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發展與演變

2020-12-25 匯美天下裝飾

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發展與演變

宮廷建築是在中國建築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皇宮是每個朝代最為重要的核心建築,也是一個朝代的象徵。秦朝鹹陽宮、阿房宮,漢朝未央宮、長樂宮,唐朝太極宮、大明宮,還有我們最為熟悉的故宮等,都是中國建築史上的瑰寶。

宮廷建築的出現是由於社會階級分化導致的,早在新石器中晚期的原始部落,就已經出現了建築規模差異化的現象,房子分組而建,每組都以一棟大房子為核心,其他較小的房屋環繞中間空地與大房子作環形布置,其中最大的房子,就是用來給部落的統治者居住的,這其實也就是後來宮廷建築的原型。

茅茨土階

在人們還沒有掌握用木材建造房屋的時候,會把素土夯實形成高高的方方的高臺,把房子搭在土臺上面,然後用茅草堆砌成屋頂,原始而質樸。河南偃師二里頭夏代宮殿遺址、湖北黃陂盤龍城商代中期宮殿遺址、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宗廟遺址等都屬於茅茨土階這個階段的宮廷代表建築。

二里頭遺址可以算作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宮殿遺址,其建築布局沿軸線作庭院布置,夯土臺上有面闊8間的殿堂一座,周圍有迴廊環繞,南面有門的遺址,這就是我國早期封閉庭院的樣子,是中國三千餘年院落式宮室布局的先驅,也是我國最早的大規模的木架夯土建築和庭院的實例。

瓦的出現

瓦的出現讓宮廷建築的到了很大的發展,西周早期的宮殿遺址中便已經發現了瓦的存在,在陝西岐山縣鳳雛村的西周建築遺址中,在在屋頂堆積中發現少量的瓦。據推測西周早期宮殿建築開始在房頂局部用瓦,西周晚期至東周初期房頂大部分蓋瓦。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瓦得到了更廣泛的運用。

高臺宮室

古代建築採用高臺設計本意是防止潮溼和增加建築穩固性,春秋戰國時期這種高臺式的宮廷建築有了新的意義。各諸侯國出於政治、軍事統治和生活享樂的需要,建造了大量高臺宮室,在城內夯築高數米至10多米的土臺若干座,在上面建殿堂屋宇,宮廷建築的裝飾與色彩也因此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漢未央宮

漢代處於社會發展的上升時期,生產力的進步促使建築產生顯著進步,形成我國古代建築史上又一個繁榮時期。未央宮是漢代第一座宮殿群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宮殿建築群之一,未央宮內總面積約5平方千米,亭臺樓榭,山水滄池,井然羅布,殿堂超過40座。

未央宮的建築形制對於後世的宮廷建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為中國兩千多年的宮城建築奠定了格局基礎,而後的新莽、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多個朝代也繼續使用未央宮作為理政大殿,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時間最長的宮殿建築。

唐大明宮

經歷了魏晉時期的民族大融合,隋唐時期的建築既繼承了前朝成果,又融合了外來影響,形成獨立而完整的建築體系,這個時期的宮廷建築進入成熟階段,宮中前朝部分加強縱向的建築和空間層次,門、殿增多,後寢居住部分由宮苑相結合的自由布置,演變為規則、對稱、嚴肅的庭院組合。

大明宮是盛唐幾百年的政治中心,整體為不規則的長方形,中軸線綿延數裡將宮中的含元殿、宣德殿、紫宸殿等串聯左右翔鸞與棲鳳等門、殿大體對稱。大明宮的中軸對稱,三大殿制、宮門形制等,對中國後期宮殿建築布局及形制產生了最直接的範本影響,直至清代宮殿依舊延續著這樣的布局方式。

明清故宮

我們熟悉的故宮,也就是明清時期的皇宮,當時叫做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明清時期建築發展達到了新的高峰,在建築群體組合、空間氛圍的創造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空間具有明確的指向性,空間上講究層次。

紫禁城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整組宮殿布局謹嚴,秩序井然,布局與形制均嚴格按照封建禮制,映現出帝王的權威。

