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燕潔 | 「腳色」源流考

2021-12-09 安師大文學院學術論壇

「腳色」義位豐富,詞形、字音存在分化現象,各辭書處理不一,如《漢語大詞典》《辭海》《辭源》「腳色」之「腳」均注音「jué」。其中《大詞典》(第6卷、10卷)(2011:1274,1348)分立「腳色」「角色」兩個詞條,詞義有交叉,沒有説明二者關係;《辭海》(2009:1191)在義項「傳統戲曲中根據劇中人不同的性別、年齡、身份、性格等而劃分的人物類型」前説亦稱「角色」。《辭源》(2015:3383)也認為「腳色」指傳統劇演員的類別時同「角色」。白維國主編《近代漢語詞典》(2015:942,1060)沒有採用一刀切的處理方式,而是根據「腳色」的不同義位,分別注音「jiǎo/jué」。《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2016:712-713)把「腳色」作為「角色」的異形詞。各辭書由於功能有別,考察文獻範圍不同,義位設置更是參差不一。「腳色」「角色」的關係前人多有論述,尚無定論。本文重點梳理「腳色」義位,考索源流,並在此基礎上對已有觀點做適當辨正。

(一)履歷

「腳色」最早見於唐代。唐李林甫《唐六典》卷25:「凡京司應以籍入宮殿門者,皆本司具其官爵、姓名,以移牒其官。若流外官丞腳色,並具其年紀、顔狀。」隋唐以下,把無官品、勛級的小官吏稱為「流外官」,這裡的「流外官丞」指無官品、勛級的小官、佐官。文意是説京司流內官入宮所遞履歷衹須官爵、姓名信息,而流外官等小官還要註明年紀、顔狀。「腳色」指履歷。圓照《代宗朝贈司空大辨正廣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卷6《沙門元晈請度僧表》(大曆十三年,778):「有姪孝常,早承天澤,謬列崇班,誠無報國之勞,志有出家之行。元晈知其實業,舉不避親。……如天恩允許,請宣付所司,謹具腳色如後。」唐時寺廟正度僧尼需政府頒授度牒,此度僧表即元晈向朝廷舉薦其姪,因此文後需附被薦人履歷。

範德怡(2017)認為上面兩例「腳色」指(低級官員的)職務、職位,「(丞)承腳色」指頂替職務之意。不確。比較異文北宋王溥《唐會要》卷71《十二衞》:「若流外官雜色人,並具紀年、紀顔狀。」承前「(門)籍」省略,無法補出職位義。北宋歐陽修等《新唐書》卷46《百官志》:「司門郎中員外郎各一人,掌門關出入之籍,及闌遺之物,凡著籍月一易之。流內記官爵、姓名,流外記年齒、貌狀,非遷解不除。」説的都是流外官等人入宮門籍中登録的履歷信息,跟頂替職務無關。範文依據是唐時文獻有「腳直」「接腳」等詞,認為其中「腳」都指職務。「腳直」指運輸費用,唐時習用「腳」指傳運人力或牲口、舟車等工具,如疾行傳遞文書或消息的叫「急腳」、搬運貨物的叫「腳家」「腳夫」「腳戶」「腳士」、拉縴的船工叫「殿腳」、駕船之人叫「船腳」、挽御車之人叫「輦腳」等。以上「腳」都不能釋作某種職司、職務。「接腳」指接替、頂替,在具體語境中可指接替某人職務,但「腳」並不對應職務義,衹起將抽象動作具體、形象化的作用,與後世「接手」「替手」「頂手」「假手」類似。

履歷義「腳色」在近代漢語文獻中用例很多,語源卻不甚清楚,目前存在三種觀點:

第一,孫楷第(1965:338—340)認為「腳」指根底、根腳。元鵬飛(2012),李文琦、查中林(2014)同此,並指出「色」指色貌,「腳色」指「個人根腳信息和顔狀信息的簡歷之義」。唐時「腳」未見表(人)根底的用法,且早期履歷中顔狀並不是必備信息。此説牽強。

第二,範德怡(2017)認為「腳」「色」都指職位,同義聯合之「腳色」最初也指某種具體職位,隨著內涵擴大,引申指官員履歷或文書。根據上文分析可知,「腳」「腳色」之職位義不能成立,內涵擴大説自然站不住腳。

第三,趙建偉(2010:159—167)認為「色」指種類、類別,「腳」與「履」「行」名動相因,「腳色」跟「履歷」「行狀」意思相近。「腳色意即人之出身、履歷按類目填寫;或曰按類目填寫的人之出身、履歷」。但又説「腳」似兼有根底、履歷二義,可見觀點不確定。

我們基本贊同趙建偉(2010:159—167)「色」指種類,「腳」跟「履」「行」名動相因的説法。「腳色」指履歷,即人所經歷之事類。「色」有種類義,如唐李百藥《北齊書》卷4《文宣帝紀》:「九月壬申,詔免諸伎作、屯、牧、雜色役隸之徒為白戶。」《全唐文》卷211陳子昂《上軍國機要事》:「即日江南、淮南諸州租船數千艘,已至鞏洛,……其船夫多是客戶、遊手、隳業、無賴雜色人。」「雜色人」指各類服役之人。官階、機構部門、階層等的分類也稱「色」。如唐李林甫《唐六典》卷2:「凡文武百僚之班序,官同者先爵,爵同者先齒。謂文武朝參行正:二王後位在諸王侯上,餘各依官品為序。致仕官各居本色之上。」是説文武百官上朝的班次序列是退職官員在原職本階之上。「凡諸司置直皆有定製,諸司諸色有品直。」「色」「司」對文,都指政府機構。唐長孫無忌《唐律疏議》卷14《戶婚》:「雜戶配隸諸司,不與良人同類,止可當色相娶,不合與良人為婚。」「當色相娶」是説衹能在同一階層內嫁娶。「色」還可與「目」「類」等同義連文構成複合詞「色目」「色類」,詳見曹小雲(2014:238—239)。

「腳」提示經歷義,可與「履歷」「行狀」比證。個人的不同經歷都與行動有關,腳是人行動最直接的身體部位,古人習慣用「腳」將相對抽象的行為具體化。如「軟腳」「暖腳」指犒勞義、「失腳」比喻受挫折或犯錯誤、「還腳」「回腳」指返回、「試腳」指嘗試、「立腳」指立身、「留腳」「落腳」指停留、「歇腳」指中途休息、「通腳」指通行、「接腳」指代替等。用「腳」提示行動義,表示與之相關的文書憑證的還有如「腳頭簿」。北宋宗賾《禪苑清規》卷5:「化主歸院,略行人事,款曲打疊施利竟,乃封角小疏目録腳頭簿,並具納施利狀一本,乳藥狀一本,安箱複內,報知事納疏。」寬忍主編《佛學辭典》(1993:1209)釋作「指化主記録其行腳各地勸募的簿冊。」《宋會要輯稿·食貨·役法》:「詭名挾戶之家,於今展限內不自陳首,又無人告論,即從逐縣知縣索諸鄉戶長、催稅承帖家人腳頭簿,點檢所催稅去處,便可照應詭名。」這裡的「腳頭簿」指記録催稅人各地催稅的簿冊。

