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粵劇《白蛇傳》,腦海裡首先想到的卻是徐克的電影,是周星馳的喜劇,是張國榮那首《求神》。粵劇一直是活的戲曲,從清朝到現在,沒有中斷,不斷發展,從市井生活中吸取養分。
粵劇非常通俗。在唱腔上多為平喉(真聲),因此普通觀眾容易模仿,哼唱朗朗上口。粵曲字多腔少,節奏極快,音樂歡快,給人一種搞笑的感覺。
看粵劇之前,相信大多數人都看過許多香港影視劇,在我們感嘆導演創意的鬼馬,舞美的寫意靈動,角色安排恰如其分,插曲朗朗上口的時候,卻沒意識到,這些特點,都是從粵劇中吸取到。
香港電影起源於邵氏,邵氏風格起源於1925年上海創立的「天一影片」 。「天一影片」早起拍攝的「稗史片」奠定了邵氏電影風格,引領了我國古裝片的風潮。邵氏「稗史片」的出現,是電影藝術與我國傳統俗文學交融的結果,在藝術形式上,是對通俗文一樣是的延續和發展;在題材選擇上,承繼宋元話本以來,通俗小說的常見類型;在審美意趣上,繼承宋元話本俗文化,集中體現市民階層的審美旨趣和精神風貌。
從1926年邵氏《義妖白蛇傳》,1986年徐克《倩女幽魂》到1993年徐克的《青蛇》,無一不流露出濃濃的戲曲風格。
《青蛇》
1967年由邵逸夫創辦的香港無線電視臺的演員訓練班,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表演培訓班,而是沿襲戲曲科班傳統,把演員按照生、旦、淨、末、醜的行當來培訓。有許多面熟的香港演員,我們不太清楚他們本名,但是一次又一次的看他們演主角的爸爸、姑姑,刻薄的老闆..比如爸爸專業戶劉丹,他的定位應該是老生;比如搞笑專業戶,定位應該是醜;亦正亦邪的曾江,應該是勾白臉的淨。
香港演員的表演風格與內地明顯不同,仔細觀察,香港演員的表演風格更為誇張,不夠生活化,人物形象扁平化,我想這也是來自戲曲的影響。
《倩女幽魂》
經常看港劇的人都知道,港劇有很多固定臺詞,類似「做人最重要是開心」,「餓不餓,我煮碗面給你吃」。我想這也是受戲曲影響,戲曲裡也有一些固定語彙,類似「哎呀,妙呀!」
《倩女幽魂》
以下是粵劇《白蛇傳·情》劇照。
畫面唯美,配以戲歌插曲。劇本也是唯美風,許仙不再像傳統劇本那樣軟弱無能。看現場,沒有覺得自己在看戲曲,反而感覺在看電影。
一對姐妹花,一個單純,一個天真。我們總說妖道險惡,卻不知道最險惡的卻是人間。
風雨湖中識郎面,多情借傘共舟船。她是那麼地渴望真情,於是一個小書生闖進她心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
日常生活甜蜜非常,小白蛇喜不自禁。
劇中法海人物設定不像傳統那樣刻板僵化。一開始讓人覺得他很通情達理,只不過人妖結合觸犯律法,會引發災禍,因此,他才勸白娘子離開許仙。因白娘子盜仙草,才開始捉拿他。人物性格豐滿,是一位恪盡職守的法師。他坐下鶴童也頗為有情,後來偷偷放走許仙。老劇本不是不能動,而是要看怎麼動。怎樣改出人物性格豐滿,情節編排能吸引現代觀眾的劇本,是現代戲曲編劇需思考的問題。
在《盜仙草》一折中,荷花仙子嫵媚動人,看守靈芝的仙童俊朗非常,法海的徒兒小和尚們機智可愛。法海一派是佛教,靈芝仙童屬道教,書生許仙就算儒教吧。儒釋道三教清晰,可見編劇注重細節。
全本白娘子都由曾敏一人飾演,無論是唱功戲,武戲(如踢槍),水袖動作,都堪稱完美。這次梅花獎真是實至名歸,好久沒看到劇本、舞美,唱腔、武戲俱佳的作品。
白娘子修煉千年,經過五百年的風,五百年的雨,才來到人間,體驗真情。中國古典戲曲也綿延發展幾個百年,崑曲六百年,漢劇四百年,京劇兩百餘年;古典戲曲也經過幾百年的等待,來等懂傳統文化,熱愛戲曲的你。希望有更多像粵劇《白蛇傳·情》這樣的能吸引年輕觀眾的好戲,也希望有更多愛戲懂戲的觀眾,攜手走向中華民族文化復興!
感謝攝影師:花雅尋夢
蘋果用戶讚賞請掃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