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篇好文-
所長
作者 | 靜女夭夭
<爸媽研究所作者>
「小孩子太聰明、太敏感,如果我有一個心軟的眼神,她就知道不用聽他的,會跟我求救。所以黑白臉我們會一起。」
最近,賈靜雯和修杰楷在一次採訪中,談到了他們夫妻倆在教育孩子時從來不會一個扮黑臉、一個扮白臉。
然而生活中,父母雙方一個扮黑臉、一個扮白臉似乎是很多家庭慣用的「招數」。他們總是一邊擔心孩子容易被寵壞,一邊又怕太嚴苛把孩子壓得透不過氣。
剛剛大結局的熱播劇《少年派》中,閆妮飾演的王勝男和張嘉譯飾演的林大為可以說是中國式父母典型的「黑白臉CP」。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他們習慣了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白臉。
有一集劇情中,擔心林妙妙騎車上學不安全,王勝男沒有答應給她買自行車,出差回來後的林大為卻經不住女兒央求直接給女兒買回來一輛自行車。林大為的「唱反調」,氣得王勝男直言要和他「好說好散」!
在林大為看來:「不就是給孩子買輛自行車嗎?」
可是在王勝男看來: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你總跟我較真。
這孩子我剛碼得像點樣,你一回來,一覺回到解放前。
「你是在挑戰我的權威。
以後我在孩子面前說話,就像空氣一樣!」
父母立場不統一,讓扮「黑臉」的一方常常是在做無用功,「白臉」方一上陣,孩子之前建立的良好行為習慣瞬間土崩瓦解。而且,之後也會陷入反覆「歸零」的惡性循環中。
同時,還會影響親子關係。孩子會認為唱「白臉」、袒護自己的一方更愛自己,甚至會在暗中和他結盟,而唱「黑臉」的另一方,則成了孩子眼裡的「惡人」。
「黑臉」唱罷「白臉」登場,看似以愛的名義配合巧妙,實際上既降低了父母自己的權威,也破壞了孩子的規則感。
家庭心理治療師弗蘭.沃費什說過:
[父母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批判或指責對方,這一點非常重要。父母在孩子眼中應該是互相支持、互相愛護、互相團結的。]
不可否認的是,在大多數家庭裡,帶娃最多的人往往更有發言權,而媽媽永遠是對孩子教育最上心的一個。
有遠見的家庭裡通常只能有一個權威的聲音,而媽媽就是這第一責任人。
夫妻觀念不一致時,聽孩兒他媽的,同時也別讓爸爸邊緣化。
相互拆臺的夫妻,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很多人在教育孩子方面立場不一,吵架和爭論歸根到底都是試圖說服對方站在自己這邊。
誰都是愛孩子的,誰都是為孩子好,但如果兩個人總是因為分歧而爭吵,脾氣一上來,有時候誰都控制不了自己,最後傷害的還是孩子。
前段時間,因為教育觀念不一致,有位爸爸竟然把媽媽打進了醫院!
原來,媽媽下班回到家,看到丈夫在玩手機,兒子在看電視。媽媽要求兒子趕緊先去完成作業,看著孩子卡在一道數學題時,一著急就訓斥了兒子。
這時候,原本正在玩手機的爸爸「詐屍」式上場,反對訓斥兒子的他竟然對妻子大打出手,把妻子打成重傷二級,一腳踢破妻子脾臟!
相互拆臺的夫妻,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傷害呢?
當時正在現場的孩子看到那一幕會有著怎樣的恐懼和疑惑,到底是媽媽不應該訓自己,還是爸爸不應該打媽媽?還是:都怪自己不聽話?