「腳曆(歷)」指登記經手事務的冊子。如北宋李元弼《作邑自箴》卷7《牓耆壯》:「一耆長各置承受簿一面,壯丁置腳暦一道。凡承受諸般判狀、帖、引等,及交付與壯丁繳跋文字,並將簿、暦對行批鑿。內有耆長親自赴縣繳跋者,逐案批收,各須將簿、暦隨身,準備取索點檢。」耆長的職責是負責鄉裡特定執法事務,壯丁為耆長助手,同時負責在知縣和耆長之間傳遞消息,雙方各置記事簿,便於相互監督。《宋會要輯稿·方域·急遞鋪》:「鋪兵作弊,皆是界首時日不接,無處契勘。近年創立稽察使臣,請給分在交界二州,欲乞委令逐日取責兩抵界鋪傳過文字單狀,稽查時刻,須令相接。……自來界首積弊,前鋪往來不將腳歷與後鋪批鑿,後鋪一例不肯還,以至傳到日時無所稽考。乞將前界不批腳歷、後界不肯批還者,其曹司、廵轄並從徒罪立法。」此處「腳歷」即前「傳過文字單狀」,記録鋪兵傳遞事項、時刻等,便於日後契勘。

「腳引」即路引,指證明身份的通行憑證。明呂坤《實政録》卷4《民務·遠行丁引》:「某州縣為遠行。照得本州、縣某裡、衛、所某百戶某人,年若干嵗,身長幾尺,無鬚、微鬚、多鬚,方面、長面、瓜子面,白色、黑色、紫棠色,有無麻疤。今由某處某處,前至某處。何項生理。家有父某人,母某氏,妻某氏,子某人、某人,兄某人,弟某人。如無丁引,或有引而腳色不對者,所至店家、隣佑,或在官各色人等,拏赴所在衙門,即以奸盜解回原籍查究。」可見古時遠行路引之細目,其中包含家庭情況、形貌等腳色內容。南宋周必大《文忠集》卷148《王德探事御筆回奏》:「臣伏凖御筆,欲令王德往北界探事,容臣一面呼來,諭以聖意。但攜玉爵而歸乃乾道年間,恐嵗月已久,未必有腳引之類可以使用,俟問得子細,即續具奏。」此處「腳引」指記録王德乾道年間前往北方的通行證。卷149《繳進敵中事宜等奏》:「臣等適據錢之望申到敵中事宜並前日蒙聖問郭鈞申弩牙文字,本俟進呈,恭惟聖駕過德壽宮,竊恐怱怱敷奏未盡,謹具繳進,庶經睿覧,其腳引並筆墨無足觀者,或賜宣取,別聽處分。」根據「腳引」可了解本人身份、履歷情況。金王喆《重陽全真集》卷10《欲東行被友偷了引相留》:「腳引誰留慢慢收,元來不用這憑由。」明張四維《名公書判清明集》卷14《懲惡門•約束張家渡乞覓》:「訪聞監渡,從客奸欺百出,除納官錢之外,恣行騙脅,甚者奪攘財物,邀求收贖,方肯付還,違法已甚。……去冬光州徐通判差人歸臨川,自有腳引,輒敢毆打,騙去官會兩貫文。」兩處「腳引」都指證明身份的通行憑證。

後世還有「腳冊」「腳本」可指履歷。如明伏雌教主《醋葫蘆》第十一回:「我(小易牙)也得罰酒,衹把腳冊亂道與你們聽:小易牙,小易牙,身伴原無一技佳。一技佳,不惟煮水,且會烹茶。」明齊東野人《隋煬帝艷史》第九回:「口裡吆吆喝喝,就象遞腳冊的一般,將從前做奸雄的過惡,一一都亂説出來。」明董説《西遊補》第九回:「犯鬼有個朝臣腳本,時時藏在袖中。」

綜上所述,「腳色」指履歷義,其中「色」指種類、品類,「腳」提示經歷義。跟「履歷」「行狀」等組合名動相因,跟「腳頭簿」「腳歷」「腳引」「腳冊」「腳本」等同類聚合。

(二)關於某人的真實情況、消息

出身履歷是一個人的基本信息,真實可靠,可作為入仕、通行等憑證,因此「腳色」由履歷又可泛指關於某人的真實情況、信息。如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30:「不想店主人見他們五人五騎深夜投宿,一毫行李也無,疑是歹人,走進來盤問腳色,説道:『眾客長做甚生意?打從何處來?這時候到此。』」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五十二回:「(行者)對眾笑道:『……你且放心,待老孫再去查查他的腳色來也。』太子道:『你前啟奏玉帝查勘,滿天世界更無一點蹤跡,如今卻又何處去查?」兩處「腳色」都可對譯作底細,即關於某人的真實情況。清青心才人《金雲翹傳》(日本淺草文庫藏康熙刊本)第十五回:「宦氏愀然不樂,束生則兩淚交涕,而翠翹腸斷涕泣。束生怕露出腳色,便隱几而睡。」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三齣《鬨丁》:「〔醜〕乾柴衹靠一把鋸。〔副淨〕偷樹。〔醜〕一年到頭不吃素。〔副淨〕醃胙。〔醜〕啐!你接得不好,倒底露出腳色來。」兩例「露出腳色」都指露出實情。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21:「公子正坐與京娘講話,衹見外面一個人入來到房門口探頭探腦,公子大喝道:『什麼人敢來瞧俺腳色!』」清鄒弢《海上塵天影》第五十一回:「張老語塞,見臣便接口道:『小的寧波宋姓,確是張老的內侄,這隻船是原來的坐船,方才姑丈出去打魚,不回來了,我就坐了這船等在此地,衹要到炮臺上望開開眼界。』另有一兵勇笑道:『一網兜,你不要帶奸細來看腳色。』」「瞧腳色」「看腳色」都指打探消息。《金雲翹傳》(大連圖書館藏順治間刻本)第十三回:「束生為此事也託心腹來探問訪察,並無一些風聲腳色回報束生,束生大喜。」「腳色」「風聲」連文同義,指消息。《明末清初小説選刊》本(李致忠校點1983:113)據大連圖書館藏本排印,在「風聲」後斷句,「腳色」不知所云。《金雲翹傳》①現有版本分繁、簡兩系,大連圖書館藏順治間刻本屬繁本,簡本如日本淺草文庫藏康熙刊本、國家圖書館藏嘯花軒刊本。此例簡本都作「束生為此事也差心腹來探訪,並無一些風聲回報束生,束生大喜」。「風聲腳色」簡作「風聲」可與「探問訪察」簡作「探訪」比證。(①參考董文成.《金雲翹傳》版本考——《金雲翹傳》芻論之一.《明清小説論叢》第2輯《才子佳人小説述林》.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163—181.)

