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牘的100種聲音 | 古代的宮廷菜譜

2021-02-17 長沙簡牘博物館

孩子:媽媽,媽媽今天中午我要做飯!

媽媽:欸?我家寶貝什麼時候對做飯感興趣啦?做飯之前最好是規劃下菜譜哦。

孩子:菜譜就是把用什麼菜、用什麼烹飪方法寫下來嗎?

媽媽:是啊,吃飯、做飯都是有講究的哦!跟古人比起來,我們可遜色多了,古人們啊,可是在竹簡上記錄自己的菜譜呢!

虎溪山漢簡《為食方》,可以說是古代的宮廷菜譜,1999年發掘於湖南沅陵虎溪山一號漢墓。墓主人名叫吳陽,是第一代沅陵侯。

《為食方》中記載了飯菜的用料、製作方法等相關食譜,簡文標明「為某某方」,編號達四五十條之多,它詳細記載了各種食物的選料和加工方法,僅做米飯就有七、八種,如「為稻黍(shǔ)方」、「為中粲(càn)方」、「為下粲方」、「為魚鬻(yù)方」、「為中黃飯方」等。做菜則更加詳細,包括雞、豚、狗、彘(zhì)、牛、羊等等,根據不同的要求選擇不同的宰殺方式、還記錄了多種調味品,對火候也有很細緻的規定,可以說是一部漢朝的「美食大全」了。

《為食方》又稱《美食方》,是漢代宮廷「食譜大全」,它反映出中華美食文化是源遠流長的。漢代在中國飲食史上是很重要的時期,它的飲食文化的發展,跟漢代經濟社會的發展、地域交流、民族交流,以及當時國土的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的發展是離不開的,這就讓漢代的飲食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

本期節目由938聲音體驗官:李梓熙小朋友和媽媽張霞參與錄製。簡牘的100種聲音,我們一起傳承簡牘文化,下檔見!

 

 

