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粵劇花旦陳韻紅:借力灣區建設加速粵劇融合

2021-02-19 廣州日報

在粵劇界,人稱「咪姐」的陳韻紅是個特別的存在。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粵劇鼎盛時期,咪姐紅遍粵港澳。1991年,26歲的她拿下首屆文華表演獎,三年後,又憑《寶蓮燈》拿下中國戲劇界最高獎——梅花獎,成為廣東粵劇界第一個拿此雙料獎項的女演員,被譽為「連手指都懂演戲」的著名粵劇花旦。

然而,在事業如日中天之時,她卻離開舞臺十幾年,結婚生子並移居香港。2011年,她又接過廣州粵劇院的「繡球」,擔綱當家花旦,正式回歸。

如今,年過半百的陳韻紅依然在粵港兩地奔波。曾浸潤香港與內地粵劇市場的陳韻紅,人生經歷折射了三地粵劇界的融合和共通。重回內地舞臺8年,陳韻紅對粵劇藝術、粵劇傳承與傳播,又有哪些新的思考?今年適逢粵港澳三地聯合將粵劇申報為世界遺產十周年,首期「人文灣區大咖說」,記者專訪陳韻紅,講述她不平靜的戲曲人生以及對三地粵劇交流的思考。

陳韻紅和搭檔黎駿聲合作《大唐胭脂》的劇照。  受訪者供圖

移居香港15年打響個人品牌

隱匿在桂花崗一片老居民樓的廣州粵劇院,是陳韻紅在廣州排演劇目的大本營。周二一大早,她按時來到劇場,與團隊排練《六國大封相》。鼓聲一起,咪姐立馬進入狀態,儘管穿著便服,只化了淡妝,但舉手投足間,穩重大氣的正印花旦神韻立馬呈現。

1995年,剛獲得梅花獎一年,陳韻紅突然離開舞臺,結婚生子並隨丈夫移居香港。當家花旦卸下華美戲服,令無數戲迷惋惜。雖然曾經離開舞臺,但她始終沒有離開粵劇。做家庭主婦的十幾年,時常看戲,偶爾客串演出。2009年,她在香港成立「粵韻紅梅個人戲劇工作室」。「當時還沒決定百分百回歸舞臺,就是子女大了,自己想做一點事情」。

陳韻紅辦工作室,從策劃、定場地,到請演員,都是自己一手一腳操持。每一場演出,她都堅持請專業演員,不計成本。陳韻紅笑言,請專業演員成本不低,但她全部自己扛,寧可自己不要報酬,

內地老搭檔丁凡,包括後起之秀曾小敏、彭慶華等,都曾被她邀請到港演出,有時還是慈善公益活動,每一場都為香港戲迷帶來美的享受。

「粵韻紅梅」的品牌逐漸在香港戲迷圈產生了影響力。原本她計劃一直在香港做自己的粵劇事業,不料2011年廣州粵劇院的一通電話又改變了她的生活軌跡。當時,廣州粵劇院需要經驗豐富的前輩帶領年輕演員,找到了陳韻紅。「人家記得我,我還挺開心,反正我是一個演員,在哪裡演都一樣」。

回歸內地舞臺跳出固有戲路

2011年,回歸闊別10多年的內地舞臺,要找回原來的感覺,陳韻紅下了一番苦功夫。她坦言,剛開始兩三年很辛苦,重新練功,慢慢恢復,粵劇多了很多新元素,都需要她重新適應。

陳韻紅的膝蓋關節因年輕時訓練受傷,落下了慣性移位的病根,至今每次演出都要綁紗布固定。有次演出時「甩臼」,她急中生智立即跪下,自行把關節忍痛移正。

陳韻紅不甘於固有戲路,勇於自我挑戰,嘗試了不少新角色。2013年,她與搭檔、梅花獎得主黎駿聲擔綱出演新編粵劇《碉樓》,這是陳韻紅第一次嘗試現代戲。劇中,她演繹了清末民初一位金山客妻子對親情的守望。「我的角色主要通過唱腔去表現人物,感染觀眾。我收穫很大,唱功也得到提升。」《碉樓》首演以來,場場爆滿,還獲得了第十四屆文華劇目獎。

