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粵劇到香港電影

2021-02-09 窗泠西風

       看到粵劇《白蛇傳》,腦海裡首先想到的卻是徐克的電影,是周星馳的喜劇,是張國榮那首《求神》。粵劇一直是活的戲曲,從清朝到現在,沒有中斷,不斷發展,從市井生活中吸取養分。

       粵劇非常通俗。在唱腔上多為平喉(真聲),因此普通觀眾容易模仿,哼唱朗朗上口。粵曲字多腔少,節奏極快,音樂歡快,給人一種搞笑的感覺。

       看粵劇之前,相信大多數人都看過許多香港影視劇,在我們感嘆導演創意的鬼馬,舞美的寫意靈動,角色安排恰如其分,插曲朗朗上口的時候,卻沒意識到,這些特點,都是從粵劇中吸取到。

        香港電影起源於邵氏,邵氏風格起源於1925年上海創立的「天一影片」 。「天一影片」早起拍攝的「稗史片」奠定了邵氏電影風格,引領了我國古裝片的風潮。邵氏「稗史片」的出現,是電影藝術與我國傳統俗文學交融的結果,在藝術形式上,是對通俗文一樣是的延續和發展;在題材選擇上,承繼宋元話本以來,通俗小說的常見類型;在審美意趣上,繼承宋元話本俗文化,集中體現市民階層的審美旨趣和精神風貌。

        從1926年邵氏《義妖白蛇傳》,1986年徐克《倩女幽魂》到1993年徐克的《青蛇》,無一不流露出濃濃的戲曲風格。

  《青蛇》

    1967年由邵逸夫創辦的香港無線電視臺的演員訓練班,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表演培訓班,而是沿襲戲曲科班傳統,把演員按照生、旦、淨、末、醜的行當來培訓。有許多面熟的香港演員,我們不太清楚他們本名,但是一次又一次的看他們演主角的爸爸、姑姑,刻薄的老闆..比如爸爸專業戶劉丹,他的定位應該是老生;比如搞笑專業戶,定位應該是醜;亦正亦邪的曾江,應該是勾白臉的淨。

        

        香港演員的表演風格與內地明顯不同,仔細觀察,香港演員的表演風格更為誇張,不夠生活化,人物形象扁平化,我想這也是來自戲曲的影響。

    《倩女幽魂》 

   經常看港劇的人都知道,港劇有很多固定臺詞,類似「做人最重要是開心」,「餓不餓,我煮碗面給你吃」。我想這也是受戲曲影響,戲曲裡也有一些固定語彙,類似「哎呀,妙呀!」

   

《倩女幽魂》

        以下是粵劇《白蛇傳·情》劇照。

        畫面唯美,配以戲歌插曲。劇本也是唯美風,許仙不再像傳統劇本那樣軟弱無能。看現場,沒有覺得自己在看戲曲,反而感覺在看電影。

        一對姐妹花,一個單純,一個天真。我們總說妖道險惡,卻不知道最險惡的卻是人間。

        風雨湖中識郎面,多情借傘共舟船。她是那麼地渴望真情,於是一個小書生闖進她心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

        日常生活甜蜜非常,小白蛇喜不自禁。

        劇中法海人物設定不像傳統那樣刻板僵化。一開始讓人覺得他很通情達理,只不過人妖結合觸犯律法,會引發災禍,因此,他才勸白娘子離開許仙。因白娘子盜仙草,才開始捉拿他。人物性格豐滿,是一位恪盡職守的法師。他坐下鶴童也頗為有情,後來偷偷放走許仙。老劇本不是不能動,而是要看怎麼動。怎樣改出人物性格豐滿,情節編排能吸引現代觀眾的劇本,是現代戲曲編劇需思考的問題。

        在《盜仙草》一折中,荷花仙子嫵媚動人,看守靈芝的仙童俊朗非常,法海的徒兒小和尚們機智可愛。法海一派是佛教,靈芝仙童屬道教,書生許仙就算儒教吧。儒釋道三教清晰,可見編劇注重細節。

        全本白娘子都由曾敏一人飾演,無論是唱功戲,武戲(如踢槍),水袖動作,都堪稱完美。這次梅花獎真是實至名歸,好久沒看到劇本、舞美,唱腔、武戲俱佳的作品。

        白娘子修煉千年,經過五百年的風,五百年的雨,才來到人間,體驗真情。中國古典戲曲也綿延發展幾個百年,崑曲六百年,漢劇四百年,京劇兩百餘年;古典戲曲也經過幾百年的等待,來等懂傳統文化,熱愛戲曲的你。希望有更多像粵劇《白蛇傳·情》這樣的能吸引年輕觀眾的好戲,也希望有更多愛戲懂戲的觀眾,攜手走向中華民族文化復興!

