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至25日,廣州迎來第八屆羊城粵劇節(原羊城國際粵劇節),期間,海內外粵劇工作者及愛好者齊聚廣州進行粵劇藝術的交流、切磋。羊城粵劇節自1990年開始舉辦,已成功舉辦七屆,是國內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影響最廣、最具權威性的粵劇文化交流品牌。在海外華人華僑的眼中,粵劇代表了家鄉,是他們與祖國溝通的重要紐帶之一。粵劇可謂溝通海內外炎黃子孫的知音語言與文化使者,團結和凝聚著歸僑和僑眷的親情鄉情。
11月23日晚19:00,粵劇節走進華南理工大學,組委會特別邀請到紅線女藝術中心演出和培訓部部長、華南理工大學「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廣東粵劇藝術傳承基地」特聘教師馮漢華作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粵劇知識講座——《粉墨青紅 塗心於面——粵劇面譜知識漫談》,華南理工大學眾多師生到場聆聽學習。
本次講座由中國戲劇家協會指導,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廣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廣州市振興粵劇基金會主辦,廣州粵劇院、紅線女藝術中心、華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廣東粵劇藝術傳承基地」共同承辦
早在2017年,華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創建「廣東粵劇藝術傳承基地」,並正式與粵劇節承辦單位廣州粵劇院共建教學實習基地,共同推動粵劇藝術的保護、傳承和推廣。2018年,該基地被教育部選為「第一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2017年至今,廣州粵劇院連續4年每周派出優秀演職員前往華南理工大學教授相關專業課程。在專業老師們的指導下,華工學子們從粵劇唱腔到表演身段,從民樂演奏到粵劇鑼鼓,逐漸走近、深入學習粵劇藝術。23日晚的講座中,馮漢華老師從「面譜」這一獨特粵劇化妝藝術引領師生們走進粵劇藝術的「百花深處」。
講座上,馮漢華老師以精煉的語言,先是深入淺出地介紹了中國戲曲臉譜的歷史演變、藝術特色,通過中西方戲劇表演的比較,更清晰地展示出戲曲臉譜獨特的表現風格。而後,馮漢華老師又通過粵劇面譜的定義、溯源、分類;開面的法則和方法;粵劇面譜的特色;粵劇面譜與京劇臉譜對比;粵劇花臉行當的表演,以及他個人早期創作孫悟空面譜的創作理念等方面,深入介紹粵劇面譜的藝術特色。值得一提的是,馮漢華老師還現場展示了多幅其親手描繪的粵劇面譜。面譜畫面精緻,筆觸細膩,可謂 「工細心巧神韻來」。
據馮漢華老師介紹,粵劇面譜是圖案化的性格化妝,是歷代藝人長期創造,採用裝飾、誇張、象徵的手法來塑造舞臺人物的化妝造型藝術。粵劇面譜鮮明地表現了舞臺人物的面貌,不但可以揭示出人物的類型、性格、品質、年齡等綜合特徵,還可以用線條、顏色、圖案表現舞臺人物的喜、怒、哀、樂,粉墨青紅,塗心於面。粵劇面譜具有強烈的儀式感,是粵劇的象徵。
在漫長的時光中,粵劇面譜隨著粵劇的孕育成熟,逐漸形成,並以譜式的方式相對固定下來。粵劇面譜以誇張的色彩和線條來改變演員的本來面貌,一般用來表現粵劇表演行當中的淨、外、醜和少數旦腳、生腳、雜腳所扮演的各種人物。按顏色分類,可分為黑面、白面、紅面、金面、五色面等,按圖形分類,可分為三塊瓦、碎面、六分面、象形面、陰陽面等,按行當分,可分為大淨面譜、大花面面譜、二花面面譜、醜腳面、旦腳面譜等。在開面技法特色上,採用了洗筆、噴粉、燈蕊草點鬍鬚、墨用烏煙鉛粉等。粵劇面譜的特色風格表現為:粗獷野氣、色彩斑斕、瑰麗雄奇。
粵劇面譜不僅有獨立的審美意義和欣賞價值,它還與舞蹈化的身段動作、音樂化的念白和演唱緊密結合,是粵劇表演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馮漢華老師主講的《粉墨青紅 塗心於面——粵劇面譜知識漫談》講座,進一步加深華工師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嶺南本土文化的認知和理解,讓他們充分感受到粵劇的藝術魅力。
購票方式:
1.中演票務通網站
http://m.t3.com.cn/s?kw=%E7%B2%A4%E5%89%A7
2.南方劇院售票處
微信號 :gzyjy1953
新浪微博:@廣州粵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