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導演毛俊輝:對劇場的愛,從戲曲開始 | 香港藝術節粵劇《百花亭贈劍》

2021-02-19 上海藝術展覽

周  三  發  布  魔  都  戲  劇  預  告

周  五  發  布  魔  都  展  覽  預  告

2019 / 11 / 07  上海  |  陰

大多數內地觀眾對毛俊輝的印象都與話劇相關。演過《德齡與慈禧》《父親》,執導過《情話紫釵》《新傾城之戀》的毛俊輝,這次上海國際藝術節香港藝術周給觀眾帶來的是一部他改編和導演的粵劇《百花亭贈劍》(11月8-9日,美琪大戲院)。曾任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毛俊輝自幼喜歡戲曲,師從京劇(梅派)大師包幼蝶,2011年導演過國家國家京劇院新編歷史京劇《曙色紫禁城》,曾任香港演藝學院戲曲學院的院長。這次登陸上海的《百花亭贈劍》曾在香港取得巨大成功,吸引了不少年輕人來看,是香港藝術節舉辦47年來唯一一部連續兩年演出的戲,因為毛俊輝的宗旨是「希望排出一臺人人都能欣賞的粵劇」。但,上海觀眾會是什麼反應?誰也不知道。越是臨近開演,毛俊輝就越是緊張、焦慮、興奮,又充滿期待。Q:內地觀眾對您的印象都和話劇音樂劇有關,這次怎麼想到做粵劇呢?A:我來講講我自己的故事吧。(1947年)我在上海出生,十歲才到的香港。解放後的上海有很多廣東戲,因為上海有很多廣東人做生意和居住,他們對傳統粵劇很有感情,知名的粵劇演員也一定會來上海演。我爸爸上海人媽媽廣東人,從小什麼戲都看,京劇、粵劇、評彈、崑曲,我對劇場有興趣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廣東粵劇在上海是什麼樣的情況我到現在還有印象——有點像上海海派京劇一樣,很鮮活,很多新的表演想法都會用上,也會用西洋樂器吉他、鋼琴、小提琴。我特別愛京劇,自己的創作有時候也會用粵劇,曾把粵劇經典《紫釵記》做成現代劇《情話紫釵》。這次想發掘粵劇新的路子,和戲曲學院的學生們一起合作,做一個「怎麼走」的探討。我的粵劇,不是在模仿話劇音樂劇,而是在用現代劇場的模式去探討粵劇該怎麼做,怎麼做才適合粵劇。《百花亭贈劍》在香港獲得了很大的迴響,我也非常開心能帶它來上海演出,感覺像回家了一樣Q:這部戲劇本具體做了哪些方面的改動?看到評論說很像莎士比亞戲。A:原劇本是著名粵劇編劇、寫過《帝女花》的唐滌生為粵劇名伶何非凡、吳君麗所作。何非凡非常有魅力,裡面的《贈劍》這段特別受歡迎,可惜段落很精彩,結尾很隨便,什麼問題都沒解決就大團圓了。(劇情簡介:元朝朝廷得知安西王久存背叛之心,命鄒化龍及江六雲混入王府窺探消息。六雲中計,誤闖百花公主不許男兒進入的寢宮百花亭,與百花公主一見鍾情,贈劍訂姻緣;後身份敗露,與公主對峙為敵,忠愛難以兩全。幾經波折後,終於大團圓結局。)這部戲有知名度又比較少演、結尾也不完整,給我了足夠的空間花心思做改編。我在劇情人物塑造這塊花了很多時間做研究,有些粵劇比較簡單——人物典型,只有好人壞人,戲多集中在男女主角身上;我這次把《百花亭贈劍》講得比較有現代感,不是現代戲,但從現代角度去看這個戲,很多東西需要修改和調節整理,人物關係發展要完整交代出來。今年這是第二版,和第一版的結尾有所不同,但也是根據戲的邏輯和發展而調節的。