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錫劇👆關注我
戲曲的角色分為不同的行當,是戲曲的一種特有的表演體制。有人認為行當是戲曲演員的分工;有人認為是戲曲表演技巧類型化的表現。其實,二者兼而有之。從內容上說,行當是戲曲表演中藝術化、規範化了的人物類型;從形式上說,又是帶有一定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分類系統。它既是形象系統,又是程式系統,兩者相互聯繫,又有所區別。
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戲曲的四大基本行當「生、旦、淨、醜」。
/ 生行 / 戲曲舞臺上的重要行當之一,扮演多種不同年齡、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男性角色。而扮演人物按年齡和表演特點等方面的差異又可分為老生、小生、武生、紅生、娃娃生等幾個門類。除紅生和勾臉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角色都是素臉的,行內術語叫作「俊扮」,即扮相都是比較潔淨俊美的。
/ 老生 / 又稱「鬚生」、「正生」或「鬍子生」(許多劇種會按黑、灰、白三色鬍子將其依次分為正生、老生、老外),主要扮演的是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依據表演的側重點又可將其劃分為唱工老生、做工老生和武老生。
/ 唱工老生 / 又稱「安工老生」,以唱為主,表演大多安定從容,多扮演帝王(王帽老生)、官僚(袍帶老生)、文人(褶子老生)等,如《二進宮》中的楊波等。
/ 做工老生 / 多為「衰派老生」,主要扮演窮困潦倒的男性長者,以做工為主,如《清風亭》中的張元秀等。做工老生與唱工老生都屬於文老生。
/ 武老生 / 按照扎靠還是穿箭衣的區別可分為「靠把老生」(長靠老生)和「箭衣老生」(箭氅老生/短打老生),靠把老生如《定軍山》中的老黃忠,箭衣老生如《打登州》中的秦瓊等。
/ 小生 / 生行中的一個重要門類,主要扮演青壯年男子,按照飾演人物身份、性格和表演特點等方面的不同可分為窮生、扇子生、紗帽生、翎子生等等。
/ 窮生 / 因腳下拖沓著踢後跟的鞋(拖鞋皮)而又被稱為「鞋皮生」,主要扮演窮酸落拓的年輕書生類角色,大多戴方巾而身著打著補丁的蘭衫,如《彩樓記·拾柴潑粥》中的呂蒙正等。
/ 扇子生 / 因手執摺扇而得名,多飾演風流倜儻、氣度不凡的書生及世家公子類角色,表演上唱念做並重,要求演員有摺扇功底,如《西廂記》中的張生等。
/ 紗帽生 / 又稱「袍帶小生」,是官生中的一種,相當於崑曲中的「冠生」,大多飾演錦袍玉帶的文官,如《胭脂》中的吳南岱等。
/ 翎子生 / 又稱「雉尾生」,因盔插雉尾(翎子)而得名,多扮演青年能武的王孫及將官等,如《小宴》中的呂布等。翎子生有時也兼演武小生(長靠武小生和短打武小生),扮演能徵善戰的男青年,同武生相比更注重唱工(於京劇而言更是用小生唱法塑造的武打類角色),不過在許多劇種中已經漸與武生同化了。
/ 武生 / 生行中的一個重要門類,主要扮演擅長武藝的青年男性角色,按照扎靠還是穿箭衣的區別可分為「長靠武生」和「短打武生」,此外還有「勾臉武生」和不說話而專門翻跟頭或以跌扑為主的「翻撲武生」。