白維國主編《近代漢語詞典》(2015:945)把這類用法分列兩個義項:1.本色;真實身份。2.蹤跡;底細。《漢語大詞典》(第6卷)(2011:1274)釋義:猶本色,亦指真相或底蘊。二典釋義缺乏概括性。

(三)出身,身份

「腳色」所指履歷包括出身等信息,因此又可特指某種出身、身份。如元胡次焱《梅巖文集》卷8《與貴池縣於丞啟》:「長遊賢士之關,幸忝龍門之進士。不料青衿子之腳色,而為黃綬吏之頭顱。」「青衿子之腳色」指書生身份。明胡應麟《詩藪》外編六《元》:「《龍興寺》《明遠堂》等作,老筆縱橫,雖間涉宋人,然不露儒生腳色。」「儒生腳色」即儒生身份。清謝章鋌《賭棋山莊集》詩八《題黃九煙周星集後》:「且署頭銜前進士,忍拋腳色小朝廷。」「腳色」對應「頭銜」,指身份。《申報》1875年1月8日第4版《十一月初八日京報全録》:「問其頭銜則監司大員,究其腳色則僕從下賤,濫竊名器至於此。」是説出身低賤,冒用他人身份獲取官職。1888年5月25日第2版《賽會滋事》:「該處多機坊,織機匠類皆惡少,平時以生事為腳色,以多事為武藝。」「腳色」跟「武藝」相對,指本事、本領。該義可能是方言用法,今仍見使用。如上海指為人處世的本領;福州指人的本領;寧波、婁底、萍鄉等地指為人處世的能力,多指人的心性或行為的利害、精幹程度。寧波「嘸腳色」指沒有處世、理家等的才能(李榮主編2002:3906,5478)。身份是個人能力的象徵,故有此引申。

(四)具有某種身份的人

「腳色」由出身履歷又可轉指具有某種身份的人。如南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78:「(靖康二年正月三十日,1127)又取畫匠百人,醫官二百,諸般百戲一百人,教坊四百人,……儀仗、內家樂、女樂,大晟樂器、鈞容班一百人並樂器,內官腳色,國子監書庫官,太常寺官吏,秘書省書庫官……」「內官腳色」即內官,跟「國子監書庫官」「太常寺官吏」「秘書省書庫官」等官吏並列。此條記述金軍破汴京城,大肆掠奪的情景。相關論述文獻中多見,如北宋陳東《靖炎兩朝見聞録》卷上:「(靖康二年正月二十七日,1127)金人索郊天儀仗、法服、鹵簿、冠冕、乘輿,種種等物,及䑓省寺監官吏、通事、舍人、內官,數各有差。」「內官」即內侍,掌管宮廷內部事物,由宦官充當。比較南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録》卷1:「(建炎元年,1127)乙卯,金人來索內侍、伶官、醫工、妓女、後苑作、文思院、修內司、將作監工匠,廣固撘材役卒、百工伎藝等凡數千人。」南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77:「(靖康二年正月二十五日,1127)金人求索諸色人金銀,求索御前祗候方脈醫人、教坊樂人、內侍官四十五人。」

南宋佚名《張協狀元》第一出:「慈鴉共喜鵲同枝,吉兇事全然未保。以恁唱説諸宮調,何如把此話文敷演。後行腳色,力齊鼓兒,饒個攛掇,末泥色饒個踏場。……〔生〕後行子弟,饒個燭影搖紅斷送。」「後行腳色」即後行子弟。劉曉明(2007:226)認為這裡的「腳色」應是在其具有行當義之後的泛用,行當義至少産生在南宋末甚至更早。此説文獻中找不到根據,且「腳色」由出身履歷引申指對人身份的分類很自然,無須非得由行當義泛用而來。

龍潛庵《宋元語言詞典》(1985:832)把這裡的「腳色」釋作演員、樂員等的名稱類別,參證舉北宋錢易《南部新書》卷10引唐《盧氏雜説》:「有官人衣緋,於中書門祗候見宰相求官。人問前任,答曰:『某屬教坊,作西方師子腳來三十年。』」認為此處「腳」指角色義,不確。例句説的是此人曾是教坊伶人,表演的是舞獅子,「作西方師子腳」指充當獅子腳。唐代文獻有關於舞獅子的詳細描寫,如白居易《白氏長慶集》卷4《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師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裡。紫髯深目兩胡兒,皷舞跳梁前致辭。」敦煌文獻也有舞獅記載,如《二月八日逾城文》P2058:「狻猊後行,奮迅而矯尾。」「狻猊」即獅子。《穆天子傳》卷1:「狻猊□野馬走五百裡。」晉郭璞註:「狻猊,師子,亦食虎豹。」舞獅子的動作核心是舞人腳上的各種跳躍動作,唐徐堅《初學記》卷15《樂部·雜樂第二》引隋薛道衡《和許給事善心戲場轉韻》:「抑揚百獸舞,盤跚五禽戲。狻猊弄斑足,巨象垂長鼻。」這裡的「斑足」由人穿「畫衣」充當。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336號唐墓出土一件「彩繪舞獅俑」,獅披栩栩如生,罩在兩個舞人身上,下部衹能看到二人腿腳,與今舞獅形製相當。「作西方師子腳」北宋李昉《太平廣記》卷261《嗤鄙四·教坊人》引作「作西方師子左腳」,説明「腳」即獅腳,而非角色義。

「腳色」指某類身份的人跟後來用作戲曲人物分類一脈相承。方言中「腳色」又指具有某種能力的人。如績溪、上海指善於為人處世、精明能幹者,杭州比喻精明能幹的人,建甌指有本事的人,南昌指有相當活動能力的人(李榮主編2002:1874,3906)。

(五)戲曲行業術語,指戲曲中人物的分類;演員;劇中人物    

「腳色」作為戲曲行業術語,最早見於明末。例句如下:

(1)〔旦〕呀,今日為何不帶金屏過來?〔老小旦〕他有病在家。〔醜〕你每不要説謊,因方才落場,腳色翻不及了,故此不來。(明沈璟《雙魚記》第十六齣《拒媾》,明繼志齋刊本)

(2)〔金舅〕新官人不須做客,令嶽這裡雖則山居,頗知禮敬。因甥文到來,特尋郡中第一班梨園管待新客。〔末〕絶妙的,若是腳色少,學生也在裡頭。〔小生〕休説本相。(明沈自晉《望湖亭記》第二十三齣《迎婚》,明末刊本)

