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的腳色與行當
中國古典戲曲把劇中人物稱為腳色,也寫作「角色」。戲曲演員根據不同的腳色及其表演藝術上的特點,逐漸劃分了不同的類型,稱為行當。腳色行當是中國戲曲特有的表演體制,這種表演體制是戲曲的程式性在人物形象創造上的集中反映。
戲曲行當大體不出生、旦、淨、醜的範圍,但各劇種又有所不同。山西中路梆子的行當稱「紅、黑、生、旦、醜」,紅指鬚生,黑指花臉。生、旦、淨、醜的行當體制,初創於宋元之際,成熟於清初以後。最初的腳色行當只有兩個,一個叫參軍,一個叫蒼鶻,兩個作滑稽的對話或動作,引人發笑,有時用以諷刺朝政或社會現象。到宋雜劇、金院本時,腳色行當增加為四至五個,即副末、副淨、末泥、引戲、裝孤,以副末、副淨為主。到宋元南戲和北雜劇時,腳色行當增加為七個以上,由副末、副淨為主演變為以正末、正旦為主。到崑腔、弋陽腔興起後,形成了按人物性格類型分行的比較科學、嚴密的體制。行當的劃分是幫助觀眾認識人物性格本質的一種比較直觀的形式,人物一出場,觀眾就能從外部造型上對他們的身份、地位、性格、氣質乃至品性的善惡、美醜等各方面有一個鮮明的印象,有強烈的劇場效果,行當可以作為戲曲演員進行形象創造的造型基礎。行當是戲曲演員的專業分工,這種分工是戲曲表演發展到一定高度的產物,這種分工可以促進演員專業技巧的提高。
下面把生、旦、淨、醜這四個主要行當的特點和分支作一簡單介紹:
生,主要分老生、小生、武生三種類型。老生,扮演中年或老年男性,性格文靜、莊重,其中有唱功老生、做功老生、唱做並重的靠把老生。小生,扮演青少年男子,性格風流、儒雅,其中有翎子生、紗帽生、扇子生、窮生。武生,扮演武藝高強的男子,性格豪爽、英武,其中分長靠武生、短打武生。
旦,主要分正旦、花旦、小旦、刀馬旦、老旦、彩旦等幾種類型。正旦也稱青衣,扮演莊重的青年、中年婦女,重唱功。花旦,扮演天真活潑或放浪潑辣的青年婦女,表演上著重做功和念白。小旦,包括閨門旦,扮演閨閣小婦,或未出嫁的少女。刀馬旦,扮演英姿颯爽勇武的女性,表演上著重武打,有些劇種也稱武旦。老旦,扮演老年婦女,性格慈祥、大方,如《楊門女將》中的佘太君。彩旦,也叫「丑旦」,扮演滑稽或奸刁的女性人物,如《拾玉鐲》中的劉媒婆。
淨,俗稱花臉,以面部化妝運用各種色彩和圖案勾勒臉譜為突出標誌,表現性格氣勢豪邁或粗獷的人物形象。淨行一般又分為大淨、二淨兩種類型。大淨,又稱大花臉,京劇稱銅錘花臉。二淨又稱二花臉,京劇稱架子花臉。大花臉,如《二進宮》中的徐延昭、《明公斷》中的包公,以唱功為主。二花臉,如《李逵下山》中的李逵、《蘆花蕩》中的張飛、《鍾馗嫁妹》中的鐘馗、《通天犀》中的青面虎,以做功為主,重身段工架,扮演的角色,人、神、鬼都有。
醜,從宋元南戲到現代各戲曲劇種中都有這一行當。由於化妝在鼻梁上抹一小塊白粉而俗稱「小花臉」,又同淨行的大花臉、二花臉並列俗稱「三花臉」。傳統劇目中,醜行扮演的人物種類既有心地善良、語言幽默、行動滑稽的正面人物,也有奸詐刁惡、慳吝卑鄙的反面人物。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技術特點,大致可分為文丑和武丑兩大類。文丑中又分袍帶醜、方巾醜、褶子醜、茶衣醜和老醜等分支。
醜行表演一般不重唱功而以念白的口齒清楚、清脆流利為主,多用散白。武丑扮演擅長武藝而性格機警、語言幽默的男性人物,講究語調流利,動作輕巧敏捷,著重翻跳跌扑的武功,如《三岔口》中的劉利華、《擋馬》中的焦光普。
節選:山西戲曲概說 / 郭士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