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行裡的科班故事

2021-02-07 黑板洞察

導語

「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一首京歌《說唱臉譜》,或許就是當代大部分學生的京劇啟蒙。近些年國家重視京劇,致力於重振京劇藝術,但是每逢藝考,戲曲類專業和電影、音樂類專業報考依舊呈現出「冰火兩重天」之勢,有志於投身京劇表演藝術的人逐漸減少。不同於眾多培訓項目,學戲需要「童子功」,年少時選擇學習京劇更像是直接選擇了一門行當。


國粹——京劇

乾隆時期的揚州,經濟地位如同如今的上海。便捷的漕運與鹽業專營催生了這裡一個數量可觀、富可敵國的徽籍鹽商群體。畜養家裡的戲班,角色鬥藝,是當時揚州鹽商的普遍風氣。

18世紀末期的中國戲曲舞臺,居於正統地位的還是崑曲。對徽調、秦腔之類的地方戲曲,有地位身份的人不屑一顧。但隨著例如「私訂終身後花園,落難才子中狀元」的老套情節毫無新意,宮廷之內的王公貴胄、市井百姓都開始對崑曲產生審美疲勞。

1790年秋,徽戲戲班「三慶班」進京參加乾隆八旬壽辰演出。史料記載,當年的北京城從西華門至西直門外一帶方圓幾十裡內,「每數十步間一戲臺」。三慶班在其中風頭最勁,一舉成名。此後幾年內,揚州徽班進京的勢頭有增無減,到了清嘉慶年間,其中的「三慶」、「四喜」、「和春」和「春臺」四大徽班聲名鵲起,徽班在北京戲曲舞臺上已取得主導地位。多年以後徽班進京也被公認為京劇發展的最初源頭。

清代畫家吳友如《申江勝景圖說》中的「中國戲園」

道光二十年至鹹豐十年間(1840—1860),經徽戲、秦腔、漢調的合流,並借鑑吸收崑曲、京腔之長而形成了京劇。很快傳遍中國的大江南北。歷經歲月沉浮,2010年11月16日,國粹京劇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梨園行的故事第一座「藝術學院」

據《新唐書·禮樂志》記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相傳,嗜喜歌舞的盛唐皇帝李隆基在都城長安獨闢一園,遍植梨樹,充作天下雅善歌舞之士傳藝授業的教坊。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座集音樂、舞蹈、戲曲的綜合性「藝術學院」。後世遂將戲曲界習稱為梨園界或梨園行,戲曲演員稱為梨園弟子,李隆基也由此被奉為梨園行的「祖師爺」。

清中晚期的「京劇學堂」

嘉慶初年,隨著徽班進京,南方(蘇揚、安徽一帶)伶人子弟學藝問題亟待解決,南方商業意識延伸,早期京劇培訓班應運而生。舊時梨園的一般規律是8、9歲開始學藝 , 14、5歲開始登臺。據《舊京瑣記》記載,「子弟分兩派:曰『科班』,入班曰『坐科』,專門學習者也;曰『私坊』,雖亦學戲,其本業則應召侑酒,所謂相公是也」。

京劇領域最早的科班多為以班帶班,如京劇老生鼻祖程長庚領銜的三慶班所辦的四箴堂科班,藝名「響九霄」的名旦田際雲領銜的大玉成班所辦的小玉成科班等等,都是早期以班帶班的科班。

1907年,成立僅三年的喜連成科班得到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賞識,名動京城。同年,梅蘭芳入科喜連成。1912年東家易主,喜連成改名富連成,社長依舊是葉春善。成立四十餘年,喜連成在梨園行的成就與地位首屈一指。譚鑫培也將自己的長孫譚富英送入富連成入科學習。

富連成的學生隨時介紹,隨時入學,但是剛一進去,並非就算正式學生,要由琴師們考察一個時期,看看他的嗓音、相貌、身材、資質是否聰穎,是不是有「戲料」。如果考察完畢,認為毫無可造之處,就通知介紹人領回去。如果認為還能造就,就由社方與其家長訂立契約,俗稱「寫字」。立契約時,家長與保證人同時出席,共同籤署。

小豆子入科,按下手印/電影《霸王別姬》截圖

按照約定,學戲弟子一旦入科,學藝期間的衣食住行樣樣花費,悉數皆由師父或科班單方承擔,而學徒登臺演出的所有收入,也全部交歸師父或科班單方所有。若能登臺演出、甚至成名成角兒,教學雙方自然皆大歡喜;若幾年過去,學徒依然無法登臺,科班和師父的心血也算徹底打了水漂。