(3)〔醜〕倘肰要我畫供,原是小花面腳色,自家非別,姓張排行小乙。(明許恆《筆耒齋訂定二奇緣傳奇》第三齣《惡識》,明末刊本)

(4)凡南劇,第一要事佳;第二要關目好;……第八要各腳色分得勻妥;第九要脫套;第十要合世情、關風化。持此十要以衡傳奇,靡不當矣。(明呂天成《曲品》卷中)

(5)蓋仁兄不出山則已,出則無論在邊在腹,處難處易,必須少露精採,如傀儡場中,業已扮出腳色,須高唱一回,狠做一摺,使坐客動容,旁觀喝彩,庶不孤負一番粧束。(明姚希孟《文遠集》卷23《書牘·劉大參達生》,崇禎刻本)

以上各例「腳色」都指戲曲人物分類的總稱,就其理據目前存在三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 「腳色」作為戲曲人物分類的總稱,是借用履歷義之「腳色」。戲曲中「腳色」是按照劇中人物的不同性別、年齡、身份、性格等,劃分成不同人物類型,跟履歷作用相當。此觀點從者甚夥,如徐扶明(1981:286),劉曉明(2007:226),元鵬飛(2009),文琦、查中林(2014)等。王國維《古劇腳色考》(1984)已有相關表述:

唐中業以後乃有參軍、蒼鶻,一為假官,一為假僕,但表其人社會上之地位而已。宋之腳色,亦表所搬之人之地位、職業者為多。自是以後,其變化約分為三級:一表其人在劇中之地位,二表其品性之善惡,三表其氣質之剛柔也。

一種觀點(安利2009)認為「腳」「色」本可單獨指戲曲中人物類型,後在雙音化趨勢影響下聯合成「腳色」,又説「腳色」表個人履歷對戲曲腳色的特徵有很大影響。觀點搖擺不定。

還有一種觀點(範德怡2017)認為「腳色」作為戲曲演員的分類,是從「腳」「色」「腳色」指官職、職司義引申而來。「腳」「腳色」沒有職司義,詳見上文。

我們基本贊同第一種觀點。「腳色」指出身履歷,是封建社會選舉人才的標準。如北宋陳襄《古靈集》卷6《選差京朝官知縣狀》:「凡有若干將合入本路分人揀選腳色,舉主多有勞績,或曾係臣僚,奉勅奏舉素有才望之人,不依名次保明超授謂之繁劇選差。其次雖有難治之邑,但封疆濶遠主戶及三萬以上者,並於以次腳色內銓擇,謂之選差。」現實社會可以根據「腳色」選材,戲曲是對現實的反映,也可依據「腳色」劃分演員所扮人物之類型。正如清廖志灝《燕日堂録》卷2《送祝堯採赴秋闈序》所説:「科名者猶戲場中腳色也,人各有本然腳色。中行之士不可為鄉愿,猶生旦之不可以為淨醜。」

試比較下面三組例子:

A組:

不料青衿子之腳色,而為黃綬吏之頭顱。(元胡次焱《梅巖文集》卷8《與貴池縣於丞啟》)

不露儒生腳色。(明胡應麟《詩藪》外編六《元》)

汝到彼處,不可露出道士腳色。(明清溪道人《禪真逸史》第十三回)

【牧犢歌】鄉科腳色正堂銜,考察愁填老疾貪。(清吳偉業《秣陵春傳奇》第三十六齣《縣聾》)

主人替他做個吏員腳色,揀個絶好縣分,選了主簿出來。(清李漁《連城璧》醜集)

B組:

內官腳色(南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78)

後行腳色(南宋佚名《張協狀元》第一出)

把杏花娃、天生官、金鈴兒,再揀幾個好臉兒旦腳,叫幾個在內,就是唱不慣有牌名的崑調,叫他們扮丫頭腳色,捧茶下酒,他們自是熟的。(清李海觀《歧路燈》第九十三回)

我並不會搊箏撥阮,打鼓吹笛。念不的諸般院本,唱不的各樣雜劇。若論要打觔陡,我一個觔陡足打十萬八千餘裡,為甚麼如此?自小裡是觔陡腳色出身。(明佚名《八仙過海》頭折,民國《孤本元明雜劇》本,明脈望館鈔本「腳色」作「色」)

C組:

李公幫襯甚妙,不該是花面腳色,小姐可以免提。(明周朝俊《紅梅記》第三十二齣《速訟》,明末刻玉茗堂評本)

吳門伶人張錦為二面腳色。(清齊學裘《見聞隨筆》卷13《伶人張錦死節》)

凡以正生小生外末腳色而為君子者,照舊衣青圓領;惟以淨醜腳色而為小人者,則著藍衫。(清李漁《閑情偶寄》卷5《衣冠惡習》)

A組「腳色」指出身、身份,前接「青衿子」「儒生」「道士」「鄉科」「吏員」等具體身份。B組「腳色」指具有某類身份的人,前仍接表身份的限定詞。C組「腳色」專門用於戲曲中人物的分類,「花面腳色」「二面腳色」即花面、二面。「腳色」指出身、履歷的分類功能及出現在具體身份名詞之後的分布環境,為其專指戲曲人物的分類提供了句法語義條件。

「腳」「色」也可單獨使用指戲曲人物分類。「色」用於分類,古已有之。用作教坊樂工優伶職能的分類,如南宋吳自牧《夢粱録》卷20《妓樂》:「散樂傳學教坊十三部,唯以雜劇為正色。……色(有)歌板色、琵琶色、箏色、方響色、笙色、龍笛色、頭管色、舞旋色、雜劇色、參軍等色。」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紀盛·瓦舍眾伎》:「舊教坊有篳篥部、大鼓部、杖鼓部、拍板色、笛色、……雜劇色、參軍色。色有色長,部有部頭。」其複音詞「部色」「色目」也有此類用法,如明王驥德《曲律》卷4《雜論第三十九》:「嘗戲以傳奇配部色,則西廂如正旦,色聲俱絶不可思議;琵琶如正生,或峨冠博帶,或敝巾敗衫,具嘖嘖動人。」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辛部《莊嶽委譚下》:「蓋旦之色目,自宋已有之而未盛,至元雜劇多用妓樂,而變態紛紛矣。」

