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人生縮影,戲服時裝演變——中國戲曲服裝的起源發展和演變

2020-12-26 小書蠹

中國戲曲的發展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俳優歌舞的活動就已經初具雛型,在戲曲角色的創造過程中,一方面依賴演員的語言、唱腔和肢體動作來表現,一方面則靠演員的服飾和化妝來襯託;故而戲曲演員的穿著和道具的使用,可以說在歷經數百年不斷的演變和豐富後,形成了一種通用的舞臺服飾藝術傳統。

戲服的起源

中國戲曲的發展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俳優歌舞的活動就已經初具雛型。倡、俳、優、伶、弄人等稱謂是文獻記載中,最早的職業表演藝人,例如在《孔子家語》就有:「齊奏宮中之樂,俳優侏儒戲於前」的文字記載。

而在《史記滑稽列傳》有一段關於孫叔敖的故事,為我們揭示了古典戲曲服飾發展的初期狀況。一生廉潔的楚相孫叔敖,在臨死之前叮嚀兒子說道:「我走後,家裡若窮困無以為繼的話,可以求助於善演滑稽戲的優孟。」過了幾年,孫叔敖的兒子果然落魄潦倒,以賣柴為生;一日遇見優孟,告知其父臨終時的遺言。於是優孟穿上孫叔敖生前的衣冠,模仿孫叔敖的舉止,經過一段時間的演練,將孫叔敖的扮相詮釋至唯妙唯肖,令人難以分辨其真偽。一日,楚莊王過壽,優孟就以孫叔敖的裝扮前往祝賀,楚莊王見了大驚失色,以為是孫叔敖再世,竟然邀請他繼續擔任相職。

故事中,優孟通過穿著來實現角色的轉換,成功地演活了生活中的人物,可說是以生活服飾來扮演角色的開端,也為後世戲劇人物的扮相提供了相關的經驗。

戲服的發展

到了唐代,先秦兩漢業已發展的戲曲傳統,日益趨於成熟,具體地表現在當時的科白戲與歌舞戲上。科白戲是採用喜怒笑罵的語言加上滑稽的表演,來諷刺消遣社會中的人物或事件,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參軍戲;而歌舞戲則是透過歌舞的唱作,來敘說故事達到娛樂大眾的目的,著名的戲目有《踏搖娘》、《蘭陵王》、《撥頭》等。然而,無論是科白戲或歌舞戲,其中人物的服飾裝扮,當時都是仿照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穿著。

例如在參軍戲中的兩個角色:參軍和蒼鶻,由於參軍經常模仿和戲弄各級官吏,往往穿著低階官員的服飾,且多偏好綠色;而弄參軍的蒼鶻,則多半穿著滑稽而隨性。後來參軍和蒼鶻逐漸發展成固定的角色,它們的形象也就慢慢地確定下來,所穿的服飾也相應地朝程序化的趨勢發展。接下來的兩宋劇壇,活躍著兩種新興的劇種:雜劇和南戲。雜劇開始於中唐,到了宋朝逐漸形成一定的規模,至元代則達到鼎盛;又雜劇使用北曲演唱,所以被稱為北曲雜劇或北雜劇。關漢卿的《竇娥冤》、《魯齋郎》、《救風塵》,王實甫的《西廂記》,馬致遠的《漢宮秋》,紀君祥的《趙氏孤兒》等,都是元雜劇中具有代表性的優秀作品。

踏搖娘

雜劇服飾基本上也是來自生活中的常服,但是演員的扮相,往往根據角色的需求,適度地誇張以加強其戲劇效果,最終逐漸形成了裝孤服飾(扮演官吏角色)、裝旦服飾(扮演婦女角色)、副末服飾、副淨服飾等不同的類型。副末和副淨是雜劇的重要角色,它們繼承了唐代參軍戲的滑稽傳統,所扮演的角色多以社會下層人物為主,所以服飾的穿著並沒有固定形式也自由些。相對而言,裝孤和裝旦的服飾比較單調,而副末和副淨的服飾則豐富多彩。

漢宮秋

與雜劇同時發展的南戲,一般認為是中國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因為起源於永嘉(溫州)地區,所以又叫作「永嘉雜劇」或「溫州雜劇」。

南戲在音樂、劇情表現上均與北方雜劇有所不同。南戲多涉及家庭人倫與愛情婚姻的故事,擅長表現曲折複雜的情節,往往感人肺腑;而雜劇則多觸及一些較深沉的社會問題,內容較為嚴肅。音樂上,南曲柔緩舒慢、流利婉轉,北曲則鏗鏘入耳、盪氣迴腸。元末明初,南戲得到進一步地發展,產生了《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記》、《琵琶記》等優秀的作品。

