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的行當與服裝

2021-01-18 女媧部落

很多人喜歡看戲,但在欣賞古典戲曲時,對戲曲的劇種、腔調、行當、服裝、表演程式等等常常弄不明白。為幫助廣大戲曲愛好者了解我國戲曲藝術中的一些知識,現就戲曲的行當分類與服裝區別略介如下:

戲曲的「行當」,也叫「角色」,是長期的藝術實踐逐漸演化歸結而成的演員專業分工的類別。近代各戲曲劇種大都以「生、旦、淨、末、醜」為基本類型,每種類型又各有分支。舊時還專有演「龍套」的「流行」和專司武打的「武行」。漢劇、粵劇等分「末、淨、生、旦、醜、外、小、貼、夫、雜」十行。京劇則分「生、旦、淨、醜、」四個總行當。

京劇一度稱之「國劇」,是流行全國的大劇種,不受地方限制。其它劇種,多為地方戲或具有地方色彩的劇種。京劇本來是集全國許多大劇種之精華而發展起來的,而許多劇種卻取其精和以之為據。這裡主要談京劇的行當區分,其它劇種大同小異,不一枚舉。

扮演男性者。生又分「老生」、「小生」和「武生」。

老生:也叫「鬚生」。演中,老年男子,多是正面人物。如《空城計》中的諸葛亮,《將相和》中的藺相如。根據所扮演的年齡的不同,分別戴黑須、黲(灰黑)須或白須。又根據表演藝術的不同特點,分唱功老生、做功老生、兼武功的靠把老生。

小生:扮演青少年男子,不戴鬍鬚。唱用尖音假嗓,念白兼用真假嗓。又根據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不同而分「雉尾生」,如《群英會》中的周瑜。「紗帽生」,如《玉堂春》中的王金龍。「扇子生」,如《拾玉鐲》中的傅朋。「窮生」,如《連升店》中的王明方。「武小生」,如《八大錘》中的陸文龍。

武生:扮演擅長武藝的青壯年男子。又分為「長靠武生」和「短打武生」。

長靠武生:扎靠,穿厚底靴。使用長兵器為主,多表現馬戰,表演上兼重武打。如《長板坡》中的趙雲。

短打武生:著短裝,穿薄底靴,長短兵器兼用,多表現步戰。表演上矯健靈活。如《三岔口》的任堂惠,《十字坡》的武松。

演老年勇武人物稱武老生猴戲中的孫悟空多由武生扮演。

扮演女性者。根據所扮演人物的年齡、性格和社會地位的不同,劃分為「正旦」(青衣)、「花旦」、「彩旦」、「武旦」、「刀馬旦」和「老旦」。

正旦:也叫「青衣」。扮演中、青年婦女,由於所扮演的人物大都穿黑色「褶子」而得名。表演上重唱功。如《三擊掌》的王寶釧。

花旦:扮演天真活潑或放浪潑辣的青年婦女。表演上重做功和念白。如《<拾玉錮》的孫玉姣,《小放牛》的村姑。

彩旦:也叫「丑旦」。扮演滑稽或奸刁的女性人物。化妝特點,一般是面塗白粉,再搽厚重的胭脂。表演上與醜基本相同。如《拾玉鐲》的劉媽媽。《鳳還巢》的大姐。

武旦:扮演勇武的女性人物。表演上著重武打,特別是打出手。如《搖錢樹》的張四姐,《武松打店》裡的孫二娘。

刀馬旦:扮演擅長武藝的青壯年婦女。多扎靠,武打多表現馬戰,兼重唱和舞蹈。如《戰金山》的梁紅玉,《扈家莊》的扈三娘。

老旦:扮演老年婦女。唱用本嗓,唱腔同老生相近,兼用一些青衣腔。如《嶽母刺字》的嶽母,《楊門女將》裡的佘太君。

俗稱花臉。大都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特異之點的男性人物。如張飛、李逵、曹操、嚴嵩。面部化妝用臉譜,唱使用寬音和假音,動作幅度大,以突出性格、氣度和聲勢。又根據人物性格身份不同而劃分若干專行。如正淨、副淨、武淨等。

正淨:俗稱大花臉。又分黑淨(黑頭)、紅淨和銅錘花臉。扮演一般地位較高,舉止穩重的人物。表演上重唱功。黑頭如包拯,紅淨如關羽。銅錘花臉因登場時攜帶御賜銅錘而得名。如《二進宮》的徐延昭。後泛稱偏重唱功的花臉為銅錘花臉。

