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天成,涵蘊未來——中國戲曲起源於《九歌》解析

2020-12-21 笑語千年

《九歌》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濃鬱的楚文化特徵,也是中國戲曲的起源。

戲曲指是一種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等各種藝術元素在內,以歌舞為主要表現手段的演出藝術。它是綜合歌唱、念白、舞蹈等手段,將人物和故事在舞臺上表現出來的藝術。

《九歌》的特點

《九歌》是楚地一種祭歌,是用來郊祭天帝的。 這些祭歌再經過屈原的加工修改,是屈原在民間神話傳說基礎上加工融匯而創作出來的,其演唱形式為男女巫合演。《屈辭精義》上說:"《九歌》有男巫歌者,有女巫歌,有巫現歌者,有 巫倡而眾和者。"其內容有祭祀夫神的《東皇太一》、《東君》、《雲中君》、《大司命》和《少司命》;有祭祀地抵的《湘君 》、《湘夫人》、《河伯》、《山鬼》;還有祭祀人鬼的《國瘍》 。

《九歌》有兩種演唱形式,祭祀天神和人鬼的由飾為天神的主巫與代表世人的群巫共同參與,輪流 對唱。祭祀地抵的則是由主巫獨唱獨舞,沒有群巫的參與。

動作是支配戲劇藝術的重要法則。動作之於戲,正如身心之於人。作為戲劇藝術的表現手段,戲曲的動作與生活動作、舞蹈動作都有所區別。普通的歌舞表演目的在於抒情,很少負責介紹事件、表達生活精神。《九歌》中的動作則是直觀性和非直觀性的統一,如《雲中君》中的"靈連蜷兮未央",就是表演的女巫身段柔軟輕盈,搖曳多姿;《東皇太一》中的"靈偃蹇兮姣服",是描寫巫覡時仰時俯舞衣翻飛的情景。

戲劇動作具備非直觀性,作用於觀眾視覺的不僅僅是動作本身,還有人物的心理活動,這一點在《九歌》中也有體現。《山鬼》中美麗的山鬼久候心上人不至,於是" 採三秀兮於山間",用 "採" 這個動作,表達山鬼的心情交織與碰撞。"採" 在這裡就是將直觀性和非直觀性相統一的戲劇性動作,展現人物心理活動,引起人們情感的共鳴。 《湘君》中的湘夫人順流而下,出洞庭至江迎接湘君,卻不見湘君,方有了"望夫君兮未來,吹參差兮誰思"的戲劇動作。扮演湘夫人的女巫且歌且舞,,優雅的抬起玉手,緩緩地吹起樂曲,表達她盼望夫君到來的急切心情和惆悵,表達出動作之外的心理活動,這些動作都起著推動情節的發展的效果。

戲劇動作之間都具有因果相承的聯繫,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湘夫人"駕飛龍兮北徵,邅吾道兮洞庭";與之相對的湘君也"朝馳餘馬兮江皋,夕濟兮西澨"。這些戲劇動作生動的反映了湘君與湘夫人希望與失望的矛盾衝突。 對他們之間愛情,也表達得更加熱烈和纏綿。

《九歌》與"戲曲"起源

戲曲到底起源於哪種藝術形式,一直眾說紛壇,爭論不休。現在可以肯定的是,戲曲起源於上古歌舞、祭祀、說唱等幾個共同要素,是在它們的共同作用下發展完善出來的。戲曲不是一種藝術形式的演變,而是多種藝術形式的疊加。現在大多數人認為,戲曲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形成,它萌芽於春秋、醞釀於漢唐、形成於宋金,在元明清達到成熟與完善。

《九歌》是一種通過巫師祭祀,將念白、歌舞、配樂結合在一起,以說唱歌舞演繹故事的藝術形式,它"以說唱歌舞演繹故事"符合戲曲的基本特點。《九歌》雖然情節比較簡單,但具備了"裝扮之後的歌舞"及演員以歌舞代言故事的條件。

《九歌》的曲調來自楚地的巫覡音,在楚人在行巫過程中,將巫舞和楚聲楚樂結合的結果。 《九歌》展現出來的楚舞,具有輕柔之美,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長袖"的舞蹈表現方式,通過描述人神之戀與神神之戀,舞蹈形式多變、表達情感豐富,有著強烈的情感。在祭祀表演中,歌舞表演、咒語念白和楚樂伴奏三者結合在一起,具備了戲劇的基本元素。

"表演者代人物言"

《九歌》在表演過程中,是用表演者扮演的角色來進行表達的,通過敘述口吻的轉移和替代,用人物語言推動情節的發展,完成對故事的敘述。這種"表演者代人物言",正好與因屈原流放時只能通過向神靈傾訴的真實情景,表達出屈原憂國憂民、懷才不遇的悲怨。

