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俊輝和他的《百花亭贈劍》 | 做到了!上海的年輕人們喜歡!

2021-02-19 有染

毛俊輝先生,是大戲劇家了,在華人戲劇界備受人敬仰;我們尊稱他「毛sir」。

毛sir來上海了!剛過去的周末,由其新編(及青年編劇江俊傑)和導演的粵劇《百花亭贈劍》,在美琪大戲院上演!

在來上海前,面對「粵劇會不會讓觀眾覺得太傳統,是不是會很難懂……」這些問題的時候,毛sir笑著和我說:

「我覺得,這個作品年輕人看了會喜歡的!」

是的,從兩場演出的反饋來看,這一版《百花亭贈劍》是讓上海觀眾,特別是年輕人,耳目一新的。

 

 

「我自己在上海出生的。」毛sir常和身邊人這麼說。在和毛sir交流時,當他用上海話說出「共舞臺」(註:即現在的ET聚場)的時候,我是很意外的;畢竟時光流逝,有60年有餘了。「馬連良、裘盛戎等名家,我都是看過他們現場表演的。」回憶起這段時光,我眼前的長者,儼然是位十多歲的少年,神採奕奕,思緒清晰。

 

可以這麼說,上海這座城市,為毛sir播下了舞臺表演藝術最初的種子。

 

而今,他帶著新編《百花亭贈劍》回來;正如她本人在第二場演出結束後,開心地說:「轉了一圈,我回來了!」

 

回看這個作品的創作,讓我們先把時光定格在2014年,香港演藝學院籌劃組建戲曲學院,力邀毛sir出山擔任院長;任職僅兩年的毛sir,用「做了一個起步工作」來自我總結。

 

令毛sir意外的是,在那兩年和學生的相處裡,「有那麼多年輕人想學中國戲曲,想學廣東的粵劇」。更驚喜的是,毛sir離任第一年,香港藝術節就提出,要不要帶領年輕人去做一些創作。

 

面對這樣的委約機會,「我選擇了做戲曲」,毛sir說。也正因此,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新編粵劇《百花亭贈劍》。

 

毛sir在華人舞臺表演藝術領域所做的開創性工作,遠不止於此。

 

如果說「上海」為他帶來了戲劇的啟蒙,那麼,「美國」則是毛sir專業生涯的起點。

 

隨家人移居香港後的毛sir,在1960年代負笈美國,學習戲劇;他在完成碩士課程後,曾直接追隨方法派(The Method)集大成者桑福德·邁斯納(Sanford Meisner)學習。

 

說到在美國的往事,毛sir和我分享,他第一次在美國本土劇團獲得演出機會的時候,出演了莎士比亞作品《凱撒大帝》中的一角;演出後,當時的評論人對該場演出頗有微詞,但是卻對這位黃皮膚的演員,表示中意;殊不知,從事戲劇實踐並不久的毛sir,當時是因為劇團的白人演員身體抱恙,才獲得了上場的機會。

 

當然,上帝總是眷顧有準備的人。

 

在毛sir的人生裡,可以說有很多掠影,是在華人戲劇界是具有開創性的。比如說:他在70年代,就作為主要角色登上了百老匯的舞臺;再後來,他挑起了美國本土某劇團的大梁,出任藝術總監,在當時,對一位亞裔戲劇人來說,並不多見,更何況,那時的毛sir,才27歲。

 

1985年,毛sir職業生涯迎來新轉折。他回到香港,出任剛成立不久的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表演系主任一職。他在這個教職崗位上,一直做到了千禧年。比如黃秋生、蘇玉華、謝君豪等,都是他的學生;不誇張地說,內地觀眾熟悉的香港演員裡,有一半以上,或出自毛sir門下,或受到他的教學影響。

 

又一個轉折出現在2001年,毛sir由老師的身份,轉變為公司化後的香港話劇團,第一任藝術總監。在他的任職期間,包括《酸酸甜甜香港地》(2004年)《新傾城之戀》(2005年)等作品來到上海等城市演出。不少內地觀眾的粵語話劇之門,是從那時候開啟的。

 

而現在,新編版《百花亭贈劍》是否會成為上海觀眾打開一扇通往「粵劇」的大門呢?