ps:圖片來自網絡

如不妥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各個朝代不同兵器的演變與改進過程
    中國古代兵器有著非常悠久而漫長的發展歷程,它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這些過渡時間段,時間延續之久。它的發展可以分為幾個部分,但是在於從什麼方面去劃分,如果從範圍去劃分,可以分為青銅時代、鐵器時代。
  • 講座回顧 | 近代上海戲院建築演變
    《近代上海戲院建築演變》*以下內容由張崇霞老師講座整理上海在其開埠以後很短的時間裡發展成了「遠東第一大都市」,說明當時上海的社會生活非常開放、活躍,文化生活發展繁榮,娛樂業發展也很迅速。上海先後有了跑馬場、遊樂場,隨後影戲館也開了張。
  • 中國古代建築元素
    中國古代建築元素01碑碣(Stele):古代把長方形的刻石叫碑。把圓首形的或形在方圓之間,上小下大的刻石,叫碣。秦始皇刻石紀功,大開樹立碑碣的風氣。東漢以來,碑碣漸多,有碑頌、碑記、又有墓碑,用以紀事頌德,碑的形制也有了一定的格式。
  • 電影《不朽的中國古代建築》第一集「穩定與變異」
    電影《不朽的中國古代建築》第一集「穩定與變異」於中寧(註:《不朽的古代建築》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於中寧合作的《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該系列還包括《歐洲建築》和《悠久的中國歷史名城》。《不朽的古代建築》完成於1992年,共四集,分別是第一集《穩定與變異》,第二集《豐富與融合》,第三集《含蓄與禮制》,第四集《自然與意境》。透過建築領悟文化,中西方文化「精神」的不同。因為原始膠片照片還未整理成電子文件,此處所用圖片為網際網路下載或者該影片截圖。)
  • 中國古代髮型發展史及樣圖
    悠久的歷史文化為我們拍攝古裝劇提供了豐富的拍攝題材,古裝劇中大致可分為武俠劇,歷史劇,神話劇,魔幻劇,宮鬥劇,穿越劇,宮廷戲,傳記題材等。從遠古到明清,縱觀中國髮式文化發展史,髮式的造型千姿百態、豐富多彩。各種髮式無不深受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民族及不同地域的影響,使得髮式文化不斷演變和發展。髮式的歷史沿革及其演變的過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一個民族的形象。
  • 中國古代皇家建築雕梁畫棟的藝術美
    中國古代建築不僅屋頂種類繁多,而且有著嚴格的等級,中國古代皇家建築故宮太和殿重簷廡殿頂金碧輝煌體現了皇家威嚴,從屋頂的裝飾以及屋簷下的彩繪裝飾都非常考究,體現了中國古建築屋頂、彩畫以及藻井,通過彩繪圖案、雕塑體現了中國古建築藝術之美。
  • 中國古代建築材料王者 皇家專用金絲楠木
    金絲楠木自從進入人們的視野之後,便由於其不喧不燥、經久耐用的獨特屬性,成為皇家建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木材,與皇室貴胄之家結下了不解之緣,被打上了尊貴的標籤。在中國古代,帝王的宮殿,陵寢,重要的宗教建築,都採用金絲楠木作為棟梁之材,明清兩代一些重要的宮殿建築都是使用金絲楠木作建材的,明代採辦楠木的官吏絡繹於途。清代康熙初年,為興建太和殿,曾派官赴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專司採辦楠木。據《 定大清會典》記載:「凡修建宮殿所需物材攻石煉灰皆於京西山麓,楠木採於湖南、福建、四川、廣東。」
  • ​中國古代建築之美,令人驚嘆!
    02中國古建築 | 門墩《說文》:"鼓,擊鼓也。"中國古代擊鼓升堂、擊鼓定更等等已經形成了官制的行為特徵,鼓成了官衙的符號。安放抱鼓石便成了權利地位的門戶象徵。過去人們一直認為鬥拱是建築裝飾物,而研究證明,鬥拱把屋簷重量均勻地託住,起到了平衡穩定作用。 幾種不同時代的鬥拱06中國古建築 | 飛簷飛簷是中國特有的建築結構,它是中國古代建築在簷部上的一種特殊處理和創造,常用在屋頂轉角處。
  • 中國古代家具發展簡史!
    中國家具的起源是世界家具史上最早的國家之一,其發展隨著社會化的進程經歷了多層次的變革。今天大家就和家具迷一起看看中國古代家具的發展史吧!尤其在木材加工方面,出現了象魯班這樣的技術高超的工匠,不僅促進了家具的發展,而且在木構建築上也發揮了他們的才能。由於冶金技術的進步,煉鐵技術的改進給木材加工帶來了突飛猛進的變革,出現了豐富的加工器械和工具,如鐵製的鋸、斧、鑽、鑿、鏟、刨等等,為家具的製造帶來了便利條件。相傳鋸子就是由魯班發明的,工藝的改進也促進了家具的改進。
  • 解讀中國古代宮廷「對食」史
    這幾年熱播的《甄嬛傳》、《如懿傳》等影視劇中,經常會出現宮女和太監結成對食,搭夥做夫妻這種故事情節,由此推動電視劇情節的發展。但是眾所周知,古代皇宮裡的宮女、太監都是沒有自由之身的奴隸,再加上太監又是有生理缺陷之人,這就不禁讓人感到好奇,宮女和太監到底是如何做夫妻的?
