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12月,我家今年的純收入已過5萬元。退回去幾年,我想不到有今天——有體面的工作,有穩定的收入。
我是羅甸縣鳳亭鄉班臺村人,村裡的村警,還在村裡百香果基地擔任管理員。現在,我每天學習基地管理技術,認真鑽研村警業務,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但想起前些年的日子,那叫不堪回首。
我父親早逝,母親積勞成疾。初中畢業後,我就跟隨鄉親外出打工。2008年,大哥黃保軍結婚後生育一子,侄子天生肢體和智力殘疾。大嫂面對貧困的家、殘破的房、殘疾的娃,沒有盼頭,外出務工後再沒有回來。為了生活,我們哥弟倆也只得離家打工,留下一身病痛的母親和重度殘疾的侄子。人在外,心在家,放不下啊!一年要來回好幾趟,費時費力,心力交瘁。
2011年,我也結婚了,第二年有了女兒,妻子留在家照顧母親和兩個孩子,我和哥哥繼續在外「奔命」,那段日子,簡直看不到希望。
2014年,我家被識別為貧困戶,開始領低保。家裡有兩個年輕力壯的大男人,說實話,當時我哥弟倆都感到是一種「羞辱」。
我特別感謝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親自上門了解我家情況,為我家申請到危房改造指標。2017年底,我家住上了大房子,結束了天上下雨家中漏的日子。工作隊還為我侄子辦理了二級殘疾,落實了殘疾補助,並聯繫學校送教上門,享受教育資助。村裡又建起了衛生室,醫生每月上門為我母親查身體,量血壓,做護理,讓我不再太擔心媽媽的身體。沒了後顧之憂,兄弟倆在外打工也安心了,家庭收入也上來了。
2018年,我們兩兄弟主動向村委會申請脫貧,經過鄉村組三級評議和縣級批准,我家摘帽了,在村裡也能抬起頭了。2019年,母親中風住院,享受一站式醫療服務,原本8634元的醫療費用,自付了1357元,大大減輕了我們的負擔,讓我特別感動。
2019年,村裡大力發展百香果產業,工作隊及網格員動員我回家,參與村裡建設。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國家為我家做了那麼多,村裡搞產業需要年輕人,我義不容辭。現在,我有了穩定收入,又能照顧老人小孩,工資加上合作社的分紅,一家人的日子過得越來越滋潤。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梁曉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