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界」靈動優雅!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的特點

2020-12-22 建築界

中國古代木架建築經過數千年的演化發展,技術相當成熟,將結構材料充分的暴露而非掩飾起來,是中國古代匠人對待材料的態度。

在中國古代建築中,木架建築是最主要的一種類型,體系完整,特徵明顯,散布區域遼闊,流傳年代久遠。歷史上漢族雖常與他族他國接觸,但建築的基本結構及設計原則卻歷經千年基本未變,其核心部分就是大木作。梁思成先生認為建築法式「如語言之有文法與辭彙,中國建築則以柱額、鬥栱、梁、槫、瓦、簷為其『辭彙』,施用柱額、鬥、拱、梁、槫等之法式為其『文法』。」從法式角度看大木作有一系列特點。

1.風格簡約,注重實用

中國傳統建築營造的基本宗旨是實用理性主義。以單臺勾闌為例,各種構件如望柱、尋杖、樶項、盆唇、蜀柱、華版、地栿、螭子石等,看似紛繁,實則各個部件都是物盡其用:望柱、地栿、蜀柱、盆唇相當於基本的結構構件;華版為基本填充構件;螭子石的作用是架起地栿,同時可起排水作用;尋杖則相當於扶手;由於木頭的長度所限,盆唇與尋杖之間要以樶項聯繫。整個勾闌絲毫沒有多餘的線條,裝飾僅出現在填充構件華版上。若不對營造法式有一定認識和了解,很難想像在看似具有濃厚裝飾意味之下的中國古代建築是如此簡潔直接。小木做如此,大木作亦然,這一點卻是符合西方現代建築之精神的。

 2.設計通用化

中國古代木架建築平面、空間和結構的基本單元是「間」,無論殿堂廳軒、樓閣亭榭各類各等建築均以不變應萬變,以「間」為單元組合而成。這一模式組合靈活,因而具有極大的適應性。因此,中國建築能夠適用於自熱帶至寒帶、由沙漠、兩河流域至濱海之地的不同氣候的廣袤區域。因此可認為中國木架建築是通用空間的設計,是從結構出發的設計。

 3.受力結構清晰,結構構件與圍護構件分離

營造法式體例的重點之一是大木作。

中國古代木架建築的形式來自於結構。木構架在結構上基本採用簡支梁和軸心受壓柱的形式,局部使用了懸臂出挑和斜向支撐。鬥栱是其中頗具形式感的構件之一,它不但可以承託一定距離的懸挑荷載,而且也是屋頂梁架與柱壁間在結構和外觀上的過渡構件。

建築物中的牆壁,無論磚石或木板材質,均為非承重的隔斷牆,因而門窗、隔斷設置均自由。這與現代的鋼、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在原則上有異曲同工之處,不同的是其材料與工藝的差異。

中國建築的大屋頂曲線優美、柔和壯麗,其形式也是結構的忠實反映,而非勉強造作而成。

4.忠實反映材料特徵

木材的各項力學性能較為全面,對拉、壓、彎、剪、扭力均有良好的抵抗性能,但有各向異性。在構造上,榫卯是最常用結合方式,它符合木材的材料特性,並形成柔性連接。

將結構材料充分的暴露而非掩飾起來,是中國古代匠人對待材料的態度。木材的優越之處在於它能夠就地取材,運輸方便、加工建拆簡易;不足之處是易腐易燃,需要經常維修養護,堅固程度低於磚石結構,這是造成中國古代木架建築較難留存的原因之一。

5.木構模數制

模數制自古應用廣泛,古羅馬建築柱式即以柱徑為基本模數。類似的,中國宋代以「材」、清代以「鬥口」作為木構模數制的基本度量單位。通過模數化設計,建築整體到局部的尺度、形式與做法相對定型,這對縮短設計時間、加快施工進度、控制建築質量及工料估算較為有利,但也不可避免的導致單體建築形式略為單一,為後期法式建築走向僵化埋下伏筆。

 6.無立面設計,結構決定立面形式

中國古代木架建築的立面直接由主體結構生成。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中國古代木架建築的形式是合乎邏輯的理性產物,不以預設的形式為框架,與近代結構主義重視「要素」與「關係」的思想有些接近。

 7.細部做法精緻完善

中國古代木架建築經過數千年的演化發展,技術相當成熟,例如大木作中的生起、側腳、卷殺、各種榫卯交接等處理方法都是科學的。而精湛的細部做法也是工藝發展的產物,是追求建築堅固安全,充分發揮材料性能的結果。工藝的發展能促進建築設計的整體提升,這一點在世界範圍內的建築發展進程中普遍存在。

以上就是建築界知識頻道給您帶來的「靈動優雅!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的特點」分享。我們會持續為大家分享更多建築設計相關的知識給大家,尋找建築之美,探索建築之路。歡迎關注我們~

