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潮粵劇《百花亭贈劍》

2021-01-11 大公資訊

  圖:王志良(右)、林穎施主演《百花亭贈劍》

  

  應屆香港藝術節嘗試開創全新專業粵劇創作平臺,特邀香港演藝學院戲曲學院首任院長毛俊輝策劃及創作全新粵劇經典《百花亭贈劍》,集合年輕粵劇菁英臺前演出,為著名劇作家唐滌生戲寶注入新生命。筆者觀賞後,認為這齣製作充分反映出香港當代劇場特色,中西美學完整結合。雖則,很多觀眾的談論焦點都放在飾演百花公主的林穎施身上,小妮子因為太過用功而導致聲帶受損,導致三場演出都負傷上陣。於我而言,這種巧合更加能夠彰顯出中西兩派不同表演體系的碰撞,是一次難得的觀劇經驗。

  該劇是為「粵劇新浪潮計劃」而製作,談到新浪潮,不免聯想到法國新浪潮(La Nouvelle Vague)時期,這是影評人對於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的一些法國導演團體的稱謂。法國新浪潮的特色在於,導演不只主導電影,更成為電影的作者和創作人,並且要在原有的藝術框架尋求突破。現在的《百花亭贈劍》,無論在改編、導演手法,以至演繹方法上,都可以做到新浪潮精神。

  改編唐滌生1958年版本

  首先談劇本改編,現在毛俊輝和江駿傑的改編基礎是唐滌生的版本,而不是明代的版本。兩者有何分別?唐滌生在1958年發表這個劇本時,取材自崑劇《百花贈劍》折子戲,主要是為「麗聲劇團」編寫,當年演出班底有:何非凡、吳君麗、梁醒波、靚次伯。若是追本溯源,這齣戲早已記錄在明代傳奇劇本《百花記》裡,名為《百花贈劍》,可惜作者姓名不詳,劇情描述安西王謀反,朝廷派江六雲化名海俊入王府充當間諜。安西王不察,重用海俊。王府總管懷疑海,設計灌醉,扶入公主帳中,欲借公主之手除之,豈料公主見海年少英俊,竟贈劍許以終身。其後公主助父舉兵,但因海俊為朝廷間諜,兵敗,公主自刎而亡。

  唐滌生改編的版本情節大致相同,唯獨是百花公主沒有自刎身亡,一切都是誤會一場,各人冰釋前嫌。而這次新浪潮版本,百花公主雖然沒有喪命,但是她的父王(安西王)、八臘內侍等多人都戰死沙場,剩下公主和如意郎君到處流浪,尋找屬於自己的樂土。這種角色互相廝殺的場面,讓我想到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的結局,當然毛俊輝不單是要悲壯,還要加上悽美的餘韻。

  在導演手法方面,眾所周知毛俊輝對於西方戲劇歷史和表演風格瞭如指掌。個人認為,在這齣「新浪潮」粵劇中,能夠看到了康斯坦丁.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和貝託爾特.布萊希特這兩位戲劇家的影子。何解?首先,因為毛俊輝選擇了布萊希特的劇場手法來拉近觀眾距離。須知道,布萊希特提倡史詩劇場(Epic Theatre)主要是以藝術手段反映人類社會狀況,教育觀眾思考和批判劇中所示的問題,從而帶起社會變革。他的戲劇理論別樹一幟,有別於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方法和著重心理分析。布萊希特強調:人的行動轉變決定了事情怎樣發生、左右結局,並提醒觀眾要時刻理性思考,不應沉溺在感性的情節中,因此設計出不少獨特的舞臺手法,如「疏離效果」、「敘述性」、「打破四面臺」等等,對往後世界戲劇的發展影響深遠。這些劇場風格在《百花亭贈劍》裡不難發現,例如

  序幕和結局,角色都是進入了觀眾席;在間場時,音響設計師利用混音效果詮釋重要對白,讓觀眾有足夠的理性思考。

  林穎施用心演繹人物

  至於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論,在負傷上陣的林穎施身上表露出來。由於聲帶受損,她沒法運用「正常」的子喉腔調演繹百花公主,不能「以聲帶戲」,正因如此,她只能憑內在情感去展現角色的存活感。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代表作《演員的自我修養》的重要論述,認為演員真正的理想,是創造角色和劇本的「人的精神生活」,並且通過優美的舞臺形式把這種生活藝術具體化體現出來。戲曲多數時間是依靠唱做念打,甚至以某種特定動作來代表特定的思想範疇,這在中國民族舞或古典舞中亦甚為常見。德國舞蹈家翩娜.包殊強調舞者要警醒自己舞動時,先要問「為何動?而不是如何動。」其實她說穿了表演者在長期訓練過程中,因努力追求技巧,卻忘記了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在舞臺上呈現出生命和靈魂的感染力。