《山鬼》的一篇就以第一人稱的口吻,用美麗女子等待情郎未果的悲劇故事,暗喻了放逐的屈原在等待楚王的醒悟,將自己重新召回楚國,通過君臣齊心協力,將楚國變得更加強大的心願。這種"代言體"的敘述方法,正是戲曲的典型特徵之一。

戲曲有著一個相對固定的"程式化",它包括戲曲的行頭、道具及用固定的動作來表示特定的涵義。戲曲表演的空間有限,許多表演只能通過固定的程式來完成。戲曲表演中,演員在臺繞一個圈,就表示場景發生了變化,這都是"程式化"的反映。《九歌》表演中,也是通過固定的動作和念白用火盆、花、扇子等道具,在固定的曲樂伴奏下,完成與天神溝通的祭祀行為,這都是"程式化"的表現。

楚人祭祀前要用植物進行沐浴,燻燒香草向上天祈禱,祭祀中巫師們也需要一些香草作為道具,去完成祭祀。《九歌》中有很多關於蘭、蕙、芷等香草的描寫,如"浴蘭湯兮沐芳,華採衣兮若英"、"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就是在戲曲中對道具的應用。特別是《九歌》中的儺舞面具,用誇張的藝術手法表示人物身份,彰顯人物特點,與戲曲臉譜的作用很相似,都是用來展示人物特色,表現不同行當,營造一種氛圍,將帶面具者變成焦點,這是戲曲中道具作用的一種凸顯。 《九歌》具備了戲曲的諸多元素雛形,說它是中國戲曲的源頭,並不為過。

《九歌》中的哲學

中國戲曲蘊含著許多中國古代哲學。"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中國哲學有別於西方戲劇重個體分析、物質實證的特徵,中國戲曲中,情感性比形象性更加突出,允許情感上有大幅跳躍,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的"虛擬化"。

中國戲曲舞臺開演前是空的,但人物一上場,,小小的舞臺就可以變做山河湖海、金鸞寶殿或者軍營戰場。世間百相都可以被濃縮在這裡方寸之間。而這正是《九歌》首創的。《九歌》中,祀雨的舞蹈者繞著祭壇跑圈,象徵著求雨者走過了千山萬水;湘君和湘夫人通過舞臺上的幾個"圓場",就表示洞庭與湘沅之間千裡的往返。這種空間環境的自由變動,都在《九歌》中體現著虛擬的特徵。

相對空間的一瞬間可以轉換,人的心理變化卻刻畫得很細緻,往往一人個的心理,需要很多時間去表現。《湘夫人》中,湘君久候夫人不至,產生了幻覺:"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逝",《九歌》用極其誇張的鋪排手法,用16 個短句盡致地渲染和鋪排湘君的心理活動。 這是中國戲曲寫意化的審美,是對現實的凝練概括和升華。

歌舞演故事的手法

王國維說過:"戲曲者,以歌舞演故事也"。表演、情節和代言者是戲劇三要素,只有三者同備,才是完全意義上的戲劇。《九歌》有一定情節、以歌舞表演為主,是一種有情節的歌舞,從事表演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那就是"身巫心神"。他們是巫者,但在表演時,他們就是代表神靈。這就使得《九歌》的表演具有代言的味道。故而王國說:" 楚巫或堰賽以象神,或婆要以樂神,蓋後世戲劇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

《九歌》與《韶舞》有著很緊密的關係。 《韶舞》是文舞 ,《九歌》則是武舞的一種。先秦時代,帝王往往"奏九歌而舞韶", 屈原的《九歌》就是借古《九歌》之名,因襲了古《九歌》歌舞的一些形式創作而成的。 就表演來說,《九歌》不但有樂器的演奏,還有舞蹈和歌唱,有專門的服裝和道具。這些服裝、道具、歌唱和舞蹈的集中表演,不僅在時間上 比普通歌舞有所延展同,而且也加大了故事的容量,做到了"以歌舞演故事"。

《九歌》與戲曲的區別

當然,《九歌》並不是後世真正意義上的戲劇,它僅僅具備了後世戲劇的一些因素。《九歌》與戲劇的最大區別在於,它在表演時,舞臺周圍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觀眾。《九歌》表演並不是沒有人看,但是這些在祭壇周圍的觀眾並不是在觀賞藝術,而是在頂禮膜拜神靈。在祭神中,每個在場的人都是演出中的一個角色,都是祭祀活動的主體。因此《九歌》是沒有純粹觀眾的。

《九歌》的創作和演出也缺少自覺性。 在屈原那個時代,人們還沒有自覺進行文學創作的意識,歌舞表演不過是勞動和宗教相結合的產物,算不上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 因此《九歌》中很多人物表現得很為平面,缺少後世戲劇的複雜環境和矛盾衝突。