來源建築界:https://www.jianzhuj.cn/news/52814.html

相關焦點

  • 香港木結構建築的歷史感與現代感
    今天,就讓小編帶著大家看一看香港知名的木結構建築的歷史感與現代感。說起香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腦海中浮現的形象便是高樓林立、華燈璀璨、購物天堂、金融中心,然而卻有這麼一個地方,獨立於鬧市之中,寧靜、優美、典雅,它就是志蓮淨苑。
  • 「建築界」中國古建築的門窗,給人以高級視覺享受的設計
    中國古代門窗的文化內涵是由門窗紋飾與圖案表現的,門窗的裝飾也體現了房屋主人官員、商人與文人迥異的審美情趣、身份地位和財富象徵。  門窗在中國建築裝飾文化史上也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文化意味。在古人眼裡,門窗有如天人之際的一道帷幕。
  • 「竹」餐廳?Westbank設計師隈研吾,香港首家餐廳新作!
    目前,隈研吾共有約 100 項建築項目在進行當中,遍布日本、中國等亞洲區國家以至歐美等地。竹,是隈研吾先生偏愛和擅長使用自建築中的元素。2015 年,梁志天先生在被譽有室內設計奧斯卡的「Andrew Martin 國際室內設計大獎」中問鼎「全球年度大獎」,並於 2000 至 2017 年間,14 度被此大獎甄選為全球著名室內設計師之一。
  • 「建築界」建築產業亟須經歷大變革,「觸網」升級刻不容緩
    11月29日,中建集團雲築網董事長、總裁陶鋒在發表演講時認為,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建築行業轉型升級,「是一場大變革」,這場變革將推動建築產業鏈數位化升級。「建築產業網際網路,在網際網路行業,是個冷門。」11月29日,中建集團雲築網董事長、總裁陶鋒在發表演講時認為,建築行業面臨發展增速放緩、標準化信息化水平較低、產值利潤率持續下降、從業勞務人員負增長、現金流周轉不暢、新技術帶來新挑戰等痛點,「建築行業正迎來一場全產業鏈數位化驅動的行業變革」。2019年,中國建築業實現總產值24.8萬億元,從業人員超過5400萬人,2019年的產業增加值為7.09萬億元。
  • 「建築界」菲律賓「觀景臺」之家,有何設計特點?
    這棟叫做「觀景臺」之家的建築由Jim Caumeron Design 設計,坐落於菲律賓奎松市(Quezon City)一個高密度街區。客戶要求面積達到400平方米,設計用了L形的劃分來滿足如此大的面積要求。房屋東側和北側的景觀視線都被鄰居的圍牆所遮擋,而西側則會把建築暴露於西曬,而且還因為面向街道和一個小公園而可能帶來隱私問題。
  • 這才是建築界裡的「頭號玩家」!
    △BIG建築事務所合伙人合影BIG能成為建築界的「頭號玩家」,不就是因為他們永不可竭的靈感和驚喜麼?下面,我們將從三個不同角度來吹爆他們!💊三家大咖化身「科技先鋒」上個月,設計網站dezeen公布了一款未來協同設計的雲設計工具,是BIG聯合Squint/Opera和Unstudio兩家明星事務所共同研發而成——「Hyperform」。
  • 「建築界」Encore馬六甲,一所包含中國元素的馬來西亞劇院
    馬來西亞建築 劇院建築 中國元素 Encore馬六甲,劇場的360度旋轉座椅結構是在中國建造和組裝的,然後再拆卸,運到馬六甲,再重新組裝。這種結構和機械裝置都是專利。Encore馬六甲坐落於馬六甲海峽畔,氣勢磅礴。
  • 「建築界」哥本哈根「立方體」住宅樓,打破大建築體量的尺度
    位於丹麥哥本哈根的立方住宅展示了一種有趣的居住綜合體,設計者設想大面積的戶型在城市生活中的角色,結果產生了一個將建築體積分解成幾個「立方體」,並相互疊加的綜合體。ADEPT 最新完成的位於丹麥哥本哈根的立方住宅展示了一種有趣的居住綜合體,打破大建築體量的尺度,提供了一種發展中的新型鄰裡開發項目的變化。
  • 日本京都——一座木質的城市,東方古代建築文化在此得以傳承
    木材,是重要的建築材料,在人類文明的初期,世界各地的人們都選擇了木材來搭建遮風避雨的房屋。在之後的歷史進程中,東西方文明在建築文化上走上了各自的發展道路,西方建築逐漸偏重於使用石材,而東方更加推崇木結構。
  • 「建築界」水晶盒子般的售樓部,創造律動舒適感的建築
    南京龍湖水晶酈城項目售樓部位於一個待開發用地的街角位置,周邊的城市界面有很多不確定性,對於一個臨時建築來說,我們希望用有秩序的圖案化的界面迎接城市隈研吾在《建築的聲音》一書中說「倘若物與物之間並未嚴絲合縫而是存在間隙,則可稱之「啪啦啪啦」。
  • 「建築界」50年才建成的教堂,用80米玻璃廊道向上帝「借光」
    接下來讓我們從建築外觀和室內空間,一起來看看這個美妙的空間。最近,在捷克有一座歷經50年才建成的教堂正式落成——「Church of Beatified Restitute」。這座教堂最吸引人目光的,就是高塔邊上圓形教堂的彩色環形玻璃窗 。