副淨:俗稱二花臉或架子花臉。扮演性格粗豪莽撞的人物。如張飛、李逵,表演上重工架、念白和做功。

武淨:武花臉,以武打為主。如《金沙灘》的楊七郎。還有一種摔打花臉亦歸於此類,摔打花臉以跌扑摔打為主。如《長板坡》的許諸。

化妝在鼻梁上抹一小塊白粉而俗稱小花臉,又同淨角的大花臉、二花臉並列稱三花臉。丑角扮演的人物種類繁多。有的是語言幽默、行動滑稽、心地善良的人物,如《女起解》的崇公道。有的是奸詐刁惡、慳吝卑劣的人物,如《審頭刺湯》的湯勤。又根據人物性格和身份不同而劃分文丑、武丑,表演上也各有特點。武丑如《石遷偷雞》的石遷,文丑如《櫃中緣》裡的哥哥。

還必須提及的一點是「末」行。「末」在近代某些戲曲中就是指老生的次要角色,多歸於老生行。

戲曲,是一門「表演、舞蹈、音樂、美術」的綜合藝術。戲曲的服裝,行話叫「行頭」包括盔帽、蟒、靠、帔、官衣、褶子、靴、鞋等,亦是其藝術的一部分。戲曲中的服裝並不是歷史的再現,它也同樣是長期藝術實踐中逐漸藝術化了的,但與其歷史服裝的本來面目仍基本相象。只是隨著歷史年代的推移而逐漸有所變異罷了。

先秦、兩漢時代的服裝樣式是「峨冠廣袖」,如《屈原》、《王昭君》等戲的服裝。清朝更有其特異的「頂戴花翎」,「補子劍袖、馬掛」等,如《清宮秘史》和《甲午風雲》等戲的服裝。

舞臺上最常見的是唐宋元明時期的官服,即所謂的「蟒袍、官衣、帔、靠、褶子」等,按照社會地位來決定穿著,在服裝的樣式、顏色、花飾上有所區分。老百姓穿白麻布做的便服,所以古代稱百姓為「布衣」。舞臺上有時平民只穿不繡花的褶子。蟒袍,是帝王將相的官服。圓領大襟,滿繡龍紋,有水袖。大抵皇帝穿黃色,老臣穿古銅色或白色,一般人物穿紅色或綠色。腰圍玉帶。官衣,一般官員的官服。圓領大襟,有水袖,式樣與蟒袍相同,但不繡花。顏色按人物身份而分紫紅、藍黑等色。知府及狀元、進士等用紅色,知縣、謀士等用藍色。胸前及後背均綴不同花色的「補子」,用以區分官階。黑色官衣多無「補子」,門官等人穿用。帔,是帝王、將相、官員、豪紳的常服。大領對襟,有水袖,滿繡團花「壽」字或龍、鶴、鹿、花卉等,分多種顏色。后妃、貴婦穿女帔,繡花卉。靠,是將士的鎧甲。靠身有前後兩片,滿繡魚鱗紋,腹部繡一大虎頭,稱「靠肚」。護腿兩塊稱「靠牌子」。背後插三角形小旗四面,稱「靠旗」。不用靠旗的稱「軟靠」。女將穿「女靠」,靠身下綴彩色飄帶,靠內並襯戰裙。褶子,平民的便服和帝王官紳的襯衣。男式褶子大領大襟有水袖。分花色、素色兩種。花色褶子以彩線繡成鳥獸花草等圖案,素色褶子以黑藍色居多。中青年婦女著小領小襟,老年婦女著大領大襟。

官員的官階是從花飾上區分的。文官服裝繡雀鳥,武官服裝繡走獸。文武官員均按九品等級穿戴。文官:一品繡仙鶴,二品繡錦雞,三品繡孔雀,四品繡雲雁,五品繡白鷳,六品繡鷺鷥,七品繡鸂鵣,八品繡鵪鶉,九品繡練雀。武官:一品繡麒麟,二品繡獅子,三品繡豹,四品繡虎,五品繡熊,六七品繡彪,八品繡犀牛,九品繡海馬。

