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中國粵劇網」藍色字可加關注
從藝六十多年的梧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南派把子」和「粵劇臉譜」傳承人——張福偉,如今已經七十五歲,退休十多年了。然而退休之後的他,不但退而不休,還給自己安排了三件工作,其中一件就是挖掘、整理、創作粵劇面譜,希望使更多人了解粵劇面譜,喜歡粵劇面譜,喜歡粵劇。
張福偉十二歲開始跟隨師父易日洪學習表演花面行當,隨後轉益多師,一直致力於把具有嶺南特色的粵劇面譜傳承下去。
張福偉為粵劇博物館畫在箥箕裡的粵劇面譜
憑藉著多年來對粵劇面譜的理解,張福偉熟知粵劇面譜的內涵,但他希望更準確地整理和繪製粵劇面譜,並且標註好解釋。如何做到呢?張福偉本著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只要一有空就往新華書店去,通讀《三國演義》《楊家將》《隋唐傳》等書。經過張福偉反覆揣摩,張福偉總結粵劇面譜主要來源於兄弟劇種之間的互相借鑑、民間傳說、說書藝人及小說作者的描述人物的諢名和綽號。
以往演出,張福偉都是在面上畫面譜的,然而,要把粵劇面譜繪畫在紙上,要選用什麼的紙質,如何畫,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張福偉虛心請教畫家、美協主席和劇團美工,加上自己對粵劇面譜的理解,終於掌握了如何在紙上繪畫粵劇面譜的技巧。
2007年,張福偉結識了時任廣州粵藝發展中心主任的張力田,並接受張主任的邀請,主筆、繪畫《粵劇臉譜譜式選集》(粵劇把臉譜稱為面譜)。張福偉經過三年多的釆訪、挖掘、整理,繪製了200多個粵劇面譜,寫下了4萬多字的面譜人物介紹和面譜分析。就張飛這個人物,張福偉便挖掘、整理了四個不同的粵劇面譜。四個張飛面譜雖然都是以「三塊瓦」型出現,主色調是黑色,但各有特色。傳統譜式的張飛,眼與額頭上連著的「掛牌」,代表張飛豹頭環眼,主要表現「猛張飛」,易日洪認為張飛性情火爆猛烈,所以在額頭上畫了一把火。吳粉超在演出《張飛審瓜》時,演繹的是有勇有謀,詼諧調皮的張飛,所以設計的張飛面譜則簡化了「豬鼻雲」,再加上飛起的牛角,面龐用粉紅色。譚志基在演出《夜戰馬超》時,借鑑京劇,來了個「京粵」結合,一改以往粵劇張飛掛短鬚的形象,改掛長鬚。再說程咬金,京劇是以大花臉表現其綠林好漢的身份,而粵劇表現他則是風趣幽默的一面,是以醜生應工,表演不同,行當不同,面譜也不同……
張福偉挖掘整理的粵劇王僚花面影像
《粵劇臉譜譜式選集》以其歷史性、知識性和觀賞性於在2010年10月21日在廣州發行,這只是張福偉與粵劇面譜的其中一步。接著,張福偉粵劇面譜、花面人物肖像作品展在2011年至2017年之間,先後在梧州、廣州、東莞、澳門等地展覽,光在廣州就展覽過四次,每次都獲得眾多遊客的青睞。現在粵劇藝術博物館和東莞市粵劇曲藝文化館都長期展出張福偉繪畫的粵劇面譜。
張福偉粵劇面譜、花面人物肖像作品展在東莞粵劇曲藝文化館展出
張福偉至今一共收了八位徒弟,分別是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在深圳教臉譜繪製的彭芳,廣州粵劇院的郭素青,東莞道滘的一位畫家,東莞石排幼兒園的一位美術老師,還有四位都來自梧州,其中三位是學校的美術老師,一位是從小便跟隨他畫面譜,現在已經讀大學三年級的孫子。
讓後人清楚粵劇花面行當除了清晰如何化妝外,還要讓後人知道花面人物應該戴什麼盔頭,穿什麼服裝,掛什麼髯口。為此,從2018年開始張福偉與東莞市道滘鎮文廣中心主任葉建波主任合作拍攝粵劇花面人物肖像作品《粵劇花面影像》,有望於今年出版。
張福偉還有一個設想,就是把粵劇面譜結合現代人的喜好,把粵劇面譜印在撲克、摺扇、魔方,箥箕上……既可讓人們欣賞粵劇面譜的魅力,又可以搞活市場經濟。
張福偉對筆者說,為了更好地傳承,把傳統粵劇面譜挖掘、整理、繪畫,讓後人從中進行改革創新,他樂在其中。讓粵劇這顆「南國紅豆」這個「寶藏」代代傳承是他最大的願望。衷心祝願象張福偉這些老藝術家們身壯力健,繼續為粵劇盡力!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中國粵劇網為推廣粵劇,以予刊載,特此聲明。
(文章部分內容引用發表於廣東文藝文章《獨具魅力的粵劇臉譜》。本文所有圖片均由張福偉老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