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新書解讀「雲門·九歌」

2021-01-14 手機鳳凰網

雲門舞集《湘夫人》。 劉振祥 攝

書中插圖:湘君與湘夫人  蕭雲從 繪

《九歌:諸神復活》封面

近日,臺灣著名舞團雲門舞集帶其經典之作《九歌》在大陸巡演,將於本月22日~23日來到廣州。臺灣美學家蔣勳的《九歌:諸神復活》也於近期出版。

無人不知屈原以及因其衍生的端午節,但同為經典,屈原的《楚辭》及其中的名篇《九歌》的影響顯然遠遠不及《紅樓夢》《白蛇傳》等經典。蔣勳認為,《九歌》裡的東君、雲中君、湘夫人、大司命、山鬼,對一般人而言還非常模糊,「事實上,大家都很清楚,僅僅是文字,經典的影響力一定還是局限在知識分子的讀者群中。」在書中,蔣勳以「神話」二字為入口,運用堅實的美學基礎,分別從神話、圖像與舞蹈三個角度立體呈現出《九歌》素樸而旺盛的生命力。隨著「雲門舞集」版《九歌》的即將到來,結合蔣勳的新書,倒是可以作為一次全方位普及屈原《九歌》的大好機會。

兩千年前,屈原根據民間祭神樂歌改作或加工而成《九歌》,這些詩歌原為楚國民間在祭神時演唱和表演,屈原將其改編,寫成格調高雅的詩歌。兩千多年後,臺灣現代舞圖「雲門舞集」的創始人林懷民將其進行了重新改編,以遠古詩篇作為想像力的跳板,呈現一場劇場和舞蹈融合的現代祭神儀式。

蔣勳指出,在雲門所改編的經典中,《九歌》時代最早,早過清代的《紅樓夢》,早過宋元成形的《白蛇傳》,它徹頭徹尾是一篇神話,好處在於,神話不管再古老,永遠都具備著最現代也最新的解讀可能。《九歌》是雲門屆滿二十周年的重要作品,在林懷民一系列創作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林懷民在專門為《九歌:諸神復活》撰寫的序言中說明了改編《九歌》的緣起,「童年時代,白娘子透過漫畫、《七百字故事》、各種戲曲和電影,成為一位可親的女子。同樣的,我覺得寶玉、黛玉、寶釵、熙鳳都是我的朋友,我也在某些朋友中找到他們的影子。而在江邊散發苦吟的屈原,對我而言始終是個謎樣的人物。我的好奇最後逼著我要去把雲中君、湘夫人這些《九歌》中的人物搬上舞臺。」

「雲門·九歌」以屈原的詩篇為基礎,分為《迎神》、《東君》、《司命》、《湘夫人》、《雲中君》、《山鬼》、《國殤》、《禮魂》8章。舞臺上一直有一名穿著現代西裝的男子,手裡提著旅行的皮箱,打著一把傘,在舞者演出的同時,穿梭於舞臺各個角落,仿佛時刻提醒著觀眾這不是《楚辭》的《九歌》,而是「雲門·九歌」。

蔣勳在書中記錄了雲門舞集《九歌》的創新、改編過程和最終意義,通過大量圖片讓讀者對中西方文化差異對比以及舞蹈呈現出的震撼效果一目了然,用深入淺出的方法追索舞作的根源。蔣勳認為,《九歌》諸神還停留在文字描述上,像「山鬼」,美術的造型就並不一致,其他諸神如「雲中君」,如「大司命」,也一直面目模糊,因此「雲門·九歌」幾乎是第一次在舞臺上賦予諸神清楚的造型與鮮明的個性。他解讀到,「雲中君」是「雲門·九歌」最美的一段;「湘夫人」顯然已經不再只是關心兩千年前的遙遠神話,而是書寫著今日現代可能還存在的女性孤獨議題;沒有人知道兩千多年前楚地的迎神祭神儀式如何了,此劇藉助亞洲許多還存在的原始儀式、原始祭典、原始歌舞,讓《九歌》諸神一一復活了。信息時報記者 陳川