  這一次,林穎施正好示範了這些表演理論。

香港藝術節供圖  Keith Hiro攝

相關焦點

  • 粵劇《百花亭贈劍》新視角再現古典意韻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莫斯其格  以全新創意令經典劇目重新煥發異彩  《百花亭贈劍》是唐滌生1958年為麗聲劇團編撰的劇目,取材自崑劇《百花贈劍》折子戲,講述元朝時朝廷得知安西王久存背叛之心,遂命鄒化龍及江六雲混入王府窺探消息。六雲中計,誤闖百花公主不許男兒進入的寢宮百花亭。豈料兩人一見鍾情,贈劍訂姻緣。
  • 毛俊輝導演《百花亭贈劍》:做一部人人都能欣賞的粵劇
    因為自己從小喜歡戲曲,他的作品裡也往往融入不少粵劇和戲曲的元素。《百花亭贈劍》是他繼粵劇《李後主》之後,第二次導演粵劇。「關於粵劇藝術上發展的可能性,我其實想了好多年,但這是第一次著手做。」毛俊輝說:「《百花亭贈劍》是希望尋找戲曲與現代劇場的結合,我想做的是一部人人都能欣賞的粵劇。」
  • 特邀講座 | 「香港戲劇教父」毛俊輝教授談執導粵劇《百花亭贈劍》
    新《百花亭贈劍》於2018年香港藝術節三場演出均告滿座,獲得業界的讚譽和期許,讓人們看到了傳統粵劇發展創新的空間和吸引年輕觀眾的能力。2019年,毛俊輝教授抱著精益求精、打造經典的決心,聯合青年優秀編劇江駿傑,再次率領原班菁英粵劇演員和幕後創作班底,在藝術上繼續深耕細作。
  • 傳統粵劇需要接近年輕觀眾審美——專訪更新版粵劇《百花亭贈劍》藝術總監毛俊輝
    >《百花亭贈劍》(更新版)藝術總監、導演及改編毛俊輝《百花亭贈劍》(更新版)      2018年香港藝術節推出的賽馬會本地菁英創作系列節目、全新粵劇經典《百花亭贈劍》,是由香港藝術節委約及製作、戲劇界翹楚毛俊輝策劃及執導的創新嘗試。
  • 專訪導演毛俊輝:對劇場的愛,從戲曲開始 | 香港藝術節粵劇《百花亭贈劍》
    演過《德齡與慈禧》《父親》,執導過《情話紫釵》《新傾城之戀》的毛俊輝,這次上海國際藝術節香港藝術周給觀眾帶來的是一部他改編和導演的粵劇《百花亭贈劍》(11月8-9日,美琪大戲院)。曾任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毛俊輝自幼喜歡戲曲,師從京劇(梅派)大師包幼蝶,2011年導演過國家國家京劇院新編歷史京劇《曙色紫禁城》,曾任香港演藝學院戲曲學院的院長。
  • 可喜試驗,未竟全功 ─粵劇《百花亭贈劍》觀後
    粵劇《百花亭贈劍》是香港著名編劇家唐滌生(1917-1959)為「麗聲劇團」編寫的作品,由名伶何非凡(1919-1980)、吳君麗(1930-)、梁醒波(1908-1981)、靚次伯(1905-1992)、麥炳榮(1915-1984)及鳳凰女(1925-1992)擔綱,1958年10月首演,距今已近60年。
  • 講座招募 | 「桂冠導演」毛俊輝與你分享粵劇《百花亭贈劍》的創新的秘訣
    《百花亭贈劍》,得到廣大觀眾的認同和讚賞,年青的表演團隊令人眼前一亮,導致藝術節47年來首次在第二個節季(即2019年)重演同一劇目。粵劇《百花亭贈劍》劇照photo byBenny Luey毛俊輝是資深戲劇藝術家及著名舞臺導演,早年赴美進修戲劇並長期在當地從事專業演與導工作,回港後出任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表演系主任,為本地演藝界培育眾多出色的接班人。學生包括黃秋生、 謝君豪、劉雅麗、蘇玉華、潘燦良、及陳錦鴻等。
  • 毛俊輝教授談執導《百花亭贈劍》,「人人都能欣賞的粵劇」你不來瞧個究竟?
    去年由毛俊輝教授策劃及指導的創新嘗試新《百花亭贈劍》於2018年香港藝術節三場演出均告滿座獲得業界的讚譽和期許更新版《百花亭贈劍》為何如此受歡迎?「人人都能欣賞的粵劇」,是毛俊輝教授對《百花亭贈劍》的期許與努力,實際上,毛教授做到了。
  • 毛俊輝|攜《百花亭贈劍》歸來,粵劇經典乘新浪
    謝柏梁教授(中國戲曲學院中國文藝評論基地主任,二級教授):去年年底在中國戲曲學院,我們邀請毛院講座,他與國戲師生分享了《百花亭贈劍》的香港上演視頻,吊起了大家的胃口,師生們都期待著能夠到現場觀看。終於等到了到深圳觀看全劇的機會,現場感覺到這是一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香港粵劇。