相關焦點

  • 戲曲的腳色與行當
    戲曲的腳色與行當中國古典戲曲把劇中人物稱為腳色,也寫作「角色」。
  • 非遺動態 | 2019粵戲越精彩——廣東戲曲行當展演閉幕 · 「十佳...
    「2019粵戲越精彩——廣東戲曲行當展演」7日晚在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閉幕。活動自1月5日開始以來,歷經了3天4場緊鑼密鼓的展演。參加本次「廣東戲曲行當展演」的是「青衣」和「醜」兩個行當。展演形式是嚴格規定了時長的戲曲片段——單人獨演不超過15分鐘,兩人合演不超過20分鐘。
  • 詳解戲曲生旦淨醜四大行當
    戲曲的角色分為不同的行當,是戲曲的一種特有的表演體制。有人認為行當是戲曲演員的分工;有人認為是戲曲表演技巧類型化的表現。其實,二者兼而有之。從內容上說,行當是戲曲表演中藝術化、規範化了的人物類型;從形式上說,又是帶有一定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分類系統。它既是形象系統,又是程式系統,兩者相互聯繫,又有所區別。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戲曲的四大基本行當「生、旦、淨、醜」。
  • 詳解戲曲生旦淨醜四大行當
    關注我戲曲的角色分為不同的行當,是戲曲的一種特有的表演體制。有人認為行當是戲曲演員的分工;有人認為是戲曲表演技巧類型化的表現。其實,二者兼而有之。從內容上說,行當是戲曲表演中藝術化、規範化了的人物類型;從形式上說,又是帶有一定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分類系統。它既是形象系統,又是程式系統,兩者相互聯繫,又有所區別。
  • 腳色與行當
    戲曲將所有戲劇人物按表演特徵歸類為生、旦、淨、末、醜等,並稱其為腳色,演員按腳色歸為不同行當。各腳色的演員都要司職扮演無數的角色。腳色行當的分類原則是美學的而不是社會學、生物學的,各類腳色稱謂的來源未可確定,但腳色行當的劃分,有一個隨表演藝術水平提升而日益細化的過程。戲曲表演者在腳色行當的基礎上,表現人物的多樣性,腳色行當與人物形象的關係最典型地說明了戲曲表演藝術的特徵。
  • 什麼是行當?京劇的行當是怎樣劃分的?
    行當是戲曲表演的分工方式。不同的行當,分別承擔著扮演男、女、老、少不同生理特徵人物的分工任務,也分別承擔著扮演急性子、直脾氣等個性特徵以及心地狹隘或卑鄙齷齪等品行特徵人物的分工任務。行當的設立,為演員演技的學習和發揮劃定了明確範圍。
  • 生旦淨醜——不一樣的京劇行當之美
    京劇,又稱平劇、京戲,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國。它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我國五大戲曲之首,在源遠流長的發展歷史中,京劇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面,已形成一套互相制約、相得益彰的程式,也構成了獨有的美學文化。京劇的美,總是讓人驚豔,讓人沉醉,今天我們先來說說京劇的行當之美。
  • 中國戲曲服裝圖案欣賞
  • 中國戲曲服裝圖案(收集)
    中國戲曲服裝圖案文章原載於:民藝館 微信號:myg620這套東北戲曲研究院研究室編輯的《中國戲曲服裝圖案》,梅蘭芳題寫書名。繪圖作者有馬強、夏陽、魯華,這些圖案是從中國舊有的戲曲服裝和民間刺繡實 物以及個別同志的創作中選擇比較好的,加以組織整理編繪而成的。
  • 中國戲曲主要種類介紹
    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京劇中根據所扮演角色的性別、性格、年齡、職業以及社會地位等等,在化妝、服裝個方面加以藝術的誇張,這樣就把舞臺上的角色劃分成為生、旦、淨、醜四種類型。這四種類型在京劇裡的專門名詞叫做"行當"。不同行當的演唱方法,表演技術,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
  • 中國戲曲的種類及簡介
    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京劇中根據所扮演角色的性別、性格、年齡、職業以及社會地位等等,在化妝、服裝個方面加以藝術的誇張,這樣就把舞臺上的角色劃分成為生、旦、淨、醜四種類型。這四種類型在京劇裡的專門名詞叫做"行當"。不同行當的演唱方法,表演技術,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把舞臺上各種不同的角色劃分成不同的行當,是戲曲藝術的一特殊表現方法。