當時南戲的演唱有海鹽、弋陽、餘姚、崑山四大聲腔的地域性差別,而到了明朝嘉靖、隆慶年間,崑山腔(即崑曲)經過魏良輔等人的改良,吸收了北曲與南曲聲腔上的特色,面貌為之一新,受到人們普遍的歡迎。從此崑曲在各地廣泛地流傳開來,藝壓群曲蔚然成風。隨著崑曲的逐步完善,表演時穿著的服飾扮相也隨之完成,它們基本上是以明代的服飾為範本,並採取強調角色個性的美化,以符合舞臺審美的需求,這也為日後的戲曲服飾奠定了基礎。

繼崑曲之後,京劇興起。從「徽班」進京(1789)到京劇正式形成(1840年前後),戲劇成為清代帝王炫耀盛世、歌功頌德的一種重要方式,同時又是宮中宴享活動中的主要形式,這些都為戲劇藝術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物質條件。

當時中國戲劇的表演藝術、舞臺道具和服飾設計與製作,都達到空前的盛況。清代宮廷還設置了專門負責籌辦、管理戲劇服飾道具的機構,來適應日益繁重的演出需求。宮廷製作的戲服做工精良,質地華美,無形中又促進了傳統戲服細緻化的發展,使之趨於完美成熟。

梅蘭芳

清末民初,京劇取代崑曲成為了全國第一大劇種,其服飾也完整地保持了昆、弋諸腔古典服裝的傳統元素。在京劇的鼎盛時期,出現了王瑤卿、梅蘭芳、周信芳、馬連良等一批表演藝術家,他們在推動京劇藝術走向輝煌的同時,也開始了戲衣革新的實踐活動。其中創新思路最活躍的首推梅蘭芳先生,直到今天,梅派劇裝仍以式樣美觀、色彩鮮明、圖案別致受到戲曲界的青睞。

戲曲角色的創造過程中,一方面依賴演員的語言、唱腔和肢體動作來表現,一方面則靠演員的服飾和化妝來襯託。

中國的戲曲演員的穿著和道具的使用,歷經數百年不斷的演變和豐富,形成了一種通用的舞臺服飾藝術傳統。它能夠鮮明地塑造劇中人物的角色,強化其特徵,使之成為戲曲舞臺上的焦點。

傳統戲衣的雛形,萌生於明代,即崑曲產生的前後期。它結合了舞臺表演上的需要,以唐宋元明的服飾作為基礎,使之藝術化而形成的。戲曲服飾在創造和發展的過程中,由於演員所塑造的角色形象,為廣大的觀眾所熟悉和接受,於是形成傳統戲衣不拘泥於史實的特殊現象,而是由約定俗成的服飾定製來規範。劇團一般對戲衣的態度,是遵循著「三不分」、「六有別」、「定中求變」的原則。三不分即不分朝代、不分地域、不分季節,只要是同一角色,均統一著裝。六有別就是老幼有別、男女有別、貴賤有別、貧富有別、文武有別、胡漢有別,使人物角色的特性,通過程序化的穿著,明顯而確定。而定中求變,指的是借著不同的服飾組合,在戲衣類型化的基礎上,追求人物外形最大的個性化。戲曲服飾所形成的程序性,一方面是滿足演員和觀眾心理上的需求,另一方面則是基於經濟及管理上的必然。

揚州畫舫錄

正是由於崑劇戲衣定製的確定,而有了與之相適應的管理制度,明代戲班形成了行頭四箱的服制。清李鬥《揚州畫舫錄》卷五詳細描述了當時地方戲班跑碼頭,進行演出所必備的「江湖行頭」,它分為衣、盔、雜、把等四箱。衣箱制的傳統一直沿用至今,目前則分成五類: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箱、旗把箱,另外加上梳頭桌,放置化妝物品,統稱之為五箱一桌。大衣箱放置文服類的長袍,二衣箱放置武服以及一應短衣,三衣箱放置彩褲、水衣子以及戲鞋,盔箱放置一切盔帽,旗把箱裡則有各類鸞儀兵器。一般戲班都設有專職人員管理衣箱,他們熟諳劇本,能夠根據劇情的需要,著裝扮相的規制,精確地呈現角色人物符合舞臺裝束的審美標準。