 

聊當代香港的戲劇,繞不開「毛俊輝」三個字,而聊粵劇史,絕離不開「唐滌生」三個字。

 

唐滌生是粵劇一代名伶唐雪卿的堂弟,而後者的夫君,是近代粵劇史上的大家薛覺先。早年的唐滌生,曾在「覺先聲劇團」先後從事抄譜和編劇工作;而後,據聞曾拜「南海十三郎」為師。他藝術生涯的高峰,是與「仙鳳鳴劇團」合作,改編和創作了包括《帝女花》《紫釵記》《再世紅梅記》等廣為流傳的作品。

 

《百花亭贈劍》的原編劇就是唐滌生,首演於1958年。

 

「我最早聽過何非凡先生和吳君麗小姐的錄音版。」毛sir在說到這個版本的時候,很陶醉;他用「被吸引」三個字來形容那種著迷的感受。

 

是的,在上海兩場的演出過程中,多數觀眾是陶醉於男女主人公「對唱」段落的;特別是上半場「贈劍」一折,互訴衷腸是情深意切,聲聲入耳是詞雅曲工。

 

被唐滌生的原作吸引,這毛sir選擇《百花亭贈劍》來改編創作的初動力。

 

當然,每當被問到「為什麼選擇」這個作品時,還有個原因也很重要:「原來的故事是很傳統的,最後的結尾就草草結尾了。」這就給了毛sir和他的團隊,留下了再創作的空間。

 

當然,也並不是沒有挑戰的。

 

傳統粵劇存在演出時間跨度長,反覆吟唱,臺詞說教,人物關係多,鼓點吵鬧等現代劇場觀眾很難接受的特點。在毛sir看來,這些都需要改。

 

「劇場不能沒有觀眾。」這是他一直以來的主張。因此,不能讓粵劇還在傳統的路上徘徊,這樣只會看的人越來越少。

 

那麼,除了「怎麼改」之外,傳統戲曲圈「大佬館」們的保守意見,也是阻力之一。

 

「2018年香港藝術節首演有一大批年輕的觀眾,他們是從來不看粵劇的,覺得好奇就來看,結果反響非常大,說這樣的粵劇好看,愛看,說這樣的粵劇像莎士比亞,有激情!」毛sir回憶。

 

就這樣,毛俊輝導演版的《百花亭贈劍》,成為了香港藝術節歷史上,首個在次年就再演的劇目。

 

這次在上海的演出,也是受到年輕觀眾喜愛的。從筆者的角度來說,最喜歡的是結尾的改編。唐滌生原本的結尾,是傳統戲曲大團圓式的:在鄒化龍的「號召」下,原本對立的兩方,摒棄前嫌,重歸於好;這樣的結局更接近於對傳統「人倫觀」的的宣揚。

 

而毛sir的版本中,安西王、鄒化龍等人,自食其果,或致死,或被棄,走向了悲劇;而男女主角江六雲和百花公主,則割捨了原有的家庭,奔向共同的愛情前程;更符合人性,更貼近現代人獨立和自由的愛情精神。

 

尾聲時,江六雲和百花公主在梅花圖案的背景裡,策馬揚鞭,共渡愛河,頗富羅曼蒂克的色調,使全劇輕盈向上了。

 

從20世紀到21世紀,從唐生到毛sir,從傳統戲曲到西方戲劇的巧妙融入。這不單單是老戲新編的嘗試,更是對劇場和觀眾的一次挑戰:讓更多年輕人嘗試戲曲藝術的體驗。

 

在我看來,毛sir的銳意創造,和他童年記憶分不開,和他對劇場的眷戀分不開,也和他對青年觀眾的注視分不開。

 

他曾對我說:「我希望為戲曲的現代化做一些有實質效應的探索,而不是空泛的概念,這還需要有更多的觀眾去見證它。」

 