「腳」指戲曲人物分類,最早見於元末夏庭芝《青樓集》:「雜劇則有旦、末。旦本女人為之,名粧旦色;末本男子為之,名末泥。其餘供觀者,悉為之外腳。」又:「大都秀:姓張氏,其夫張七,樂名黃子醋,善雜妓(劇),其外腳櫬亦妙。」「外腳櫬」即外腳襯,即在場上衹演不唱,襯託正色。「腳」泛指某一類人宋時已見,如北宋蘇軾《東坡集》卷12《和王鞏六首並次韻》其二:「君生紈綺間,欲學非其腳。」北宋唐庚《眉山唐先生文集》卷18《寄杜蓬州》:「君家自是個中腳,會道春從沙際歸。」用作戲曲人物分類順理成章,因此不應看作「腳色」的省略。有人認為「腳色」指戲曲人物分類是「腳」「色」同義聯合,我們也不認同。「腳色」能引申指具有某種身份的人,根據詞例引申的規律,自然也能跟「腳」一樣,用於戲曲人物分類。「家門」可資比證。南戲和傳奇開場有自報家門,即「念腳色」,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録》卷25《打略拴搐》中列有「和尚家門」「秀才家門」「大夫家門」「卒子家門」「孤下家門」「司吏家門」等,此處「家門」已有對劇中人物分類的性質。徐扶明(1987:140—157)説:「這裡家門,乃是演員扮演人物類型的名稱。和尚家門,扮演和尚一類人物。」到了崑曲中,「家門」成為行當的同義詞,吳新雷主編《中國昆劇大辭典》(2002:565)列有「角色家門」條,「專指劇中腳色(角色)的門類,昆劇稱為『家門』,古稱『部色』。近代昆劇的角色家門分生、旦、淨、末、醜五大類,派生二十個基本的細家門……昆劇角色家門的內涵十分豐富,它的分類除了主觀審美意識外,大致以角色的性別、年齡、身份、地位、性格、氣質等諸因素逐步完善發展而形成。」到了清代,「腳色」的概念深入人心,「腳」「色」「腳色」並行不悖,前二者多是跟具體行當聯合組成雙音節詞,如雜腳、外腳;旦色、末色等。因此,從歷時的角度來看,「腳」「色」「腳色」指戲曲中人物分類,各有所本,不應簡單釋作省略,或同義聯合。

腳色「是因演員設置分工而劃分、安排的劇中人物的分類,同時又是按劇中人物分類而安排、劃分的演員分工」(洛地1984),是連接演員和劇本人物的中介。因此,在具體語境下既可指演員,又可指劇中人物。如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他是一個老梨園腳色。」清曹雪芹《紅樓夢》(程乙本)第九十三回:「直等這齣戲煞場後,更知蔣玉函極是情種,非尋常腳色可比。」「腳色」程甲本作「戲子」。清李漁《連城璧》子集:「原來就是當日那一班,衹換得一生一旦。那做生的腳色就是劉絳仙自己,做旦的腳色乃是絳仙之媳,藐姑之嫂。」以上「腳色」都指演員。明利瑪竇《天主實義》下卷:「人生世間,如俳優在戲場所為俗業,如搬演雜劇……俳優不以分位高卑長短為憂喜,惟扮所承腳色雖丐子亦真切為之,以中主人之意耳。」「腳色」指乞丐等劇中人物。清錢泳《履園叢話·笑柄·牡丹亭腳色》:「乾隆庚辰一科進士,大半英年,京師好事者以其年貌各派牡丹亭金本腳色,真堪發笑。如狀元畢秋帆為花神,榜眼諸重光為陳最良,探花王夢樓為冥判侍郎……」「牡丹亭腳色」即花神、陳最良、冥判侍郎等劇中人物。《申報》1888年12曰22日第1 版《説戲》:「宇宙一戲場也,古今一戲局也,君臣、父子、夫婦、昆弟,以至僕隸、輿臺,一戲中之腳色也。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以至忠孝節義,一戲中之關目也。」把現實中的人比作戲中人物。

(六)泛指某一類人

「腳色」作為戲劇行業術語漸為人熟知,清代突破行業束縛,逐漸成為全民用語,泛指某一類人。如李鬥《揚州畫舫録》卷5《物部下·飛潛走三事》:「而其中要緊腳色,則為踢兔之人,為先路之導,步踏草地,見兔苗,假咳以為暗號,而鷹犬齊來。」「要緊腳色」指重要的人、關鍵人物。盛宣懷《愚齋存稿》卷79《電報五十六·寄端大臣》:「彼雲包辦鉅工,必先從難工動手方能省費省時,真是老腳色。」「老腳色」謂有經驗的人。此外還有如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五回:「他家一門都是龍睜虎眼的腳色,衹有三老還是個盛德人。」劉鶚《老殘遊記》卷9:「韓昌黎是個通文不通道的腳色,胡説亂道,他還要做篇文章叫做《原道》,真正原到道反面去了。」沈起鳳《諧鐸》卷9:「女從旁微哂曰:『吾謂狀元是千古第一人,原來衹三年一個,此等腳色也向人喋喋不休,大是怪事。』」以上「腳色」都可與人對譯。

潮陽、梅縣話中有「腳分」,廈門、海豐、揭陽等地有「腳數」,意思跟「腳色」相當;汕頭、潮州「是腳是數」形容很能幹,是個好把式(許寶華,[日]宮田一郎主編1999:4162,5648,5653,6662;李榮主編2002:1597,3915)。「分」有名分、位分義,用於分類,可與「身份」「腳色」比證。「數」有次序、等級義,亦可用於分類。

「腳」「腳色」文獻中或作「角」「角色」。如清隨緣下士《林蘭香》第六十三回:「夢卿係正旦,耿懷係外角,其餘旦雜角色,係外角單唱。」「不但別人的角色不準,連耿朖、夢卿都變作小生、小旦。」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卷24:「賈大少爺便趁空同奎官咬耳朵,問他現在多大年紀,唱的甚麼角色……奎官一一的告訴他,今年二十歲了,一直是唱大花臉的。」「角色」對應大花臉。清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第四十五回:「《長生殿》其餘角色派得蠻勻,就是個正生《迎像》《哭像》兩齣吃力點。」以上「角」「角色」都指戲曲人物的分類。清徐珂《清稗類鈔·音樂類》:「步瀛素滑稽,書中角色雖多,能秩然不紊,各如其身分而止。」「角色」指書中人物。清曾樸《孽海花》第三十五回:「要創立整個的新政治,非用徹底的新人物不可。像我們這種在宮庭裏旅進旅退慣的角色,儘管賣力唱做,掀簾出塲,決不足震動觀眾的耳目。」「角色」指演員。

