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木架建築經過數千年的演化發展,技術相當成熟,將結構材料充分的暴露而非掩飾起來,是中國古代匠人對待材料的態度。
在中國古代建築中,木架建築是最主要的一種類型,體系完整,特徵明顯,散布區域遼闊,流傳年代久遠。歷史上漢族雖常與他族他國接觸,但建築的基本結構及設計原則卻歷經千年基本未變,其核心部分就是大木作。梁思成先生認為建築法式「如語言之有文法與辭彙,中國建築則以柱額、鬥栱、梁、槫、瓦、簷為其『辭彙』,施用柱額、鬥、拱、梁、槫等之法式為其『文法』。」從法式角度看大木作有一系列特點。
1.風格簡約,注重實用
中國傳統建築營造的基本宗旨是實用理性主義。以單臺勾闌為例,各種構件如望柱、尋杖、樶項、盆唇、蜀柱、華版、地栿、螭子石等,看似紛繁,實則各個部件都是物盡其用:望柱、地栿、蜀柱、盆唇相當於基本的結構構件;華版為基本填充構件;螭子石的作用是架起地栿,同時可起排水作用;尋杖則相當於扶手;由於木頭的長度所限,盆唇與尋杖之間要以樶項聯繫。整個勾闌絲毫沒有多餘的線條,裝飾僅出現在填充構件華版上。若不對營造法式有一定認識和了解,很難想像在看似具有濃厚裝飾意味之下的中國古代建築是如此簡潔直接。小木做如此,大木作亦然,這一點卻是符合西方現代建築之精神的。
2.設計通用化
中國古代木架建築平面、空間和結構的基本單元是「間」,無論殿堂廳軒、樓閣亭榭各類各等建築均以不變應萬變,以「間」為單元組合而成。這一模式組合靈活,因而具有極大的適應性。因此,中國建築能夠適用於自熱帶至寒帶、由沙漠、兩河流域至濱海之地的不同氣候的廣袤區域。因此可認為中國木架建築是通用空間的設計,是從結構出發的設計。
3.受力結構清晰,結構構件與圍護構件分離
營造法式體例的重點之一是大木作。
中國古代木架建築的形式來自於結構。木構架在結構上基本採用簡支梁和軸心受壓柱的形式,局部使用了懸臂出挑和斜向支撐。鬥栱是其中頗具形式感的構件之一,它不但可以承託一定距離的懸挑荷載,而且也是屋頂梁架與柱壁間在結構和外觀上的過渡構件。
建築物中的牆壁,無論磚石或木板材質,均為非承重的隔斷牆,因而門窗、隔斷設置均自由。這與現代的鋼、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在原則上有異曲同工之處,不同的是其材料與工藝的差異。
中國建築的大屋頂曲線優美、柔和壯麗,其形式也是結構的忠實反映,而非勉強造作而成。
4.忠實反映材料特徵
木材的各項力學性能較為全面,對拉、壓、彎、剪、扭力均有良好的抵抗性能,但有各向異性。在構造上,榫卯是最常用結合方式,它符合木材的材料特性,並形成柔性連接。
將結構材料充分的暴露而非掩飾起來,是中國古代匠人對待材料的態度。木材的優越之處在於它能夠就地取材,運輸方便、加工建拆簡易;不足之處是易腐易燃,需要經常維修養護,堅固程度低於磚石結構,這是造成中國古代木架建築較難留存的原因之一。
5.木構模數制
模數制自古應用廣泛,古羅馬建築柱式即以柱徑為基本模數。類似的,中國宋代以「材」、清代以「鬥口」作為木構模數制的基本度量單位。通過模數化設計,建築整體到局部的尺度、形式與做法相對定型,這對縮短設計時間、加快施工進度、控制建築質量及工料估算較為有利,但也不可避免的導致單體建築形式略為單一,為後期法式建築走向僵化埋下伏筆。
6.無立面設計,結構決定立面形式
中國古代木架建築的立面直接由主體結構生成。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中國古代木架建築的形式是合乎邏輯的理性產物,不以預設的形式為框架,與近代結構主義重視「要素」與「關係」的思想有些接近。
7.細部做法精緻完善
中國古代木架建築經過數千年的演化發展,技術相當成熟,例如大木作中的生起、側腳、卷殺、各種榫卯交接等處理方法都是科學的。而精湛的細部做法也是工藝發展的產物,是追求建築堅固安全,充分發揮材料性能的結果。工藝的發展能促進建築設計的整體提升,這一點在世界範圍內的建築發展進程中普遍存在。
以上就是建築界知識頻道給您帶來的「靈動優雅!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的特點」分享。我們會持續為大家分享更多建築設計相關的知識給大家,尋找建築之美,探索建築之路。歡迎關注我們~
來源建築界:https://www.jianzhuj.cn/news/52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