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科班的學問與意涵

2021-02-19 興化劇譚

白紙,滿是希望,天地廣闊,有無限可能。

白紙,弱勢可憐,塗鴉亂畫,無更改可能。

所以畫家不容易,必須胸有成竹、胸有丘壑。


藝術貴自然,忌隨意。但這類功夫並非旦夕養成。 

今天,戲曲整體現狀是走向邊緣化與自娛化。而戲曲教學的問題更是積弊深重,無人問津。戲校招生喜歡白紙一般的學生,因為可塑性強,好雕好畫;反之,若是不規範地學過,一旦定型則很難糾正。

莆仙戲是古典藝術,對科範要求十分嚴謹。特別在舊時,藝員在科班落地基階段絕對不能隨意亂學張揚動作的。莆仙戲學習的步驟必須先基礎功再行當功,先文戲再武戲。特別是《訪友》、《百花亭》這類規矩成熟嚴謹的折子戲,能夠為學生們打好「中正」的基礎。如果,未學走先學飛,翅膀一展必吃虧。

戲曲教學真的是一門學問,講究分階段、分形式、分方法進行教學,「科學」、「規範」、「嚴謹」這六字是戲曲教學的根本核心。

即學習有先後,從簡到繁、從易到難、從基礎到行當、從練功到到排戲,從文戲到武戲,這是必須謹守的教學過程和規律,不可紊亂。

手勢到哪邊?腳步在哪裡?眼神如何轉?頭肩怎麼配合?如何咬字行腔?這些都有傳承幾百年的「準譜」,不因個人而隨性改變,學生必須十分清晰明了這些動作規格要求。

同一個科介動作,行當區別在哪裡?同一個表情,行當禁忌是什麼?同一個曲牌,行當演唱不同在何處?這些都是必須謹守的規矩法則。

戲曲科班教學的目的不是讓學生們會演戲,而是讓他們逐步提高認知並掌握基本的戲曲表演技巧。因此,戲曲科班教學是以基本功、行當功、程式功為基礎,最後主要以折子戲方式來呈現教學成果。

教學是個經驗活,會演戲的不一定會教戲。傳承教學經驗一方面來源自傳藝師傅自身當年學藝的經歷,另一方面則是自己的教學感受總結。

筆者當年曾在藝校聽莆仙戲老藝人塗基群師傅講過:「教學生需要不斷進行經驗總結,從而自覺形成一套符合藝術規律、適合學生練習的教學程序。」

已故莆仙戲老藝人周如典師傅的說法則是:「藝無止境,教學生的過程,也是老師自己重新學習的一個過程。」這不是謙虛的話,是周如典師傅真誠真切的感悟體會,是一個老師責任心使然的結果。

再看看1957年莆田縣、仙遊縣的《藝術訓練班教學經驗總結》和已故著名莆仙戲導演、原(79屆)仙遊縣戲校校長林棟志先生撰寫的《莆仙戲表演藝術教學大綱》,從中我們可以窺知,過去莆、仙兩地戲校都十分重視傳藝教師的組成,要求傳藝老師必須兼具行當表演與戲路寬廣的特點。

他們既認同「嚴師出高徒」的理念,又要求嚴謹遵守由易及難,循序漸進的藝術進步規律。對學生採取「因材施教、全面培養、重點提高」的教學方針,從基礎功到行當程式功,先集體唱再單獨唱,先文功再武功,先文戲再武戲,最後以戲帶功,以戲教戲,甚至讓學員們參與打擊樂演奏等等,這些都是莆、仙兩地非常重要的戲曲教學經驗總結。

與此同時,他們還對小學員們的文化學習有嚴格考核,要求學員們對國文、歷史、藝術理論等都有一定程度的認知。以文化人,以戲化人,兩相結合,從而使得莆仙戲表演藝術價值具象化地根植於學員們的心中。

