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歡看戲,但在欣賞古典戲曲時,對戲曲的劇種、腔調、行當、服裝、表演程式等等常常弄不明白。為幫助廣大戲曲愛好者了解我國戲曲藝術中的一些知識,現就戲曲的行當分類與服裝區別略介如下:
戲曲的「行當」,也叫「角色」,是長期的藝術實踐逐漸演化歸結而成的演員專業分工的類別。近代各戲曲劇種大都以「生、旦、淨、末、醜」為基本類型,每種類型又各有分支。舊時還專有演「龍套」的「流行」和專司武打的「武行」。漢劇、粵劇等分「末、淨、生、旦、醜、外、小、貼、夫、雜」十行。京劇則分「生、旦、淨、醜、」四個總行當。
京劇一度稱之「國劇」,是流行全國的大劇種,不受地方限制。其它劇種,多為地方戲或具有地方色彩的劇種。京劇本來是集全國許多大劇種之精華而發展起來的,而許多劇種卻取其精和以之為據。這裡主要談京劇的行當區分,其它劇種大同小異,不一枚舉。
生
扮演男性者。生又分「老生」、「小生」和「武生」。
老生:也叫「鬚生」。演中,老年男子,多是正面人物。如《空城計》中的諸葛亮,《將相和》中的藺相如。根據所扮演的年齡的不同,分別戴黑須、黲(灰黑)須或白須。又根據表演藝術的不同特點,分唱功老生、做功老生、兼武功的靠把老生。
小生:扮演青少年男子,不戴鬍鬚。唱用尖音假嗓,念白兼用真假嗓。又根據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不同而分「雉尾生」,如《群英會》中的周瑜。「紗帽生」,如《玉堂春》中的王金龍。「扇子生」,如《拾玉鐲》中的傅朋。「窮生」,如《連升店》中的王明方。「武小生」,如《八大錘》中的陸文龍。
武生:扮演擅長武藝的青壯年男子。又分為「長靠武生」和「短打武生」。
長靠武生:扎靠,穿厚底靴。使用長兵器為主,多表現馬戰,表演上兼重武打。如《長板坡》中的趙雲。
短打武生:著短裝,穿薄底靴,長短兵器兼用,多表現步戰。表演上矯健靈活。如《三岔口》的任堂惠,《十字坡》的武松。
演老年勇武人物稱武老生猴戲中的孫悟空多由武生扮演。
旦
扮演女性者。根據所扮演人物的年齡、性格和社會地位的不同,劃分為「正旦」(青衣)、「花旦」、「彩旦」、「武旦」、「刀馬旦」和「老旦」。
正旦:也叫「青衣」。扮演中、青年婦女,由於所扮演的人物大都穿黑色「褶子」而得名。表演上重唱功。如《三擊掌》的王寶釧。
花旦:扮演天真活潑或放浪潑辣的青年婦女。表演上重做功和念白。如《<拾玉錮》的孫玉姣,《小放牛》的村姑。
彩旦:也叫「丑旦」。扮演滑稽或奸刁的女性人物。化妝特點,一般是面塗白粉,再搽厚重的胭脂。表演上與醜基本相同。如《拾玉鐲》的劉媽媽。《鳳還巢》的大姐。
武旦:扮演勇武的女性人物。表演上著重武打,特別是打出手。如《搖錢樹》的張四姐,《武松打店》裡的孫二娘。
刀馬旦:扮演擅長武藝的青壯年婦女。多扎靠,武打多表現馬戰,兼重唱和舞蹈。如《戰金山》的梁紅玉,《扈家莊》的扈三娘。
老旦:扮演老年婦女。唱用本嗓,唱腔同老生相近,兼用一些青衣腔。如《嶽母刺字》的嶽母,《楊門女將》裡的佘太君。
淨
俗稱花臉。大都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特異之點的男性人物。如張飛、李逵、曹操、嚴嵩。面部化妝用臉譜,唱使用寬音和假音,動作幅度大,以突出性格、氣度和聲勢。又根據人物性格身份不同而劃分若干專行。如正淨、副淨、武淨等。