《九歌》雖然原始而粗糙,但它身上有著天然純粹的美,孕育著各種可能的未來。它身上具有的戲劇化因素使它在中國戲劇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蘊藏了中國戲劇的火種。

相關焦點

  • 以自然為師,培養自然天成的未來少年
    背靠梧桐山,毗鄰仙湖植物園的蓮南小學在大自然的靈感中找到了「自然教育」的品牌發展之路。以自然為師、以人為本,順應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培養品正如蓮、智睿若水、體健似山、自然天成的未來少年。學校從時空出發,展開了一場與自然、生命的深度對話。大到學校發展理念的擘畫,小到洗手間門帘、樓頂綠色步道的設計,都儘可能貼近大自然。用校長馮永的話來說:「生命的自由舒展是身體與靈魂的同步成長。」
  • 淺談:英國戲劇與中國傳統戲曲的異同
    筆者還參觀了中國傳統戲曲藝術展廳,裡面不僅有五彩繽紛的傳統戲服、道具的展示,還分板塊系統介紹了中原正音、院本雜劇、南國雅樂、民間戲弄、貴族樂舞等,加深了筆者對中國傳統戲曲的了解。筆者還觀看了搭臺子的京劇表演,通過唱詞念白和表演藝術,筆者感受到了傳統戲曲文化的精粹。本文筆者將結合藝術本質問題的科學理論基礎———藝術生產理論來對比分析英國戲劇和中國傳統戲曲的異同。
  • 中國戲曲種類及其簡介 中國戲曲知識大全
    ,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從前每逢黃梅季節,常常洪水成災,四鄉農...安徽黃梅戲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大全...川劇變臉 中國戲曲文化 越劇  越劇誕生於1906年,時稱小歌班。其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藝術——...越劇五女拜壽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中國評劇 傳統戲曲大全
  • 中國戲劇起源於什麼?中西方戲劇發展有何不同
    中國古代戲曲歷史起源悠久,但是它的發展和形成的過程也是漫長的。雖然中西方普遍都認為是起源於祭祀的歌舞。而在發展過程中,因為地理環境、文化等多種因素兩者產生了一定的區別。中國古代戲曲與西方戲劇的發展不一樣,西方戲劇在西方的歷史過程中是極為重要的藝術文化組成部分。
  • 「戲曲大觀」明代以來的中國戲曲「四大聲腔」
    各個時期中國戲曲的「四大聲腔」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國戲曲「四大聲腔」的概念隨歷史發展有所變化。崑腔「崑腔」,中國戲曲聲腔、劇種,明代南戲「四大聲腔」之一,也是清代及現行的戲曲「四大聲腔」之一。●起源「崑腔」,元末起源於江蘇崑山,在明朝嘉靖年間經魏良輔吸收海鹽腔、弋陽腔的音樂,予以加工提高後,影響逐漸擴大。
  • 2021國考行測備考:從「頤和園·戲遊記」學中國戲曲知識
    ①中國戲曲的種類:中國戲曲種類繁多,最為核心的是五大戲曲劇種,分別為:京劇、越劇、豫劇、黃梅戲、評劇。除了五大戲曲劇種外,中國戲曲也孕育了粵劇、呂劇、崑曲、秦腔、花鼓戲等現代地方戲。據不完全統計,各民族地區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
  • 中國五大戲曲指的是哪五種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一般均表述依次為:京劇(有「國劇」之稱)、越劇(有「中國第二大劇種」、「第二國劇」之稱)、黃梅戲、評劇、豫劇。亦有表述為「京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者。1、京劇,曾稱平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位列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 中國戲曲的種類及簡介
    中國戲曲的種類及簡介一、中國戲曲介紹:戲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是傳統文化中一朵經久不衰的奇芭。
  • 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你知道嗎?
    劇種是一個地區地域文化和語言特點的集中體現,各個劇種在萌芽和發展以及成熟的過程中必然要深受二者的影響,雖然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各個劇種相互影響、交融發展,但就其戲曲的起源一說,單獨的某一個地域是不可能擔負起這樣的重任的。中國戲曲四大聲腔的概念隨歷史發展有所變化,如明初時指崑山腔、弋陽腔、海鹽腔、餘姚腔。
  • 中國傳統戲曲之美
    作家白先勇致力於崑曲推廣,受聘在臺大開課,講授《崑曲新美學》,近五百位學生擠爆大講堂,在「白大師」幽默生動的解析下,學生頗能一窺傳統戲曲堂奧。     白先勇的代表作之一《遊園驚夢》,以崑曲為主軸,串起大時代悲歡離合的故事。這部小說一九八二年化身為舞臺劇,曾經轟動一時,睽違二十八年之後,今年重現在觀眾眼前,依然好評如潮。
  • 探索中國傳統戲曲外譯新路
