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第一,首先我要確保她們防護到位,培訓是必修課,了解護士的內心所想也是我要做的。」說話時,她語氣平和而堅定。
初見肖紅菊,口罩上方,她的雙眼布滿血絲。
發熱門診篩查出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例以來,她一直堅守崗位,已連續奮戰40多天。
是什麼使她面對危險不畏懼、對工作如此負責?是什麼支撐她在壓力大、風險高、條件艱苦的發熱門診一幹就是17年?
肖紅菊平緩的語調滿含深情:「我已經和這個集體深深融合在一起。」
↑除夕夜,肖紅菊(右2)和同事接診患者。孔令佔 攝
「零感染是底線,我們一定要守住」
在北京五棵松橋東南角,與雄偉現代的門診、住院大樓相比,非典肆虐時臨時修建的急診科發熱門診板房卻顯得十分「低調」,讓慕名而來的患者有種陌生感。
2003年肖紅菊臨危受命,被「加強」到發熱門診,本想只幹一陣子的她,一幹就是17年。
面對兇險的新冠病毒,為了給醫院把牢第一道關卡,守好首都的「防疫大門」,肖紅菊把崗位當戰位,執著堅守,精細防控。
1月21日,一位61歲患者在晚上9點被檢測出新冠病毒弱陽性後,肖紅菊率領護士晝夜值守,直到患者被安全轉診到定點收治機構。同時,她們抓緊對與患者有密切接觸的所有人員採取了消毒、隔離和嚴密觀察,不放過任何一點「蛛絲馬跡」。有非典防控經驗的肖紅菊說,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防止交叉感染。
↑肖紅菊(右1)在發熱門診護士站檢查。李靜軒 攝
發熱門診是醫院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關口。經歷過抗擊非典和伊波拉疫情的肖紅菊,反覆告誡護士零感染是底線,一定要守住,必須加強自身防護,嚴格規範穿脫口罩、隔離衣、護目鏡等防護用品。為了確保環境安全,肖紅菊查閱資料、諮詢專家,確定各類物品及空氣、物體表面、地面的消毒方法和頻次,制定表單,逐一落實。每天定時對門診留觀區、重症區及診療區洗消殺,加強通風換氣,確保醫護人員零感染。
針對門診保潔員、外送員、保安員等特殊人群,肖紅菊建議在崗前培訓和考核的基礎上增加監督環節,發熱門診各區域各班次設防護監督員,固定人員監督,並發動大家互相監督,安排雙班上下,多種措施讓科學防護形成自覺行為,確保萬無一失。
考慮節後「返京潮」可能帶來的就診壓力,在上級大力支持下,發熱門診改擴建工程啟動,在科主任帶領下,肖紅菊和同事天天鉚在滿是塵土的工地上,查漏補缺,嚴抓質量。
新發熱門診啟用後,肖紅菊和同事緊前落實救護方案,一旦患者高峰期來到,立即加快分流速度、高效集約救治,最大限度快查、快篩,確保零感染。
↑肖紅菊(左)與科主任黎檀實交流工作。田琳 攝
肖紅菊說,近幾年來,急診科立足臨床,不斷優化患者就診流程,通過研究建立發熱門診患者標準化就診流程,創新開展傳染病早識別研究,建立傳染病早識別評分,製作傳染病管理信息化系統,一系列舉措實現了傳染病早識別,平均縮短患者滯留時間12分鐘。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第一醫學中心急診科接診發熱患者7000多人次,始終保持零感染。
「只要對病人有好處,我們就努力做好」
一個人有什麼樣的信念,就會有什麼樣的奮鬥史;一個人只有溫暖了別人,自己的世界才會更加精彩。這是肖紅菊對職業的認知「密碼」。
奉獻是軍人本色,白衣戰士在救死扶傷中不斷詮釋奉獻的意義。
↑肖紅菊在接診。李靜軒 攝
去年臘月二十九的晚上,一個醫學觀察的重症病人突發病情變化,出現喘憋,氧飽和度急劇下降,發熱門診的空氣頓時緊張起來。肖紅菊迅速做好防護衝進病房,憑藉多年的護理經驗,忙而不亂,當即為病人進行了緊急氣管插管。經搶救,她們又一次把病人從死神手中奪了回來。
醫護人員插管被感染的風險極高,但肖紅菊沒有絲毫猶豫。她常說:「選擇了救死扶傷這個職業,就要努力付出,只要對病人有好處,我們就努力做好。」
↑肖紅菊(左)與同事掃碼為患者做治療準備。李靜軒 攝