  • 「戲曲大觀」「翩若驚鴻 婉若遊龍」的水袖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京劇裡那鑼鼓喧天的熱鬧那插科打諢的詼諧那絲竹管弦的情調還有那粉白脂紅的喜悅和憂傷無不讓人拍案叫絕傳統戲曲中無論帝王將相還是才子佳人他們所穿的服裝袖口都會拼接一段白綢,稱為水袖小小水袖為何承載著角色的喜怒哀樂水袖裡又有哪些學問且聽文旅君為您講來
  • 讓璀璨的戲曲成果惠及三秦百姓
    繁榮行當,全省戲曲行當展演將常態化舉辦9月20日至25日,由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承辦的2020年「陝西省戲曲行當展演」通過線上網絡直播和線下劇場演出同步與觀眾見面。本次行當展演是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文化文藝工作的決策部署,貫徹落實文化和旅遊部關於改善戲曲行當發展不平衡有關文件精神,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陝西省戲曲事業繁榮發展的重要舉措,也為發現、推介、託舉優秀戲曲人才提供了一個平臺。
  • 戲曲科班的學問與意涵
    今天,戲曲整體現狀是走向邊緣化與自娛化。而戲曲教學的問題更是積弊深重,無人問津。戲校招生喜歡白紙一般的學生,因為可塑性強,好雕好畫;反之,若是不規範地學過,一旦定型則很難糾正。莆仙戲是古典藝術,對科範要求十分嚴謹。特別在舊時,藝員在科班落地基階段絕對不能隨意亂學張揚動作的。莆仙戲學習的步驟必須先基礎功再行當功,先文戲再武戲。
  • 【灑狗血也感人】之戲曲中審美低俗趣味的泛濫
    其在戲曲中主要體現為,戲曲創作主體(編劇、作曲、導演、演員等)在創作過程中,以及審美主體(戲迷觀眾)在審美過程中(戲曲欣賞)所展現出來的違背美的原則與規律以及人性本質的品格氣質、藝術情趣和鑑賞能力。審美低俗趣味的造成,首先是人的低下的審美、審醜能力,其次是人的低俗、粗鄙的精神境界。
  • 戲曲藝術的發展,京劇學學科,革新的過程
    主要表現為分場的劇本體制,板腔體的皮黃聲腔,分工細緻的角色行當,虛實結合的表演程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臉譜服裝和時空處理原則等等。但是這些還都是表現手段,藝術家通過這些手段表現出一種特別的韻味,使京劇具有深厚的藝術力量。理論家所說的「道」應是指京劇的韻味,而不是這些具體的表現手段;當然,所謂韻味又必須通過這些特定的表現手段才能體現出來,離開這些手段也無從體現韻味。
  • 「梨花初綻」遼寧省戲曲動漫進校園成果展演在瀋陽開演
    人民網 尹柏寒 攝 本次展演是對遼寧省戲曲動漫進校園成果的集中展示,邀請了遼寧省多次斬獲「小梅花」獎的小戲骨和省內多家學校戲曲社團參加。演出的節目以個人唱腔選段及多人折子戲選段為主,匯集了京劇、評劇等經典唱段,涉及傳統戲、新編戲、現代戲等多種題材,涵蓋花旦、武旦、花臉、武生、武丑、老旦、青衣等多種戲曲行當。戲曲聯唱中,小演員們你方唱罷我登場,一招一式盡顯戲曲國韻風採。
  • 2021國考行測備考:從「頤和園·戲遊記」學中國戲曲知識
    ①中國戲曲的種類:中國戲曲種類繁多,最為核心的是五大戲曲劇種,分別為:京劇、越劇、豫劇、黃梅戲、評劇。除了五大戲曲劇種外,中國戲曲也孕育了粵劇、呂劇、崑曲、秦腔、花鼓戲等現代地方戲。據不完全統計,各民族地區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
  • 十堰:開設中國戲曲課程 吸收傳統文化養分
    12月15日,在十堰市五堰小學四年級的每間教室裡,學生在本校音樂教師擔任的戲曲老師繪聲繪色的講解下學習戲曲知識,跟著老師的示範和指導饒有興趣地學習中國戲曲的「唱、念、做、打」。     中國戲曲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精髓,學習戲曲對培養青少年綜合素養與文化自信有著積極的作用,為使學生在戲曲中吸收傳統文化的養分,同時為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傳承發展戲曲藝術,15日,市五堰小學開啟中國戲曲課程,首節課在四年級開展
  • 戲曲人生縮影,戲服時裝演變——中國戲曲服裝的起源發展和演變
    中國戲曲的發展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俳優歌舞的活動就已經初具雛型,在戲曲角色的創造過程中,一方面依賴演員的語言、唱腔和肢體動作來表現,一方面則靠演員的服飾和化妝來襯託;故而戲曲演員的穿著和道具的使用,可以說在歷經數百年不斷的演變和豐富後,形成了一種通用的舞臺服飾藝術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