    尤其是在追求突破內容桎梏、以外語直接表演從而拉近與觀眾距離的新時代,譯者面臨更為艱巨的任務。譯者不僅需要精通漢語和外語,還必須熟悉中國傳統戲曲的專業知識。在中國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對具有重要藝術價值、蘊含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的傳統戲曲進行外譯,成為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絕佳窗口。
  • 它起源於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之一,你知道是哪個劇種嗎?
    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當中,有著很多的文化瑰寶,其中戲曲就尤為著名。戲曲的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據記載,就目前發現的戲曲劇種就有360多種之多,其中非常著名的是中國五大戲曲:京劇、評劇、越劇、豫劇和黃梅戲。今天小編要講的就是五大戲曲之一的豫劇。
  • 蔣勳新書解讀「雲門·九歌」
    《九歌:諸神復活》封面近日,臺灣著名舞團雲門舞集帶其經典之作《九歌》在大陸巡演,將於本月22日~23日來到廣州。臺灣美學家蔣勳的《九歌:諸神復活》也於近期出版。在書中,蔣勳以「神話」二字為入口,運用堅實的美學基礎,分別從神話、圖像與舞蹈三個角度立體呈現出《九歌》素樸而旺盛的生命力。隨著「雲門舞集」版《九歌》的即將到來,結合蔣勳的新書,倒是可以作為一次全方位普及屈原《九歌》的大好機會。兩千年前,屈原根據民間祭神樂歌改作或加工而成《九歌》,這些詩歌原為楚國民間在祭神時演唱和表演,屈原將其改編,寫成格調高雅的詩歌。
  • 我們,鴻敏天成:用文化創意改變未來!
    貴州鴻敏天成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影視演藝事業的文化創意公司。
  • 師法自然,名曲天成
    成連看他天份很高,便傾囊相授,經過了三年的苦學,伯牙的琴藝已經盡得師父的真傳了。可是彈奏起來,總覺的琴聲中還缺少了點什麼。伯牙為此非常的苦惱。他知道這一關如果衝破的話,他便是一個傑出的妙手,否則,充其量只不過是樂「匠」而已。有一天成連對他說:「伯牙啊!你所少的只是那麼一點神韻啊!但這是一種境界,是無法言傳的。我的師父方子春,住在東海的蓬萊島上,他可以幫你,我們一起去請教他吧!」
  • 2020年中國戲曲學院戲曲表演形體訓練考研參考書及考試科目解析
    1935年畢業於江蘇宜興縣立女中,當過小學教師、中學職員,1951年調至原中國戲曲研究院從事戲曲表、導演史論研究。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和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戲曲學會理事。  主要成果:曾任《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戲曲表導演分支副主編,並撰寫「戲曲表演」等條目3萬餘字;參加國家重點科研項目《中國戲曲通論》編寫工作,撰寫「戲曲表演」一章,5萬餘字。
  • 《天行九歌》中,4大高人氣女角色,焰靈姬排在了第一位
    在玄機娘娘的作品裡面,就有著這樣的一部高顏值的動漫,除了《秦時明月》,也就是《天行九歌》了。對於《天行九歌》這部高顏值的國漫,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了吧,在這部動漫當中,有著很多靚麗帥氣的角色存在。而在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那些高人氣的女角色吧!其中焰靈姬是排在人氣榜的第一位。
  • 看過《中國戲曲大會》才知道,原來戲曲離我們這麼近
    然而對於真正的戲曲知識,年輕人了解得始終還是太少。由中央電視臺打造的大型中華傳統文化節目《中國戲曲大會》8月6日19:30出現在熒幕之上,這檔號稱「戲曲版」詩詞大會的節目,將「戲曲」這一知之甚少的藝術推到了我們的眼前。
  • 《天行九歌》明日兩集首播 強勢霸屏!
    「天行九歌」是玄機科技旗下全新重磅級品牌,TV動畫《天行九歌》是一部大預算、大製作、大宣發的戰國題材3A級玄幻大作,由秦時明月核心主創2016革新呈獻,這是一部冰與火的戰國史詩,將引領觀眾進入戰國末年,風起雲湧的大時代中,一起感受戰國七雄在亂世中群雄並起,百家爭鳴的長篇故事。
  • 先秦九歌 | 在《楚辭》中尋覓南國之音
    趙孟頫 《九歌圖》中的雲中君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楚辭.九歌.湘君》: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來,吹參差兮誰思?駕飛龍兮北徵,邅吾道兮洞庭。那個人自然會有美子,少司命您為何臉帶愁容?」《九歌.少司命》: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滿堂兮美人,忽獨與餘兮目成。少司命歌唱著回答:「秋蘭青青多茂盛,綠葉簇擁著紫莖。滿堂來求子迎神的美人,似用目光與我達成了約言。《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