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小百科】(298)馮鏡華、半日安、葉弗弱

2021-02-19 中國粵劇網

點擊上方「中國粵劇網」藍色字可加關注

馮鏡華(1894-1977)
        演員。原名馮名鑑,廣東順德人。1921年在新加坡學戲,20世紀20年代末入大羅天班(後為國風劇團),與馬師曾、陳非依、騷韻蘭、半日安、林超群等合作,演出《紅玫瑰》《轟天雷》《斷腸蕭郎一紙書》《天網》《傻大俠》等劇。從1932年起,先後在大中華、義擎天、碧雲天等戲班演武生。20世紀30年代中期參加馬師曾的太平劇團。馮鏡華做功老到,表演細膩,對唱功很有研究,叮板甚穩,還擅唱梵音,有「梵音鑑」之譽。主演《醉倒騎驢》《月下追賢》平貴回窯》《陳宮罵曹》,頗有口碑。1941年香港被日本侵略軍佔領後,馮鏡華與羅家權隨周豐年劇團回廣州。抗戰勝利後,曾在龍鳳劇團與馮少俠、秦小梨、梁飛燕、羅家權、白超鴻等演出《掌上美人》《肉山藏妲己》《肉陣葬龍沮》《風流女賊》《錯著皇帝鞋》等劇,並曾在勝利等劇團,先後與馬師曾、陸雲飛、靚少佳、陳錦棠、陶醒非等合作演出。1957年,馮鏡華回廣州,先後在東方紅劇團、廣東粵劇院四團,與郎筠玉、呂玉郎同臺演出《三下南唐》等劇。
 
半日安(1906-1970)


半日安(圖片來源網絡)

       演員。原名李鴻安。廣東南海人。20世紀20年代拜名藝人馬師曾為師,工醜生。1930年,參加馬師曾的國風劇團赴越南西貢等地,演出《佳偶兵戎》《呆佬拜壽》《賊王子》等劇。1931年又隨馬師曾赴美國演出,馬同時邀請已在新加坡揚名的花旦上海妹同往,半日安因此與上海妹從結臺緣到相戀,1933年回香港後結為夫妻。兩人不但是模範夫妻,而且皆以樂於助人著稱,常資助有困難的同行。他與上海妹同在馬師曾的太平劇團時,在香港太平戲院先後演出《鬥氣姑爺》《野花香》《刁蠻公主戇駙馬》等劇。1937年,半日安與上海妹應薛覺先之邀轉到覺先聲男女劇團,合作四年,人稱「薛、妹、安」是該團的「藝術鐵三角」。半日安還被譽為當時的四大名醜之一,他唱做俱佳,以飾演傻戇公子及反串老夫人最有口碑,有「謙詞生觀音」之稱。他以演《胡不歸》的老夫人最膾炙人口,在《嫣然一笑》《姑緣嫂劫》《前程萬裡》及《西施》等「四大美人戲」中亦有出色表演。他在《大鬧梅知府》演梅知府時的唱段,當時被廣為傳唱。香港被日本侵略軍佔領後,他說「寧到內地吃菜根,也不在敵佔區穿羅綺」,與上海妹組織大中華班回內地演出。抗日戰爭勝利後返香港,在八和公會組織的戲行公會為救濟失業藝人舉行的籌款義演中,他與薛覺先、白駒榮、廖俠懷等合演《六國大封相》。50年代初,半日安也拍電影,在香港與文覺非、李海泉、伊秋水等合拍電影《四大天王》等。
 
葉弗弱(1905-1979)
        演員。原名葉真光,廣東臺山人。早年就讀於香港英文書院時已在校內演劇,後當演員。20世紀20年代初,他參加樂樂樂劇社,其時盛行粵劇改良運動,他與伊秋水、林坤山等被譽為「新劇巨子」。20年代至40年代,葉弗弱先後在大羅天、覺先聲、萬年青、義擎天、大龍鳳等粵劇團擔任正印醜生,與薛覺先、白駒榮、靚少鳳、千裡駒、白玉堂、馮少俠、秦小梨等同臺演出《璇宮豔史》《三伯爵》《七十二銅城》《燕歸人未歸》等劇目。他以官衣醜戲見長,成名劇目是在《十萬童屍》中飾演屠岸賈。當時,葉弗弱與廖俠懷、半日安、李海泉被譽為「四大名醜」。1939年,葉弗弱與黃新雪梅、新珠、徐人心赴美演出。回香港後不久,香港被日本侵略軍佔領,葉弗弱為保存民族氣節,拒絕演出,離開香港。抗戰勝利後回香港拍電影。1948年起先後加入大龍鳳、碧雲天、新華等劇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返回內地,先後組建義擎天、平安粵劇團,與蔣世芬、徐人心、黃新雪梅、葉弗愚等合作,演出《張古董借妻》《佛山祖廟劏人石》等劇目。60年代初,任佛山專區粵劇訓練班主任、佛山專區青年粵劇二團團長。


 (節選自《粵劇大辭典》人物篇)