回顧這些莆仙戲曲教育史,前輩們在戲曲傳承教學上積累了這麼多的寶貴經驗,理應在今天進一步的繼承與發展。

2014年筆者曾提出莆仙戲表演專業教學應提倡「科班規範、嚴謹教學」的理念,堅持口傳心授、小課堂教學的藝術規範,以「傳有根脈,教有準譜」為基本原則,以「有序傳承、有效傳承、完整傳承」為主要目標,逐步形成科介基本功教學、行當程式功教學、曲牌唱腔教學、折子戲傳承教學等體系完整的莆仙戲表演專業教學系統。

以保持劇種特色為出發點,以戲教學,以行當帶人,通過折子戲的排演,使得學員們掌握莆仙戲的基本技藝,認識劇種價值,提高傳統審美認知,從而為莆仙戲培養「懂戲曲、懂劇種、懂審美」的傳承人才。

今天戲曲表演專業教學面對的主要現狀是生源少、質量差、學制短、師資缺的問題,同時地方戲還要面對方言急劇萎縮的危機,因此教學難度逐年加大,老師投入也與日俱增,而成材率卻很難提升。

地方戲曲教學,特別是劇目(折子戲)教學較為複雜困難,對師資要求較高,老師本身不僅需要吃透劇目、演透劇目,還需具有一定的折子戲「庫存量」,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有劇種高度,觸類旁通地口傳心授。但由於歷史原因,莆仙戲的折子戲演出場次與演出頻率嚴重不足,因此較難產生「吃透、演透、有庫存」的演員,這也是莆仙戲教學師資緊缺的根由。

傳統折子戲不同於普通的小戲,集中體現了劇種形態,成熟而嚴謹,是劇種精華。因此折子戲教學絕不是簡單機械的技巧組合,需要有戲中的人物形態、細節節奏、角色配合、做功技巧、唱白情韻等綜合舞臺表演藝術能力的體現。

而所謂「小課堂教學」主要特徵是一對一口傳心授,教學傳承要把劇目概況、人物形象性格、動作義涵、舞臺走位、節奏掌控、咬字行腔、情態表現等循序漸進、細緻入微、不厭其煩地灌輸給學生們,直至學生們吸收消化,使他們逐漸養成戲曲舞臺表演的「藝術感覺」。所謂「活態傳承」,不是死學硬搬地模仿,而應該是鮮活靈動地傳統藝術表演,這樣的傳承才有意義。

黃寶珍(右二)、陳先鎬(左二)兩位師傅傳承示範教學(1997年)

戲曲藝術學習不同於其他職業技術學習,學生的進步需要日積月累,每日堅持學習、練功,一旦鬆懈,就需要花數倍時間彌補,因此沒有較大的時間累積量根本無法成材。此外,學生學齡階段普遍存在自卑、脆弱、叛逆等心理問題,這也要求老師與學生建立良性的互動交流關係,每日教學、每日跟蹤、每日疏導,隨時隨地解決學生的各種問題。

另外,地方戲曲京劇化也是一個問題。這當然不是新鮮話題了,呼籲提高劇種意識的人也不在少數。但現實中每個戲校的武戲教學幾乎都離不開京劇,如何做到借鑑學習京劇武功而又不破壞劇種原色是一個重要而有現實意義的課題。

對古老劇種的莆仙戲而言,這個問題尤其迫切嚴峻。因為兩者表演形態截然不同,審美價值也有較大差異。莆仙戲傳統科介表演以傀儡介表演為基礎,因此才有「三步到棚前」這樣的戲諺流傳,所以莆仙戲的表演是具有小棚舞臺調度的演出特色。當然今天舞臺擴大數倍,傀儡介也日漸淪落,這使得很多人誤以為可以適當吸收京劇武戲了。

