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劇小百科】(122)原班十三項角色、六柱制
清同治十年(1871)清廷默許粵劇解禁後,粵劇的行會組織吉慶花所制定班規甚嚴,其中規定戲班定員144人以上的方稱大班,不足的稱半班。演員根據各自行當的專項特點去表演,不能「食過界」,即演忠的不能去演奸,無須的不能演有須。如違反此規,則要送忠義堂「坐紅凳」,負「奪他人位」的責任,並連帶處分其師傅,嚴重者革除會籍,使其終身不能再搭班演戲。當時立「原班十三項角色」,以作為表演行當的界定標準。
-
【粵劇小百科】(60)合前、反串、虎度門、壓腿
反串是指演員離開自己所屬的行當,「反」過來「串」演其他行當的腳色,這就稱為「反串」。例如小生行當的演員扮演花旦,或鬚生飾演彩旦等。紅線女本屬花旦行當,在紀念馬師曾的演出中,她反串老生行當飾演粵劇《搜書院》中謝寶一角。這種反串只是偶爾為之,目的只是為了給觀眾以新奇之感。在封建社會,囿於封建禮法,早期粵劇是以全男班演出。戲班中全是男性演員,劇中所有角色俱由男性演員飾演。
-
【粵劇小百科】(76)批皮橙、臺步、丁字腳、四平大馬、前弓後箭、走圓臺
這是粵劇武打場面中常見的表演技巧。廣州人有色冬天把削去皮的橙子用開水燙熱後進食的習慣,廣州話口語將削皮叫做「批皮」,被「批」去皮的橙子表面是不規則的圓形。廣州過去民間也有用竹篾紮成「批」了皮的橙子形狀的花燈,俗稱「批皮橙」。粵劇武打中這個技巧的運動軌跡成不規則的圓形,故戲班藝人稱之為「批皮橙」。 臺步 表演術語。
-
粵劇娃教你認清「五大行當、十大角色」
▼粵劇,又稱「大戲」或「廣東大戲」,是嶺南最大的劇種,主要流傳於粵、港、澳,以及東南亞、美洲、澳洲等華僑聚居地。2009年,粵劇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粵劇根據戲劇人物的不同性別、年齡、身份、性格等特徵,將角色分為不同的表演行當。
-
腳色與行當
戲曲將所有戲劇人物按表演特徵歸類為生、旦、淨、末、醜等,並稱其為腳色,演員按腳色歸為不同行當。各腳色的演員都要司職扮演無數的角色。腳色行當的分類原則是美學的而不是社會學、生物學的,各類腳色稱謂的來源未可確定,但腳色行當的劃分,有一個隨表演藝術水平提升而日益細化的過程。戲曲表演者在腳色行當的基礎上,表現人物的多樣性,腳色行當與人物形象的關係最典型地說明了戲曲表演藝術的特徵。
-
從「腳色」到「角色」:論文明戲的蛻變
[1]所謂「舊戲的成分」便是類型化腳色的劃分,歐陽予倩指出,「角色分派也有人看作是文明戲的特點之一」[2],文明戲演員朱雙雲也在《新劇史》《初期職業話劇史料》等著作中將演員「分門別派」。所以當代學者田本相先生在談論文明戲與傳統戲劇的關係時指出,「演員按角色分派別……這些也是傳統戲曲的遺留物」[3],王鳳霞先生也認為文明戲「顯然受到了戲曲行當分類的影響」[4]。
-
【粵劇小百科】(327)駱津、徐若呆
中國粵劇網他還長期從事粵劇唱腔、音樂設計,設計過數十個戲中的唱段,能大膽進行革新、創新。如為現代粵劇《家》設計的唱腔獲全國現代戲優秀唱腔獎,《情探》的唱腔設計也有較高水平。他還創作山歌、方言歌與廣東音樂,如《荔湖春曉》《僑光曲》《鼎湖春光》《山村早晨》等。他擅長多種樂器演奏,尤以小提琴演奏聞名,其獨創的演奏技巧具濃鬱粵樂味。
-
粵劇角色由來
」南戲的「醜」與北雜劇的「副淨」 相近,通常扮演劇中次要角色,以插科打諢、滑稽調笑為主。京劇醜行按角色表演技能特點分為文丑和武丑兩大類。崑劇的醜行以戲中人物忠與奸、善與惡的性格特點,分為小丑與副醜兩種類型。傳統粵劇的醜行按劇中角色的性別劃分為男醜和女丑。
-
【粵劇小百科】(304)關德興、華嘉
關德興喜看粵劇,尤其神往《武松打虎》《嶽母刺字》中的英雄形象。13歲到新加坡牛車水入戲行,師從小武新北,一年後入祝華年班演戲。有一次,當紅武生靚就因事不能演出,班主要關德興救場,他的演出幾可亂真,大受觀眾歡迎,從此他取「新靚就」為藝名。關德興(圖片來源網絡) 關德興一生愛國愛鄉,熱心社會公益事業。
-
汪燕潔 | 「腳色」源流考