  • 「建築界」建築論文優秀範文:吉林滿族建築藝術中城市景觀的設計表達
    本文主要對吉林地區滿族建築藝術與文化元素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文化特色、表達方法及設計創新進行研究。研究吉林滿族文化融入城市景觀設計。在現代景觀設計和建築形態設計中有很多建築作品採用借鑑與融合的設計手法。如在借鑑某個物體的外形狀及結構,施工建造時採用現代建築材料,讓大眾更直觀的認識作品,達到取其「形」、傳其「神」的藝術效果。2.1.2設計手法之簡化與抽象抽象與簡化的處理手法是通過抓住本土文化元素的色彩特徵、主要結構及形象特徵,有條理地進行設計處理。
  • 電影《不朽的中國古代建築》第一集「穩定與變異」
    電影《不朽的中國古代建築》第一集「穩定與變異」於中寧(註:《不朽的古代建築》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於中寧合作的《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該系列還包括《歐洲建築》和《悠久的中國歷史名城》。《不朽的古代建築》完成於1992年,共四集,分別是第一集《穩定與變異》,第二集《豐富與融合》,第三集《含蓄與禮制》,第四集《自然與意境》。透過建築領悟文化,中西方文化「精神」的不同。因為原始膠片照片還未整理成電子文件,此處所用圖片為網際網路下載或者該影片截圖。)
  • 「建築界」什麼是綠色建築?來看看「梯田式」公寓結構設計
    位於雪梨的Infinity是一棟多功能住宅建築,南側的梯田式公寓結構設計為層疊式公寓,並設有外部露臺花園。Infinity是一棟多功能住宅建築,位於雪梨綠色廣場的Bourke街和植物路的拐角處。這座20層的建築包括325間公寓、75間精品酒店客房、450個座位的會議中心和30多個零售、餐飲空間。與綠色廣場火車站直接相連,與公共廣場和綠色廣場圖書館相鄰。
  • 建築大師Alvaro Siza中國大陸首座建築作品啟用
    國際建築大師Alvaro Siza 中國大陸首座建築作品  「實聯水上大樓The Building On the Water, Shihlien Chemical」啟用儀式  國際建築大師Alvaro Siza在中國大陸首座建築作品, 實聯化工( 江蘇) 有限公司之水上大樓於2014年盛夏8月30日正式啟用。  實聯化工(江蘇)有限公司座落於中國江蘇省淮安市鹽鹼科技產業園,是一座全球標竿性的聯鹼生產工廠。第一期工程佔地面積3,500畝,全廠採用世界最先進位程及技術,生產純鹼和氯化銨。
  • 「建築界」CNN評出世界最美街道之日本京都哲學之道:浪漫不失靜心
    日本京都東山腳下的「哲學之道」,位於銀閣寺與南禪寺之間。據悉是因為京都大學哲學教授西田幾多郎,很愛在此冥思,故而命名為「哲學之道」。這段琵琶湖水渠沿岸2公裡長的石階小路,沿途種滿櫻花。盛放之時微風拂過,花瓣如雪片般飄落,被當地稱為「櫻吹雪」。「哲學之道」四季景色各異,美麗清幽。石階順小溪前進,綠樹楓葉垂降其上,聆聽潺潺溪水,欣賞落英繽紛,足以沉靜身心。
  • 從和之國看日本古式建築|鳥居、天守閣、唐破風來源於中國嗎?
    傳說中的銅雀臺三千年的中國歷史裡,至少有一千年的時間,高臺一直都是古代建築的主流。「望樓型」天守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三重入母屋(中國稱歇山頂)建築,以及上不的兩重望樓建築。「層塔型」天守則是在正方形天守臺上層層加蓋,每層都是一樣的形狀,但每層縮進一定距離,且隨著建築高度增高,樓層尺寸的縮進也更為均勻。在和之國看到的,就是層塔型天守。
  • 佛光寺:「中國古代建築第一瑰寶」的千年記憶
    ,跟隨梁思成林徽因探尋中國古代建築》走進梁思成眼中的「中國古代建築第一瑰寶」——山西五臺山佛光寺。作為現存最重要的中國古代建築,佛光寺蘊藏了哪些中國文化的珍貴密碼,如何保護以佛光寺東大殿為代表的建築物,古代建築與現代人的關係是什麼?「人文清華講壇」的專家學者在現場展開了深入探討。
  • 「建築界」打造優秀建築的基礎,農村建房打地基步驟是什麼?
    關注建築界巖土知識頻道,分享更多巖土工程中常見的「問題土」相關建築巖土知識,與您一同學習進步!來源建築界:https://www.jianzhuj.cn/news/47124.html
  • 「建築界」「老濟南」李銘古建築保護記用相機向老建築「真情告白」
    所以,要保護它,就應該是『全方位』的,不只是單純地保護建築建構這一個點。」這種觀點,在國際上已獲得相當範圍的支持和提倡。一些國家,已開始儘可能將合適的規劃放到文物建築的周邊,力求現代建築不侵擾文物建築,營造周邊環境時,力求與其風格統一,從而體現有機的聯繫。還有的,則在規劃時「離文物遠遠地」,藉此給歷史建築留足生存空間,呈現良好的歷史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