一般情況下,出科後成角兒的學生不會再入科深造,馬連良是個意外。葉春善曾對他說:「我的學生出科,只有你這麼一位願意回來深造,我會對你傾囊相授。」學藝十年期滿僅一年後,馬連良再次入科三年。出科後憑藉《借東風》、《甘露寺》等劇目風靡茶樓戲院,成為京劇「四大鬚生」之首,民國時期京劇三大家之一,與梅蘭芳、荀慧生齊名。

京劇名家 馬連良

另一派——「私坊」。「私坊」又稱「私寓」、「堂子」。其成立之初並非為「應召侑酒」,而是為了方便藝人生活和培養子弟。能夠自立門戶、開設私寓的藝人多為名伶,名師效應自不用多說,想要加入私寓的學員也多需要經過較為嚴格的選拔。京劇名旦梅蘭芳就曾入學私寓。當私寓弟子學會幾齣戲後,就要開始搭班唱戲,為磨練技藝,也為藉機宣傳。根據統計,出身私寓的大家甚至要多於科班。

但因清代規定士大夫不得狎妓,許多人將興趣轉移到私寓弟子上來。於是不知從何時起,私寓弟子從單純的戲曲學習轉而「兼職」出局侑酒(即下場為飲酒者助興),一時間雛伶侑酒之風盛行: 「京師風尚,延賓會友往往雛伶侑酒。」這種生意能夠給師父帶來不菲收入的同時,也能夠使弟子和士大夫們結交,提升人氣。如此就導致私寓在挑選弟子時,往往偏向尋找眉清目秀的旦行、生行,其中旦行居多。愈演愈烈的娛樂性質,侵害著童伶的身心健康,藝術生涯被極大縮短。直到1912年,名伶田際雲遞呈於北京外城總廳,請查禁韓家潭像姑堂,私寓的娛樂之風方才消歇。

1945年,國民黨軍隊入京,散兵遊勇,四處騷擾滋事。看戲不買票、打觀眾、砸劇場。造成觀眾不敢看戲,演員不敢演習的局面。科班的生活日益艱難。1949年,富連成、榮椿社等科班相繼解散。


「打死勿論」

梨園行有句老話,「要問夠不夠,先學三十六」,意思是學徒練功學藝,至少得學會三十六出戲,方可正式登臺。當時的京劇藝人,不管師徒,大多為從未進過校門的文盲,唱念做打全靠師父口傳心授、學生死記硬背。1912年,上海伶界聯合會成立,夏月珊為首任會長,與潘月樵一起創辦了中國戲曲史上第一所由藝人自行開辦的子弟學校——上海榛苓小學,改變藝人不識字的生活現狀。

長久以來,京劇「傳男不傳女」。因為本身京劇是男人創造的劇種,女人社會地位較低,也總是「沒有分量唱不好」,並且教女徒弟容易有緋聞,所以就乾脆不收。女生想學習只能「偷師」。1913年,袁世凱就任大總統,為了繁榮市面,維繫人心,開男女合演之禁。1916年,田際雲開辦了科班歷史上第一個女子科班崇雅社,專收女學員;1930年8月,第一所男女同校的戲校——中華戲曲專科學校成立,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碩秋擔任董事。除了男女同校,不用籤訂生死文書,戲曲專業教育之餘還開設國文、外語、地理、算術等文化課程。同時,學校竭力強調禁止「打戲」等不文明教學行為。

電影《霸王別姬》截圖

「打戲」是京劇藝人「教戲」的另一種說法。演員要想成角兒,除了要有很好的天賦,還得有最初刻苦的訓練,進了科班第一條規矩就是「打死勿論」。坐科七年猶如七年大獄,是梨園行的共識。此時京城科班如富連成也開始嘗試廢除「打戲」,但很快遭到了科班師生的普遍的懈怠,不到半年,富連成又回到了當初。中華戲校同樣,因學員頂撞老師,「打通堂」隨之而來,即所有學生一起挨打。「打戲」是京劇藝人共同的記憶。京劇容妝科泰鬥馬玉秋在此前回憶起少年時的「打戲」,依舊還會眼眶溼潤,不敢回想。

電影《霸王別姬》截圖

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科班和戲校並存,戲校的誕生不僅使學員們增加了文化素養,更是我國戲劇行業邁向現代化的第一步。但或許因時局太過動蕩,上世紀中葉開設的戲校大多只存在了一二十年左右。