相關焦點

  • 李宗瑋:簡牘帛書以及豐富多彩的庶民世界
    在大規模使用紙張以前,簡牘和絹帛是最主要的書寫載體。紙張被普遍使用之後,竹木簡牘才被逐漸廢棄。古代簡牘文字的內容十分廣泛和豐富,包括官方的各種文書檔案、私人信件往來、各種書籍抄件、歷譜,以及專為隨葬用的遣冊等,這些都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也是極其珍貴的書法墨跡。為什麼現在出土的竹木簡牘,最早是戰國時候,並且大量出土的是漢代的簡牘呢?
  • 對話|從敦煌漢簡到武威三簡,簡牘何以持續成為國際性顯學
    近日,隨著《武威漢簡集釋》的正式發布,標誌著歷時8年的「甘肅秦漢簡牘集釋」項目圓滿完成,這是甘肅目前最新的整理成果。甘肅簡牘博物館館長朱建軍在接受「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專訪時,就甘肅簡牘的整理工作、漢簡對當代國學研究與書法創作的意義等相關問題作了詳細解答。
  • 古代宮廷後花園,常見的幾種花卉,嬪妃愛賞,皇帝更愛看
    古時候有許多的達官貴族喜歡在後院裡養花,種上一些漂亮的花卉綠植,把家裡裝飾得美美的,就連宮廷裡的後花園,也有一些花,不僅嬪妃愛賞,皇帝更愛看。下面給大家分享古代宮廷最為常見的幾種花卉植物,很適合帥氣、漂亮的你,不如試試種吧!
  • 蘭州大學書法研究所簡牘研究院昨日成立
    掃碼看詳情11月28日,蘭州大學書法研究所簡牘研究院成立及揭牌儀式在甘肅省藝術館舉行。來自省文聯、蘭州大學、廣州美院、甘肅省書協的相關領導和藝術家出席了系列活動。甘肅是簡牘大省,素有「漢簡之鄉」的美譽。蘭州大學作為教育部直屬高校,西部高等教育的重鎮,有義務擔當起簡牘研究、簡牘藝術研究、簡牘書法藝術創作和研究的歷史重任。有鑑於此,蘭州大學書法研究所決定成立蘭州大學書法研究所簡牘研究院。
  • 甘肅:讓千年簡牘煥發時代光彩
    為進一步挖掘和弘揚傳統歷史文化,近年來甘肅省加強簡牘保護研究和展示利用。在紙張面世之前,中國人利用竹簡與木牘作為書寫載體,這兩種材料合稱為「簡牘」。「甘肅簡牘博物館目前集中保存了4萬多枚從秦漢到西晉時期的簡牘和1萬餘件相伴出土的文物。」甘肅簡牘博物館整理研究部主任肖從禮介紹,近年來該館將簡牘整理釋讀與數位化手段相結合,加強文物保護研究。肖從禮說,截至目前,該館已基本完成館藏簡牘文物中1679件國家一級文物的高清影像採集工作。
  • 「中央媒體看甘肅」甘肅數萬枚千年簡牘「安身立命之所」封頂
    甘肅簡牘博物館副館長楊眉向中新網記者介紹說,相較於普通博物館,甘肅簡牘博物館具有其特殊性,雖然觀賞性不高,但內涵非常豐富,可講述的東西也非常多,所以今後在展示方面將藉助聲光等高科技手段,通過多媒體用更豐富的方式來把絲路故事「還原」出來。圖為甘肅簡牘博物館效果圖。
  • 嚇死外國人的100種英文菜譜
    一起來看《嚇死外國人的100種英文菜譜》(咳咳,你們中有好多人的留言都被我採納了哦~選中的可以私聊我發表獲獎感言啊哈哈哈)1、四喜丸子 four happy meat balls當時我們外教雖然很困惑,但還是吃了,最後評價說,吃完確實很歡樂~推薦英譯:braised pork balls in
  • 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發展與演變
    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發展與演變宮廷建築是在中國建築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皇宮是每個朝代最為重要的核心建築,也是一個朝代的象徵。秦朝鹹陽宮、阿房宮,漢朝未央宮、長樂宮,唐朝太極宮、大明宮,還有我們最為熟悉的故宮等,都是中國建築史上的瑰寶。
  • 【吃貨】最正宗韓國大餐 韓國之家宮廷料理+傳統表演
    韓國的傳統宮廷飲食 韓國之家以古代文獻紀錄為基礎展現的傳統宮廷飲食由韓國無形文化遺產第38號'朝鮮王朝宮廷飲食'技能保有者-人類文化遺產'韓福麗'女士檢驗,由烹飪手藝絕佳的韓國之家廚師們竭誠製作。在韓國之家,您可以舒適地品嘗美味傳統宮廷飲食,感受韓國固有的美食風味。
  • 為什麼《軍師聯盟》裡面的人,仍然用的還是簡牘而不是紙張?