  • 毛俊輝和他的《百花亭贈劍》 | 做到了!上海的年輕人們喜歡!
    剛過去的周末,由其新編(及青年編劇江俊傑)和導演的粵劇《百花亭贈劍》,在美琪大戲院上演!在來上海前,面對「粵劇會不會讓觀眾覺得太傳統,是不是會很難懂……」這些問題的時候,毛sir笑著和我說:「我覺得,這個作品年輕人看了會喜歡的!」是的,從兩場演出的反饋來看,這一版《百花亭贈劍》是讓上海觀眾,特別是年輕人,耳目一新的。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粵劇名伶吳君麗的戲服
    點擊上方「中國粵劇網」藍色字可加關注   這是香港粵劇名伶吳君麗在粵劇《百花亭贈劍
  • 在線欣賞 | 青年高胡演奏家梁妙翠演奏《百花亭鬧酒》
    串譜的取名比較靈活,有時化用兩首作品的標題,如《柳娘三醉》、《蔭華山上鳳凰臺》;若是串聯的作品較多,索性稱之《小調聯奏》,或者以其中的一首曲子命名,如《百花亭鬧酒》。因此,出現曲名重複但曲調各異的情況也就不足為奇了。《百花亭鬧酒》是粵劇牌子曲,又名《耍孩兒》。從譜面來看,兩首作品曲調基本一致,只在細節處略有不同。
  • 穗港合作《二郎傳奇》再掀粵劇新浪潮
    點擊上方「中國粵劇網」藍色字可加關注       6月30日晚,粵劇
  • 這些粵語流行金曲都和粵劇有淵源!「粵劇+流行」演唱會大展粵劇...
    在這場以「粵劇+流行」為主題的演唱會上,青春靚麗的粵劇演員黃春強、梁筠菱、吳澤東、朱紅星、龔潔影、方傑、李森、潘健、康健、李雯婕、蘇臨軒、莫偉英、莫翠屏、唐思果、顧嘉瑜、周嘉珍、黃紫賢、謝帆、麥少聰、文佩如、陳華生、麥衛明、譚清怡、黃宇等逐一登場,演繹粵曲、流行曲、懷舊金曲。
  • 隨著年輕的粵劇人,舞動吧!
    粵·流行 「廣東粵劇院粵韻online系列直播 粵·流行」由一群青春活力的粵劇年輕人黃春強、梁筠菱、吳澤東、朱紅星、龔潔影、潘健、康健、李雯婕、蘇臨軒、唐思果、莫翠屏、黃宇等演唱《紫釵恨》《樓臺會》《順流逆流》《鐵血丹心》等18首粵曲、時代金曲;5月15日 20:00一起隨著年輕的粵劇人,舞動吧。
  • 走進粵劇的百花深處 看非遺如何傳承與創新
    優秀劇目展演、華人華僑社團粵劇粵曲聯展、粵劇電影展映、粵劇研討會以及粵劇名師講座等活動,受到粵劇愛好者的追捧。粵劇於2009年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如今,粵劇入選「世遺」已步入第二個十年。11月29日又將迎來一年一度的「粵劇日」,從粵劇節期間的多項活動以及多方反饋來看,新時期粵劇的傳承與發展始終是人們關注的話題。
  • 粵劇節走進華工,馮漢華帶你走進粵劇面譜藝術的「百花深處」
    11月17日至25日,廣州迎來第八屆羊城粵劇節(原羊城國際粵劇節),期間,海內外粵劇工作者及愛好者齊聚廣州進行粵劇藝術的交流、切磋。羊城粵劇節自1990年開始舉辦,已成功舉辦七屆,是國內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影響最廣、最具權威性的粵劇文化交流品牌。在海外華人華僑的眼中,粵劇代表了家鄉,是他們與祖國溝通的重要紐帶之一。
  • 乘風破浪的新一代粵劇傳承者!第二季《粵劇有我地》周日晚揚帆起航!
    乘風破浪的新一代粵劇傳承者!第二季《粵劇有我地》周日晚揚帆起航!第二季《粵劇有我地》將於8月9日晚19:00播出第一期節目,在接下來的四個月時間,十六位優秀青年演員將在節目中輪番亮相,讓我們一起感受新一代粵劇傳承者的閃亮風採!《粵劇有我地》——朱建豪
  • 「全能花旦」吳非凡:為粵劇打造新的「鴛鴦劍」
    爺爺的愛好影響到了兒孫,姑姑後來走上了粵劇培訓、教學的事業道路,也順理成章地將吳非凡領進了粵劇的大門。「我3歲就知道什麼是『花旦』,很小就會唱《昭君出塞》了。」吳非凡感嘆:「從事這個行業以後,我發現家鄉賦予我很多能量。我在藝術上有所成就,靠的就是這個土壤。」1995年,憑藉良好的聲音和柔韌的肢體條件,11歲的吳非凡順利入讀廣東粵劇學校,開啟了長達6年的傳統粵劇藝術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