/ 長靠武生 / 一般扎靠戴盔,穿厚底靴,用長柄武器,不但要求武功好,還要有大將的風度,有氣魄,工架要優美、穩重、端莊,如《挑滑車》中的高寵等。
/ 短打武生 / 一般著短裝,穿薄底靴,兼用長兵器和短兵器,要求身手矯健敏捷,看起來乾淨利索,打起來漂亮,不拖泥帶水,表演上重矯捷﹑靈活,如《夜奔》中的林衝等。
/ 勾臉武生 / 從武花臉發展而來,勾臉畫著臉譜,卻用武生的路子來塑造人物,如《金錢豹》中的豹子精等。
/ 翻撲武生 / 又稱「撇子武生」,就是那些在武場戲中「一言不發」就翻跟頭和跌扑的小配角,許多劇種中猴戲裡配演的群猴也屬於此類。
/ 紅生 / 指臉上勾著紅臉(用紅色塗成臉譜)的老生。這樣的角色不多,主要是扮演關羽和趙匡胤,最早很多是由花臉來扮演的。紅生演員對唱、念、做、打各方面要求較高,往往須有花臉、武生、老生等各行當基礎,功夫非常。
/ 娃娃生 / 有些劇種也稱「童生」,專門扮演兒童一類的角色,演來須有天真爛漫的兒童稚氣。舞臺演出需要時,有些劇團會去戲校或者在劇團的「演員二代」中尋找相應的少兒演員充任,現在絕大部分的劇團則會選用團裡身材較小的女演員來兼任。如《祥林嫂》中的阿毛等。
/ 旦行 / 戲曲舞臺上的重要行當之一,主要扮演各種不同年齡、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而扮演人物按年齡、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點,又有比較詳細的分工,可分為青衣(正旦)、花旦、花衫、武旦、老旦和彩旦等。
/ 青衣 / 旦行中極為重要的一個分支,南方劇種多稱正旦,主要扮演端莊、嚴肅、正派的女性人物,年齡一般由青年到中年,多數是賢妻良母或貞節烈女之類的角色。在服飾上因多著青褶子而得名青衣,又稱青衫和衫子(這一項參考標準在現今舞臺上基本已經作廢)。青衣的表演特點是以唱工為主,動作幅度較小,行動比較穩重(因捧著肚子唱為主而曾得名「抱肚子旦」,此名由來略有些誇張)。青衣角色如《武家坡》中的王寶釧,《鍘美案》中的秦香蓮等。
/ 花旦 / 旦行中又一相當重要的分支,主要扮演性格活潑開朗和舉止輕盈伶俐的青年女性(丫環基本上都在這裡面了)。在服飾上一般多著短褂子、短褲子或是短襖子、短裙子,即便是穿長衣裳也大多會繡著色彩鮮豔的花樣。從表演上來看,花旦是以做工和說白為主的,唱工所佔比重相對要輕一些。廣義的花旦還包括閨門旦、玩笑旦、潑辣旦和刺殺旦,不過各劇種之間會有所差異。花旦角色如《春草闖堂》中的春草,《拾玉鐲》中的孫玉姣等。
/ 花衫 / 旦行中的新寵,是介乎青衣、花旦、刀馬旦之間的一個分支。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由京劇「通天教主」王瑤卿所創立,京劇四大名旦在舞臺實踐中用力尤深,陳伯華老師在漢劇演出中也作出過非凡的貢獻。可以說,花衫是把青衣沉靜端莊的風格,花旦活潑伶俐的表演,刀馬旦的武打工架等,各種不同的表演藝術都熔為一爐,創造出的一種唱、念、做、打並重的旦行分支。京劇四大名旦的許多新編戲中的角色塑造大多可以歸入此類,如《天女散花》中的天女,《漢明妃》中的王昭君,《紅拂傳》中的紅拂女,《杜十娘》中的杜十娘(風塵女子多是花衫)等。
