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中國粵劇網」藍色字可加關注
馮鏡華(1894-1977)
演員。原名馮名鑑,廣東順德人。1921年在新加坡學戲,20世紀20年代末入大羅天班(後為國風劇團),與馬師曾、陳非依、騷韻蘭、半日安、林超群等合作,演出《紅玫瑰》《轟天雷》《斷腸蕭郎一紙書》《天網》《傻大俠》等劇。從1932年起,先後在大中華、義擎天、碧雲天等戲班演武生。20世紀30年代中期參加馬師曾的太平劇團。馮鏡華做功老到,表演細膩,對唱功很有研究,叮板甚穩,還擅唱梵音,有「梵音鑑」之譽。主演《醉倒騎驢》《月下追賢》平貴回窯》《陳宮罵曹》,頗有口碑。1941年香港被日本侵略軍佔領後,馮鏡華與羅家權隨周豐年劇團回廣州。抗戰勝利後,曾在龍鳳劇團與馮少俠、秦小梨、梁飛燕、羅家權、白超鴻等演出《掌上美人》《肉山藏妲己》《肉陣葬龍沮》《風流女賊》《錯著皇帝鞋》等劇,並曾在勝利等劇團,先後與馬師曾、陸雲飛、靚少佳、陳錦棠、陶醒非等合作演出。1957年,馮鏡華回廣州,先後在東方紅劇團、廣東粵劇院四團,與郎筠玉、呂玉郎同臺演出《三下南唐》等劇。
半日安(1906-1970)
半日安(圖片來源網絡)
演員。原名李鴻安。廣東南海人。20世紀20年代拜名藝人馬師曾為師,工醜生。1930年,參加馬師曾的國風劇團赴越南西貢等地,演出《佳偶兵戎》《呆佬拜壽》《賊王子》等劇。1931年又隨馬師曾赴美國演出,馬同時邀請已在新加坡揚名的花旦上海妹同往,半日安因此與上海妹從結臺緣到相戀,1933年回香港後結為夫妻。兩人不但是模範夫妻,而且皆以樂於助人著稱,常資助有困難的同行。他與上海妹同在馬師曾的太平劇團時,在香港太平戲院先後演出《鬥氣姑爺》《野花香》《刁蠻公主戇駙馬》等劇。1937年,半日安與上海妹應薛覺先之邀轉到覺先聲男女劇團,合作四年,人稱「薛、妹、安」是該團的「藝術鐵三角」。半日安還被譽為當時的四大名醜之一,他唱做俱佳,以飾演傻戇公子及反串老夫人最有口碑,有「謙詞生觀音」之稱。他以演《胡不歸》的老夫人最膾炙人口,在《嫣然一笑》《姑緣嫂劫》《前程萬裡》及《西施》等「四大美人戲」中亦有出色表演。他在《大鬧梅知府》演梅知府時的唱段,當時被廣為傳唱。香港被日本侵略軍佔領後,他說「寧到內地吃菜根,也不在敵佔區穿羅綺」,與上海妹組織大中華班回內地演出。抗日戰爭勝利後返香港,在八和公會組織的戲行公會為救濟失業藝人舉行的籌款義演中,他與薛覺先、白駒榮、廖俠懷等合演《六國大封相》。50年代初,半日安也拍電影,在香港與文覺非、李海泉、伊秋水等合拍電影《四大天王》等。
葉弗弱(1905-1979)
演員。原名葉真光,廣東臺山人。早年就讀於香港英文書院時已在校內演劇,後當演員。20世紀20年代初,他參加樂樂樂劇社,其時盛行粵劇改良運動,他與伊秋水、林坤山等被譽為「新劇巨子」。20年代至40年代,葉弗弱先後在大羅天、覺先聲、萬年青、義擎天、大龍鳳等粵劇團擔任正印醜生,與薛覺先、白駒榮、靚少鳳、千裡駒、白玉堂、馮少俠、秦小梨等同臺演出《璇宮豔史》《三伯爵》《七十二銅城》《燕歸人未歸》等劇目。他以官衣醜戲見長,成名劇目是在《十萬童屍》中飾演屠岸賈。當時,葉弗弱與廖俠懷、半日安、李海泉被譽為「四大名醜」。1939年,葉弗弱與黃新雪梅、新珠、徐人心赴美演出。回香港後不久,香港被日本侵略軍佔領,葉弗弱為保存民族氣節,拒絕演出,離開香港。抗戰勝利後回香港拍電影。1948年起先後加入大龍鳳、碧雲天、新華等劇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返回內地,先後組建義擎天、平安粵劇團,與蔣世芬、徐人心、黃新雪梅、葉弗愚等合作,演出《張古董借妻》《佛山祖廟劏人石》等劇目。60年代初,任佛山專區粵劇訓練班主任、佛山專區青年粵劇二團團長。
(節選自《粵劇大辭典》人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