一個從山東轉來的病人,重症破傷風,給予氣管插管、鎮靜、抗炎支持一系列治療。患者神志清醒,頻繁的強直抽搐讓他痛苦不堪,完全的鎮靜又會增加併發症風險。由於肌肉不協調,患者咳痰困難,輕微的刺激就可能引起長時間的肌肉強直抽搐,吸痰的操作更讓患者害怕。治療矛盾重重,護理難度極大。由於病情危重和對疾病的恐懼,患者家屬幾次要放棄治療。肖紅菊一邊安排好患者的治療和護理,吸痰,翻身,抽血,輸液儘可能動作輕柔不引起患者抽搐,認真觀察病情儘可能減少鎮靜劑的使用,一邊反覆給病人和家屬做思想工作,鼓勵他們只要好好配合,就一定能戰勝疾病。經過一個多月的精心治療,患者渡過了一個個難關,順利拔管康復。出院那天,患者和家人激動得淚流滿面。
17年來,肖紅菊的救人故事很多。每次,當一個個康復病人前來向她致謝時,她都會覺得自己的職業是如此有意義。
17年來,在發熱門診工作,她搶救、護理過多少患者沒統計過,但她一直踐行「患者需要我、崗位需要我」的理念,用真心真情為患者服務。
「絕不能因為工作有風險,就選擇當逃兵」
發熱門診工作風險高、強度大,但護士離職率卻很低。
17年來,肖紅菊以真情實感融化了數以萬計患者的心扉,以科學帶教、嚴格要求來感化、帶出了一個團結向上的護理團隊。
自從2003年非典至今,人們大都談「疫」色變,更是對發熱門診充滿恐懼。
發熱門診究竟能不能呆?肖紅菊用親身行動給予了回答。
2008年,已在發熱門診工作5年之久的肖紅菊懷孕了,好多人勸她:趁機會調動一下,肖紅菊搖了搖頭。
2009年4月,女兒順利降臨,好心的同事再次勸她:為了孩子的安全,挪個窩吧,肖紅菊還是搖頭。她愛這個崗位,更捨不得離開一個個親如姐妹的護士。
對專業的自信而非盲目情感用事。
她說:「我是發熱門診第一位懷孕的護士,如果我帶頭先走了,其他護士也會接著走。絕不能因為工作有風險,就選擇當逃兵。我要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發熱門診不僅是安全的,而且是幹事創業的好平臺。」
↑肖紅菊和護理團隊(資料圖片)
為強化發熱門診「含金量」,她與每名護士共同謀劃職業規劃,確定人生發展目標,讓她們帶著希望幹工作。同時,給她們提供學習和鍛鍊機會,儘可能多地推薦她們到院機關和科室當小教員,這樣既鍛鍊了口才,還發現和培養了人才。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肖紅菊對護士的關心和嚴格的帶教,贏得了發熱門診十多名護士的真誠回報。她們幹起工作來從不含糊,也從不患得患失,人人是業務能手、個個能「單飛」,發熱門診的護理團隊成為一個和諧向上、能打硬仗的戰鬥集體。
↑肖紅菊和護理團隊(資料圖片)
護士田琳按合同今年1月底聘用期滿,她5歲的孩子遠在太原老家,老公又在天津一家醫院上班。剛好,春節前她原計劃回老家陪孩子。疫情發生,發熱門診又成主戰場。看到姐妹們在微信朋友圈個個爭當「最美逆行者」的戰鬥動態,她立即給護士長電話請戰,並在當天趕回北京,返回崗位,「戰鬥」至今。
護士宋玥,老公轉業回湖南她不得不同行,她哭得像個淚人,走時難捨難分。宋玥憑著在總醫院當過小教員的功底,登臺演講不怯場、有思路,很快找到了理想工作。
護士李莉,為照顧孩子上學而重新應聘到離家近的一家醫院,她一開始很不適應,非常苦惱。肖紅菊開導她:自己認為正確的就堅持,當一個有影響力的人。重燃自信火焰的李莉,在技能比武競賽中連獲三項冠軍,當場就被該院護理部「挖」走,當年還報考了碩士研究生。
……
一路辛勤付出,一路精彩相伴:總醫院第二屆「十佳青年」,優秀護士長、優秀共產黨員,個人三等功,每一個榮譽的背後都閃現著一段動人的故事,肖紅菊一直都很低調,但心繫病患的初心從未曾改變。
「為什麼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個集體愛得深沉。」肖紅菊說: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心無旁騖去工作,把每件事做到極致,即便再普通的崗位,也會幹得出彩。(鮑志偉 羅國金 洪建國)
編輯:蔡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