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漢全席起源於清朝,意思就是滿族人和漢族人共同烹製的一桌宴席。
清軍入關以前,首領們的宴席非常簡單,一般就是把獸皮鋪在地上,大家圍坐在一起,用刀子取食烹製 和燒烤好的肉類。清軍入關後,統治階級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很快成產了負責宮廷宴席和國家活動的官職,專門負責皇族和大型活動的宴席安排。
到康熙年間,滿清的宮廷菜餚已經成功地吸納了江浙菜系和山東菜系精髓,成就了薈萃天下菜餚的宮廷菜系。據《大清會典》記錄,康熙將滿族宴席分為六等,一等滿族宴席規定每桌耗銀八兩,通常用於皇帝和皇后的葬禮宴席;二等耗銀七兩二錢三分四釐,用於皇貴妃葬禮;三等耗銀五兩四錢四分,用於妃嬪葬禮;四等耗銀四兩四錢三分,用於國家大型活動家 五等耗銀三兩三錢三分,用於宴請藩國使節;六等耗銀二兩二錢六分,用於宴請外國使臣。
此外,漢族的宴席分為五等,分別為一、二、三、上席、中席,其間不同在於菜餚多少,而不是耗資。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滿漢用餐是分開進行的,就連乾隆當年開設的「千叟宴」,也是分為滿族和漢族兩部分進行。
需要注意的是,滿漢全席雖然起源於清朝,但起源的地點卻並不是清朝宮廷,而是我國傳統的富庶地區江南,確切地說是江南地區的官場菜餚。據《揚州畫舫錄》記載,最早的滿漢全席應該是揚州「大廚房」,主要為到該城市巡視的官員準備的宴席,而且書中還詳細記載了宴席的品類、數目、品級和份額等。後來,滿漢全席被用作各種大型宴席的統稱,而且清朝宮廷專管宴席的部門成立後,所準備的宴席同樣採用了「滿漢全席」的稱謂。
滿漢全席的種類共分為六種,一是親藩宴,用於宴請與皇族聯姻的貴族;二是廷臣宴,由皇帝本人欽點大臣參加;三是萬壽宴,即清廷主要皇族成員的生日宴,包括皇帝、皇后、太上皇、太后和太皇太后等;四是千叟宴,其規模在滿漢全席中堪稱最大,該宴起源於康熙朝,盛行於乾隆朝,最多時參加者多達三千五百八人;五是九白宴,用於宴請蒙古投降部落;六是節令宴,就是在固定的節令開設滿漢全席,比如清明、端午、 重陽、除夕等。
滿漢全席的菜餚最少為一百零八道菜,以南北菜系各五十四道為準,其中南方菜系就是江浙菜系,即江蘇菜和浙江菜;北方菜系指的是山東菜系,也就是魯菜。
至全盛時期,滿漢全席的食用過程非常講究。首先在飯前要燃香、淨手,並準備好洗手盅和接物碟等等餐具;然後上四乾果、四鮮果和四蜜餞,這些都是餐前小點,用於開胃或淨口,最後按照涼菜、熱菜、大菜、甜點、飲品順序開始用餐,食材包羅各種山珍海味、奇珍異獸。全席總共有冷熱菜餚一百九十六道,糕點飲品一百二十四道,分為六道程序食用,即一類食物用完後,取下再換另一類食物上桌信用。
滿漢全席的餐具運用也十分華美,主要採用銀器,其光輝與菜餚相互襯託,觀者、食者無不感嘆。此外,席間還會伴有樂手的演奏和樂師的吟誦,以求使用餐者得到最大的身心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