時局動蕩,艱難守業

建國前夕,政府在接管舊的戲曲教育機構的同時,也將原機構中的老師和學員一併接管。建國後,在被接管單位的基礎上,成立了新的戲曲教育機構,它們一方面招收新學員,另一方面重視對老學員的教育改造。1950年1月,新中國第一所由國家舉辦的新型戲曲學校——文化部戲曲改進局戲曲實驗學校建成,1955年更名為中國戲曲學校,即為如今的中國戲曲學院。早期授課老師,基本上都是富連成科班的畢業生,但此時已經完全廢除打罵制度,取科班和新式戲校的精華,去其糟粕。眾多中等專業戲曲學校相繼誕生。

電影《霸王別姬》截圖

此間,全國大部分省市的戲曲劇團都開辦了以「團帶班」為主要教學模式的學員班。學員有的要參加劇團的演出工作,在其他時間接受戲曲教育,大多享有工資待遇,也有的純粹跟團學習。有從前科班「以班帶班」的影子,但已完全不用籤訂契約。這樣的培養方式不僅承擔起了各地劇種後備人才培養的重任,在一定程度上也緩解了建國初期戲曲改革事業後備人才不足的問題,並成為戲曲中等教育的重要補充。

但好景不長,文革時期,戲曲成為了文革運動的主攻對象之一,在「橫掃一切牛鬼蛇神」、「搗亂封資修、黑窩子」口號下,各地戲曲教育機構、學校或停辦、或下放,無數著名京劇演員收到批判和迫害,京戲行業一片混亂。另一面,革命京劇《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革命樣板戲」風靡。

電影《霸王別姬》截圖

文革後,京劇行業逐漸恢復,在「百花齊放」背景下,傳統戲、現代戲、新編戲得以並存。各級學校也逐步回到正軌,並且增加了高職院校,或獨立升格、或合併組建。1978年,中國戲曲學校升格為中國戲曲學院,並開始招收第一屆本科生。京劇教育得以多層次發展,上至碩博。文化課比重越來越大,由培養專業型人才發展為一專多能的全面性人才。

然而改革開放後,百廢待興,各行各業都需要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當時的年輕人們經過3-4年的中專學習,就能夠快速入職上崗國家崗位,補貼家用。然而學戲依靠「童子功」,需要從小系統地學習一招一式,成角兒路漫漫。20世紀末,京劇教育招生情況不佳,報考生源明顯減少。


轉機

2008年,教育部印發《關於開展京劇進中小學課堂試點工作的通知》,決定將京劇納入中小學音樂教育課程之中。同年,中國戲曲學院附中首個「少兒京劇培訓示範基地」在北京海澱東北旺中心小學正式掛牌成立。然而師資問題一直是各個學校開展京劇教學活動的障礙,儘管學校對於京劇教育十分重視,但是這些教學活動大多由音樂老師擔任,他們對於京劇知之甚少。雖然現在「京劇進校園」活動在全國內各個地區有序進行,但是依舊有不少學者認為只選京劇進校園太過於單調,應該以京劇為主,地方戲為輔;另一方面,部分家長會認為浪費孩子學習時間,「不務正業」。

直到2013年,全國也僅有5所院校招收京劇表演本科生,計劃招生名額合計110人,全國生源只有180人左右。到2020年,粗略統計,我國招收京劇表演或器樂的本科院校有60所,僅國戲和中戲兩所院校招收名額就過百,並且目前多所本科院校及中專院校實行免學費政策,鼓勵學生報考。但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沒有免學費的院校生源被迫流失。

每年畢業季,全國各地劇團會進入高校,觀看其畢業大戲或者稱之為就業大考,進行專屬於他們的雙選會。受限於歷史因素,絕大部分畢業生都認為京津冀京劇文化底蘊更為深厚,對京劇藝術的發展可能夠有推動力,尤其想留在北京。國家京劇院、北京京劇團能夠從中優中選優,地方卻求賢若渴,很難吸引到優質人才。大連京劇團書記焉健夫表示,留在北京的同時,也有阻礙他發展的一面,可能會有好幾年的跑龍套生涯,並且就業壓力很大。如此一來,就耽誤了一批好的演員和好角兒。但到了地方之後,劇團會以他們為核心,可能一兩年就可以唱大戲。