前不久,在廣州粵劇院新編現代粵劇輕喜劇《清水河畔》中,陳韻紅首次出演一位雷厲風行的女企業家,令人眼前一亮。《清水河畔》的排演,又讓陳韻紅收穫頗多。經過時間與閱歷的磨練,陳韻紅認為自己到了演青衣最為成熟的時候。2016年,她舉辦從藝38年來的首個個人藝術專場,首次出演《金蓮戲叔》《宇宙鋒》和《竇娥冤之「生祭」》《活捉王魁》等劇目,表現了人物性格和演出風格迥異的青衣行當。當晚,愛徒陳韻玲、莫偉英、李鈺琪分別與陳健超、陳駿旻、畢海榮搭檔上演她的代表作,通過徒弟表演,表達粵劇「傳承」之美意。專場沒有「驚天動地」的亮點,但正如陳韻紅的戲曲人生,如水到渠成,安靜綻放。

 ■大咖說

融合粵港特色 堅守粵劇教學

「當保持一定距離,原來看自己會更清楚」,在離開的10多年,陳韻紅觀察香港粵劇特色,又保持內地特長,吸取各家所長。兩地不盡相同的粵劇文化和觀念,讓她對於粵劇呈現有了更多想法,並在當下的表演工作中,不斷實踐過去的思考。

南方日報:在粵劇藝術上,粵港兩地有何特色,對你的表演有何影響?

陳韻紅:粵港澳三地粵劇各有特色,要願意接受別人好的東西。香港粵劇在藝術創新上,相對保守,但在舞臺表演上,比較自由,口白生活化。比如同一句對白,他們的音調沒那麼高,聽起來比較舒服平實。我最大的收穫,就是下意識改變舞臺的口白,使其更自然,但是又不會自由散漫,保持內地「學院派」的規矩,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南方日報:在粵劇傳承、傳播上,粵港澳三地有哪些可以互相借鑑的地方?

陳韻紅:香港政府對粵劇教育的重視,讓我感觸頗深。女兒上初中時,有一天放學回家突然問:「媽媽,滾花怎麼唱?」我高興了半天。原來,當時粵劇早就走進香港校園,成為學校的一門功課。當時我很有感觸,國內有很多戲劇資源,為什麼不能像香港一樣,將這些資源融入校園?

回到廣州,只要有機會發言,我就四處呼籲,希望政府、教育部門重視粵劇教育。不是說學粵劇就要做演員,而是點亮星星之火,讓年輕人了解粵劇,產生興趣,爭取多些年輕觀眾。

這幾年,各類粵劇進校園、培訓班的火熱開展,我十分開心。我的5個徒弟經常被邀請到各個學校演出、講座,看得出政府是真正扶持粵劇,請專業老師來教。

南方日報:粵港澳三地如何互相促進,活化粵劇遺產?

陳韻紅: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速,三地文化交流越來越深入,粵劇演出也越頻繁,無論從藝術傳承、藝術創新等方面來看,都是大好事。

內地的團體,在追求藝術創新上力度會更大些,對各種藝術元素的吸收不保守,並大膽實踐。而香港的團體,在藝術創新上,則顯得保守一些。然而,隨著演出交流不斷增多,香港觀眾對新的東西逐漸開始有了新的認識。曾有一段時間,香港觀眾更熱衷於追看來自內地的粵劇團體,近年來,香港也出現了《李廣王》《德齡與慈禧》等創新力度很大的粵劇,同樣受到觀眾歡迎,也引起了熱議。