/ 武旦 / 旦行中的一個分支,主要表演一些精通武藝的女性角色,可分為短打武旦和長靠武旦。平時所說的武旦主要是短打武旦,多為江湖女子,穿緊身短打衣褲,不騎馬,重蹺功(幾乎已退化沒了)和打出手。短打武旦角色如《武松打店》中的孫二娘和《三岔口》中的店主婆等。而長靠武旦一般都是騎馬的將軍或統帥,因騎馬拿刀而又名刀馬旦(刀可替換成其他武器),此類角色背扎靠旗,頂盔摜甲,比較注重工架,自關肅霜老師之後也有打出手這一項技能了。刀馬旦角色如《樊江關》、《三請樊梨花》中的樊梨花和《穆柯寨》、《破洪州》中的穆桂英等。現在許多劇種已無明顯區分,將刀馬旦與(短打)武旦統稱為武旦。
/ 老旦 / 這個不用多說,就是演老太太的,所扮演的角色有貧寒的老婦,也有富貴的國太,還有武打的女老英雄。京劇中的老旦是用大嗓(本嗓)唱的,要求演員有「雌音」和「衰音」,把二音結合起來,才能表現老年婦女,也區別於年青婦女尖而細的嗓音。老旦角色如《紅燈記》中的李奶奶和《吊金龜》中的康氏等。
/ 彩旦 / 俗稱醜婆子,是以滑稽和詼諧的表演為主的喜劇性角色,多為中老年女性。彩旦化妝和表演都比較誇張,在各劇種中唱念基本都用本嗓,比較注重說白和肢體動作。在許多劇種中實則會歸入醜行,在京劇中也多是由丑角應工的。彩旦角色如《西施》中的東施(有點類似花臉的女性角色),《鐵弓緣》中的陳母(風趣、豪放、爽朗個性的中老年婦女),《陳三兩》中的老鴇一寸金(這種壞心壞肚的虔婆或是沒個正經的媒婆殺的一般就是彩旦沒跑了)。
/ 淨行 / 戲曲表演行當的主要類型之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花臉」,也稱「花面」,主要扮演在性格、品質或相貌等方面具有突出特點的男性人物。面部化妝勾畫臉譜,表演動作幅度大,以突出其性格、氣度和聲勢。淨行可分為正淨、副淨和武淨三類,其下又多有分支。按臉譜譜式畫法又可分為三塊瓦、元寶臉、整臉、碎臉、老臉、破臉、油白臉、粉白臉、六分臉、歪臉、象形臉、妖魔鬼怪臉等(待下回說「臉譜」時再行展開)。
淨行人物的性格、品質或相貌特徵,是藉以特定的臉譜來表示的。也就是根據人物性格、品質、相貌的不同,紅、黑、白、黃、紫、綠、藍等顏色,按固定的圖案進行面部化妝,即「勾臉」。臉譜不僅僅只是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而且也是表示對人物褒貶的手段,譬如:紅臉大多表現忠誠正義,黑臉大多表現正直、勇敢或魯莽,白臉大多表現奸險狡詐,紫臉大多表現沉勇果敢,黃臉大多表現性格殘暴,藍臉大多表現勇猛頑強。
/ 正淨 / 也稱「大面」(「大花面」的簡稱)或「大花臉」,又因其表演特點一般以唱工為主,所以又叫「唱工花臉」。它還有兩個專門名稱,一個叫銅錘,另一個叫黑頭。
銅錘是因《二進宮》中的徐延昭抱著銅錘而得名,後將偏重唱工的花臉角色泛稱為銅錘花臉,例如《白良關》裡的尉遲恭、《大回朝》中的聞太師等。黑頭是因勾黑臉的包公而得名,包公戲均以唱工繁重見長,因而黑臉包公也是唱工花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架子花臉,簡稱「架子花」,以工架、念白、表演為主,當然也得有唱工基礎,其範圍較廣,多飾演將官、綠林好漢、和尚等各類角色,扮演的人物性格除剛強、勇猛、魯莽之外,大多還有純真、詼諧之氣,在憤怒時會發出「哇呀呀」有氣勢的吼叫,如張飛、牛皋、李逵、焦贊等,也包括以曹操為代表的水白臉「奸臣」群體(即「奸白臉」,多扮演陰險、兇殘、狡詐之徒,都是老奸巨猾的反面人物,而有些戲如《曹操與楊修》中的曹操實則已是銅錘與架子的結合體了)等。
二花臉,雖然也同樣勾畫臉譜,可是表演風格有時近似丑角,有時候還扮演一些詼諧狡猾的角色,例如《法門寺》裡的劉彪、《武松打店》裡的大解差等,此類角色較少。