  • 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的特點
    中國古代木架建築經過數千年的演化發展,技術相當成熟,將結構材料充分的暴露而非掩飾起來,是中國古代匠人對待材料的態度。在中國古代建築中,木架建築是最主要的一種類型,體系完整,特徵明顯,散布區域遼闊,流傳年代久遠。
  • 中國建築六大派系:徽蘇閩京晉川派建築,讓中式建築驚豔世界!
    它的發展過程以及中國古典中式建築風格有哪些?只有掌握了這些知識點,我們才能真正的設計好「新中式」。二十世紀末,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復甦,在建築界不斷地踴躍出了不同的建築風格以及流派,可以說是把歐式風格的發展以及各種設計風潮又重新演繹了一遍。這樣也樣咱們中國人用新的眼光新的角度去重新審視周圍的食物。
  • 在古代,日本、朝鮮和蒙古等國的宮廷院牆為何比中國的矮?
    宮廷建築屬於禮制建築的範疇,禮制性建築的地位,遠高於實用性建築。禮對建築的制約,首先表現在建築類型上形成了一整套龐大的禮制性建築系列,而且把這些禮制性建築擺到建築活動的首位。宮、壇、廟、宗祠、陵墓、朝堂、闕、華表、牌坊等都為禮制性建築。
  • 從延禧攻略看宮廷家具發展
    在清代國力最盛的時期,由帝王親自授意,由御用畫師設計,並徵調全國最優秀的匠師反覆試製,最後再由皇帝親自審定,並調用國庫物資生產,可以說是傾國力而為之了,此種現象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是鮮有的。正是因為諸多因素的和合,才創造出了使世界矚目的清代宮廷家具這一光輝的藝術成就。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基備考:中國古代貨幣的五次重大演變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基備考:中國古代貨幣的五次重大演變,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2021年事業單位考試備考資料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基備考:中國古代貨幣的五次重大演變由寧夏華圖教育整理髮布,更多備考資料可訪問寧夏華圖 事業單位考試備考資料頁獲取。 》》》》點擊預約:2021寧夏事業單位公告《《《《《
  • 宋時期的流行音樂:中國古代「歌曲」文化的發展與特點
    作為古代中國風氣較為開放的兩個王朝,詩詞文化發展到了世界的頂峰,同樣的受到詩詞文化的影響,眾多的古代歌曲也應運而生,而本文所要闡述的則是唐宋時期歌曲文化的體系、制度以及主要內容。做為一個合格的現代人,我們習慣了現代的喧囂與繁榮,但是我們也可以嘗試一下古代歌曲的停停頓頓。
  • 戲曲人生縮影,戲服時裝演變——中國戲曲服裝的起源發展和演變
    中國戲曲的發展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俳優歌舞的活動就已經初具雛型,在戲曲角色的創造過程中,一方面依賴演員的語言、唱腔和肢體動作來表現,一方面則靠演員的服飾和化妝來襯託;故而戲曲演員的穿著和道具的使用,可以說在歷經數百年不斷的演變和豐富後,形成了一種通用的舞臺服飾藝術傳統。
  • 古代女子「萬福禮」的起源和演變淺探
    古代女子萬福禮的起源和演變淺探文:枯木現代人流行握手禮,這個禮節源自歐洲,辛亥革命時期傳入國內,據說是孫中山先生引進的,早在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組織同盟會,規定入盟「同志相見之握手暗號然而,在古代中國,以及受中國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卻不如此。別說男女講究「授受不親」不可能碰觸,就是同性見面禮,也不過是拱手、作揖、鞠躬、跪拜等禮節,沒有身體接觸一說,這和文化傳統、歷史淵源有關。
  • 雙舞醉芙蓉,纖柔漾婀娜:融在宮廷「隊舞」裡的大宋文治盛況
    引言縱觀整個中國古代舞蹈史,宋代舞蹈屬於中國舞蹈文化的轉型期,它在繼承唐代樂舞的基礎上,自己也在不斷地豐富創新,形成具有自身特徵的舞蹈風格,形成一種全新的舞蹈形式「隊舞」,它也成為宋代宮廷樂舞的重要展現形式。
  • 美術研究|清代宮廷宗教建築所體現的宗教文化特徵!
    【內容摘要】中國傳統設計宗教關係盤根錯節,宗教現象也極為複雜。清代宮廷建築作為宗教文化的載體,體現出獨特的文化特徵。本文聚焦清代宮廷宗教 建築與宗教文化之間的關聯,通過分析孝道思想在宮廷宗教建築中的反映和佛、道兩教在宮廷生活中的作用,可知儒、佛、道三教是密不可分的一個系統, 進而總結清代宮廷宗教文化的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