整體比較像epic story(史詩故事),交代很完整、合理,所以才有人說像莎士比亞。A:廣東大戲一般有六個主要角色,《百花亭》第一男女主角負責講愛情故事,年輕人追求夢想和愛,擺脫枷鎖、壓力包袱,固然要多些篇幅。第二輪演出給了我們機會對人物進行深化加工。第二男女主角鄒化龍、江花右,很少有人討論,其實人物關係蘊含了不少矛盾衝突。男的(鄒化龍)又正又邪,不是單向,這才是drama;女配江花右,丈夫在敵方,弟弟做間諜,她忠於百花公主且得到百花公主保護,如何取捨去做,成為這個戲的關鍵。當然戲的表演還是主要集中在第一男女主角身上。就像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戲主要在王子身上,但母親、叔叔、朋友這些配角也有很多複雜豐富的內容。這部戲改編得最好的其實不是故事和角色,而是把(蘊含其中的)價值觀說出來了。為什麼有這樣的結局,裡面是有內涵的。A:《百花亭贈劍》的形式,有些並不是香港粵劇的傳統。香港粵劇焦點在大佬倌(名角)身上,相對來說忽略了舞美、服裝、燈光、音樂、音響。大佬官領導的粵劇是沒有導演的,也不重視排練,演員都練好功夫了,什麼戲都可以做,但只能做傳統的東西,沒有創新。我們這個戲是舞美、服裝、燈光、音樂、音響團隊都配齊了。布景是專門為這個粵劇設計的,都是常年劇場合作的精英,有經驗也愛戲劇。《百花亭》的服裝不是傳統戲服,是古裝,帶著濃厚調子又不失粵劇美感,一般粵劇戲服是各種戲換著用的,但《百花亭贈劍》的戲服是只為這個戲而設計的。根據劇情需要,《百花亭贈劍》音樂和唱段有重複的都拿掉了,原來三個多小時的戲我們壓縮到了2小時15分鐘。唱段都在主角身上也不行,一幫人一起唱,這樣才有戲。音樂方面,主要的唱段、版腔、小曲都在,但我們不會重複演奏不做新的探討。音樂總監設計了新的唱段和配器,有琵琶、月琴,深化、調節,不做僵化的表演,音樂也活了。廣東大戲的特色,鑼鼓是肯定有的,但有些人就是不能接受鑼鼓。大鑼大鼓也不應該完全避免,這是粵曲的聲音。這次來上海演出,我們既要保留粵劇特色,也不想讓觀眾不耐煩,音響方面我們還在研究。A:第一版排練,籌備、反覆探討、音樂、正規排練,花了起碼一年時間。第二輪花了一段時間去排練,排的時候一直在改動。這部戲不是一個規定的模式,像音樂劇都規定得很準確了,但我集合了很多劇場的東西在戲裡,什麼要保留,要放棄,都要權衡。我很尊重傳統的東西,但你必須向前走,那麼多年我也不會停下來,要有新的創作出來,不然就是在重複我自己。連戲曲演員都要下新的工夫,我教他們如何把現代角色的技術用到戲曲方面,他們才剛開竅,要花很多時間排練。對於整個粵劇而言,年輕演員的表演不能跟老前輩比,但他們有活力,有拼搏的心氣,正好可以一起探討做新東西。A:感恩,病好了,到今天還能遇上童年最愛的戲曲,做《百花亭贈劍》;香港話劇團我主演的話劇《父親》明年也可能會來內地演出。對外演出,我最希望能聽到更多觀眾的聲音。(2005年我執導的)話劇《新傾城之戀》在北京、上海用廣東話公開演出,觀眾反響非常好,當時的感覺我迄今還記得。現在很多人看戲,競爭激烈,我很緊張觀眾不知道這部戲。上個星期(10月25日)我來上海,就是想告訴大家有這個戲,希望大家能進劇場看看。一定要幫我說(這句話):我希望排出一臺人人都能欣賞的粵劇。不用擔心說這是粵劇從來沒看過,不習慣。你先來看吧。有些戲迷很擔心我把戲曲改得面目全非,我說不是,我是愛戲曲的。

