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偉與他的粵劇面譜世界

2021-02-19 中國粵劇網

點擊上方「中國粵劇網」藍色字可加關注

      從藝六十多年的梧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南派把子」和「粵劇臉譜」傳承人——張福偉,如今已經七十五歲,退休十多年了。然而退休之後的他,不但退而不休,還給自己安排了三件工作,其中一件就是挖掘、整理、創作粵劇面譜,希望使更多人了解粵劇面譜,喜歡粵劇面譜,喜歡粵劇。     
      張福偉十二歲開始跟隨師父易日洪學習表演花面行當,隨後轉益多師,一直致力於把具有嶺南特色的粵劇面譜傳承下去。   

   
張福偉為粵劇博物館畫在箥箕裡的粵劇面譜

      憑藉著多年來對粵劇面譜的理解,張福偉熟知粵劇面譜的內涵,但他希望更準確地整理和繪製粵劇面譜,並且標註好解釋。如何做到呢?張福偉本著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只要一有空就往新華書店去,通讀《三國演義》《楊家將》《隋唐傳》等書。經過張福偉反覆揣摩,張福偉總結粵劇面譜主要來源於兄弟劇種之間的互相借鑑、民間傳說、說書藝人及小說作者的描述人物的諢名和綽號。       
      以往演出,張福偉都是在面上畫面譜的,然而,要把粵劇面譜繪畫在紙上,要選用什麼的紙質,如何畫,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張福偉虛心請教畫家、美協主席和劇團美工,加上自己對粵劇面譜的理解,終於掌握了如何在紙上繪畫粵劇面譜的技巧。       
      2007年,張福偉結識了時任廣州粵藝發展中心主任的張力田,並接受張主任的邀請,主筆、繪畫《粵劇臉譜譜式選集》(粵劇把臉譜稱為面譜)。張福偉經過三年多的釆訪、挖掘、整理,繪製了200多個粵劇面譜,寫下了4萬多字的面譜人物介紹和面譜分析。就張飛這個人物,張福偉便挖掘、整理了四個不同的粵劇面譜。四個張飛面譜雖然都是以「三塊瓦」型出現,主色調是黑色,但各有特色。傳統譜式的張飛,眼與額頭上連著的「掛牌」,代表張飛豹頭環眼,主要表現「猛張飛」,易日洪認為張飛性情火爆猛烈,所以在額頭上畫了一把火。吳粉超在演出《張飛審瓜》時,演繹的是有勇有謀,詼諧調皮的張飛,所以設計的張飛面譜則簡化了「豬鼻雲」,再加上飛起的牛角,面龐用粉紅色。譚志基在演出《夜戰馬超》時,借鑑京劇,來了個「京粵」結合,一改以往粵劇張飛掛短鬚的形象,改掛長鬚。再說程咬金,京劇是以大花臉表現其綠林好漢的身份,而粵劇表現他則是風趣幽默的一面,是以醜生應工,表演不同,行當不同,面譜也不同……     


張福偉挖掘整理的粵劇王僚花面影像

      《粵劇臉譜譜式選集》以其歷史性、知識性和觀賞性於在2010年10月21日在廣州發行,這只是張福偉與粵劇面譜的其中一步。接著,張福偉粵劇面譜、花面人物肖像作品展在2011年至2017年之間,先後在梧州、廣州、東莞、澳門等地展覽,光在廣州就展覽過四次,每次都獲得眾多遊客的青睞。現在粵劇藝術博物館和東莞市粵劇曲藝文化館都長期展出張福偉繪畫的粵劇面譜。       


張福偉粵劇面譜、花面人物肖像作品展在東莞粵劇曲藝文化館展出

      張福偉至今一共收了八位徒弟,分別是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在深圳教臉譜繪製的彭芳,廣州粵劇院的郭素青,東莞道滘的一位畫家,東莞石排幼兒園的一位美術老師,還有四位都來自梧州,其中三位是學校的美術老師,一位是從小便跟隨他畫面譜,現在已經讀大學三年級的孫子。       
讓後人清楚粵劇花面行當除了清晰如何化妝外,還要讓後人知道花面人物應該戴什麼盔頭,穿什麼服裝,掛什麼髯口。為此,從2018年開始張福偉與東莞市道滘鎮文廣中心主任葉建波主任合作拍攝粵劇花面人物肖像作品《粵劇花面影像》,有望於今年出版。     
      張福偉還有一個設想,就是把粵劇面譜結合現代人的喜好,把粵劇面譜印在撲克、摺扇、魔方,箥箕上……既可讓人們欣賞粵劇面譜的魅力,又可以搞活市場經濟。
      張福偉對筆者說,為了更好地傳承,把傳統粵劇面譜挖掘、整理、繪畫,讓後人從中進行改革創新,他樂在其中。讓粵劇這顆「南國紅豆」這個「寶藏」代代傳承是他最大的願望。衷心祝願象張福偉這些老藝術家們身壯力健,繼續為粵劇盡力!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中國粵劇網為推廣粵劇,以予刊載,特此聲明。
      (文章部分內容引用發表於廣東文藝文章《獨具魅力的粵劇臉譜》。本文所有圖片均由張福偉老師提供)