感謝攝影師:花雅尋夢

蘋果用戶讚賞請掃碼

相關焦點

  • 張國榮 汪明荃 《帝女花之香夭》香港粵劇電影《帝女花》
    香港粵劇電影粵劇電影《帝女花》1976年放映時取得的巨大反響。1999年由香港電臺與《文匯報》聯合舉辦的「香港經典電影選舉」活動中,三萬多名海內外讀者與觀眾選出的十部香港經典電影裡電影《帝女花》便名列其中;同時該片也是吳宇森導演生涯中他個人最滿意的十部作品之一(摘自《環球首映香港電影》2009年第2期<劍雪浮生話任白>一文)。在三十多年後的今天再看這部電影仍有驚豔質感,在電影語言與戲曲語言結合的藝術上,影片《帝女花》無遺是非常成功的範例之一。
  • 香港如何保育和推廣粵劇文化?
    這是香港粵劇藝術發展的盛事。      粵劇是香港頗具代表性的傳統表演藝術,也是中國的地方戲曲之一。發展至今,粵劇已成為香港本地文化的重要印記。那麼香港在保育和推廣粵劇文化上作了哪些努力呢?香港西九戲曲中心票務處。新華社記者李鋼攝。
  • 香港往事:任白與粵劇《帝女花》
    出身於粵劇世家,她十三歲時拜粵劇名伶薛覺先為師,藝名的靈感來自於「白雪公主」。十六歲便出任「錦添花粵劇團」為正印花旦,繼而參加「新聲劇團」,開始和任劍輝合作。作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香港紅極一時的粵劇名伶,任劍輝與白雪仙的舞臺形象,成為戲迷中津津樂道的話題,經久不衰。
  • 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率香港粵劇交流團 到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交流
    點擊上方「中國粵劇網」藍色字可加關注 12月1日,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率香港粵劇交流團一行40
  • 金剛狼休-傑克曼香港睇粵劇
    「金剛狼」休-傑克曼赴香港看粵劇取經  據香港媒體報導,日前在香港宣傳新片的好萊塢巨星「金剛狼」休·傑克曼(Hugh Jackman)一直醉心歌劇,就連被列為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粵劇也一樣熱愛,在香港期間還特意抽空,親自前往油麻地欣賞粵劇,並稱讚嘆為觀止。休·傑克曼接受記者訪問時,坦言對中國傳統文化深感興趣並正了解當中的精粹,還表示希望能吃到燒腩仔。
  • 香港粵劇與滬上京昆 | 福利
    ,七歲即為電影童星,繼而踏上粵劇舞臺,精研廣東說唱之南音,除文武生及小生行當外,醜生、老生、花臉等也常擔當,被譽為「萬能泰鬥」。現為香港八和會館副主席,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博物館專家顧問(粵劇)、一桌二椅慈善基金有限公司藝術總監,以及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教授。阮兆輝說:「不怕沒有觀眾,只怕我們演不出好的戲給觀眾看。」常年堅持培養扶持年輕戲曲家。
  • 粵劇中國保護中心與香港八和會館座談傳統粵劇發掘保護工作
    點擊上方「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關注公眾號10月17日下午,香港羅家英先生及香港八和會館代表一行到大學城廣州文學藝術創作中心拜訪粵劇中國保護中心
  • 從袁小田到劉家良,功夫是如何改變香港電影的?
    電影與南拳香港雖以嶺南文化為根,但它是開放包容的。加上解放前幾經戰亂,內地的精英知識分子把香港作為了首選落腳地,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香港戰後文化的繁榮。胡金銓少年胸有大志,17歲時遠赴香港,他帶走的還有一身京韻文化和國畫功底。17年後《大醉俠》上映,胡金銓把京劇、武俠和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電影中,開啟了武俠片的新時代。
  • 香港八和革新粵劇培訓計劃
    、劉江華、周振基及馬逢國出席香港八和會館新春團拜 / 大公報記者 梁舒婷  攝新年新氣象,香港八和會館昨日舉行二〇一七新春團拜,主席汪明荃回顧了過去一年的粵劇傳承成果,又展望新一年的計劃,包括革新的粵劇新秀培養計劃,粵劇文化的整理與研究,以及慶祝香港回歸二十周年的特別節目─七月一日起,集結粵港澳三地粵劇精英連演三日。
  • 粵劇
    同時期電影開始蓬勃,粵劇吸引力大減。可是後來創作的粵劇電影重新把粵劇帶入電影院,使粵劇重獲昔日光輝。當時著名的粵劇電影有「蟹美人」、「龍王三宮主」、「黃飛虎反五關」、「萬裡琵琶關外月」、「四郎探母」、「寶蓮燈」、「雙仙拜月亭」、「紅娘」、「夜光杯」、「千面美人魚」、「香羅冢」等等。
  • 又一部粵劇電影《柳毅傳書》開機