- END -

上海藝術展覽

微信訂閱號/微博號/豆瓣小站/頭條號

投稿合作郵箱:736366156@qq.com

後臺君個人微信號:Art_inSH2019

藝 術   讓 生 活   更 美 好

長  按  二  維  碼  關  注  本  訂  閱  號

喜  歡  分  享  給  朋  友  吧

相關焦點

  • 毛俊輝導演《百花亭贈劍》:做一部人人都能欣賞的粵劇
    香港導演毛俊輝是香港戲劇界泰鬥級的人物,甚至被稱作「香港戲劇教父」。此前,他導演的話劇《求證》《傾城之戀》和舞臺劇《情話紫釵》等都曾在上海演出並引起巨大反響。今年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香港周上,毛俊輝最新導演的粵劇《百花亭贈劍》將於11月8日、9日在美琪大戲院演出兩場。
  • 特邀講座 | 「香港戲劇教父」毛俊輝教授談執導粵劇《百花亭贈劍》
    就不得不想到毛俊輝教授享有「香港戲劇教父」美譽的毛俊輝教授一直致力於用現代劇場的理念呈現中國戲曲之美尤其是粵劇的藝術魅力2018年,香港藝術節推出的賽馬會本地菁英創作系列節目、全新粵劇經典《百花亭贈劍》,就是由毛俊輝教授策劃及指導的創新嘗試,他用導演思維重新梳理唐滌生1958年寫就的同名劇作裡的人物情感與性格,賦予了這部經典粵劇引發當代觀眾共鳴的活力
  • 傳統粵劇需要接近年輕觀眾審美——專訪更新版粵劇《百花亭贈劍》藝術總監毛俊輝
    >《百花亭贈劍》(更新版)藝術總監、導演及改編毛俊輝《百花亭贈劍》(更新版)      2018年香港藝術節推出的賽馬會本地菁英創作系列節目、全新粵劇經典《百花亭贈劍》,是由香港藝術節委約及製作、戲劇界翹楚毛俊輝策劃及執導的創新嘗試。
  • 講座招募 | 「桂冠導演」毛俊輝與你分享粵劇《百花亭贈劍》的創新的秘訣
    (地鐵十三號線南京西路站8號口)香港藝術節在2018年推出唐滌生原著、毛俊輝改編/導演的粵劇《百花亭贈劍》,得到廣大觀眾的認同和讚賞,年青的表演團隊令人眼前一亮,導致藝術節47年來首次在第二個節季(即2019年)重演同一劇目。
  • 新浪潮粵劇《百花亭贈劍》
    圖:王志良(右)、林穎施主演《百花亭贈劍》    應屆香港藝術節嘗試開創全新專業粵劇創作平臺,特邀香港演藝學院戲曲學院首任院長毛俊輝策劃及創作全新粵劇經典《百花亭贈劍》,集合年輕粵劇菁英臺前演出  該劇是為「粵劇新浪潮計劃」而製作,談到新浪潮,不免聯想到法國新浪潮(La Nouvelle Vague)時期,這是影評人對於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的一些法國導演團體的稱謂。法國新浪潮的特色在於,導演不只主導電影,更成為電影的作者和創作人,並且要在原有的藝術框架尋求突破。現在的《百花亭贈劍》,無論在改編、導演手法,以至演繹方法上,都可以做到新浪潮精神。
  • 毛俊輝教授談執導《百花亭贈劍》,「人人都能欣賞的粵劇」你不來瞧個究竟?
    去年由毛俊輝教授策劃及指導的創新嘗試新《百花亭贈劍》於2018年香港藝術節三場演出均告滿座獲得業界的讚譽和期許更新版《百花亭贈劍》為何如此受歡迎?「人人都能欣賞的粵劇」,是毛俊輝教授對《百花亭贈劍》的期許與努力,實際上,毛教授做到了。
  • 毛俊輝和他的《百花亭贈劍》 | 做到了!上海的年輕人們喜歡!
    毛俊輝先生,是大戲劇家了,在華人戲劇界備受人敬仰;我們尊稱他「毛sir」。毛sir來上海了!剛過去的周末,由其新編(及青年編劇江俊傑)和導演的粵劇《百花亭贈劍》,在美琪大戲院上演!在他的任職期間,包括《酸酸甜甜香港地》(2004年)《新傾城之戀》(2005年)等作品來到上海等城市演出。不少內地觀眾的粵語話劇之門,是從那時候開啟的。 而現在,新編版《百花亭贈劍》是否會成為上海觀眾打開一扇通往「粵劇」的大門呢? 聊當代香港的戲劇,繞不開「毛俊輝」三個字,而聊粵劇史,絕離不開「唐滌生」三個字。
  • 粵劇《百花亭贈劍》新視角再現古典意韻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毛俊輝導演介紹說,這個版本的《百花亭贈劍》以現代劇場的方式重新詮釋經典粵劇,在傳承戲曲魅力的同時,對劇本進行合理的刪減,並改編了結局,以吸引新一代年輕觀眾走進劇場,欣賞粵劇,感受傳統文化所煥發出的新意趣。
  • 可喜試驗,未竟全功 ─粵劇《百花亭贈劍》觀後
    粵劇《百花亭贈劍》是香港著名編劇家唐滌生(1917-1959)為「麗聲劇團」編寫的作品,由名伶何非凡(1919-1980)、吳君麗(1930-)、梁醒波(1908-1981)、靚次伯(1905-1992)、麥炳榮(1915-1984)及鳳凰女(1925-1992)擔綱,1958年10月首演,距今已近60年。
  • 毛俊輝|攜《百花亭贈劍》歸來,粵劇經典乘新浪