正淨:俗稱大花臉。又分黑淨(黑頭)、紅淨和銅錘花臉。扮演一般地位較高,舉止穩重的人物。表演上重唱功。黑頭如包拯,紅淨如關羽。銅錘花臉因登場時攜帶御賜銅錘而得名。如《二進宮》的徐延昭。後泛稱偏重唱功的花臉為銅錘花臉。
副淨:俗稱二花臉或架子花臉。扮演性格粗豪莽撞的人物。如張飛、李逵,表演上重工架、念白和做功。
武淨:武花臉,以武打為主。如《金沙灘》的楊七郎。還有一種摔打花臉亦歸於此類,摔打花臉以跌扑摔打為主。如《長板坡》的許諸。
醜
化妝在鼻梁上抹一小塊白粉而俗稱小花臉,又同淨角的大花臉、二花臉並列稱三花臉。丑角扮演的人物種類繁多。有的是語言幽默、行動滑稽、心地善良的人物,如《女起解》的崇公道。有的是奸詐刁惡、慳吝卑劣的人物,如《審頭刺湯》的湯勤。又根據人物性格和身份不同而劃分文丑、武丑,表演上也各有特點。武丑如《石遷偷雞》的石遷,文丑如《櫃中緣》裡的哥哥。
還必須提及的一點是「末」行。「末」在近代某些戲曲中就是指老生的次要角色,多歸於老生行。
戲曲,是一門「表演、舞蹈、音樂、美術」的綜合藝術。戲曲的服裝,行話叫「行頭」包括盔帽、蟒、靠、帔、官衣、褶子、靴、鞋等,亦是其藝術的一部分。戲曲中的服裝並不是歷史的再現,它也同樣是長期藝術實踐中逐漸藝術化了的,但與其歷史服裝的本來面目仍基本相象。只是隨著歷史年代的推移而逐漸有所變異罷了。
先秦、兩漢時代的服裝樣式是「峨冠廣袖」,如《屈原》、《王昭君》等戲的服裝。清朝更有其特異的「頂戴花翎」,「補子劍袖、馬掛」等,如《清宮秘史》和《甲午風雲》等戲的服裝。
舞臺上最常見的是唐宋元明時期的官服,即所謂的「蟒袍、官衣、帔、靠、褶子」等,按照社會地位來決定穿著,在服裝的樣式、顏色、花飾上有所區分。老百姓穿白麻布做的便服,所以古代稱百姓為「布衣」。舞臺上有時平民只穿不繡花的褶子。蟒袍,是帝王將相的官服。圓領大襟,滿繡龍紋,有水袖。大抵皇帝穿黃色,老臣穿古銅色或白色,一般人物穿紅色或綠色。腰圍玉帶。官衣,一般官員的官服。圓領大襟,有水袖,式樣與蟒袍相同,但不繡花。顏色按人物身份而分紫紅、藍黑等色。知府及狀元、進士等用紅色,知縣、謀士等用藍色。胸前及後背均綴不同花色的「補子」,用以區分官階。黑色官衣多無「補子」,門官等人穿用。帔,是帝王、將相、官員、豪紳的常服。大領對襟,有水袖,滿繡團花「壽」字或龍、鶴、鹿、花卉等,分多種顏色。后妃、貴婦穿女帔,繡花卉。靠,是將士的鎧甲。靠身有前後兩片,滿繡魚鱗紋,腹部繡一大虎頭,稱「靠肚」。護腿兩塊稱「靠牌子」。背後插三角形小旗四面,稱「靠旗」。不用靠旗的稱「軟靠」。女將穿「女靠」,靠身下綴彩色飄帶,靠內並襯戰裙。褶子,平民的便服和帝王官紳的襯衣。男式褶子大領大襟有水袖。分花色、素色兩種。花色褶子以彩線繡成鳥獸花草等圖案,素色褶子以黑藍色居多。中青年婦女著小領小襟,老年婦女著大領大襟。
官員的官階是從花飾上區分的。文官服裝繡雀鳥,武官服裝繡走獸。文武官員均按九品等級穿戴。文官:一品繡仙鶴,二品繡錦雞,三品繡孔雀,四品繡雲雁,五品繡白鷳,六品繡鷺鷥,七品繡鸂鵣,八品繡鵪鶉,九品繡練雀。武官:一品繡麒麟,二品繡獅子,三品繡豹,四品繡虎,五品繡熊,六七品繡彪,八品繡犀牛,九品繡海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