但實際上這對莆仙戲演員表演形態的破壞是十分嚴重的。莆仙戲主要以生旦戲為主,所有行當的基礎功都源自於生旦表演,其主要特徵是含蓄克制,格調高雅,因此哪怕是莆仙戲丑角,依然具有克制的品格特徵。而張揚的京劇武戲必然有損這種劇種品格。這也是莆仙戲科班訓練不以腰腿軟開度為基礎,而是以生旦傀儡介為基礎的根本原因。

在浮躁社會風氣的影響下,京劇炫目技巧自然比莆仙戲傳統表演更容易獲得讚許。但劇種保存的意義在於彰顯個性,而非集體同化。莆仙戲不同於其他劇種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不以華麗炫目為藝術目標,以細膩典雅的品格存世,因此才更顯珍貴。戲曲文化的發展應該高瞻遠矚,需要對古人的創造心存敬畏與溫情,不能簡單迎合當下。

戲曲傳承,人是核心,心是根本,此即「戲以人傳,更以心傳」。只有有序「人傳」,才能不偏不倚;只有中正「心傳」,才能精神永續。莆仙戲的傳承不僅是技藝傳承,還是對古典審美的傳承、對人文精神的傳承。

這也是莆仙戲科班教學的真正意涵。因此今天我們越困難越需要:尊重規律,謹守常識!

王國金師傅教授《訪友·寬駐雲飛》唱段表演(2016年)

