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三 發 布 魔 都 戲 劇 預 告
周 五 發 布 魔 都 展 覽 預 告
▼
2019 / 11 / 07 上海 | 陰
大多數內地觀眾對毛俊輝的印象都與話劇相關。演過《德齡與慈禧》《父親》,執導過《情話紫釵》《新傾城之戀》的毛俊輝,這次上海國際藝術節香港藝術周給觀眾帶來的是一部他改編和導演的粵劇《百花亭贈劍》(11月8-9日,美琪大戲院)。曾任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毛俊輝自幼喜歡戲曲,師從京劇(梅派)大師包幼蝶,2011年導演過國家國家京劇院新編歷史京劇《曙色紫禁城》,曾任香港演藝學院戲曲學院的院長。這次登陸上海的《百花亭贈劍》曾在香港取得巨大成功,吸引了不少年輕人來看,是香港藝術節舉辦47年來唯一一部連續兩年演出的戲,因為毛俊輝的宗旨是「希望排出一臺人人都能欣賞的粵劇」。但,上海觀眾會是什麼反應?誰也不知道。越是臨近開演,毛俊輝就越是緊張、焦慮、興奮,又充滿期待。Q:內地觀眾對您的印象都和話劇音樂劇有關,這次怎麼想到做粵劇呢?A:我來講講我自己的故事吧。(1947年)我在上海出生,十歲才到的香港。解放後的上海有很多廣東戲,因為上海有很多廣東人做生意和居住,他們對傳統粵劇很有感情,知名的粵劇演員也一定會來上海演。我爸爸上海人媽媽廣東人,從小什麼戲都看,京劇、粵劇、評彈、崑曲,我對劇場有興趣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廣東粵劇在上海是什麼樣的情況我到現在還有印象——有點像上海海派京劇一樣,很鮮活,很多新的表演想法都會用上,也會用西洋樂器吉他、鋼琴、小提琴。我特別愛京劇,自己的創作有時候也會用粵劇,曾把粵劇經典《紫釵記》做成現代劇《情話紫釵》。這次想發掘粵劇新的路子,和戲曲學院的學生們一起合作,做一個「怎麼走」的探討。我的粵劇,不是在模仿話劇音樂劇,而是在用現代劇場的模式去探討粵劇該怎麼做,怎麼做才適合粵劇。《百花亭贈劍》在香港獲得了很大的迴響,我也非常開心能帶它來上海演出,感覺像回家了一樣。Q:這部戲劇本具體做了哪些方面的改動?看到評論說很像莎士比亞戲。A:原劇本是著名粵劇編劇、寫過《帝女花》的唐滌生為粵劇名伶何非凡、吳君麗所作。何非凡非常有魅力,裡面的《贈劍》這段特別受歡迎,可惜段落很精彩,結尾很隨便,什麼問題都沒解決就大團圓了。(劇情簡介:元朝朝廷得知安西王久存背叛之心,命鄒化龍及江六雲混入王府窺探消息。六雲中計,誤闖百花公主不許男兒進入的寢宮百花亭,與百花公主一見鍾情,贈劍訂姻緣;後身份敗露,與公主對峙為敵,忠愛難以兩全。幾經波折後,終於大團圓結局。)這部戲有知名度又比較少演、結尾也不完整,給我了足夠的空間花心思做改編。我在劇情人物塑造這塊花了很多時間做研究,有些粵劇比較簡單——人物典型,只有好人壞人,戲多集中在男女主角身上;我這次把《百花亭贈劍》講得比較有現代感,不是現代戲,但從現代角度去看這個戲,很多東西需要修改和調節整理,人物關係發展要完整交代出來。今年這是第二版,和第一版的結尾有所不同,但也是根據戲的邏輯和發展而調節的。整體比較像epic story(史詩故事),交代很完整、合理,所以才有人說像莎士比亞。A:廣東大戲一般有六個主要角色,《百花亭》第一男女主角負責講愛情故事,年輕人追求夢想和愛,擺脫枷鎖、壓力包袱,固然要多些篇幅。第二輪演出給了我們機會對人物進行深化加工。