相關焦點

  • 村村有段古 | 裡水赤山有個粵劇名醜,「君子難求半日安」
    相信經常去富壽園的街坊一定會留意到幾年前人海如潮深受廣場舞大媽歡迎的大舞池經過裡水創4A景區的改造變成了現在獨具粵劇文化特色的「半日安戲苑」富壽公園內的「半日安戲院」公信君知你肯定會好奇「半日安」到底系邊個?距做左D咩事令到人們傳頌讚揚呢?
  • 【粵劇小百科】(77)《西樓錯夢》《闖王進京》《陣陣美人威》《齊婦含冤》
    點擊上方「中國粵劇網」藍色字可加關注
  • 【粵劇小百科】(83)《吳起殺妻》《呆佬拜壽》《張羽煮海》《我為卿狂》《扭紋柴》
    點擊上方「中國粵劇網」藍色字可加關注
  • 【史說粵劇】《花旦王芳豔芬》
    燕芳認真學習,細心揣摩,很快就學到粵劇藝術一些基本知識和技藝。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的粵劇的技藝不斷提高,不久,九叔便推薦她到戲班工作。燕芳開始走上粵劇藝壇,由音樂家易劍泉替她取名。芳豔芬」。   芳豔芬10歲進人著名的國聲劇院,11歲便與紅線女進入-勝壽年粵劇團。」當時,曾被譽為一對活潑美麗的「小宮燈」。此後,她隨名伶衛少芳、馬師曾等邊學邊演。
  • 【粵劇小百科】(73)《紅樓金井夢》《紅霞》《肉山藏妲己》《血戰榴花臺》《血染未央宮》《血染越王臺》
    點擊上方「中國粵劇網」藍色字可加關注
  • 【粵劇小百科】(304)關德興、華嘉
    關德興喜看粵劇,尤其神往《武松打虎》《嶽母刺字》中的英雄形象。13歲到新加坡牛車水入戲行,師從小武新北,一年後入祝華年班演戲。有一次,當紅武生靚就因事不能演出,班主要關德興救場,他的演出幾可亂真,大受觀眾歡迎,從此他取「新靚就」為藝名。關德興(圖片來源網絡)              關德興一生愛國愛鄉,熱心社會公益事業。
  • 江門粵劇名家演繹粵韻芳華
    展覽中展出的粵劇樂器  「粵劇歷史文化展」日前在江門市江海區博物館開幕。「粵劇歷史文化展」共展出了江門市蓬江區國禧藝術館館藏的180多件有關中國戲曲、粵劇等文物及實物資料,展覽至2月21日結束。  「粵劇歷史文化展」共分為四個展區,每個展區分別以實物、圖片、文字資料等詳細介紹了中國戲曲歷史、廣東粵劇歷史、江門五邑地區粵劇歷史現狀等。
  • 【粵劇小百科】(98)表演行當、腳色、角色、包頭、臺柱
    粵劇表演行當的發展經歷是從簡到繁,最初只有末、旦、淨三大類,逐步衍生到十大行當。行當藝術是與戲曲藝術類型化的總體表現特徵相適應的。近代戲曲表演藝術呈現出向人物個性化靠攏的趨勢,因而行當又由繁入簡了,各地方劇種大都以「生、旦、淨、末、醜」 為基本類型。粵劇早期曾有過末、淨、生、旦、醜、外、小、貼、夫、雜等十大行當。
  • 【粵劇小百科】(30)樂器、弓口、二弦、竹提琴、高胡
    粵劇常用的演奏樂器,多在吸收我國各地民族民間樂器的基礎上加以粵化而成。明末清初,戲班使用的樂器就有嗩吶、橫簫、三弦、月琴、二弦、竹提琴等管弦樂器七八種。之後加上揚琴、長筒、短筒、琵琶及由粵籍樂師創製的高胡等。      20世紀20年代初,由於外來文化的影響,粵劇開始吸收某些西洋樂器,如小提琴、班祖(六弦琴)、曼陀林、賽羅風(木琴)和吉他、色士風(薩克斯管)、吐林必(小號)等。
  • 【粵劇小百科】(122)原班十三項角色、六柱制
    清同治十年(1871)清廷默許粵劇解禁後,粵劇的行會組織吉慶花所制定班規甚嚴,其中規定戲班定員144人以上的方稱大班,不足的稱半班。演員根據各自行當的專項特點去表演,不能「食過界」,即演忠的不能去演奸,無須的不能演有須。如違反此規,則要送忠義堂「坐紅凳」,負「奪他人位」的責任,並連帶處分其師傅,嚴重者革除會籍,使其終身不能再搭班演戲。當時立「原班十三項角色」,以作為表演行當的界定標準。
  • 【粵劇】幕後人物