其實,京劇行當的優質生源戰爭從中專就已經開始。進入好的中專就意味著有更大的機會步入好的高校、好的劇團,甚至最終成角兒。雖然在報考戲曲附中等院校時,不會過多的考驗京劇行當的專業知識,即使沒有基礎的也能報考,但想要「贏在起跑線」上的家長和孩子也會提前邁入京劇課堂,通過上一對一或者小班課,給自己增加一些「底氣」。

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認知和經濟能力的不斷提高,部分成年人對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他們也想學習更為專業的京劇知識,而不只是聽聽看看。國家京劇院開設的京劇培訓班,招收各個年齡段的學生,課程價格與市面上的培訓班基本持平,甚至更低。老師都是國家京劇院中級以上職稱的優秀青年演員。在此間,學習的不僅是唱段,還有許多傳統文化,甚至人生哲理。

2015年,在北京舉行了首次京劇社會考級。《京劇考級大綱》由國家京劇院考級委員會制定,大致分為初、中、高三級。級別越高,考級費用也隨之越高。在考生考取中專時,可以通過京劇考級讓老師快速了解自己大致的京劇水平。但是在考取大學或劇團時,更多是看考生當下唱念做打的真實水平。對於票友來說,京劇是興趣、是玩樂,考級沒有太大必要。

圖源:中國國家京劇院微信公眾號

雖然京劇是國粹,但對於外行來說「太難唱了,想跟唱都沒門」,除票友外,鮮少有人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京劇,京劇被迫成了「小眾」藝術。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接觸京劇,京劇也開始「擴圈」,如京劇演員王佩瑜參加各類綜藝活動,傳播京劇知識;郭德綱在相聲中時常穿插京劇唱段,拉近京劇與大眾之間的距離,吸引到不少年輕人開始重新關注;也有社區、教育機構增加DIY京劇臉譜活動,在了解京劇臉譜文化的同時,還能鍛鍊動手能力。除此之外,京劇扮相主題攝影同樣十分火爆,也有不少京劇系畢業生參與加入,為顧客化花臉、搭配行頭。無論是京劇票友,還是外國友人都對這樣接觸京劇的形式表示十分感興趣。

然而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京劇也不例外。曾經紅極一時的富連成和中華戲曲專科學校都有專門的人員負責創編新劇,是否擁有自己的保留曲目,在當時常常是從科班到演員能否立足並真正叫響的關鍵,而現在,京劇行業做得更多的是傳承,創新似乎被擱置。郭德綱曾說過,「以前演京劇的生怕自己演得和別人一樣,那就不出彩了;現在的京劇生怕自己演得和別人不一樣,被同行詬病。」雖然例如國家京劇院、大連京劇院等地方劇院也在結合時事創作新創現代京劇,滿足當下人們的藝術追求,但其是否能如當年《借東風》等劇目流芳百世,仍有待考量。

圖源:大連京劇院微信公眾號


結語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句話用來形容戲曲行業再合適不過。京劇是國粹、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被留在歷史。兩百多年來,學習京劇的形式隨著時代發展更新換代,產生了諸多變化,但無論是科班、私寓還是戲校,梨園培訓的精神沒有變。戲如人生,苦盡甘來。


參考文獻

[1]呂珍珍.晚清私寓的戲曲傳承活動[N].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12月(第13卷第12期).

[2]胡佔凡.京劇[DB/OL].央視紀錄頻道,2013.

[3]董昕.戲曲現代教育改革發展歷程研究1949-2009[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3.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郵冊活動專題頁