通過前文對「腳色」詞義的梳理可知,「角色」應為「腳色」之借字。「腳」「角」語音近似。有人持相反觀點,如《田水月山房北西廂藏本》第一折第三套明徐渭眉批:「宋人謂風流蘊藉為角,故有角妓之名。今雜劇尚有外角,其遺語也。」清徐珂《清稗類鈔·優伶類·角色》:「俗稱娼優之著名者曰角色,亦曰名角。蓋古有角妓,以藝相角勝為優劣,故今謂娼優等色藝足以自樹一幟者曰角色。」二者對「角妓」語源理解有誤。洛地(1984)認為此「角」指「脫穎錐出、展露首角者」,可從。「角」有突出的特點,可形容突出、出眾的事物。如北宋葉適《水心先生文集》卷6《題椿桂堂》:「辭華標角人力能,科名均齊天所興。」「標角」指出眾。北宋劉斧《青瑣高議》前集卷10《王幼玉記》:「王生名真姬,字仙才,小字幼玉。本京師人,隨父流落湖外,家於衡州,女弟兄三人,皆為名娼,而真之顔色、歌舞角於倫輩之上,群妓亦不敢與之爭高下。」「角」指特出、超出。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録》卷5《京瓦伎藝》:「崇、觀以來,在京瓦肆伎藝,張廷叟《孟子書》;主張小唱:李師師、徐婆惜、封宜奴、孫三四等,誠其角者。」「角」指出類拔萃者。南宋吳自牧《夢粱録》卷20《妓樂》:「或官府公筵及三學齋會,縉紳同年會、鄉會,皆官差諸庫角妓祗直。自景定以來,諸酒庫設法賣酒,官妓及私名妓女數內,揀擇上中甲者。」根據文意可知,官庫角妓均從官、私妓女中擇優選出。南宋陳鵠《耆舊續聞》卷4:「許下士夫云:章子厚當軸,喜罵士人,常對眾云:『今時士人如人家婢子,才出外求食,個個要作行首。』張天覺在旁云:『如商英者,莫做得一個角妓否?』章笑,久之遂遷。」「角妓」對應「行首」,明徐渭《南詞敘録》:「行首,妓之貴稱,居班行之首也。」因此,「角妓」應指色藝出眾的伶人①。雜劇中的「外角」相對於正色而言,處於配角地位,與「角妓」之出眾不符。考察文獻可知,「腳(角)色」既有著名角色、重要角色、頭等角色、馳名角色、一等角色,又有二三路角色、小角色、零碎角色、尋常腳色等稱呼。如要強調著名,須前加修飾語組成複合詞如「主角」「要角」「名角」等,若此處「角」已有著名義,則語義重複。特指倡優之著名者,僅出現在個別語境中,且出現較晚。如清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第六回:「耐阿曉得有個叫黃二姐,就是翠鳳個老鴇,從娘姨出身做到老鴇,該過七八個討人,也算得是夷場浪一擋腳色啘。」第十五回:「就像耐楊媛媛,也是擋角色啘,夷場浪倒是有點名氣哚。」(①《漢語大詞典》(第10卷)(2011:1349)釋作「古代藝妓」,《辭海》(2009:1188)釋作「古稱藝妓」,《辭源》(2015:3770)釋作「古之藝妓」,不確。《國語辭典》(1948:2001)釋作「稱妓之以藝著者」,是。)

曲藝界還有個詞叫「角兒」,現在一般指著名演員。如黃均、徐希博主編《京劇文化詞典》(2001:13):「行話。京劇界對優秀演員的習稱。」張文瑞(2013):指演員憑藉個人劇藝水平和能力得到觀劇者認可進而喜愛、並享譽著名者。根據我們的考察,「角兒」最早見於清末,清末民初的報紙上多有使用,跟「角色」詞義相當,既可指劇中人物,又可指演員。如《大公報》1904年1月8日第3版《指明婦女纏足不是正道的憑據》:「要説聽戲,大概人人都懂得,你們看那戲中裝扮的女角兒,凡是青衣裝扮的,全是古時的正經人;凡是花旦裝扮的,全是不正經的人。」《申報》1924年7月3日第24 版《粵劇雜談(三)》:「(淨末)除與總正生所飾同樣之角兒外,惟《楊家將》中佘太君則為其專一焉。」1926年4月4日第20 版《全部隋煬帝看瓇花陸地行舟》:「他(劉漢臣)飾兩個重要角兒,頭本羅義,二本伍雲召,二者均是隋朝不貳的忠臣。」以上「角兒」都指劇中人物。《申報》1907年9月26日第7版《春桂茶園》:「特煩全班角兒準唱兩齣頭好戲。」「全班角兒」即全班演員,比較《申報》1879年10月6日第5 版《金桂茶園》:「全班角色,文武合演。」《大公報》1917年10月2日第2版《洪水禍津中之中秋景》:「幸該署署長尚明白,以戲子亦有苦衷,未便抑勒太甚,遂將肇事之巡警革退,命該園主暫時歇鑼,仍許無家可歸之零碎角兒居住於戲臺上。」比較1924年12月25日第8版《劇談·鳳雅仙之珠簾寨》:「此劇已開幕許久,零碎角色,胡鬧一陣。」《大公報》1922年5月27日第11版《劇談·梨園叢話》:「凡新角登臺之前,鼓手、琴手須與角兒互説調子、場法異同,謂之説戲。況老孫(孫菊仙)為名角,資格最老,鼓手、琴手例應先請説戲,而餘(餘瞎子)則不甚接洽。」此例「角兒」與「名角」對舉,泛指演員。常錫楨《北京土話》(1992:78)收有「角兒」一詞,釋作「演員、角色」,亦可證。

 「角兒」在具體語境中也可特指名角。如《申報》1919年6月1日第5 版《丹桂第一臺》:「雖是登場的時候甚早,而重要人物皆由角兒演唱,全神貫注,分外好看。」1923年10月19 日第12 版《丹桂第一臺禮聘著名震環球超等藝員程艶秋、郭仲衡》:「郭侯王、曹文吳都有份,濟濟名士,滿是角兒。」1924年5月17日第9 版《漢光武》:「原來排新戲最容易犯角兒上的那場拼命火爆,反是的幾場任意敷衍的通病。你想角兒那裡能夠場場上,那末凡是角兒不上的場子還堪寓目麼?」1927年9月2日第20 版《毛氏父女熱心公益》:「我同石川、矜蘋、洪深、萬蒼諸君知老戲班中規矩,越是角兒,越不肯輕易出臺,上海遊藝會雖多,名角登臺卻不多。」1927年12月16日第19 版《禮拜六破例登臺》:「京角兒禮拜六向來是不上臺的,廿四適值禮拜六,是慧生最後挽留期內的第二天,本臺主因為便利看戲的諸君們起見,再商請慧生,要求他於禮拜六破例登臺,情商數次,方蒙應諾。」

「角兒」從泛指演員到特指名演員,符合詞義從一般到個別的演變規律,「角色」「人物」等詞可資比證。具體演變動因可能有三個方面:1.民國以後,隨著商業性戲園和報刊業的興起,京劇組織形式發生變化,「角兒制」取代「腳色制」(解玉峰2006),名角成為班社核心和社會追捧的對象。2.反映在語言中,名角成為各劇團利用報刊宣傳的焦點,常見宣傳語如「名角兒」「紅角兒」「好角兒」「大角兒」「有名角兒」「著名角兒」「頭牌角兒」「上等角兒」「一等一的角兒」「大名鼎鼎的角兒」「文武全才的角兒」「唱做兼全的角兒」「馳名遠近之好角兒」等。3.「角兒」是兒化詞,具有喜愛、親暱的正面語義色彩(趙曉慶,麻永玲2017)。

