增援發熱門診的人員剛剛就位,接受篩查的病人就開始逐漸增多。本著應收盡收,讓更多患者得到及時救治的目的,院領導當即決定,立即啟動發熱門診擴建工程,以「火神山速度」,迅速搭建設施配套的發熱門診新板房。
「以前,我們的發熱門診佔地470平米,現在,擴大到將近1500平米,只用了5天的時間,第6天,我們就搬進去,開始正式運行了。」黎檀實帶領醫護人員盯緊施工進度。
擴建後的診區很快迎來了大批發熱病人,急診科不僅要篩查新冠肺炎患者,對於篩查期間的重症患者還要及時救治。2月12日,一位「腸梗阻」患者急需進行剖腹探查手術,但篩查時,發現患者肺部有很多陰影,疑似感染新冠肺炎。
晚上12點半,陳威緊急協調多學科專家進行會診後決定,立即進行手術。「如果等核酸檢測結果出來,這個人可能就已經不行了,越早做手術越好,一來,我們有設立預案,二來,該冒風險的時候就得冒風險。」
凌晨1點半,總醫院選派的精兵強將,會聚在發熱門診剛剛擴建完成的手術室,一場按照最高風險等級進行的手術開始了。
疾病預防控制科主任劉運喜是國內知名的疾控專家,全程把控感染防控工作,「說實話,醫務人員緊張嗎?大家都是人,面對病毒,都是易感染者,都緊張!我就對他們說,『有我們在,儘管放心大膽地去做!』他們穿脫防護服的時候,我就在旁邊一個一個看著他們。晚上4點半,手術結束以後,大家的身上都溼透了。」
急診科主任黎檀實介紹說,這樣的手術在疫情防控期間還有很多,這些天以來,解放軍總醫院各學科的醫護人員並肩攜手,抗疫情、擔重任,詮釋著醫者的仁心大愛,履行著軍人的使命擔當。
「手術室、麻醉科、檢驗科、血庫、外科……涉及到拯救生命的,越複雜,學科越多,醫院付出的代價是非常非常大的!現在,我們救一個病人的成本,至少是平時的5倍以上,也就是說,我們就是在不惜代價救治病人!」
解放軍總醫院院長任國荃介紹說,急診科每年救治患者20多萬人,位居北京地區前列,目前,以急診科為代表的解放軍總醫院全體醫護人員,堅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線,守護著首都北京的「防疫大門」。
「總醫院上下齊心協力,堅決響應習主席的號召,堅決按照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部署,積極參與到這場人民戰爭中去,打贏總體戰、阻擊戰。」任國荃如此說道。
來源:中國之聲國防時空·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記者:孫杰 彭洪霞 羅晶 羅國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