傳統與創新是一個永遠不變的話題。大灣區粵劇應該有更多交流機會,取長補短,促進發展。

來源:南方日報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黃子容

相關焦點

  • 【史說粵劇】《花旦王芳豔芬》
    燕芳認真學習,細心揣摩,很快就學到粵劇藝術一些基本知識和技藝。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的粵劇的技藝不斷提高,不久,九叔便推薦她到戲班工作。燕芳開始走上粵劇藝壇,由音樂家易劍泉替她取名。芳豔芬」。   芳豔芬10歲進人著名的國聲劇院,11歲便與紅線女進入-勝壽年粵劇團。」當時,曾被譽為一對活潑美麗的「小宮燈」。此後,她隨名伶衛少芳、馬師曾等邊學邊演。
  • 一大波粵劇電影在路上
    把這段歷史拍成粵劇電影,是一種創新,能讓人們更廣泛、深入地了解嶺南文化。粵劇電影《南越宮詞》在保留傳統粵劇韻味的同時,按照電影規律進行了創新表達。粵劇電影《南越宮詞》由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得主歐凱明攜青年花旦李嘉宜領銜主演。
  • 粵劇
    由於廣府人的先祖來自不同地域,所以粵劇的發展也受到戈陽腔、崑腔、漢劇、微劇、秦腔等多 個劇種的滋潤與影響,取各家之長,自成風格:既與傳統的戲曲文化一脈相承,又具有濃鬱的嶺南文化特色。    粵劇最初演出的語言是我國中原音韻,即戲棚官話。一直到清末民初,逐漸演變為融合南北,中外唱腔藝術和音樂,並以廣州話演唱,從而形成具有鮮明嶺南特色的地方戲劇粵劇。
  • 百戲盛典 直播預告|粵劇《胡不歸》
    歷演不衰的古裝粵劇《胡不歸》誕生於1939年,出自粵劇編劇名家馮志芬之手,由粵劇一代宗師薛覺先及著名花旦上海妹首演,距今已超過80年,早已膾炙人口,部分唱段如「慰妻」、「哭墳」等更是成為了粵劇的流行曲。
  • 粵劇盛宴|馬師曾、紅線女經典粵劇粵曲迴響廣州中山紀念堂
    馬師曾、紅線女弟子們與當今粵劇界一眾名家、新秀,攜手演繹了馬、紅經典粵劇粵曲,為觀眾帶來了一場粵劇盛宴。郭鳳女、瓊霞、蘇春梅等表演《昭君出塞》 通訊員文瑤 攝晚會上,歐凱明、曾小敏、黎駿聲、郭鳳女、陳韻紅、瓊霞、崔玉梅、蘇春梅、張雄平、吳非凡、李虹陶等多位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攜李偉驄、陳振江、陳健超、陳駿旻、李嘉宜、莫燕雲、何瑛華、陳韻玲、吳浩劍、陳美娟、韓芳芳等粵劇新秀登臺獻藝,再現了
  • 粵劇電影《範蠡獻西施》首揭面紗
    黎駿聲、陳韻紅主演《範蠡獻西施》4K粵劇電影《範蠡獻西施》已開拍近半個月,12月10日下午,廣州市原市長黎子流與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廣東省文聯副主席倪惠英等一行到電影拍攝現場「探班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蘇俊傑 實習生 石亮浩治 攝通過電影藝術,將經典粵劇藝術保留下來影片《範蠡獻西施》根據經典同名粵劇舞臺劇改編,講述了範蠡與西施兩人家喻戶曉的傳奇故事。影片由國家一級編劇、導演鄧原與青年導演潘鈞執導,粵劇名家、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黎駿聲、陳韻紅分飾男女主角。
  • 「全能花旦」吳非凡:為粵劇打造新的「鴛鴦劍」
    說起粵劇事業,廣州市粵劇院青年花旦吳非凡既感恩又自信。1984年出生的吳非凡,11歲正式學藝,19歲考入星海音樂學院深造。她不僅年紀輕輕就在《打金枝》《白蛇傳》《楊門女將》《清水河畔》《十三行》《花月影》等傳統劇目和新編劇目中擔當主演,還憑藉新編粵劇《鴛鴦劍》中「梅暗香」一角,成為中國戲劇梅花獎、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的雙料得主。
  • 穗港合作《二郎傳奇》再掀粵劇新浪潮
    李居明近年來致力於粵劇創作,已連續創作了27部新劇目。他酷愛中國傳統文化,文學與文字功底深厚,其創作的劇本紮實,蘊涵人生哲理和文學韻味,併網羅了目前粵劇界最當紅的多位粵劇名伶進行劇目演繹,由此掀起粵劇新浪潮。粵劇《二郎傳奇》作為香港與廣州粵劇交流、穗港合作的又一佳作,不禁再掀粵劇新浪潮。 經三度合作後,李居明對廣州粵劇團的製作演出實力相當認可。
  • 粵韻廣州塔晚會粵劇名家新秀精彩登場
    8 月 15 日晚,廣州塔下粵韻悠揚、紅梅綻放," 粵韻廣州塔——名家周末大舞臺 " 惠民演出第四期隆重推出 " 薪火相傳——粵劇名家新秀傳承專場 " 主題晚會。本期主打的藝術名家為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陳韻紅。