精湛的製作工藝,透過刺繡絲線「色階變化」所產生的紋理質感,以及光影折射所產生的濃淡深淺變化,大大地豐富了戲服舞臺上的表現能力,產生了一種別具立體感的視覺效果。

統戲衣的製作,需要高超的刺繡技藝和多道的縫製工序與之配合;一件用料考究、製作精美的戲衣,往往就是一件賞心悅目具有收藏價值的工藝美術品。刺繡是以針代筆、以線為料、在綢緞上繡出紋樣的一種工藝,它的美體現在針法的纖巧多樣、色彩的鮮豔華麗和紋樣的生動活潑。戲衣上的紋樣,透過刺繡絲線「色階變化」所產生的紋理質感,以及光影折射所產生的濃淡深淺變化,大大地豐富了戲服舞臺上的表現能力,產生了一種別具立體感的視覺效果。

也因此,戲衣製作對繡線的配色十分講究,往往根據角色的扮相需求,選擇適合的色彩組合,例如或「顯五彩」(對比強烈的線色組合)、或「野五彩」(傳統色彩之外的各種間色組合)、或「素五彩」(指冷色系的組合)、或「全三色」(指一種色彩的深中淺的色階組合)等等;有的時候或在彩線中加入金線(銀線),用以調和戲衣色彩上對比的強度,並以加其在舞臺上的能見度。

兒童戲服

戲衣刺繡的圖案是非常講究的,可說是薈萃了中國民族傳統紋樣的精華。戲服的紋樣承襲了傳統紋樣中所寓意的象徵手法,能形象地展露角色的身分、年齡、性格、品格等特徵。戲衣刺繡的圖案繁多,一般常用的題材有翎毛、花卉、魚蟲、走獸、八寶、八仙、博古、瓦當、青銅器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屬龍紋,它是採自於明、清兩代皇帝的龍袍,為身分尊貴和致高權力的象徵。龍有四腳,腳有五爪。龍袍引入戲衣,是經過複雜的演變過程,由原來的皇帝專用泛化為帝王將相所通用。

龍袍

因此,龍紋廣泛地在標識者權貴的蟒、靠、皇帔等類戲服出中現。最為典型的蟒袍除了以龍為主要紋樣外,還以蟒水作為輔紋樣、八吉(八種法物:法螺、法輪、寶傘、寶蓋、蓮花、寶罐、金魚、盤長)或八寶(八種寶物:珠寶、古錢、方勝、玉磬、犀角、銀錠、珊瑚、如意)作為襯紋樣。類似蟒袍這種布滿紋樣的設計,正符合戲服製作上的一規律:凡是身分越高者,服飾的紋樣布局也就越複雜。

中國的戲曲服飾有著悠久的歷史,它與傳統戲曲的形成與發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而蘇州的戲衣製作則和崑曲有著不解之緣。

明人袁宏道在〈迎春歌〉中曾經這麼描述:「梨園舊樂三千部,蘇州新譜十三腔,假面胡頭跳老虎,窄衫繡槌打鼓,金蟒纏身神鬼妝,白衣合掌觀音舞」,不僅是對崑劇形象的寫照,同時又為後人留下了窄衫、繡 、金蟒、白衣等劇裝的記載。自明清以來,蘇州便以優質的絲綢和高超刺繡技藝優勢,成為戲曲服裝、行頭道具的重要生產地,而這種優勢一直保持到今天。近人顧頡剛先生在《蘇州史志筆記》中也這麼說:「戲劇本以蘇州為最盛,故戲衣業即萃。於是農村婦女藉以為其副業。自崑曲消沉,戲劇中心不復在蘇,然戲衣業中心則仍未移。」

戲服花旦

而今戲曲服飾,主要亦由蘇州戲服業生產。在大型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中,蘇州劇裝戲具廠為其製作了600餘套劇裝;該廠又相繼為《楊家將》、《孔子》、《水滸》、《笑傲江湖》、《射鵰英雄傳》等電視劇,與《鴉片戰爭》、《南拳王》、《西楚霸王》、《新龍門客棧》、《李清照》等電影,以及轟動世界樂壇的《多蘭多公主》歌劇等劇目製作各種工藝精湛的劇裝。這些傲視群雄的成就,皆與蘇州悠久的戲曲傳統與深厚的文化底蘊緊密聯繫。