到了崑曲中,「家門」成為行當的同義詞,吳新雷主編《中國昆劇大辭典》(2002:565)列有「角色家門」條,「專指劇中腳色(角色)的門類,昆劇稱為『家門』,古稱『部色』。近代昆劇的角色家門分生、旦、淨、末、醜五大類,派生二十個基本的細家門……昆劇角色家門的內涵十分豐富,它的分類除了主觀審美意識外,大致以角色的性別、年齡、身份、地位、性格、氣質等諸因素逐步完善發展而形成。」
-
八和會館與粵劇的興衰
八和會館是當時廣東全省粵劇行業的中心機構和藝人的集中地,八和會館的建立是粵劇由中落走向中興的標誌,在粵劇發展史上起著裡程碑的重大作用。清政府殘酷鎮壓了這次起義並遷怒廣大粵劇藝人,下令解散粵劇戲班,把佛山瓊花會館夷為平地,捕殺大批藝人並禁演粵劇,粵劇劇目書典也遭到焚毀。這是粵劇所遭到的一次空前浩劫。此後,粵劇藝人生計艱難,有的隱姓埋名,遠遁窮鄉僻壤求生,有的遠走南洋、美洲,有的到外江班客串演出,有的假託京劇而偷演粵劇,整個粵劇面臨瀕滅的危險。
-
粵劇節走進華工,馮漢華帶你走進粵劇面譜藝術的「百花深處」
11月17日至25日,廣州迎來第八屆羊城粵劇節(原羊城國際粵劇節),期間,海內外粵劇工作者及愛好者齊聚廣州進行粵劇藝術的交流、切磋。羊城粵劇節自1990年開始舉辦,已成功舉辦七屆,是國內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影響最廣、最具權威性的粵劇文化交流品牌。在海外華人華僑的眼中,粵劇代表了家鄉,是他們與祖國溝通的重要紐帶之一。
-
評彈「腳色」談
評彈「腳色」談 吳宗錫 關於評彈的表演手段,過去一般只提「說噱彈唱」四字,而其「腳色」表演,就包括在「說」裡面了。這可能是因為評彈原本只是表敘、沒有腳色的緣故。後來,評彈有了人物語言的「代言」,「代言」又進一步發展為「起腳色」。
-
【粵劇小百科】(196)黃巢面、馬騮面、楊志面、雷公面、鍾無豔面、陶三春面、李克用面、蔣乾麵
該面譜是個頗具傳統粵劇特色的五色面:額用黃色,兩頰用綠色,眼窩用黑色,眉、嘴都用紅色,最後用白色套邊。面譜的圖形特徵是特別把嘴部進行誇張勾畫,看似鷹嘴,嘴角畫火焰紋,臉勾一個上寬下尖的雷公鑿,以點示人物的身份。這是以形取意的表現技法。粵劇凡有雷神出現,都要按此開雷公面。例如粵劇傳統例戲《玉皇登殿》的雷神,《封神榜》的雷震子,《三十六路風塵》的李元霸,據傳說是雷神下凡,這些角色都開雷公面。
-
【粵劇小百科】(298)馮鏡華、半日安、葉弗弱
中國粵劇網20世紀20年代初,他參加樂樂樂劇社,其時盛行粵劇改良運動,他與伊秋水、林坤山等被譽為「新劇巨子」。20年代至40年代,葉弗弱先後在大羅天、覺先聲、萬年青、義擎天、大龍鳳等粵劇團擔任正印醜生,與薛覺先、白駒榮、靚少鳳、千裡駒、白玉堂、馮少俠、秦小梨等同臺演出《璇宮豔史》《三伯爵》《七十二銅城》《燕歸人未歸》等劇目。他以官衣醜戲見長,成名劇目是在《十萬童屍》中飾演屠岸賈。
-
戲曲的腳色與行當
戲曲的腳色與行當中國古典戲曲把劇中人物稱為腳色,也寫作「角色」。
-
有種上海人叫「腳色」
戲班那時都是「幕表戲」,沒有劇本,只有份情節提綱貼在後臺,演員根據角色的情節要求,登臺臨場發揮。因為沒有劇本的約束,演員會添加噱頭,博取觀眾的彩頭。「幕表戲」王無能一上場,總是操用各地方言以及洋涇浜英語,演唱各種戲曲曲調,並用口技模仿各種聲音,插科打諢各種吆喝,經常能博得滿堂喝彩。
-
【粵劇小百科】(261)八面威、打盔、額仔、七星額、鳳冠、宮額、相貂、紗帽
點擊上方「中國粵劇網」藍色字可加關注
-
【粵劇小百科】(234)塵拂、羅傘、牙笏、文房四寶、書柬、驚堂木
多為戲中佛門、道家的子弟和神仙等角色執拿,還有皇宮中的太監和邪魔外道懂妖法之人,都將塵拂作為他們在戲中的身份象徵。除了象徵意義外,它還可以作為演員舞蹈、武打的輔助道具使用。如《寶蓮燈》的靈芝,就用塵拂與天兵天將開打;傳統粵劇《陳姑追舟》中,陳妙嫦也用塵拂表演舞蹈身段。 羅傘 道具。京劇稱「遮陽」。
-
【粵劇小百科】(30)樂器、弓口、二弦、竹提琴、高胡
粵劇常用的演奏樂器,多在吸收我國各地民族民間樂器的基礎上加以粵化而成。明末清初,戲班使用的樂器就有嗩吶、橫簫、三弦、月琴、二弦、竹提琴等管弦樂器七八種。之後加上揚琴、長筒、短筒、琵琶及由粵籍樂師創製的高胡等。 20世紀20年代初,由於外來文化的影響,粵劇開始吸收某些西洋樂器,如小提琴、班祖(六弦琴)、曼陀林、賽羅風(木琴)和吉他、色士風(薩克斯管)、吐林必(小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