    然而我們看波叔監製的《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裡大量出現官方文書的場景,人們使用的都是簡牘,偶有絲帛,從未看見「紙」的使用。 三國時期的人確實主要使用的是簡牘。為什麼不使用紙張呢?原因大抵有三個: 一、紙的質量差 我們先看記載蔡倫「造」紙的原始資料: 「蔡倫,字敬仲,桂陽人也。……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
  • 古代宮廷皇后貴妃的容顏跟現代宮廷劇楊冪,佘詩曼一樣唯美嗎?
    古代宮廷皇后貴妃的容顏跟現代宮廷劇楊冪,佘詩曼一樣唯美嗎?那麼,在古代的宮廷中的妃嬪貴族們也是跟電視劇中的一樣唯美嗎?其實呢,現實中的古代宮廷人物跟現代的劇中人相比還是有差距的哦,在古代人們做任何事情或打扮自己都不能自由按自己意願去做的
  • 又黃又暴力嚇人外國人的100種英文菜譜…
    一起來看《嚇死外國人的100種英文菜譜》(咳咳,你們中有好多人的留言都被我採納了哦~選中的可以私聊我發表獲獎感言啊哈哈哈)1、四喜丸子 four happy meat balls當時我們外教雖然很困惑,但還是吃了,最後評價說,吃完確實很歡樂~推薦英譯:braised pork balls in
  • 解讀中國古代宮廷「對食」史
    但是眾所周知,古代皇宮裡的宮女、太監都是沒有自由之身的奴隸,再加上太監又是有生理缺陷之人,這就不禁讓人感到好奇,宮女和太監到底是如何做夫妻的?中國古代宮廷是否真的存在「對食」一事呢?其實,「對食」就是古代皇宮裡的一種畸形婚戀,這種宮廷裡的畸形夫妻關係,就源於中國古代宮廷裡的淨身制度。古代宮廷需要大量差役從事一些力氣活,可是帝王為了保持皇室血統的純潔,又強制性要求男性閹割淨身入宮,如此以來,中國古代後宮便有了這樣一群喪失生育功能不男不女的畸形人:太監。
  • 我是明清史學者王一樵,關於古代宮廷「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問我吧!
    我是明清史學者王一樵,關於古代宮廷
  • 古代宮廷的宴飲
    古代宮廷不定期舉辦宴飲活動,並且排場很大,大多是君主對大臣舉辦的活動,還要有歌舞娛樂活動,以此增進友誼,強化臣屬的忠心。
  • 100個人按照我的菜譜做菜,100個人都能做的好吃
    她堅持10年,自創了4000多種菜譜,發行了2200萬本烹飪書,獲「最佳亞洲烹飪圖書獎」,俗稱「烹飪書界的奧斯卡」。她?是?誰?「我想做的也很簡單,去創造一些容易操作,並且能讓人感到喜悅的菜譜。比如100個人按照我的菜譜做菜,100個人都能做的好吃。這樣的菜譜才是我想做的菜譜。」謙虛的慄原晴美一直覺得,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不過是比別人多了些對做菜的堅持和熱愛罷了。
  • 女主播收集聲音十餘年,鳥叫聲就有100種,想建聲音博物館
    女主播收集聲音十餘年,鳥叫聲就有100種,想建聲音博物館 To view this video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and consider upgrading to a web browser that
  • 失傳千年:曾侯乙墓驚現古代樂器「築」
    1993年也就是在曾侯乙墓發掘15年之後,位於湖南長沙的西漢長沙王后漁陽墓中出土了三件樂器,經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專家們研究後一致認為,它們就是中國古代的樂器——築,當時文物界稱「天下第一築」,現陳列於長沙簡牘博物館(圖2)。
  • 卡薩帝遇上《上新了故宮》:在家裡,吃上宮廷菜!
    看過宮廷古裝劇的,肯定都豔羨皇帝、妃子的吃食。經過手藝精湛的御廚們精心烹飪,上桌的宮廷菜都搭配巧妙,色香味俱全。尋常人家要吃一口,簡直想都不敢想。  現在一切都很便利,那能不能在家輕鬆做出宮裡的味道?卡薩帝理想家高端廚房幫你實現了!
  • 古代宮廷中的端午習俗
    古代宮廷中的端午習俗 2020-06-23 10:26:32   唐代宮廷中的端午習俗,大多已將原有的特定意義淡化,演變為一種以娛樂為主的活動。如唐宮中過端午也吃粽子,粽子不但品種多,而且別出心裁。唐玄宗開元年間,宮中就製作出一種可供娛樂的「粉團」粽子。將「粉團」置於盤中,再從稍遠處用小弓箭射擊,被射中者便可取而食之。因「粉團」又小又滑,較難射中,玩起來比較有趣,這一遊戲很快從宮中傳至民間,成為廣泛流傳的端午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