如今,活躍在中國戲劇服飾、影視服飾、仿古服飾、民族服飾、舞蹈服飾等各領域中的蘇州戲衣業,仍繼續為保存與發揚中國固有的戲曲服飾,做出不懈的努力。

相關焦點

  • 「戲曲大觀」明代以來的中國戲曲「四大聲腔」
    >雖然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各個劇種相互影響、交融發展但就戲曲的起源來說單獨的某一個地域是不可能擔負起這樣的重任的從明朝到現代中國戲曲>「四大聲腔」的概念隨時代變遷而不斷變化今天,文旅君便帶您了解各個時期中國戲曲的「四大聲腔」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國戲曲「四大聲腔」的概念隨歷史發展有所變化
  • 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你知道嗎?
    劇種是一個地區地域文化和語言特點的集中體現,各個劇種在萌芽和發展以及成熟的過程中必然要深受二者的影響,雖然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各個劇種相互影響、交融發展,但就其戲曲的起源一說,單獨的某一個地域是不可能擔負起這樣的重任的。中國戲曲四大聲腔的概念隨歷史發展有所變化,如明初時指崑山腔、弋陽腔、海鹽腔、餘姚腔。
  • 中國戲曲服裝圖案欣賞
  • 中國戲曲服裝圖案(收集)
    中國戲曲服裝圖案文章原載於:民藝館 微信號:myg620這套東北戲曲研究院研究室編輯的《中國戲曲服裝圖案》,梅蘭芳題寫書名。繪圖作者有馬強、夏陽、魯華,這些圖案是從中國舊有的戲曲服裝和民間刺繡實 物以及個別同志的創作中選擇比較好的,加以組織整理編繪而成的。
  • 朝華出版社《中國戲曲畫臉全譜》| 塗面縱橫:中國戲曲臉譜文化的學理分析
    「畫臉」的縱向追溯——演藝造型這方面主要體現於第一章「中國戲曲臉譜的演變」。作者從「畫臉」的發展衍變入手,縱貫百戲、舞蹈、木偶、皮影等演藝形態,梳理了「畫臉」的歷史線索。如:原始巖畫、新石器時期的彩陶人面、玉器神徽、商周時期的青銅面具紋樣、漢唐時期的化妝、宋金元時期面具與塗面的並用、明清時期的戲曲臉譜、乃至民國時期和當代傳統戲曲中的臉譜式化妝。
  • 電視戲曲的發展出路
    它是指運用電視的技術手段,突破戲曲舞臺的時空局限,適當採用實景及電視視聽語言來表現戲曲藝術,反映戲曲文化現象的一種電視文藝形式。作為電視與戲曲嫁接的新品種,它本應具有無限的生機和可觀的發展前景。但是自進入21世紀以來,電視戲曲的發展就舉步維艱,困難不斷。觀眾流失,收視率下降便是最為顯著的問題。那麼,當下電視戲曲的發展出路何在?若要找到電視戲曲的發展出路,首先就得直視現狀。
  • 古代女子「萬福禮」的起源和演變淺探
    古代女子萬福禮的起源和演變淺探文:枯木現代人流行握手禮,這個禮節源自歐洲,辛亥革命時期傳入國內,據說是孫中山先生引進的,早在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組織同盟會,規定入盟「同志相見之握手暗號然而,在古代中國,以及受中國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卻不如此。別說男女講究「授受不親」不可能碰觸,就是同性見面禮,也不過是拱手、作揖、鞠躬、跪拜等禮節,沒有身體接觸一說,這和文化傳統、歷史淵源有關。
  • 自然天成,涵蘊未來——中國戲曲起源於《九歌》解析
    《九歌》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濃鬱的楚文化特徵,也是中國戲曲的起源。戲曲指是一種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等各種藝術元素在內,以歌舞為主要表現手段的演出藝術。它是綜合歌唱、念白、舞蹈等手段,將人物和故事在舞臺上表現出來的藝術。
  • 中國戲曲有哪些特點?中國戲曲如何才能繼續發展和走向新的繁榮?
    金元雜劇和明清傳奇在戲曲文學方面,遵循中國詩歌詩、詞、曲的發展道路,將劇曲發展到藝術高峰階段,成為公元12到17世紀,這五百年中的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的典範之一,且其戲曲音樂和藝術服飾(此指明清傳奇)亦在中國和世界音樂、藝術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其藝術成就無疑是領先的。
  • 中國漢字的起源和演變你知道嗎?
    一、文字起源文字產生之前人們為了幫助記憶,交流思想,傳遞信息採用了各種和各樣的記事方法,最原始得計亊方法是:結繩記事和契刻記事。1、結繩記事這樣,圖畫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圖畫和變成為文字符號的圖畫文字。文字不再是圖畫的,而是書寫的。而書寫的技術不需要逼真的描繪,只要把特點寫出來,大致不錯,使人能認識就夠了。」這就是原始的文字。三、甲骨文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 《衣尚中國》之第六期演繹「戲韻之美」 戲服,會講故事的全能藝術家
    《衣尚中國》之「戲韻之美」在 「 歷史空間」、「匠心空間」、「創演空間」 三個時間維度進行擴展,從戲曲服飾的內涵與意義切入,讓觀眾感受到中國美學的強大張力。  本期的「歷史空間」環節,融匯了戲曲的起源與興盛,觀眾可以體會到宋元戲曲的質樸天然,崑曲的纏綿婉轉和京劇的慷慨醇厚。