    粵劇電影《柳毅傳書》由廣東粵劇院院長、廣東省戲劇家協會主席、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丁凡擔任藝術總監,由著名影視導演、國家一級編劇鄧原和青年導演潘鈞聯合執導,丁凡與國家一級演員曾小敏領銜主演,彭慶華、冼鑑棠、李虹陶、黃偉香等著名粵劇演員聯合主演。
  • 出生於廣東順德的香港愛國藝人羅家英,他同樣為粵劇事業奮鬥終身
    羅家英於1946年9月22日生在廣東順德一個粵劇世家,1949年,3歲的羅家英跟隨家人移居香港。他的父親羅家權(羅仕幹)號稱「生紂王」,四伯父羅家樹為「打鑼王」,而堂兄羅家寶則是粵劇「蝦腔」藝術流派創始人。
  • 老倌攜新秀出演 香港粵劇薪火綿延
    央廣網廣州6月30日消息(記者鄭澍 通訊員黃堃媛)近日,新編粵劇《媚香留情》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連演兩場,場場爆滿,正式拉開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香港會場的序幕,30日晚還將上演第三場。據悉,這也是由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的2019年中國戲曲節的重點劇目,資深老倌與粵劇新秀同臺演出,為灣區觀眾端上「戲曲大餐」。記者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後臺採訪《媚香留情》編劇及演員,揭秘臺前戲後的創作故事,並為大灣區未來粵劇交流發展建言。「因為耗時長、報酬不高,現在能寫粵劇劇本的人不多,質量也都參差不齊。」
  • 粵劇表演藝術家羅家英:欣賞粵劇需要時間積澱和人生閱歷
    他60多年一直沒有放棄過粵劇受父親的影響,羅家英在8歲時便開始學唱粵劇。他的父親羅家權是一位著名的粵劇醜生,行內尊稱「八叔」。羅家英回憶,父親對自己要求特別嚴格,但也正因如此,羅家英才打下堅實的基礎。羅家英不僅會表演粵劇,還會粵劇古腔。上世紀60年代,15歲的羅家英曾專程到廣州找伯父羅家樹學戲棚官話。
  • 這部經典粵劇很多人不知道,但改編的周星馳電影卻成為經典!
    說起《審死官》,先來看看劇本,《審死官》這部電影,改編自粵劇藝術大師馬師曾先生早年的首本戲。主要講述清朝民間狀師「古代律師」宋世傑為民伸冤,告倒貪官的故事。該戲由紅線女與馬師曾合演,馬師曾在《審死官》中扮演宋世傑一角,他發揮嘻、笑、怒、罵的表演藝術,使《審死官》成為粵劇中別具風格的喜劇。香港人對於粵劇版《審死官》其實一點也不陌生!
  • 疫情下的香港粵劇傳承與轉機:網絡或成新的突破點
    【解說】新冠肺炎疫情在港持續蔓延,作為香港最重要的粵劇演出場地之一,新光戲院已暫停營業近2個半月。近日,新光戲院大劇場主席李居明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近百場演出被迫取消,約十萬名觀眾受影響。  【同期】香港新光戲院大劇場主席 李居明  我們每一晚在新光戲院都是滿座的,每晚是1030個觀眾。
  • 葉紹德與粵劇
    葉紹德和粵劇:1949年參加音樂社,認識林家聲。1951年開始寫曲,1952年追從王粵生,代寫電影插曲,幾年間深受磨練。後由王氏介紹,拜識唐滌生,從此在粵劇班中行走浸淫。1956年薛覺先去世,在上海妹之兄顏耀林指引下整理薛氏名劇《花染狀元紅》。
  • 香江二十年 | 香港八和會館主席汪明荃:要讓更多的人和我一塊欣賞粵劇
    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香港在傳統粵劇的傳承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粵劇在20-60年代,亦成為香港最主流的娛樂活動,深受市民喜愛。汪明荃向記者介紹,八和會館不僅向全港市民推廣粵劇,還擔任著粵劇的傳承工作。包括「油麻地戲院場地夥伴計劃——粵劇新秀演出系列」、「八和粵劇學院等」。通過這些活動,吸引更多的年輕人走進戲院、學習粵劇。
  • 新時代新文化傳播,粵劇電影再入眼瞼
    粵劇電影,相信大家都能理解,就是以粵劇形式拍攝的電影。早在六十年代,任白二人(任白指:著名粵劇大師任劍輝與著名粵劇大師白雪仙)就主演了許許多多的粵劇電影,如《帝女花》、《唐伯虎點秋香》、《紫釵記》、《桃花仙子》、《蝶影紅梨記》、《宮主刁蠻駙馬嬌》等等一系列粵劇作品,還有其他著名粵劇大師的作品,如芳豔芬、紅線女、靚次伯等等,經典作品太多,小編只舉例了「任白二人」的作品。
  • 特邀講座 | 「香港戲劇教父」毛俊輝教授談執導粵劇《百花亭贈劍》
    粵劇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戲曲界別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一直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和必須傳承的態度而說到粵劇的傳承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