相關焦點

  • 細說粵劇臉譜
    粵劇過去稱為大戲 ,花臉化妝稱為開面 ,也就是「別開生面 」。你 多畫一點 ,他少畫一點 ,還沒有譜 ,靠的是師徒相授。1963年 ,廣東省劇協搜集、繪編了 《粵劇臉譜集》,才有粵劇臉譜。粵劇臉譜是 粵劇藝術家 根據對各種人物的理解 ,用比較固定的圖案和色彩做臉部化妝 ,確定每個人物所特有的臉部造型圖式。
  • 【粵劇小百科】(196)黃巢面、馬騮面、楊志面、雷公面、鍾無豔面、陶三春面、李克用面、蔣乾麵
    黃巢是晚唐時期山東農民起義軍首領,過去正史說他是「殺人不眨眼的兇悍反賊」;野史則說他是「天上煞星下凡,遺禍人間」,把他描畫成「一字紅眉三金錢,暴牙露齒兩面紅」的恐怖模樣。傳統粵劇的黃巢面,基本就是按這樣的傳說去勾畫黃巢形象的。它屬於五色面類型由紅、黑、白、藍、灰等顏色組成。色彩、圖案樣式設計,均具明顯的傳統粵劇面譜特色。
  • 「粵音繞梁」非遺專列走進梅花獎得主吳非凡老師的粵劇世界
    大洋網訊 11月25日,「傳廣府文化·承非遺瑰寶」的第一班非遺列車正式發車,十幾名小朋友在家長的陪同下來到廣東粵劇博物館,跟隨中國戲劇梅花獎、上海白玉蘭獎獲得者——吳非凡老師學習廣府文化瑰寶粵劇的知識、品析粵劇獨韻、了解粵劇妝面及行頭。
  • 粵劇節走進華工,馮漢華帶你走進粵劇面譜藝術的「百花深處」
    11月17日至25日,廣州迎來第八屆羊城粵劇節(原羊城國際粵劇節),期間,海內外粵劇工作者及愛好者齊聚廣州進行粵劇藝術的交流、切磋。羊城粵劇節自1990年開始舉辦,已成功舉辦七屆,是國內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影響最廣、最具權威性的粵劇文化交流品牌。在海外華人華僑的眼中,粵劇代表了家鄉,是他們與祖國溝通的重要紐帶之一。
  • 粵彩大南 粵劇面譜「最」驚豔
    6月11日,作為第七屆羊城國際粵劇節系列活動之一的「織夢嶺南·遊園驚豔」粵劇專題活動在粵劇藝術博物館舉辦,大南路小學的師生也參與其中
  • 《世界計劃彩色舞臺feat. 初音未來》把歌詞用譜面文字化
    由SEGA 與誕生初音的Crypton,以及Craft Egg 的子公司Colorful Palette 三方聯合製作的最新手機節奏遊戲《世界計劃彩色舞臺feat. 初音未來》在昨(6)日發布的新曲中,被玩家發現了製作團隊在遊戲中的細微巧思。
  • 粵劇常用傳統鑼鼓集
    傳統粵劇鑼鼓,是粵劇、粵曲音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需求,課堂式教學與舞臺實踐的發展過程中,希望準確地、有效地傳承傳統粵劇鑼鼓演奏和使用更顯得必要性,也正是本書出版的主要目的。本書在過去鑼鼓譜的基礎上,分列為「鼓譜、板鼓竹法譜、鑼譜、鑔譜」,其中鼓譜就傳統粵劇鑼鼓記譜,可以唸讀出來,其餘聲部則是單獨分列記譜,同時說明各鑼鼓的用途與速度。
  • 粵劇
    隨著廣府人徙居海外開枝散葉,粵劇也變成了世界上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可謂有華人的地方必有粵劇。   我們敬愛的周總理說過「崑曲是江南的蘭花,粵劇是南國的紅豆」,把粵劇與中國最古老的崑劇相提並論,給予高度的評價和讚揚,從此,「南國紅豆」成為粵劇的美稱。粵劇不但深受廣東人喜愛,而且深受雲、桂人民和港澳同胞以及海外華人的喜愛,是中國最先走向世界的劇種,可見其魅力四射。
  • 【粵劇】幕後人物
    多年來,劇本寫了不少,如《血淚仇》《闖王進京》《笑面》《歡迎你入社》以及與楊子靜合作的《紅樓二尤》等都是較好的。除寫劇外,他還寫了不少粵曲,如《羅崗香雪》《瀟湘聽雨》《歷劫鴛鴦》《孤膽英雄陳德生》等。《羅崗香雪》還灌了唱片,在國內外發行,是1961年電臺《歌唱羊城新八景》的優秀節目中的一個。
  • 這麼美的粵劇頭飾,竟然出自人手?——粵劇頭飾手藝人寧靜的故事