「腳色」詞義引申序列

綜上,我們全面梳理「腳色」各義位的義源,認為詞典中應設8個義位:1.履歷;2.關於某人的真實情況、消息;3.出身,身份;4.具有某種身份的人;5.戲曲中人物的類別;6.演員;7.劇中人物;8.某一類人。「角色」「角兒」中「角」本字作「腳」,在語言經濟性原則和明晰性原則的作用下,現代漢語「腳色」的語音、字形出現分化。語音方面,北京話「腳」「角」存在文白異讀(王力2004:176),戲曲行業術語選取更為典雅的文讀音「jué」,與身體詞「jiǎo」區分開來。字形方面,「角色」分化「腳色」的部分詞義。根據趙曉慶、麻永玲(2017)的考察,今作為戲曲專業術語,「腳色」指戲曲行當義,「角色」指劇中人物、戲曲演員義。作為全民用語,指生活中的某一類人一般也用「角色」,故《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2016:712)等辭書把「角色」列為主詞條。

安利.腳色·戲曲腳色·角色之正名研究.牡丹江大學學報,2009(3).

白維國主編.近代漢語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曹小雲.漢語歷史詞彙研究. 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4.

常錫楨.北京土話.北京:文津出版社,1992.

董文成.《金雲翹傳》版本考——《金雲翹傳》芻論之一.《明清小説論叢》第2輯《才子佳人小説述林》.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

範德怡.腳色:官員職司、履歷與民間常用語.戲劇藝術(上海戲劇學院學報),2017(4).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何九盈,王甯,董琨主編.辭源(第3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黃均,徐希博主編.京劇文化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寬忍主編.佛學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香港華文國際出版公司,1993.

李榮主編.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李如龍.漢語方言特徵詞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

李文琦,查中林.「腳色」和「角色」詞語探微.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

劉曉明.雜劇形成史.北京:中華書局,2007.

龍潛庵.宋元語言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

洛地.「一正眾外」「一角眾腳」——元雜劇非腳色制論.戲劇藝術,1984(3).

青心才人編次;李致忠校點.金雲翹傳.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3.

邱樹森,何兆吉輯點.元代奏議集録(下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孫楷第.滄州集(下).北京:中華書局,1965.

王國維.古劇腳色考//王國維戲曲論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

王力.漢語史稿(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0.

吳新雷主編.中國昆劇大辭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夏徵農,陳至立主編.辭海(第6版).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解玉峰.論角兒制.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06(1).

徐扶明.元代雜劇藝術.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

徐扶明.試論明清傳奇付末開場.中國古典小説戲曲論集(第2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許寶華,[日]宮田一郎主編.漢語方言大詞典.北京:中華書局,1999.

楊琳.「燒包」考源.勵耘學刊(語言卷),2013(1).

元鵬飛.「腳色」與「雜劇色」辨析.戲劇藝術,2009(4).

元鵬飛.中國戲曲腳色新論.藝苑,2012(1).

張文瑞.舊京伶界漫談(十二):捧角兒.文史知識,2013(10).

趙建偉.從喜尚禁忌看腳、角、班、社的替代轉換.中國古典戲曲概念範疇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趙曉慶,麻永玲.「腳色」與「角色」.辭書研究,2017(1).

中國大辭典編纂處.國語辭典.上海:商務印書館,194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汪燕潔(1990- ),女,池州人,文學博士,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古代漢語詞彙與訓詁學。發表論文《「天象詞+腳」詞彙的系統考察》《時間後置詞「腳下」的歷史考察》等。

