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粵劇 | 角色扮演新玩法,輕鬆get!
跟著小志來學習,每周發掘新潮盞鬼的粵劇文化吧!現在的年輕小哥哥小姐姐都流行玩角色扮演(潮稱Cosplay),就是大家會組個Group買一堆奇裝異服定期扮演各種角色來爭奇鬥豔,順便擺上朋友圈互相點讚,日韓歐美的角色可能很常見,不過這種角色扮演的新玩法可能只有廣東人才能輕鬆Get啦~
-
【粵劇小百科】(98)表演行當、腳色、角色、包頭、臺柱
在傳統粵劇演出中,戲班對表演行當扮演角色有嚴格的規定,演員按事前約定應工的行當後就不能隨意更改或僭越,否則就被認為是破壞了行規,必須受到懲罰,最重者可被革除出戲行。在戲中,如果角色的年齡跨度大、由少年演到老年,那就要由不同的表演行當負責不同年齡段的角色。例如穆桂英一角,在《穆桂英下山》中是青年女子,就由貼旦(或花旦)扮演;到《楊門女將》時,人已到中年,則改由正旦(或青衣)扮演。
-
演繹粵劇精彩角色 傳承羊城古韻文化
惟妙惟肖演繹粵劇角色 嬌俏的彩旦、端莊的花旦、英俊的小生、威武的將軍、滑稽的九品芝麻官……舞臺上,同學們身穿粵劇戲服、畫著濃妝,在簡短的幾個臺步和動作中,演繹出相應角色的特點。 任勞任怨參與訓練 訓練時間只有短短的11天,但是參與表演的人數多達29人,而且其中有一半左右是對粵劇沒有認識的「臨時演員」,為什麼最終能在短短六分鐘裡像模像樣地呈現出粵劇角色的特點?「因為無論是學校,還是我們老師、同學都一心想做好這件事,為粵劇文化傳承付出自己的努力。」曾老師說。
-
粵劇小品《風水畫》麥嘉、胡涓涓
由於勤奮好學,她在走進劇院不長的時間裡,便在不少戲中擔任主要角色:如在《三拜堂》中演相府千金畢如花,《美人魚》中演靈芝仙姑,《漢宮一覺長生夢》中演趙姨妤。繼後在《西施》中飾鄭旦,《宋皇告狀》中飾莊素裙,《黑獄斷腸歌》中飾柳影荷等等,這些角色均受到了觀眾的好評。同時,她很注意不斷開拓自己的戲路,樂於刻劃多種類型、性格各異的人物。
-
【粵劇小百科】(122)原班十三項角色、六柱制
清同治十年(1871)清廷默許粵劇解禁後,粵劇的行會組織吉慶花所制定班規甚嚴,其中規定戲班定員144人以上的方稱大班,不足的稱半班。演員根據各自行當的專項特點去表演,不能「食過界」,即演忠的不能去演奸,無須的不能演有須。如違反此規,則要送忠義堂「坐紅凳」,負「奪他人位」的責任,並連帶處分其師傅,嚴重者革除會籍,使其終身不能再搭班演戲。當時立「原班十三項角色」,以作為表演行當的界定標準。
-
「潘金蓮」「刁蠻公主」……粵劇名家崔玉梅把這些角色演活了!
「潘金蓮」「刁蠻公主」……粵劇名家崔玉梅把這些角色演活了!本期的主打名家為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崔玉梅,青年文武生陳振江、梁文超,青年花旦柯超杏、陳美娟,資深粵劇演員梁玉城等眾多演員參與演出。「粵韻廣州塔---名家周末大舞臺」是國家非遺點亮夜間經濟的成功嘗試,也是向世界宣傳嶺南文化的重要窗口,更是實現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完美融合的文化旅遊品牌。
-
粵劇娃教你認清「五大行當、十大角色」
▼粵劇,又稱「大戲」或「廣東大戲」,是嶺南最大的劇種,主要流傳於粵、港、澳,以及東南亞、美洲、澳洲等華僑聚居地。2009年,粵劇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粵劇根據戲劇人物的不同性別、年齡、身份、性格等特徵,將角色分為不同的表演行當。
-
粵劇
最初粵劇的角色行當為末、生、旦、淨、醜、外、小、夫、貼、雜10大行,後來簡化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醜生、武生。 粵劇的表演粗獷、質樸。好的演員一般都具有耍筋鬥、滑索、踩躋、運眼、甩髮、髯口等絕活。 粵劇的傳統劇目,早期有「江湖十八本」。清同治年間,又有《西河會》、《雙結緣》、《雪重冤》等所謂「新江湖十八本」。
-
2017年粵劇華光師傅寶誕巡遊慶典
以前每年的華光師父(粵劇戲神)誕辰,粵劇藝人都會抬著華光師父的神像巡遊。而載著神像的依仗被成為「鑾輿」,抬此鑾輿的任務,按行內規定,必須由龍虎師父擔任,故此把龍虎武師的群眾性行會組織稱作「鑾輿堂」。這就是廣東粵劇鑾輿堂得名的由來。
-
細說粵劇臉譜
粵劇過去稱為大戲 ,花臉化妝稱為開面 ,也就是「別開生面 」。你 多畫一點 ,他少畫一點 ,還沒有譜 ,靠的是師徒相授。1963年 ,廣東省劇協搜集、繪編了 《粵劇臉譜集》,才有粵劇臉譜。粵劇臉譜是 粵劇藝術家 根據對各種人物的理解 ,用比較固定的圖案和色彩做臉部化妝 ,確定每個人物所特有的臉部造型圖式。