/ 武淨 / 又稱「武二花」或「摔打花臉」,注重武打,不重唱、念。最初有些武淨戲的演法也比較講究工架、表演、說白,如《鐵籠山》的姜維、《四平山》的李元霸和《豔陽樓》的高登等,後來這些戲大都改由武生兼演了。又如《青石山》的周倉、《定軍山》的夏侯淵、《長坂坡》的張飛、《惡虎村》的濮天雕等,後來也基本改由架子花臉來演了,武淨戲的範圍也就越來越窄了。武淨角色如《白水灘》的青面虎、《竹林計》的餘洪、《挑滑車》的黑風利等。
/ 醜行 / 戲曲表演行當的主要類型之一,因化妝時常會抹一小塊白粉進行醜扮而以「醜」為名,也因為只在鼻梁眼窩間勾畫小塊臉譜而又名「小花臉」,與淨行的大花臉、二花臉並列而又稱「三花臉」。醜行的「醜」是指扮相上的不俊美,而並非是指品質上的醜惡,其扮演的角色既有陰險狡詐的人物,也有正直善良的形象。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技術特點,大致可分為文丑和武丑兩大支系,表演上各有特點。
醜行是戲曲舞臺上的重要「滑稽」擔當,常有「無醜不成戲」的美譽,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而以念白的口齒清楚、清脆流利為主,時以插科打諢博得滿堂鬨笑。它有著一套較為獨特的表演程式與風格,如其臺步中的矮子步、方步、雞行步、跛步等就十分引人注目。醜行在舊時的戲班中有著極高的地位,據說梨園祖師爺李隆基曾為博楊貴妃一笑而親扮丑角,因而之後在戲班中就形成了只有丑角才能坐衣帽箱的不成文規定,許多班主也都是醜行出身。
/ 文丑 / 醜行中的一個支系,涵蓋人物類型極廣,除武夫外的各種醜腳均由文丑扮演,包括袍帶醜、方巾醜、茶衣醜、巾子醜等,在許多劇種中還應包含彩旦(第十七講對「彩旦」已作介紹,本次內容就不再展開了)。
/ 袍帶醜 / 又稱「官醜」,扮演做官的人物,上至帝王將相,下至知府縣令,文官、武官、正面人物、反面人物都有,是醜行中比較注重功架的一路。袍帶丑角色如:《唐知縣審誥命》中的唐成、《棋盤山》中的程咬金、《徐九經升官記》中的徐九經(對徐九經此類角色近些年又提出了「醜生」的概念)等。
/ 方巾醜 / 因其主要扮演頭戴方巾的文人故稱,多為儒生、書吏、謀士、塾師之類,一般頭戴一頂方巾,身穿褶子,有的還會手執摺扇,邁四方步,舉止緩慢文雅,多是些有文化的人。這些角色表面上文質彬彬,可是帶點迂腐的酸氣,例如《群英會》中的蔣幹、《烏龍院》中的張文遠等。
/ 茶衣醜 / 有些劇種也稱「短衫醜」,扮演的多是各行各業的勞動人民角色,多為漁夫、樵夫、酒保之類,因身穿短藍布褂子(茶衣)而得名。茶衣丑角色如《玉簪記·秋江》中的艄公,《打樵問府》中的樵夫、《小放牛》中的牧童等。
/ 巾子醜 / 一般飾演介於方巾醜和茶衣醜之間的角色,有時穿長衫或箭衣,多扮演一些性格詼諧的老人(又稱「老醜」),如《女起解》中的崇公道,《空城計》中的老軍等。又如《鍘美案》中的店主張三陽,也屬於巾子醜的範疇。
/ 武丑 / 又稱「開口跳」,主要扮演擅長武藝、性格機警、語言幽默的男性人物,多為綠林好漢、俠盜小偷之輩,表演過程中既注重翻跳武技,也講究口齒清楚有力。武丑角色如《三岔口》中的劉利華、《三盜九龍杯》中的楊香武、《時遷盜甲》中的時遷等。
編輯:小蚺
請點「在看」
讓更多的人看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