相關焦點

  • 一場天台梨園夢
    昨天下午舉行的第一場活動,便邀請了梨園戲目前最年長的演員,82歲的國家級傳承人蔡婭治出場。「伯卿啊」梨園戲如此稀有,傳承它的專業劇團只在泉州,並且獨此一家。它的每一種嘗試,每一步探索都牽動著戲迷的心。今年當上了阿太的蔡婭治,不時還會出現在劇團裡。
  • 現實版的《鬢邊不是海棠紅》,京華梨園故事全裝在這個小院裡
    最近北京電視臺有個熱播劇叫《鬢邊不是海棠紅》,據說收視率還蠻不錯的,該劇講的是時代變遷大背景下北平梨園內外的故事。故事很精彩,主角黃曉明、尹正的演藝也很精彩。「我是胡同」一看這劇情,就本能地聯想到了老北京胡同裡的梨園文化。梨園文化確實是老北京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在胡同裡還沉澱有不少梨園文化的見證物。我們今天就走進櫻桃斜街,來看一下這裡的「梨園公會」,它可是京華梨園故事的最佳歷史見證者。
  • 記憶中的「富連成」:富連成科班明細及各項細則(上)
    (葉盛長先生口述、陳紹武先生執筆)                 【壹】組織機構(一)社長:葉春善(1904年-1935年)葉龍章(1935年-科班報散)社長負責科班中一切行政事務,對上向班主(即財東)負責。
  • 什麼是「梨園行」、「梨園世家」、「梨園弟子」
    中國對戲曲界有另一種稱呼,叫做「梨園」。
  • 《梨園一葉》(一)根深葉茂話科班 8
    冀韻蘭 冀韻蘭,1929年生於北京一個貧窮的鐵路工人家庭裡。他的父親勤勞質樸,沒有任何不良的嗜好,只是間或在勞累之餘到戲園裡去聽就戲,以為這是一種高尚的娛樂。每次看戲,總願帶著自己的幼子,為的是讓他也受到些薰陶,何況那時小孩兒進戲園子也用不著打票呢。
  • 百歲老人勤教誨 梨園美德異鄉情
    羅蘭與101歲的宋寶羅先生文/羅 蘭 我出生在一個梨園世家,往上追溯,祖上從藝者眾多,有文字記載的第一代羅稼雲老先生、第二代羅儀堂老先生均為徽劇藝人,自第三代羅巧福先生開始從事京劇藝術,巧福先生在同光年間頗有聲譽,與時小福先生一起被譽為「名旦兩福」,文獻中記載他的扮相秀麗、唱法頗有新穎之處。
  • 梨園繪畫《同光十三絕》的故事
    清代梨園當以「同光十三絕」為名重,他們出演的《文昭關》《群英會》《四郎探母》等劇目,宮裡民間一致追捧。「同光十三絕」中的人物不乏能書善畫者。據王芷章《京劇名藝人傳略集》記敘,四喜班班主梅巧玲(梅蘭芳的祖父)與諸多畫人為知己,「景和堂」上名士往來如過江之鯽:巧玲以文士交遊久,頗擅筆札,漢隸八分尤稱獨到,得者寶之。
  • 清末至今京劇界梨園世家譜
    《早安京劇》系列公眾號,全天候陪您賞玩京劇……長按二維碼,即可購買        舊稱京劇界從業人員為梨園行
  • 梨園戲南鼓一響,夢回東方刺桐港
    我把看戲時隨手拍的劇照發到朋友圈,有福建朋友秒回:「這兩天正好是梨園神田都元帥的生日。」田都元帥就是唐明皇時代的梨園子弟雷海青。《安祿山事跡》記載,祿山破長安,獲梨園子弟數百人,群賊乃相會於凝碧池,樂既作,梨園子弟皆不覺唏噓,相視泣下。樂工雷海青投樂器於地,向西慟哭,賊乃縛雷海青於戲馬臺肢解。
  • 跬跬而行--《梨園清韻》瓷刻系列作品創作札記(上)
    刻瓷作品《梨園清韻》創作時間:2009年京劇的行當早期分為生、旦、淨、末、醜、武行、龍套共七行,後來歸為生、旦、淨、醜四大行當。晚清至民國期間,京劇發展高潮迭起,每個行當都是名家輩出、流派紛呈。每個行當之中都會產生一個大師級的人物,從而把這個行當的表演藝術抬升到一個新的高峰,推動了這個行當的藝術發展。
  • 戲曲科班的學問與意涵
    莆仙戲學習的步驟必須先基礎功再行當功,先文戲再武戲。特別是《訪友》、《百花亭》這類規矩成熟嚴謹的折子戲,能夠為學生們打好「中正」的基礎。如果,未學走先學飛,翅膀一展必吃虧。戲曲教學真的是一門學問,講究分階段、分形式、分方法進行教學,「科學」、「規範」、「嚴謹」這六字是戲曲教學的根本核心。
  • 演員入行途徑日趨的多元化,科班與機遇哪個更重要?
    科班與機遇哪個更重要? 演員是否是「科班出身」,這是很多人都會關注的問題,但隨著演員入行途徑的多元化,「是否科班」似乎已經不再重要了。只不過這部劇至今未播,而後在《延禧攻略》裡他飾演的傅恆首次讓他進入到了大眾視野,由於觀眾反饋良好,於正立即安排了《招搖》、《烈火軍校》、《大唐女兒行》等多部男主角的戲力捧許凱,如今他已經成為新人演員中數一數二的流量小生。