  • 譚派傳人作客《衣尚中國》 豪氣再現《定軍山》
    本期的「歷史空間」環節,融匯了戲曲的起源與興盛,觀眾可以體會到宋元戲曲的質樸天然,崑曲的纏綿婉轉和京劇的慷慨醇厚。由此也揭示出中國的戲曲服飾起源於宋元時期,吸取了漢唐、五代、宋、明、清等服飾特⾊,取眾家之⻓,由⼀代代的前輩宗師不斷創新,⼀切以「美」 為⽬的,強化符號、提煉裝飾、⾼度寫意,完成了⾼於⽣活的藝術演變。
  • 看展 中國戲曲學院建校暨新中國戲曲教育70年成就展
    12月26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中國戲曲學院聯合舉辦的「薪火相傳——中國戲曲學院建校暨新中國戲曲教育70年成就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12月26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中國戲曲學院聯合舉辦的「薪火相傳——中國戲曲學院建校暨新中國戲曲教育70年成就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12月26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中國戲曲學院聯合舉辦的「薪火相傳——中國戲曲學院建校暨新中國戲曲教育70年成就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
  • 《衣尚中國》之「戲韻之美」:戲服,會講故事的全能藝術家
    本期的「歷史空間」環節,融匯了戲曲的起源與興盛,觀眾可以體會到宋元戲曲的質樸天然,崑曲的纏綿婉轉和京劇的慷慨醇厚。由此也揭示出中國的戲曲服飾起源於宋元時期,吸取了漢唐、五代、宋、明、清等服飾特色,取眾家之⻓,由⼀代代的前輩宗師不斷創新,⼀切以「美」為目的,強化符號、提煉裝飾、高度寫意,完成了高於生活的藝術演變。
  • 【戲·知識】戲曲種類知多少
    中國歷史上,雅部崑曲盛行數百年,被奉為雅樂正聲,備受尊崇。而崑腔以外的所有地方戲被稱為「花部亂彈」,清代曾以法令禁花部諸腔。崑劇的產生,不僅是崑腔自身發展的成熟標誌,它還是中國戲曲發展的成熟標誌,是受文人雅士、藝術專家精心呵護培植的特殊戲曲品種,因此,它能夠集音樂、舞蹈、雜技、武術、文學朗誦、戲劇表演等等中國傳統藝術之大成,被譽為"百戲之祖"。
  • 中國五大戲曲指的是哪五種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一般均表述依次為:京劇(有「國劇」之稱)、越劇(有「中國第二大劇種」、「第二國劇」之稱)、黃梅戲、評劇、豫劇。亦有表述為「京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者。1、京劇,曾稱平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位列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 中國戲曲的種類及簡介
    中國戲曲由音樂、舞蹈、文學、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戲曲在中國源遠流長,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講究唱、做、念、打,富於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別於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它最早是從模仿勞動的歌舞中產生的。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
  • 戲曲的行當與服裝
    很多人喜歡看戲,但在欣賞古典戲曲時,對戲曲的劇種、腔調、行當、服裝、表演程式等等常常弄不明白。為幫助廣大戲曲愛好者了解我國戲曲藝術中的一些知識,現就戲曲的行當分類與服裝區別略介如下:戲曲的「行當」,也叫「角色」,是長期的藝術實踐逐漸演化歸結而成的演員專業分工的類別。近代各戲曲劇種大都以「生、旦、淨、末、醜」為基本類型,每種類型又各有分支。
  • 戲曲發展的出路——從地方戲曲劇種面臨的困境談起
    中國戲曲藝術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和完善,不僅形成了極其優美的藝術形式與爐火純青的表演技巧,而且擁有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 淺談:英國戲劇與中國傳統戲曲的異同
    「藝術生產」理論給本文研究帶來的啟示主要有三點:一、藝術生產理論揭示了藝術的起源、性質和特點(1)從藝術的起源看,藝術的起源和發展離不開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英國戲劇起源於公元9世紀的教堂禮拜儀式,因而最初又被稱為「禮拜劇」。這些儀式莊嚴而肅穆。雖然後來禮拜劇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慢慢世俗化,在公元15世紀出現了「奇蹟劇」增加了喜劇的成分,但內容仍和聖經故事、聖徒事跡分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