  • 【開課啦】粵劇班開堂授課
    本學期粵劇班邀請到的授課老師是國家一級演員,聞名粵港澳大灣區的粵劇文武生黃偉坤先生和國家二級演員、著名粵劇花旦李翠翠女士,組成了藝術實力非比尋常的師資陣容。實為喜歡學習粵劇表演的學員們的幸事。
  • 粵劇大師白駒榮
    白駒榮(1892—1974) 粵劇白派藝術創始人。原名陳榮, 字少波, 廣東順德人。其父陳厚英是粵劇演員。
  • 粵劇《審死官》
    粵劇《審死官》是屬於花旦造型粵劇,原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源自南戲,自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做念打
  • 【粵劇伶王】薛覺先
    三位著名藝人的合作,寫下了粵劇革新又一頁。1954年4月20日,先生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偕妻、兒遷回廣州,參加廣州工作粵劇團,任藝術委員會主任,演出過的劇目有《闖王進京》、《寶玉怨婚》、《盤夫》和《龜山起禍》等。1955年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1956年,整理演出首本戲《姑緣嫂劫》、《胡不歸》、《西施》、《寶玉與黛玉》、《花染狀元紅》等。
  • 【粵劇】幕後人物
    其中與芳豔芬及吳君麗合作最多,著名作品包括:《六月雪》《程大嫂》《洛神》《春燈羽扇恨》《一入侯門深似海》《豔陽長照牡丹紅》《白兔會》《香羅冢》《雙仙拜月亭》《醋娥傳》等。  然而,與唐氏最合作無間而又最為人津津樂道者,始終是任劍輝和白雪仙。
  • 乘風破浪的新一代粵劇傳承者!第二季《粵劇有我地》周日晚揚帆起航!
    馬友民優秀青年演員,畢業於廣東粵劇學校,應工花旦青衣行當。《粵劇有我地》——蘇臨軒莫燕雲國家二級演員,畢業於湛江小孔雀粵劇培訓班,應工花旦行當。陳韻玲國家二級演員,畢業於廣東粵劇學校,應工花旦行當。《粵劇有我地》——陳振江
  • 粵劇下朗,傳承有道!結合美麗文明村居建設,張槎街道打響「粵劇下朗」文化品牌
    10天前,大型舞臺情景劇《情緣十三郎》在佛山瓊花大劇院上演,張槎西貝戲劇藝術中心的演員們再現了著名粵劇編曲家江譽鏐傳奇的一聲。粵劇文化是下朗有別於其他村莊的標誌性特色,著名的粵劇編曲家「南海十三郎」江譽鏐就出生於此,他是薛覺先、白駒榮等粵劇名伶的開戲師爺,創作了《心聲淚影》、《莉香院》等眾多膾炙人口的劇本,成為多位名伶的演出首選。其生平故事曾被拍成電影、電視劇等,廣為流傳。
  • 「潘金蓮」「刁蠻公主」……粵劇名家崔玉梅把這些角色演活了!
    本期的主打名家為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崔玉梅,青年文武生陳振江、梁文超,青年花旦柯超杏、陳美娟,資深粵劇演員梁玉城等眾多演員參與演出。「粵韻廣州塔---名家周末大舞臺」是國家非遺點亮夜間經濟的成功嘗試,也是向世界宣傳嶺南文化的重要窗口,更是實現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完美融合的文化旅遊品牌。
  • 名家周末大舞臺|粵劇名家黎駿聲近距離為遊客展現粵劇魅力
    ,以及青年花旦莫燕雲、陳韻玲等同臺獻藝。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文瑤、穗文廣旅宣圖/通訊員 文瑤10月17晚,「粵韻廣州塔——名家周末大舞臺」惠民演出活動之「聲歌伴你行——黎駿聲粵劇藝術專場」在廣州塔下上演。本期主打的藝術名家為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黎駿聲。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東莞90後粵劇演員唐沛文:從粵劇新苗到粵劇...
    &nbsp&nbsp&nbsp&nbsp痴迷粵劇藝術的她,從小立志傳承粵劇曲藝薪火。自2013年從廣東粵劇學校回到家鄉東莞後,她便一直致力於培育粵劇曲藝新苗,樂此不疲。她說,希望能夠培養更多的好苗子,進一步擦亮東莞「粵劇之鄉」這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 「新時代·新粵劇——粵劇的發展之路研討會暨粵劇文化廣場工作會議」成功舉行
    由廣東省繁榮粵劇基金會和廣東省藝術研究所主辦的「新時代·新粵劇——粵劇的發展之路研討會暨粵劇文化廣場工作會議」,於11月17日在廣州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