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發展與演變
宮廷建築是在中國建築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皇宮是每個朝代最為重要的核心建築,也是一個朝代的象徵。秦朝鹹陽宮、阿房宮,漢朝未央宮、長樂宮,唐朝太極宮、大明宮,還有我們最為熟悉的故宮等,都是中國建築史上的瑰寶。
宮廷建築的出現是由於社會階級分化導致的,早在新石器中晚期的原始部落,就已經出現了建築規模差異化的現象,房子分組而建,每組都以一棟大房子為核心,其他較小的房屋環繞中間空地與大房子作環形布置,其中最大的房子,就是用來給部落的統治者居住的,這其實也就是後來宮廷建築的原型。
茅茨土階
在人們還沒有掌握用木材建造房屋的時候,會把素土夯實形成高高的方方的高臺,把房子搭在土臺上面,然後用茅草堆砌成屋頂,原始而質樸。河南偃師二里頭夏代宮殿遺址、湖北黃陂盤龍城商代中期宮殿遺址、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宗廟遺址等都屬於茅茨土階這個階段的宮廷代表建築。
二里頭遺址可以算作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宮殿遺址,其建築布局沿軸線作庭院布置,夯土臺上有面闊8間的殿堂一座,周圍有迴廊環繞,南面有門的遺址,這就是我國早期封閉庭院的樣子,是中國三千餘年院落式宮室布局的先驅,也是我國最早的大規模的木架夯土建築和庭院的實例。
瓦的出現
瓦的出現讓宮廷建築的到了很大的發展,西周早期的宮殿遺址中便已經發現了瓦的存在,在陝西岐山縣鳳雛村的西周建築遺址中,在在屋頂堆積中發現少量的瓦。據推測西周早期宮殿建築開始在房頂局部用瓦,西周晚期至東周初期房頂大部分蓋瓦。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瓦得到了更廣泛的運用。
高臺宮室
古代建築採用高臺設計本意是防止潮溼和增加建築穩固性,春秋戰國時期這種高臺式的宮廷建築有了新的意義。各諸侯國出於政治、軍事統治和生活享樂的需要,建造了大量高臺宮室,在城內夯築高數米至10多米的土臺若干座,在上面建殿堂屋宇,宮廷建築的裝飾與色彩也因此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漢未央宮
漢代處於社會發展的上升時期,生產力的進步促使建築產生顯著進步,形成我國古代建築史上又一個繁榮時期。未央宮是漢代第一座宮殿群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宮殿建築群之一,未央宮內總面積約5平方千米,亭臺樓榭,山水滄池,井然羅布,殿堂超過40座。
未央宮的建築形制對於後世的宮廷建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為中國兩千多年的宮城建築奠定了格局基礎,而後的新莽、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多個朝代也繼續使用未央宮作為理政大殿,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時間最長的宮殿建築。
唐大明宮
經歷了魏晉時期的民族大融合,隋唐時期的建築既繼承了前朝成果,又融合了外來影響,形成獨立而完整的建築體系,這個時期的宮廷建築進入成熟階段,宮中前朝部分加強縱向的建築和空間層次,門、殿增多,後寢居住部分由宮苑相結合的自由布置,演變為規則、對稱、嚴肅的庭院組合。
大明宮是盛唐幾百年的政治中心,整體為不規則的長方形,中軸線綿延數裡將宮中的含元殿、宣德殿、紫宸殿等串聯左右翔鸞與棲鳳等門、殿大體對稱。大明宮的中軸對稱,三大殿制、宮門形制等,對中國後期宮殿建築布局及形制產生了最直接的範本影響,直至清代宮殿依舊延續著這樣的布局方式。
明清故宮
我們熟悉的故宮,也就是明清時期的皇宮,當時叫做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明清時期建築發展達到了新的高峰,在建築群體組合、空間氛圍的創造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空間具有明確的指向性,空間上講究層次。
紫禁城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整組宮殿布局謹嚴,秩序井然,布局與形制均嚴格按照封建禮制,映現出帝王的權威。
ps:圖片來自網絡
如不妥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