夫妻吵架時,孩子的恐懼和不安,都會蔓延到自己身上,他們會懷疑父母的爭吵,是自己不乖,所以變得小心翼翼,步步易趨。
本來是想贏得作業的主動權的父母,到頭來卻輸了孩子的安全感。
當孩子做錯事需要引導的時候,父母雙方意見相左,一個「打」一個「護」,久而久之,孩子除了學會表面上在「黑臉」面前「服軟」,實際上並不知道自己做錯了沒有,不同的標準讓他失去正確的判斷,明顯會看人辦事,形成討好型人格。
「黑臉」負責兇,「白臉」負責寵。即便內心很愛孩子,也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威嚴,對於長久扮演「黑臉」的一方來說,本身就不公平。
況且對於孩子而言,打一巴掌給個甜棗,「白臉」的愛永遠無法抵消「黑臉」帶來的傷害。
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石。「黑白臉」的做法很明顯的會使家庭關係失調。
隔代養育有分歧,誰的爹媽誰搞定
除了夫妻之間育兒方面有分歧,隔代教育的分歧在很多家庭中也會經常上演。
董潔在《媽媽是超人》中,就和孩子的姥爺在怎樣教育孩子方面爭論過。
在節目中,董潔在帶著頂頂去超市購物的時候,頂頂開始撒嬌請求媽媽買糖吃。
因為頂頂曾因吃糖過多而導致蛀牙,董潔堅決拒絕了頂頂。
然而和媽媽畫風不一樣,姥爺在超市專門為頂頂買了他最喜歡的甜食。
正是因為有了姥爺這個「靠山」,媽媽在家時,頂頂可以忍住不吃糖,但是只要媽媽不在家,他就會偷偷吃糖,反正姥爺是默許的。
董潔認為頂頂的姥爺太寵溺頂頂,而姥爺卻覺得一切「寵溺」的行為都可以用愛來辯解。
隔代教育中,很多孩子可能就會像頂頂一樣,無形中學會「看人辦事」,媽媽在跟前和不在跟前,表現完全兩個樣。
當隔輩觀念有分歧時,「誰的爹媽誰攻克」絕對是減少家庭矛盾的不二法則。
朋友小美的兒子剛剛一歲半,因為要上班,平時都是婆婆幫著帶孩子。
小美經常吐槽婆婆「沒有太后命,偏有太后病」,因為婆婆的強勢,平時有些小分歧,她也會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是隨著兒子漸漸長大,她發現有些問題不能再假裝無視。
雖然婆婆只是隨口一說,但小美卻隱隱地擔憂,長此以往,孩子能建立良好的是非觀嗎?
隔代教育中意見相左,非常容易給孩子造成混亂,不知道聽誰的是正確,孩子更有可能因為有「靠山」,忽視了媽媽一直教育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知道不能把婆婆當媽,小美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沒有當面和婆婆理論。
晚上老公下班回家後,小美把和婆婆在育兒方面的分歧,有理有據地分析給老公聽,再動員老公去搞定自己的親媽。
到底還是兒子最了解媽。老公給親媽做工作時,把小美的觀點說成了「某個專家說」的,然後舉例了一大堆已經出現問題的負面新聞案例。婆婆一開始雖然聽了不樂意,但親兒子的話,總歸是要聽的。
老人對孩子都是「隔輩親」,但倘若兒媳婦給婆婆天天講育兒經、女婿對給自己看娃的丈母娘總是提意見,十有八九的老人會認為是給自己挑毛病,矛盾再所難免。
所以媽媽們應該避免自己單獨衝鋒陷陣,應該是「結盟對抗」。
聽媽媽的話
爸爸不「甩鍋」、媽媽不「背鍋」
正所謂「夫妻同心,其利斷金」,教育孩子方面也是一樣,不「同心」的時候,智慧的爸爸會來上一句「孩兒他媽說了算」。
前段時間,黃多多第一次參加正式鋼琴比賽獲了五個一等獎上了新聞熱搜。
多多之所以能成為「別人家孩子」
和父母的教養方式分不開的。
在一次採訪中,黃磊曾說:「我們夫妻倆沒有什麼紅臉白臉,我永遠跟媽媽是一頭的。我跟多多說,咱們倆都得聽媽媽的。」
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中國臺灣著名教育學家洪蘭在某次節目採訪中提到:
[大多數家庭裡,媽媽承當了主要的教育任務,在討論教養方式的時候,媽媽有責任也有權利,決定出一套教養方式。
有一點可以肯定,將來孩子長大好不好,終究是母親的責任。]
教養孩子,所有的教育方式都不可能完美。智慧的爸爸,不是和媽媽在某些育兒細節上一比高下,而是要懂得付出時間和陪伴,在媽媽有了作戰方案之後,呼之即來招之能戰,做好家庭教育中那顆無可替代的「螺絲釘」。
《請回答1988》中有句經典臺詞:聽說神不能無處不在,所以創造了媽媽。
比起爸爸們習慣對孩子說的那句「找你媽去」,產生分歧時,「孩兒他媽說了算」才是媽媽們眼裡最動聽的情話。
● End ●
所長互動
家庭教育中,你支持「孩兒他媽說了算」嗎?
|本文為<爸媽研究所>原創,作者:靜女夭夭:國家認證心理諮詢師,致力於青少年家庭教育、親子溝通、心理輔導等相關領域的研究。
|本期編輯:周海肖
*部分配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