相關焦點

  • 梨園行裡的科班故事
    科班的生活日益艱難。1949年,富連成、榮椿社等科班相繼解散。1916年,田際雲開辦了科班歷史上第一個女子科班崇雅社,專收女學員;1930年8月,第一所男女同校的戲校——中華戲曲專科學校成立,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碩秋擔任董事。除了男女同校,不用籤訂生死文書,戲曲專業教育之餘還開設國文、外語、地理、算術等文化課程。同時,學校竭力強調禁止「打戲」等不文明教學行為。
  • 【戲曲學問】梨園弟子分類
    像這樣龐大的編劇,男女兼有的皇家音樂、舞蹈、戲曲學院,出現在一千多年前,不能不說是世界罕見的。  梨園究竟在什麼地方呢?由於時間久遠,現已找不出一確切的地址。【21】【京劇評戲】久演不衰的「包公戲」【22】【京劇論道】有多少絕活可以重來【23】【京劇有戲】京劇演唱一點通之板眼【24】【京劇才藝】京劇身段譜口訣之基本功【25】【京劇行當】戲曲盔飾欣賞【26】【京劇欣賞】中國戲曲大全(視頻連結)【27】【京劇講壇】氣息、高音、中低音、顫音等演唱技巧
  • 【蒲劇百科】蒲劇科班與戲校
    蒲州梆子之科班始於何時,無從考證。現知最早的蒲梆科班是鹹豐、道光年間王來來學戲的蒲州老三義園娃娃班。從光緒年間到建國前,蒲州梆子娃娃班十分興盛。這一時期有據可考的娃娃班至少有50多個。蒲州梆子科班一般分為三類:一是地方富戶出資,僱請藝人開設的科班,如陝縣原店富戶張善道出資創辦的「窩子班」等。二是戲班出資開辦的科班,如萬和園戲班開辦的汾城大柴村娃娃班等。
  • 京劇戲曲
    同光十三絕值得一提的是,歙縣大鹽商江春,是一位品味極高的戲曲鑑賞家,他酷愛戲曲,家中常常「曲劇三四部,同日分亭館宴客,客至以數百計」。他把各種名角聚在一起,又讓不同聲腔同臺互補,使異軍突起的徽班具有了博採眾長的開放格局。「亂彈」亂唱,紅火異常。這時最叫彩的是來自安慶的戲曲藝人,清李鬥在《揚州畫舫錄》中就這樣寫道:安慶色藝最優,蓋於本地亂彈,故本地亂彈間有聘之入班者。
  • 徽班進京二百三十周年 藝術跨界讓傳統戲曲綻放出時代色彩
    人才輩出 大師閃耀戲曲舞臺  北京前門外大柵欄每一條胡同都見證著230年來京劇的誕生和興盛。大柵欄不僅是戲班劇社的雲集之地,也是早期京劇名家的聚居區,更是培養後繼人才的科班、戲園的聚集之地。從清末到民國,在大柵欄這片沃土上,諸多梨園世家人才輩出,流派紛呈,為京劇事業的繁榮與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 電影《霸王別姬》有關戲曲的那些事兒?
    那真是戲曲輝煌的流金歲月,是再也無法重現的昔日傳說,可惜我們這代人是永遠感受不到了。而《霸王別姬》這部電影對於普通觀眾來說,是了解京劇和傳統戲曲文化的一個絕佳樣本,可以對那個時代的民間文化窺知一二。消失的「科班」「科班」這個組織多出現在建國前,建國後逐漸被「國營劇團」和「民間家班」取代,現在幾乎消失了。
  • 信仰的意涵
    所以我們看這種條文式的文章,要用比較客觀、理性、冷靜、溫和的態度去思惟,過於匆促往往易生錯解。孟子有句話說:「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意思是說,不可因拘泥於文字,而誤解了詞句的意涵;同樣的,也不可拘泥於詞句的意涵,而誤解了作者的本意。總之,要前後互相思惟,在細細的思惟當中,體會作者寫這段話的原意,這樣才不會錯解。佛教也有一句話:「依文解義,三世佛怨。」
  • 吳祖光:中國戲曲是世界第一流的藝術
    那就是高中二年級前後,我曾經有大約整整一年的時間,每天下午都逃學,瞞著家長,去看一個京劇科班——主要是青年演員表演的日場京劇。我對戲劇藝術的一些起碼知識、對戲劇的熱愛,都是這個年輕的京劇科班培養出來的,中國的傳統戲曲具有無與倫比的藝術魅力,是世界第一流的,也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戲劇藝術。
  • 臺灣知名劇作家王安祈:傳統戲曲 貴在創新
    王安祈:傳統戲曲 貴在創新(傳統戲·兩岸緣③)  從老一輩鄉愁的慰藉到年輕藝文愛好者的心頭好,京劇在臺灣傳承發展的主要方向,經歷了由搬演傳統老戲到全新編創的變遷。「臺灣的創新風氣很早就有了,30多年前已經在提倡,而且是主流,年輕人特別喜歡。」臺灣知名劇作家、戲曲研究學者、「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告訴記者。
  • 王安祈:傳統戲曲 - 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