編輯:嚴景潔

責編:許麗雯

審核:項念東 李偉

相關焦點

  • 廣東羅氏源流考
    註:《豫章羅氏源流考》載慎之生子:恆(伯常)、愷(如海)、傑(俊文)、嶽(旻英)、瀆(善庇)、嵩(澤泉)、湖(敏其)。與本文依道光五年羅鳴鑾主編《羅氏族譜》載略有出入。 《豫章羅氏源流考》載有六子:珣、瑞、環、璟、琛、璜(按:道光五年羅鳴鑾主編《羅氏族譜》載有五子,依次為:「珣、瑞、環、琛、璜」,除四、五兩子次序互異外,缺六子璜,今從《源流考》,舊譜似欠翔實。)   長子珣,字誾翁,生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號二峰,生三子:竹庭、□□、松庭。
  • 腳色與行當
    戲曲將所有戲劇人物按表演特徵歸類為生、旦、淨、末、醜等,並稱其為腳色,演員按腳色歸為不同行當。各腳色的演員都要司職扮演無數的角色。腳色行當的分類原則是美學的而不是社會學、生物學的,各類腳色稱謂的來源未可確定,但腳色行當的劃分,有一個隨表演藝術水平提升而日益細化的過程。戲曲表演者在腳色行當的基礎上,表現人物的多樣性,腳色行當與人物形象的關係最典型地說明了戲曲表演藝術的特徵。
  • 紹劇的腳色
    腳色:「腳」,支柱,「色」,扮演。「班社或優部不能缺腳、失色,故名腳色或部色」。 腳色制是戲班有限的演員和場上無限的人物間矛盾的產物。「腳色制」將場上形形式式的人物,歸納成為各腳色行當。各腳色行當的場上藝術包括唱、做、念、打,有其相應的規範,構成各行當的「家門」。在場上具體扮演時,大招式守家門,小動作出人物,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顯現出千姿百態的藝術光彩。
  • 評彈「腳色」談
    評彈「腳色」談 吳宗錫 關於評彈的表演手段,過去一般只提「說噱彈唱」四字,而其「腳色」表演,就包括在「說」裡面了。這可能是因為評彈原本只是表敘、沒有腳色的緣故。後來,評彈有了人物語言的「代言」,「代言」又進一步發展為「起腳色」。
  • 解玉峰: 論臧懋循《元曲選》對元劇腳色之編改
    除曲、白以及關目之外,臧懋循《元曲選》對元劇各類腳色也做過許多編改,他在元劇腳色方面所做的編改直接影響了後來人對元劇表演體制的認識。鑑於到戲劇腳色對中國民族戲劇(包括元劇)根本性意義,《元曲選》對元劇腳色的編改問題實不宜忽略,故本文擬就此點試做探索。 臧懋循編改元劇時所依賴的「原本」究竟為何,臧懋循在《元曲選·序》中有些故弄玄虛,今人無從確知。
  • 戲曲的腳色與行當
    戲曲的腳色與行當中國古典戲曲把劇中人物稱為腳色,也寫作「角色」。
  • 有種上海人叫「腳色」
    > 原創 知滬者 滬申故事讀上海點滬申故事 本 公 眾 號 每 周 3 更 新==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收聽普通話版本==上海人講究低調,有些場合,甚至喜歡「裝戇」,他們開玩笑說「戇人有戇福」,其實,心裡頭卻特別看重「腳色
  • 從「腳色」到「角色」:論文明戲的蛻變
    關於「腳色」與「角色」的定義,根據洛地先生在《說破•虛假•團圓——中國民族戲劇藝術表現》一書中的辨析:「『角色』本指為班社裡突出的演員所工之『腳色』,然而話劇界不知從何時起,把『人物』稱作了『角色』……以致民族戲界也都這樣說起來,造成概念上的混亂。」[5]也就是說「角色」一詞可能指「腳色」,也可能是指劇本裡的「人物」,為行文方便,引文之外角色一詞皆專指「戲劇人物」。
  • 【源流+遷徙+名人+郡望+家訓】
    常(cháng)姓源流:源流一源於姬姓,出自周武王姬發的同母少弟衛國康叔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所載,為西州時衛康叔支庶子孫。源流二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大臣常儀和大司空常先之後,相傳祖姓常氏。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記載:「黃帝大臣常儀和大司空常先,常氏當此出。」相傳,在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以常為氏的古人相當多。相傳周族與商族的首領高辛氏次妃為常儀,以善佔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在史籍《帝王紀》中說她是帝嚳之次妃,生帝摯。
  • 戲劇腳色得名之研究
    今日推送之《戲劇腳色得名之研究》錄自《劇學月刊》1934年第6期,作者王芥輿。
  • 老蟾說戲︱「腳色」一詞不宜刪
    其實條件無非有三:一是既然叫瀋陽家學館,嘉賓要求現居瀋陽;二是提供的內容要原創,而且要公號首發,起碼也得是同步首發;三是行業不限,但必須是高手。現在終於等來了一位,遼寧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趙毓龍,網名老蟾。主要從事元明清小說和戲曲研究,今後會時不時地跟大家聊聊小說談談戲曲。
  • 入閩王氏源流初考——王氏文化
    主要參考資料目錄 入閩王氏源流初考                   王學智         2015年3月三稿王姓為中國的第一大姓,人口有9288.1萬人。佔中國人口的7.25%。全球王姓人口在一億左右。王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以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東、河南、新疆為集中區。
  • 《戲劇》2020年第3期丨許強:腳色「行當化」與「表演中心」戲劇形態的復歸
    故本文立足於還原中國戲曲藝術本來面目,注重作為「演出藝術」的實質,通過腳色制切入,進一步探索中國古典戲曲中存在腳色「行當化」與「表演中心」復歸兩者相互映照的事實。一、「雜劇色」與伶人「表演中心」諸技藝混合式演出王國維先生在《古劇腳色考》開篇即說:「戲劇腳色之名,宋元迄今,約分四色,曰:生、旦、淨、醜,人人之所知也。」
  • 基於「腳色扮演」交互下的《竇娥冤》課堂教學(周昊)
    本文提供一種基於「腳色扮演」交互下的課堂教學設想,致力於凸顯中華民族戲曲的根本藝術特徵,且能夠讓戲曲課堂上師生的「教」與「學」更為高效。「腳色扮演」實際上是由名詞「腳色」與動詞「扮演」組合而成,由「腳色」發展而成的「腳色制」是戲曲的結構體制,「扮演」則是戲曲的表現方式,二者互為表裡,造就了戲曲藝術的本體特色。
  • 【粵劇小百科】(98)表演行當、腳色、角色、包頭、臺柱
    腳色      戲曲名詞。傳統戲曲根據劇中人不同的性別、年齡、身份、性格等而劃分的人物類型。從粵劇發展歷史來看,腳色的劃分是逐漸由簡到繁(由末、旦、淨到十大行當),後來又由繁到簡(由十大行當到「六柱制」,再到生、旦擔綱演出)的變化。早期粵劇戲班演員往往專演一個類型的腳色,因而形成各種專門表演行當。現代和當代粵劇因在劇團中實行「六柱制」,行當的界限被突破,表演技藝特色被削弱,類型化的藝術特徵被淡化,故多用「角色」一詞代替「腳色」的稱謂。傳統粵劇還有把「腳色」作為「生腳」的代名詞。
  • 了解行當(腳色)
    孔尚任在《桃花扇.凡例》中寫道「腳色所以分別君子小人,亦有正色不足,借用醜、淨者。潔面花面,若人之妍媸然,當賞識於牝牡驪黃之外耳。」可見在孔尚任看來,對腳色行當的分配,是寓有區別「君子」與「小人」的美學判斷的。   表演技術專長,生旦淨醜在表演技術上都各有所長,老生、青衣、花臉、老旦都要有過硬的唱功,花旦則清脆流利的念白功夫,且重做工重神採,不以唱功為主,但要唱的秀麗靈巧。
  • 女性腳色批量領盒飯,下線方式非常放肆
    兩個腳色領盒飯的方式都非常粗暴,原因更是簡單到無意旨,這讓不少觀眾面對兩份盒飯是快樂與缺憾並存。缺憾在於兩個腳色的死亡之於劇情來說「毫無意旨」,同期,她們在這部劇中的保存,也是槽點遠大於看點。腳色保存的意旨:收穫了吐槽,逝去了代價兩份盒飯讓編劇規避了劇情後續隱患,卻也坐實了腳色的「雞肋」屬性。她們脫離的同期留住一個疑問:保存的意旨是什麼?
  • kuo普|黃梅戲腳色行當的體制與沿革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一篇關於黃梅戲腳色行當的介紹。說明一下:「腳色」是舊稱,並非錯字;「角色」一詞來自拉丁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後才逐漸被廣泛使用。黃梅戲腳色行當的體制是在「二小戲」、「三小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搬演整本大戲以後,腳色行當才逐漸發展成正旦、正生、
  • 李雪健描畫的腳色太靈動了,觀眾恨不得打他一頓,原因令人心疼
    在影視圈中間,有著好多演技精良的老戲骨,他們憑藉本人演技的能力,描畫了好多讓人印象深刻的腳色。例現在日要給各人先容的老戲骨李雪健,想必很少有人沒有看過他的文章。李雪健教授出道30多年,描畫了好多讓人印象深刻的腳色,但是也恰是因為演技太精良的原因,李雪健教授也是遇到過少許貧苦。
  • 分明僅僅客串,卻硬生生把腳色「演」成了主演的5部電視劇
    原來並不是影視圈中間整個的明星都當過主角,也有少許明星在一部電視劇中擔綱的是配角的腳色,但是其中的演技卻能與主角媲美,而這也讓整個觀眾覺得驚豔。那麼究竟有哪5部電視劇,其中的藝人將客串演成了主演呢?儘管現在的星爺已經遠離了熒幕,但是他拍的片子卻導致了好多人的關心,例如當初拍攝《美人魚》的時間,中間的一位客串腳色至今都被大眾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