    名伶自民國初期,粵劇演員人才輩出。首先有五大流派,包括薛覺先、馬師曾、桂名揚、白駒榮/白玉堂和廖俠懷,而「粵劇四大名醜」則指半日安、葉弗弱、廖俠懷與李海泉(李小龍父親)。除此之外,也有些獨當一面的男演員,譬如武生王靚次伯、醜生王梁醒波、慈善伶王新馬師曾、武狀元陳錦棠、武探花梁蔭棠、愛國藝人關德興、生紂王羅家權。
  • 【粵劇小百科】(144)十字背劍、打二星、打四星、打藤牌
    粵劇南派把子,也叫「十字佩劍」。甲乙雙方以右丁字步對面站立,執把子對打;先以「一二三」作鋪墊,接著甲方(一般站在舞臺衣邊)挑乙方向右轉一個圈,然後兩人齊上左步,舉把子在空中斜向交擊,雙方腳步不動,馬上又扭轉身體,斜背對方,同時用把子斜向對方上下各擊一下,再轉過身來,回復開始時的狀態。
  • 【粵劇小百科】(291)慢板金線吊芙蓉腔、祭塔腔、宮怨腔、祭鄭旦腔
    中國粵劇網       專戲專腔。出自粵劇《楊貴妃》中「梅妃宮怨」一折,故名「宮怨腔」。劇情敘述唐玄宗寵幸楊貴妃,梅妃被冷落,在宮中慨嘆君皇情愛不再,深怨命運的折磨。是屬於花旦行當演唱的專腔。宮怨腔是在【梆子慢板】的基礎上,突破了原來的板式格律,對句頓作了不同的處理;設計了特別的拖腔,以此突出表現梅妃的心境和情緒。它打破了【梆子慢板】的首句以強拍的「板」開口唱的格律,改以「中叮」開口唱。
  • 【粵劇小百科】(26)小曲、過場曲、廣東音樂、生聖人、西皮、戀檀、梵音
    粵劇過場曲,原來均為外江(外地)曲,如《尼姑下山》原為崑曲《思凡》中的一段《山坡羊》,傳入廣東後演化為粵劇的過場曲。類似這樣的情況,還有《小桃紅》、《漢宮秋月》、《昭君怨》、《妝檯秋思》等。      另一種過場曲是指由樂隊演奏的器樂曲部分,它根據劇情承上啟下,與聲樂有機地糅合為一體,推動劇情的發展,也稱「場景音樂」。
  • 【粵劇小百科】(196)黃巢面、馬騮面、楊志面、雷公面、鍾無豔面、陶三春面、李克用面、蔣乾麵
    後來粵劇向京劇學習猴戲,吸收了京劇猴臉的技法,再融匯粵劇的特點,改以紅色調為主,畫桃形臉,以白色為襯,再用黑色勾眉、眼、鼻、嘴、臉,以及嘴旁的雲紋,主要是為了突出孫悟空尖嘴縮腮、火眼金睛的形象特徵。現在粵劇演出孫悟空,大都按此面譜開面。 楊志面
  • 【粵劇小百科】(34)吹口、大笛、笛仔、長筒、短筒、洞簫、橫簫、色士風
    >吹口      粵劇行內對大笛、笛仔、長筒、短筒、橫簫、洞簫等吹奏樂器的統稱。在粵劇音樂中,它是高音區重要的吹奏樂器。它的形狀和構造基本與大笛相同,但形制比大笛小而更顯精巧。其音色較為清亮、高亢、熱烈。粵劇常用笛仔有三種: 一號笛仔筒音為g1;二號笛仔筒音為a1;三號笛仔筒音為b1,音域均可達兩個八度。粵劇中,笛仔多與文鑼相配,常用於熱烈、歡樂的氣氛和場面,以吹配樂為主。
  • 【粵劇小百科】(286)中堂、摺疊屏風、城樓、山片、平臺、公案
    中國粵劇網特別是一些傳統粵劇武戲,如《劉金定斬四門》,劇中人分別要往東、南、西、北四個城門戰鬥,在舞臺上就需要將城樓景片依次在衣邊和雜邊來回移動,那就只能採用硬城樓布景了。 山片       布景。用木板製作成小山的形狀,再在上面畫上山石的圖紋,稱作「山片」。可以靈活地在舞臺上按劇情需要放置,以點示戲劇具體的環境。
  • 【粵劇小百科】(234)塵拂、羅傘、牙笏、文房四寶、書柬、驚堂木
    如《寶蓮燈》的靈芝,就用塵拂與天兵天將開打;傳統粵劇《陳姑追舟》中,陳妙嫦也用塵拂表演舞蹈身段。 羅傘       道具。京劇稱「遮陽」。原是古代帝室外出時用來遮擋陽光的用品,在戲曲舞臺是皇帝出巡時的儀仗。
  • 【粵劇小百科】(40)測板、雙皮鼓、沙鼓、大鼓、小鼓、緊京鼓、廣鑔
    粵劇文鑼鼓點以雙皮鼓為影頭。      雙皮鼓在20世紀80年代初,模仿原來音色,改為木製長方形。用長條酸枝(或硬木) 做鼓面(約6 釐米×12 釐米),呈弧狀。底座為硬木(或電木)。底座與鼓面相距約1釐米,鼓面兩邊用雙頭螺絲收緊,距間用兩根木條相隔。間距、高低皆可調節。木製雙皮鼓使用方便,敲擊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