第二男女主角鄒化龍、江花右,很少有人討論,其實人物關係蘊含了不少矛盾衝突。男的(鄒化龍)又正又邪,不是單向,這才是drama;女配江花右,丈夫在敵方,弟弟做間諜,她忠於百花公主且得到百花公主保護,如何取捨去做,成為這個戲的關鍵。當然戲的表演還是主要集中在第一男女主角身上。就像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戲主要在王子身上,但母親、叔叔、朋友這些配角也有很多複雜豐富的內容。這部戲改編得最好的其實不是故事和角色,而是把(蘊含其中的)價值觀說出來了。為什麼有這樣的結局,裡面是有內涵的。A:《百花亭贈劍》的形式,有些並不是香港粵劇的傳統。香港粵劇焦點在大佬倌(名角)身上,相對來說忽略了舞美、服裝、燈光、音樂、音響。大佬官領導的粵劇是沒有導演的,也不重視排練,演員都練好功夫了,什麼戲都可以做,但只能做傳統的東西,沒有創新。我們這個戲是舞美、服裝、燈光、音樂、音響團隊都配齊了。布景是專門為這個粵劇設計的,都是常年劇場合作的精英,有經驗也愛戲劇。《百花亭》的服裝不是傳統戲服,是古裝,帶著濃厚調子又不失粵劇美感,一般粵劇戲服是各種戲換著用的,但《百花亭贈劍》的戲服是只為這個戲而設計的。根據劇情需要,《百花亭贈劍》音樂和唱段有重複的都拿掉了,原來三個多小時的戲我們壓縮到了2小時15分鐘。唱段都在主角身上也不行,一幫人一起唱,這樣才有戲。音樂方面,主要的唱段、版腔、小曲都在,但我們不會重複演奏不做新的探討。音樂總監設計了新的唱段和配器,有琵琶、月琴,深化、調節,不做僵化的表演,音樂也活了。廣東大戲的特色,鑼鼓是肯定有的,但有些人就是不能接受鑼鼓。大鑼大鼓也不應該完全避免,這是粵曲的聲音。這次來上海演出,我們既要保留粵劇特色,也不想讓觀眾不耐煩,音響方面我們還在研究。A:第一版排練,籌備、反覆探討、音樂、正規排練,花了起碼一年時間。第二輪花了一段時間去排練,排的時候一直在改動。這部戲不是一個規定的模式,像音樂劇都規定得很準確了,但我集合了很多劇場的東西在戲裡,什麼要保留,要放棄,都要權衡。我很尊重傳統的東西,但你必須向前走,那麼多年我也不會停下來,要有新的創作出來,不然就是在重複我自己。連戲曲演員都要下新的工夫,我教他們如何把現代角色的技術用到戲曲方面,他們才剛開竅,要花很多時間排練。對於整個粵劇而言,年輕演員的表演不能跟老前輩比,但他們有活力,有拼搏的心氣,正好可以一起探討做新東西。A:感恩,病好了,到今天還能遇上童年最愛的戲曲,做《百花亭贈劍》;香港話劇團我主演的話劇《父親》明年也可能會來內地演出。對外演出,我最希望能聽到更多觀眾的聲音。(2005年我執導的)話劇《新傾城之戀》在北京、上海用廣東話公開演出,觀眾反響非常好,當時的感覺我迄今還記得。現在很多人看戲,競爭激烈,我很緊張觀眾不知道這部戲。上個星期(10月25日)我來上海,就是想告訴大家有這個戲,希望大家能進劇場看看。一定要幫我說(這句話):我希望排出一臺人人都能欣賞的粵劇。不用擔心說這是粵劇從來沒看過,不習慣。你先來看吧。有些戲迷很擔心我把戲曲改得面目全非,我說不是,我是愛戲曲的。- END -
上海藝術展覽
微信訂閱號/微博號/豆瓣小站/頭條號
投稿合作郵箱:736366156@qq.com
後臺君個人微信號:Art_inSH2019
藝 術 讓 生 活 更 美 好
長 按 二 維 碼 關 注 本 訂 閱 號
喜 歡 分 享 給 朋 友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