    粵劇是廣東傳統戲曲之一,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們這就帶大家走進粵劇的後臺,了解粵劇演出的背後,這位堅持用自己的手藝去製作的粵劇頭飾手藝人——寧靜的故事。      在香港粵劇行內有一位來自佛山的粵劇頭飾手藝人,她經常出現在戲班後臺,專注地看著「衣箱」為粵劇演員裝身。
  • 走近「粵劇廣府華彩車陂展演」 帶你深入後臺揭秘粵劇化妝過程
    點擊上方「中國粵劇網」藍色字可加關注 生活在廣東的人,對粵劇一定不陌生。
  • 從粵劇到香港電影
    粵劇一直是活的戲曲,從清朝到現在,沒有中斷,不斷發展,從市井生活中吸取養分。       粵劇非常通俗。在唱腔上多為平喉(真聲),因此普通觀眾容易模仿,哼唱朗朗上口。粵曲字多腔少,節奏極快,音樂歡快,給人一種搞笑的感覺。
  • 粵劇角色由來
    「醜」的名稱最早見於宋、元南戲,據徐渭《南詞敘錄》說:「以墨粉塗面,其形甚醜,今省文作醜。」南戲的「醜」與北雜劇的「副淨」 相近,通常扮演劇中次要角色,以插科打諢、滑稽調笑為主。京劇醜行按角色表演技能特點分為文丑和武丑兩大類。崑劇的醜行以戲中人物忠與奸、善與惡的性格特點,分為小丑與副醜兩種類型。傳統粵劇的醜行按劇中角色的性別劃分為男醜和女丑。
  • 薛覺先:享有「萬能老倌」等美譽的他曾大刀闊斧改革粵劇
    第二年,19歲的薛覺先被有「花旦王」之稱的千裡駒一眼相中,轉至名班,日演丑角,夜演小生, 粵劇大佬們不得不對這位年輕仔刮目相看,加之他文武生擅長,又兼醜生、小武、反串花旦,被戲迷贊為「粵劇伶王」、「萬能泰鬥」 ,薛覺先聲名大噪。
  • 傳統粵劇臉譜鑑賞(一)
    點擊上方「中國粵劇網」藍色字可加關注 粵劇習慣將演員的面部化妝稱為「妝身」。
  • 新時代譜就新粵歌
    用一首歌、百來字的篇幅展現有數百年歷史的世界級非遺粵劇的風採神韻,難度很大。但蘇虎依然舉重若輕,把三個維度的對照融入一首小調之中:將粵劇的幾百年歷史與改革開放以來的創新發展相互映照——「繞梁嫋嫋千年」「南國紅豆新枝繁榮豔」;將粵劇人個人的追求融入國家的發展之中——「一展百年芳華,共創美好新天」;將粵劇人的基層採風慰問演出與時代發展主題融為一體——「上舞臺下田園,樂此不疲」「新的時代新徵程,傳承粵韻譜新篇」。
  • ▷織夢嶺南,遊園驚豔,名畫家進校園畫粵劇面譜好過癮!
    作為該活動前奏曲之「名畫家筆墨傳神進校園,與學生同畫粵劇臉譜」,於5月26日分別在大南路小學、長堤真光中學舉行,它以傳統粵劇臉譜的形式,在畫家與小畫家共同創作的過程中,讓粵劇藝術在教育傳承中得以展現。▲ 點擊音頻,鄧兆萍、鄧小玲老師分享舉辦本次活動的感受  曲目欣賞:《雙飛燕》由大南路小學學生和著名粵劇花旦曾小敏演唱
  • 粵劇化妝竟是這樣!連彩妝達人也為之驚嘆的幕後揭秘
    讓我們一起走進「她」的世界去看看。提到「粵劇」,你腦海中會浮現出什麼?紅線女,唱念做打,或是傳統器樂?因為唱腔唱詞難懂,就難以愛上?NO!NO!NO!粵劇,可絕不僅僅是這些!對於「淨」(二花面)和「外」(大花面)的化妝,行內稱呼為「開面」。先用白色顏料描畫底妝,再根據固定規範的面譜圖形,按程式技法在自己面上勾畫。
  • 【粵劇小百科】(98)表演行當、腳色、角色、包頭、臺柱
    粵劇表演行當的發展經歷是從簡到繁,最初只有末、旦、淨三大類,逐步衍生到十大行當。行當藝術是與戲曲藝術類型化的總體表現特徵相適應的。近代戲曲表演藝術呈現出向人物個性化靠攏的趨勢,因而行當又由繁入簡了,各地方劇種大都以「生、旦、淨、末、醜」 為基本類型。粵劇早期曾有過末、淨、生、旦、醜、外、小、貼、夫、雜等十大行當。
  • 出生於廣東順德的香港愛國藝人羅家英,他同樣為粵劇事業奮鬥終身
    羅家英於1946年9月22日生在廣東順德一個粵劇世家,1949年,3歲的羅家英跟隨家人移居香港。他的父親羅家權(羅仕幹)號稱「生紂王」,四伯父羅家樹為「打鑼王」,而堂兄羅家寶則是粵劇「蝦腔」藝術流派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