和只談藝術的創作者不同,毛sir堅定地認為,沒有觀眾的劇場,是不成立的;和只談商業的創作者也不同,毛sir始終關心有觀眾看到了什麼,而不是賣了多少票子。

 

說到本次上海的演出,早在半年前,毛sir第一次和我談到的時候,開場白就問我:「這次去上海演出的劇場,觀眾的觀看體驗好不好?」

 

把自己「想的」創作和觀眾「要的」觀演感受,放到同一緯度思考,一直是毛sir的探索路徑。

 

拿這次《百花亭贈劍》來說,傳統戲曲的人物是臉譜化的,或者說是單面的,好人就是好人,壞人就是壞人。「現代觀眾是不會相信這個的,我也不會相信!」毛sir說。

 

因此,借著戲劇的創作方式,改編唱詞、增加調度、強調人物動機等,讓原本扁平的形象,成為舞臺上有血有肉的角色。

 

我們也可以看到,毛sir選擇戲曲來創新,並不是想「否定」過去,而是想把這門屬於中國文化的舞臺表演藝術,傳承下去。

 

「創新過程的不容易,往往不在於『新』,而是首先你對『舊』的事物,要熟悉,甚至是熱愛;然後才是對新的事物熟悉,而不是簡單地丟到舊的裡頭去。」談到這,此版《百花亭贈劍》,毛sir加入了「藍色粉底的小生臉」,即鄒化龍一角;是值得注意的,這樣的創新是脫胎於傳統臉譜,又接近現代觀眾理解的。

 

右立者為藍色粉底的鄒化龍

他和江花右(左立)的支線 也非富了整個作品

在敘事上,唐滌生版《百花亭贈劍》的重心,主要放在男女主角上,尤其是給百花公主很大的表現空間;而毛sir版,不但男女角色給到的戲份較為平衡,而且在江六雲和百花公主兩位主角之外,鄒化龍和江花右、安西王和宦臣八臘兩組支線,也給到了不少戲份,使得整個作品的敘事層次更加豐富,矛盾衝突也更加激烈了。尤其在下半場,這一改編帶來的效果更明顯;甚至讓觀眾還覺得不夠過癮。

 

毛sir的小「心意」,點滴匯聚成《百花亭贈劍》的大「新意」。

 

這更像「當代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毛sir如此概括說。這樣的比喻,也是在拉近年輕觀眾和傳統戲曲的距離,畢竟,當代劇場觀眾,大多數受西方戲劇審美影響而成長起來的。

 

不過,在毛sir看來,無論是那種表演藝術類型,不論是傳統還是當代,都逃不開「好看且有戲」這個基本的美學體驗;他展開說:「這麼多年,事實證明,從外國到國內,各方面的嘗試,殊途同歸,表演手法不同,導演方法不同,但戲就是戲。」

 

是的,《百花亭贈劍》,是毛sir在戲曲和戲劇探索之路上的結晶,也是他職業生涯裡,心意滿滿的呈現。

 

《百花亭贈劍》,有戲,是好戲!

-劇終- 

廣告人、製作人、評論人

落筆於11月9日上海美琪大戲院觀演後

觀演外,分別在香港和上海兩地有三次專訪

除標註外,配圖由香港藝術節提供

有染·與美好發生關係
舞 臺|藝 文|悅 音|映 像

more:

-  靈  魂  編  輯  部  -

執行編輯:木吉蜜柑
校稿:Miss Helen & Lucifer & Vane
責任編輯:Paula & Cheers
主編:許安琪 &阿秋

相關焦點

  • 毛俊輝導演《百花亭贈劍》:做一部人人都能欣賞的粵劇
    香港導演毛俊輝是香港戲劇界泰鬥級的人物,甚至被稱作「香港戲劇教父」。此前,他導演的話劇《求證》《傾城之戀》和舞臺劇《情話紫釵》等都曾在上海演出並引起巨大反響。今年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香港周上,毛俊輝最新導演的粵劇《百花亭贈劍》將於11月8日、9日在美琪大戲院演出兩場。
  • 傳統粵劇需要接近年輕觀眾審美——專訪更新版粵劇《百花亭贈劍》藝術總監毛俊輝
    》(更新版)藝術總監、導演及改編毛俊輝《百花亭贈劍》(更新版)      2018年香港藝術節推出的賽馬會本地菁英創作系列節目、全新粵劇經典《百花亭贈劍》,是由香港藝術節委約及製作、戲劇界翹楚毛俊輝策劃及執導的創新嘗試。
  • 特邀講座 | 「香港戲劇教父」毛俊輝教授談執導粵劇《百花亭贈劍》
    新《百花亭贈劍》於2018年香港藝術節三場演出均告滿座,獲得業界的讚譽和期許,讓人們看到了傳統粵劇發展創新的空間和吸引年輕觀眾的能力。2019年,毛俊輝教授抱著精益求精、打造經典的決心,聯合青年優秀編劇江駿傑,再次率領原班菁英粵劇演員和幕後創作班底,在藝術上繼續深耕細作。
  • 專訪導演毛俊輝:對劇場的愛,從戲曲開始 | 香港藝術節粵劇《百花亭贈劍》
    演過《德齡與慈禧》《父親》,執導過《情話紫釵》《新傾城之戀》的毛俊輝,這次上海國際藝術節香港藝術周給觀眾帶來的是一部他改編和導演的粵劇《百花亭贈劍》(11月8-9日,美琪大戲院)。曾任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毛俊輝自幼喜歡戲曲,師從京劇(梅派)大師包幼蝶,2011年導演過國家國家京劇院新編歷史京劇《曙色紫禁城》,曾任香港演藝學院戲曲學院的院長。
  • 粵劇《百花亭贈劍》新視角再現古典意韻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毛俊輝導演介紹說,這個版本的《百花亭贈劍》以現代劇場的方式重新詮釋經典粵劇,在傳承戲曲魅力的同時,對劇本進行合理的刪減,並改編了結局,以吸引新一代年輕觀眾走進劇場,欣賞粵劇,感受傳統文化所煥發出的新意趣。
  • 講座招募 | 「桂冠導演」毛俊輝與你分享粵劇《百花亭贈劍》的創新的秘訣
    (地鐵十三號線南京西路站8號口)香港藝術節在2018年推出唐滌生原著、毛俊輝改編/導演的粵劇《百花亭贈劍》,得到廣大觀眾的認同和讚賞,年青的表演團隊令人眼前一亮,導致藝術節47年來首次在第二個節季(即2019年)重演同一劇目。
  • 毛俊輝教授談執導《百花亭贈劍》,「人人都能欣賞的粵劇」你不來瞧個究竟?
    去年由毛俊輝教授策劃及指導的創新嘗試新《百花亭贈劍》於2018年香港藝術節三場演出均告滿座獲得業界的讚譽和期許更新版《百花亭贈劍》為何如此受歡迎?「人人都能欣賞的粵劇」,是毛俊輝教授對《百花亭贈劍》的期許與努力,實際上,毛教授做到了。
  • 新浪潮粵劇《百花亭贈劍》
    圖:王志良(右)、林穎施主演《百花亭贈劍》    應屆香港藝術節嘗試開創全新專業粵劇創作平臺,特邀香港演藝學院戲曲學院首任院長毛俊輝策劃及創作全新粵劇經典《百花亭贈劍》,集合年輕粵劇菁英臺前演出法國新浪潮的特色在於,導演不只主導電影,更成為電影的作者和創作人,並且要在原有的藝術框架尋求突破。現在的《百花亭贈劍》,無論在改編、導演手法,以至演繹方法上,都可以做到新浪潮精神。  改編唐滌生1958年版本  首先談劇本改編,現在毛俊輝和江駿傑的改編基礎是唐滌生的版本,而不是明代的版本。兩者有何分別?
  • 可喜試驗,未竟全功 ─粵劇《百花亭贈劍》觀後
    此劇改編自明代無名氏的《百花記》,據唐先生自述,他並未得睹原著全貌,而是從偶然購得的兩本手抄—《設計》及《贈劍》(即兩段折錄)當中獲取靈感,添枝補葉,另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今年香港藝術節邀請香港戲劇界的殿堂級人物毛俊輝,改編及執導已故著名粵劇編劇家唐滌生於1958年首演的《百花亭贈劍》。