    謝柏梁教授(中國戲曲學院中國文藝評論基地主任,二級教授):去年年底在中國戲曲學院,我們邀請毛院講座,他與國戲師生分享了《百花亭贈劍》的香港上演視頻,吊起了大家的胃口,師生們都期待著能夠到現場觀看。終於等到了到深圳觀看全劇的機會,現場感覺到這是一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香港粵劇。
  • 不用去香港就能欣賞到原汁原味的音樂,舞蹈,戲曲,電影,連香港特首都按耐不住親臨現場觀賞!
    除了香港中樂團的開幕節目外,其他赴上海參演的團體及呈獻的演藝節目為香港管弦樂團「梵志登與張緯晴」音樂會、香港舞蹈團《四季/梁祝》、香港芭蕾舞團《大亨小傳》、香港話劇團《盛宴》、中英劇團《福爾摩斯之華生暴走大狗查》、進念‧二十面體《建築城市》、毛俊輝導演作品《百花亭贈劍》,以及上海崑劇團與香港八和會館聯合演出《白蛇傳》。
  • 香港節2019——藝匯上海,19項精彩節目將輪番上演
    開幕節目是由香港中樂團為觀眾演奏多首名曲的「都會交響」音樂會。林鄭月娥在開幕典禮致辭時表示,「香港節2019——藝匯上海」是香港繼2010年參與上海世界博覽會後,首個在中國內地城市舉行的大型文化活動。她表示,這次活動能促進滬港連繫、民心相通、文明互鑑和文化交流。她亦向參與的文化機構、藝術團體、香港藝術發展局、創意香港及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等致謝。
  • 香港節2019——藝匯上海,19項節目展示多元文化,促進滬港聯繫
    她亦向參與的文化機構、藝術團體、香港藝術發展局、創意香港及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等致謝。「香港節2019——藝匯上海」呈獻19項精彩節目,由11月1日-11月23日舉行。「香港節」以文化創意、滬港聯繫和年青活力為重點,透過與不同藝術家及藝術團體合作,在上海不同場地及文化地標向內地觀眾展示香港文化藝術的精髓。
  • 11月又一藝術盛宴 | 香港節2019—藝匯上海,總有一款滿足你!
    林鄭月娥在開幕典禮致辭時表示,「香港節2019——藝匯上海」是香港繼2010年參與上海世界博覽會後,首個在中國內地城市舉行的大型文化活動。她表示,這次活動能促進滬港連繫、民心相通、文明互鑑和文化交流。她亦向參與的文化機構、藝術團體、香港藝術發展局、創意香港及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等致謝。
  • 香港節2019——藝匯上海|藝術和文化的火花於此綻放
    林鄭月娥在開幕典禮致辭時表示,「香港節2019——藝匯上海」是香港繼2010年參與上海世界博覽會後,首個在中國內地城市舉行的大型文化活動。她表示,這次活動能促進滬港連繫、民心相通、文明互鑑和文化交流。她亦向參與的文化機構、藝術團體、香港藝術發展局、創意香港及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等致謝。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粵劇名伶吳君麗的戲服
    點擊上方「中國粵劇網」藍色字可加關注   這是香港粵劇名伶吳君麗在粵劇《百花亭贈劍
  • 傳統之美 國際閃耀 | 第三屆「華人春天藝術節」好戲連臺@天橋藝術中心
    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天橋•華人春天藝術節」連續三屆關注戲曲的創新和觀眾的培養。提到粵劇,大家想到的可能是紅線女、薛覺先、江譽鏐一眾人,粵劇大多都是動輒4個小時起步的大戲。而此次香港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出品的小劇場新編粵劇《霸王別姬》將家喻戶曉的故事以粵劇傳統及創新交替出現的手法演繹,無論是粵劇傳統套路,還是傳統梆王唱腔,都體現了演員秉承及尊重傳統粵劇演繹手法的學習與追求。
  • 百戲盛典 直播預告|粵劇《胡不歸》
    劇種簡介粵劇粵劇是嶺南戲曲的主要品種,被周總理譽為「南國紅豆」,流行於廣東、廣西的粵語地區和香港、澳門及東南亞和歐美等華僑聚居地,影響遍及全球粵語華人地區。周恩來總理觀看了演出並書贈「批判性地接受民族文化遺產,創造性地發展地方戲曲音樂,使祖國的文化藝術發出新的光彩」的重要題詞。2013年被文化部定為「全國地方戲創作演出重點院團」。2014年,被確立為「廣東省中華文化傳承基地」。廣東粵劇院以「出人出戲出效益」為立院之本。建院六十餘年,人才薈萃,陣容強盛,行當齊全,擁有幾代享譽海內外著名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