    大家知道要有現代散文、現代詩歌,那為什麼沒有現代戲曲?這是我們最主要的使命和職責。大陸也一樣,兩岸都需要有當代的創作。  把戲做成當代精緻藝術  記者:「國光」劇團的新編戲有時會融合不同劇種,乃至加入舞臺劇、交響合唱的元素,會不會有熱愛傳統戲的觀眾表示難以接受?
  • 中國戲曲史上第一位女教授、91歲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張正芳逝世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戲曲教育家、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張正芳先生於2020年6月5日22:00逝世,享年91歲。1979年任教於中國戲曲學院,成為中國第一位戲曲女教授。張正芳,上海戲劇學院「正字輩」科班校花主角,攻花旦和刀馬旦。該照是她十幾歲演《十三妹》時所攝。
  • 臺灣:傳統戲曲 別樣演繹
    臺灣傳統藝術中心「國光」劇團於1月30日大年初六,在臺灣戲曲中心熱熱鬧鬧地舉行了開箱儀式,演出《群仙伏妖》《五福靈官》《財神進寶》《加官晉爵》等吉祥戲。臺灣民眾紛紛到場免費求票觀賞,一同分享新春喜氣。臺灣豫劇團同樣在今春獻演好戲,《一樹紅梅》《紅娘》兩部劇名都帶「紅」字,寓意「紅紅火火」,喜慶農曆金鼠年。
  • 霸王別姬的張國榮、鬢邊的尹正……這些明星的戲曲扮相驚為天人!
    而戲曲角色,就是其中最需要功底、最難駕馭的一種,要演好這樣一個角色,無論是唱腔、身段、神態、扮相上,都得下一番苦功夫,因此少有演員能夠完美演繹。今天咔嘭就給大家盤點一下,那些在影視劇中憑藉一個角色、一身戲曲裝扮就驚豔了觀眾的角色。
  • 「戲曲大觀」「翩若驚鴻 婉若遊龍」的水袖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京劇裡那鑼鼓喧天的熱鬧那插科打諢的詼諧那絲竹管弦的情調還有那粉白脂紅的喜悅和憂傷無不讓人拍案叫絕傳統戲曲中無論帝王將相還是才子佳人他們所穿的服裝袖口都會拼接一段白綢,稱為水袖小小水袖為何承載著角色的喜怒哀樂水袖裡又有哪些學問且聽文旅君為您講來
  • 戲曲藝術傳播太艱難?這群年輕人提供了一個好辦法!
    信息,從這裡觸達民歌圈 我們常說戲曲是我國的瑰寶,可在平時生活中,大多數人其實聽得並不多。在不久前為大家分享的關於「梅派第3代傳人胡文閣」的文章中,民歌君提到,如今戲曲演員在傳播戲曲文化等方面著實有些困難。
  • 鄧鳴璐首支單曲《傳承》即將發行 致敬國粹戲曲
    從四歲不到的年紀,鄧鳴璐就開始學習戲曲,相較於其他孩子,她對中國的國粹——戲曲的理解更深,也更有感情。因為鍾愛戲曲,再加之她對舞臺表演極有天賦,鄧鳴璐的演出邀約不斷,是一枚人見人愛的童星。  近日,鄧鳴璐首支單曲即將發行,該支單曲名為《傳承》。傳承的釋義是泛指對某某學問、技藝、教義等,在師徒間的傳授和繼承的過程。鄧鳴璐這支單曲命名為《傳承》,是否承載著別樣的寓意呢?
  • 演員請就位:沒學戲曲之前我真的不知道表演是一門學問
    ,或者學過戲曲,他們將戲曲中所學到的都運用到了電影當中:何賽飛、程之、陶慧敏……張銘恩化上戲妝被很多人吐槽不好看,其實在戲曲界化妝也不是易事。如果一個演員五官過於立體,他(她)化上戲妝就不是很好看。以前攝像技術還沒有很發達,戲曲妝很濃,隔一段距離就很美,有點像漫畫。為什麼說像漫畫呢,因為漫畫也是把人的五官誇張化、簡明化,但看上去還是很美。五官的眉眼被突出,嘴巴被誇張化,臉部色彩鮮明,但還是很好看。
  • 藝生活|魏克:漫畫人和美術科班問題
    漫畫人和美術科班問題 魏  克 毫無疑問,畫漫畫並非一定要受專業的美術訓練。或者說,在畫漫畫之前非得要有美術的基礎。這樣的例子我可以舉很多,我就教過幾個人,他們沒有繪畫基礎,但是在適當的訓練下,也畫出了不錯的漫畫。
  • 明華園總團搶攻端午連假檔期 戲曲《大河彈劍》打頭陣
    明華園總團日前響應臺灣戲曲中心發起的「戲曲防疫新生活」在線串聯活動,釋出《大河彈劍》演出片段。有飾演李世民的孫翠鳳教大眾戴口罩,還有孫翠鳳的學生吳米娜扮演隋朝將軍,與戴著寫有「疫」字口罩的突厥大將對戰,藉由隋朝將軍的猛攻,象徵擊退疫情的期許。
  • 記憶中的「富連成」:富連成科班明細及各項細則(上)
    (葉盛長先生口述、陳紹武先生執筆)                 【壹】組織機構(一)社長:葉春善(1904年-1935年)葉龍章(1935年-科班報散)社長負責科班中一切行政事務,對上向班主(即財東)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