-
粵劇《八和會館》給當代人的啟迪
鄺新華和他所帶領的八和會館,形成了獨特的「八和精神」,不僅是粵劇藝術傳承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也為嶺南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相信廣東粵劇院精心打造的粵劇《八和會館》,由著名編劇黃維若編劇,總導演丁凡、導演莫非,青年演員黃春強、黃嘉裕、黃新輝等人聯手合作,成為近年難得一見的南粵大戲,值得點讚。
-
粵劇表演藝術家羅家英:欣賞粵劇需要時間積澱和人生閱歷
近日,由廣東省藝術研究所主辦的「文武雙全大老倌---羅家英藝術分享會」在廣州文藝市民空間舉辦,年逾70歲的粵劇表演藝術家羅家英與現場觀眾分享其粵劇表演歷程以及跨界演藝生涯。本次活動吸引各個年齡層的粵劇愛好者,其中不乏80後、90後的年輕人,粵劇名醜生葉兆柏也來到現場助陣。
-
著名粵劇花旦陳韻紅:借力灣區建設加速粵劇融合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粵劇鼎盛時期,咪姐紅遍粵港澳。1991年,26歲的她拿下首屆文華表演獎,三年後,又憑《寶蓮燈》拿下中國戲劇界最高獎——梅花獎,成為廣東粵劇界第一個拿此雙料獎項的女演員,被譽為「連手指都懂演戲」的著名粵劇花旦。 然而,在事業如日中天之時,她卻離開舞臺十幾年,結婚生子並移居香港。2011年,她又接過廣州粵劇院的「繡球」,擔綱當家花旦,正式回歸。
-
粵劇-戲劇上的明珠!
在3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粵劇藝術湧現了無數優秀曲目,產生了無數名家大師,成為嶺南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或者「大戲」,廣東傳統戲曲之一,源自南戲,流行於嶺南等粵人聚居地。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念做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
-
經典粵劇《玉簪記》重排,粵劇名家蔣文端、林家寶聯袂出演
粵劇《玉簪記》現場劇照劇目融合當代美學藝術理念粵劇《玉簪記》根據同名崑曲改編,並在粵劇表演藝術家呂玉郎、林小群主演的粵劇原版基礎上重新修改調整。此次粵劇《玉簪記》重排,由粵劇表演藝術家林小群、粵樂名家黃壯謀任藝術顧問,資深粵劇唱腔設計崔德坤任唱腔設計,資深粵劇導師區綺珊任表演指導,國家二級編劇馮敏儀任重排劇本改編,國家二級導演塗雨錚任重排導演。
-
錄製粵劇古腔,年逾八旬粵劇名醜生葉兆柏留下寶貴財富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張霖 盛春原圖/主辦方提供近日,在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錄音棚,粵劇中國保護中心邀請粵劇名家、著名粵劇醜生、粵劇八和會館鑾輿堂榮譽主席葉兆柏錄製多個粵劇行當古老唱腔。
-
羅家寶 - 粵劇「蝦腔」創始人
代表作品:粵劇《柳毅傳書》、《袁崇煥》、《夢斷香銷四十年》、《牡丹亭》、和現代戲《山鄉風雲》、《爭兒記》、《亂世姻緣》等。藝術成就評價:首創粵劇「蝦腔」,成為當今粵劇主要唱腔流派之一。 記:在面對官生這一個您從沒演過的角色行當上,您是怎麼在表演上找到突破口的? 羅:演這個戲,我一開始努力想在人物的動作上找突破口,於是我設計了一些動作來突出人物,但後來一想,光設計動作,如果沒有動人的人物形象,那些動作就等於是空的。
-
【粵劇】幕後人物
馬師曾與楊子靜再度合作,塑造了《搜書院》中的「謝寶」、關漢卿等一個個經典角色。 楊子靜寫劇本總是精雕細琢,為一句唱詞反覆推敲。靜公注重劇本語言的文學性,講究文採和韻律,常借詩詞典故來描寫人物。粵劇導演陳酉名贊楊子靜的劇作:有時語義雙關,妙趣橫生;有時如哲理般奧妙,令人深思。
-
粵劇| 粵劇經典劇目
《帝女花》是1957年首演的一場粵劇的名稱。作者是唐滌生。
-
乘風破浪的新一代粵劇傳承者!第二季《粵劇有我地》周日晚揚帆起航!
乘風破浪的新一代粵劇傳承者!第二季《粵劇有我地》周日晚揚帆起航!第二季《粵劇有我地》將於8月9日晚19:00播出第一期節目,在接下來的四個月時間,十六位優秀青年演員將在節目中輪番亮相,讓我們一起感受新一代粵劇傳承者的閃亮風採!《粵劇有我地》——朱建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