  • 百年梨園梨花開!
    這個「五一」,不來長春蓮花山百年梨園看看,整個春天都會辜負了。5月3日,百年梨園內的梨樹們競相綻放,一簇簇、一團團,如雪如雲,與遠山、近水和白牆紅瓦形成一幅村居圖。梨花園裡千樹雪山門處,有工作人員掃綠碼,檢測體溫。
  • 進入日本梨園的「完美人妻」,背後的故事有太多不可說!
    所以梨園妻第一要務:生男娃。並且,多多益善。請看下圖,擁有四個兒子,並且四位兒子一起世襲的梨園妻三田寬子,感覺十分驕傲。 ▽ 對比那些從小就浸染在「歌舞伎」裡的世襲子弟,「半路出家」的梨園妻必須擁有超高的學習能力和智商,才能在短時間內消化和吸收這些知識,並且良好地運用。 ▽ 除了這些「專業」知識,梨園妻還必須是一個雜學家。
  • 激發傳播動能 綻放梨園新聲
    比如在張曉英、程誠、趙靚、關楓表演的由豫劇《花打朝》改編的豫劇小品《吃魚》裡,導播用近景和特寫抓取演員的面部表情動作,用中景、大景體現演員誇張豐富的肢體動作,並在表演過程中及時抓取觀眾不同的細節反應,如:張澤群下意識的吐舌忍俊不禁、小香玉指著臺上開懷大笑,現場觀眾或捂嘴淺笑、或捧腹大笑、或交頭接耳後的會心一笑,這些對現場觀眾每一瞬的細節捕捉,配合著臺上演員賣力的表演,把現場歡樂的氛圍完整而又豐滿地呈現出來
  • 梨園春薈|這場「梨園之約」,你如期赴約了嗎?
    梨園春薈|這場「梨園之約」,你如期赴約了嗎?「想看春光燦爛的南開園o(╥﹏╥)o」在同學們的「千呼萬喚」中,4月3日上午南開大學第四屆梨園春薈首站活動——「線上雲賞花直播」在南開大學官方微博直播平臺完美呈現!
  • 為什麼是梨園戲?為什麼是泉州?
    梨園戲不是這樣,梨園戲守望傳統,堅持個性,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反而取得了成功。北青藝評:現在戲曲領域裡「返本開新」的同道中人多嗎?傅謹:越來越多了。戲劇影視界經常看到古代小說的現代版改編,很少有人想到可以把現代小說改成古代版,就像我們善於把外國故事中國化,而不是把中國的故事外國化。一個當代題材改成古代版本,是一個很奇特的想法。這個作品被廣為認可有個曲折過程。記得當年它參評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我們評委團有個默契,看戲後不交流,不要互相影響,要讓每個人有獨立的判斷,但看完《董生與李氏》,大家都忍不住了,非常激動。
  • 【梨園風·人物誌】京劇「葉派」掌門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葉少蘭(內附音視頻)
    在京劇界中幾代從事京劇行業的梨園世家非常多,例如譚家(譚鑫培)、梅家(梅蘭芳)、茹家(茹富蘭)等,不勝枚舉。葉少蘭「葉家」,從爺爺葉春善老先生開始從事京劇事業。葉春善先生是中國最早的京劇科班之一 「小榮椿」 科班的學生。葉少蘭的父親葉盛蘭是富連成科班「盛字」輩的學生。
  • 如果我是梨園春製片人
    《梨園春》是河南電視臺品牌欄目,開擂臺賽之先河,曾在戲曲欄目屆獨領風騷。戲迷們為之振奮,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的戲曲愛好者找到了歸宿,一到星期天就守住了電視臺。《梨園春》曾為中原戲曲的弘揚與發展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貢獻。令人遺憾的是,近年來欄目差評不斷,影響力顯著下降。
  • 驚豔了時代,《霸王別姬》後再現梨園的絕代風華.
    ▲電影《霸王別姬》其故事之詭譎,文筆之妖嬈,文風之冷冽,奇情巧思,前所未有,獨一無二。李碧華作品裡的人物,平生除了為愛肝腸寸斷,其他事件都不很重要。李碧華說:「我被刑導講述的蓋派創始人京劇泰鬥蓋叫天的故事所打動,希望將武生以這個形象搬上舞臺。」3個月後,李碧華欣然交出了厚厚的小說提綱,歷久的打磨和細密的推敲,才有了舞劇《粉墨春秋》的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