  • 毛俊輝|攜《百花亭贈劍》歸來,粵劇經典乘新浪
    謝柏梁教授(中國戲曲學院中國文藝評論基地主任,二級教授):去年年底在中國戲曲學院,我們邀請毛院講座,他與國戲師生分享了《百花亭贈劍》的香港上演視頻,吊起了大家的胃口,師生們都期待著能夠到現場觀看。終於等到了到深圳觀看全劇的機會,現場感覺到這是一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香港粵劇。
  • 香港節2019——藝匯上海|藝術和文化的火花於此綻放
    「香港節」以文化創意、滬港連繫和年輕活力為重點,透過與不同藝術家及藝術團體合作,在上海不同場地及文化地標向全國觀眾展示出香港文化藝術的精髓。「香港節2019——藝匯上海」開幕典禮於11月1日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舉行,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為典禮擔任主禮嘉賓。開幕節目是由香港中樂團為觀眾演奏多首名曲的「都會交響」音樂會。
  • 香港節2019——藝匯上海,19項精彩節目將輪番上演
    林鄭月娥在開幕典禮致辭時表示,「香港節2019——藝匯上海」是香港繼2010年參與上海世界博覽會後,首個在中國內地城市舉行的大型文化活動。她表示,這次活動能促進滬港連繫、民心相通、文明互鑑和文化交流。她亦向參與的文化機構、藝術團體、香港藝術發展局、創意香港及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等致謝。
  • 香港節2019——藝匯上海,19項節目展示多元文化,促進滬港聯繫
    她表示,這次活動能促進滬港連繫、民心相通、文明互鑑和文化交流。她亦向參與的文化機構、藝術團體、香港藝術發展局、創意香港及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等致謝。「香港節2019——藝匯上海」呈獻19項精彩節目,由11月1日-11月23日舉行。
  • 11月又一藝術盛宴 | 香港節2019—藝匯上海,總有一款滿足你!
    林鄭月娥在開幕典禮致辭時表示,「香港節2019——藝匯上海」是香港繼2010年參與上海世界博覽會後,首個在中國內地城市舉行的大型文化活動。她表示,這次活動能促進滬港連繫、民心相通、文明互鑑和文化交流。她亦向參與的文化機構、藝術團體、香港藝術發展局、創意香港及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等致謝。
  • 在線欣賞 | 青年高胡演奏家梁妙翠演奏《百花亭鬧酒》
    如今常見的串譜作品有《三寶佛》、《柳娘三醉》、《百花亭鬧酒》、《小調聯奏》、《雙飛蝴蝶柳青娘》等。高胡演奏家餘其偉教授曾寫過一篇《粵樂的串譜》,簡要介紹了串譜的背景:「聽前輩說,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廣東音樂迅速發展,人們喜歡聽它,故除傳統名曲外,便激發了創作,但唱片推介作品,有時供不應求,因此在唱片商的不斷催促下,粗製濫造的情況就出現了,如此情況下,有的曲子就難保質量。
  • 《劍來》:年輕人們,淺析
    最新章「年輕人們」,這個視角轉換得猝不及防,不過,《劍來》一向是配角更比主角有人氣,所以,這一章,或許更讓翻書人喜愛。
  • 《安家》謝亭豐正牌老婆蔡紅花將上線,那上海和他生活的女人是誰
    徐姑姑當即表示那小寶的事可比傳經送寶會重要多了,很顯然徐對於謝亭豐家的情況是有所了解的,眾所周知徐姑姑最憎恨小三,而且他從不賣房子給第三者。從徐姑姑對小寶的喜愛程度來看,謝亭豐家的女人不像是小三身份,如果劇中蔡紅花是謝亭豐的正牌老婆,那一直在上海陪著謝亭豐生活的女人又是什麼身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