相關焦點

  • 「雲門舞集」版《九歌》受熱捧 蔣勳:過度註解
    近期,臺灣著名舞蹈團體「雲門舞集」版《九歌》來大陸巡演,帶來了一場震撼人心的視覺盛宴,同時,臺灣美學大師蔣勳的《九歌:諸神復活》也同期出版,倒是可以作為一次全方位普及屈原《九歌》的機會。  林懷民稱藝術不在懂在於賞  兩千年前,屈原用文字創造了《九歌》;20年前,雲門用舞蹈重新演繹了《九歌》;如今,蔣勳再次用文字將舞臺上的生命記錄到《九歌:諸神復活》中來。
  • 蔣勳:孔子可能不喜歡《哈利·波特》和《魔戒》
    《九歌》是《楚辭》篇名,原為楚國民間在祭神時的演唱和表演,屈原將其改編與加工,寫成了格調高雅的詩歌。  兩千多年後,臺灣著名現代舞圖「雲門舞集」的創始人林懷民將其進行了重新改編,以遠古詩篇作為想像力的跳板,呈現一場劇場和舞蹈的祭儀。  著名作家、美學大師蔣勳,近年來以理性感性兼具、深入淺出的「美學」闡述風靡海峽兩岸。
  • 【樂為影史今天】中國現代舞之父林懷民——雲門舞集《九歌》
    享譽國際的編舞家林懷民,出生於臺灣嘉義,是六、七十年代臺北文壇矚目的作家。1972年,自美國愛荷華大學英文系小說創作班畢業,獲藝術碩士學位。1973年,林懷民創辦華人世界第一個現代舞團「雲門舞集」,帶動了臺灣現代表演藝術的發展。1999年五月創立雲門舞集2,以培養年輕編舞家,深入鄉鎮及校園,為學生和普羅觀眾演出。
  • 九歌"被指過度註解
    近期,臺灣著名舞蹈團體「雲門舞集」版《九歌》來大陸巡演,帶來了一場震撼人心的視覺盛宴,同時,臺灣美學大師蔣勳的《九歌:諸神復活》也同期出版,倒是可以作為一次全方位普及屈原《九歌》的機會。  林懷民稱藝術不在懂在於賞  兩千年前,屈原用文字創造了《九歌》;20年前,雲門用舞蹈重新演繹了《九歌》;如今,蔣勳再次用文字將舞臺上的生命記錄到《九歌:諸神復活》中來。
  • 林懷民《九歌》:諸神的最後一次「復活」
    中新社北京3月3日電 題:林懷民《九歌》:諸神的最後一次「復活」  中新社記者 應妮  一泓池水,荷花亭亭玉立。在神秘肅穆的鄒族迎神曲中,臺灣雲門舞集的經典舞作《九歌》浴火重生,在國家大劇院舞臺上向大陸觀眾展示其淋漓的生命力和爆發力。
  • 僅一畫一詩的展覽——臺灣作家蔣勳雲門劇場講論「風景與心事」
    藝術家蔣勳在淡水雲門劇場雲門藝廊舉辦畫展《雲淡風輕》。蔣勳出席表示,畫家有時一生只跟一個風景對話,懂得感謝,也懂得滿足。    藝術家蔣勳在淡水雲門劇場雲門藝廊舉辦畫展《雲淡風輕》。蔣勳出席表示,畫家有時一生只跟一個風景對話,懂得感謝,也懂得滿足。
  • 臺灣美學大師蔣勳 | 美與競爭力
    雲門劇場〔臺灣城市文化品位、人文精神、藝術修養地標〕
  • 10月,與蔣勳老師共赴池上,見證雲門舞集10年故事
    跟隨臺灣好基金會總監葉莉慧走進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於天地之間感受林懷民老師特選以書法美學入舞的舞蹈《松煙》聽一段關於臺灣的歷史把你的疑問交給作家楊照接受一場來自美學的洗禮聽蔣勳分享池上日記跟電影人魏德聖探討螢屏前後的社會人生跟隨這些人文美學的師者遇見最美的臺灣 👇如果你是對美敏感而又孜孜以求的菁英設計師
  • 探訪 臺灣雲門劇場與雲門舞
    中新社記者 任海霞 攝雲門劇場位於臺灣淡水高爾夫球場與滬尾炮臺之間,可以遠眺觀音山與淡水河出海口,周邊環境幽靜。多年來經過多方努力建造成目前的規模。中新社記者 任海霞 攝1973年春天,林懷民以「雲門」作為舞團的名稱。這是臺灣第一個職業舞團以及第一個當代舞團。雲門舞作多由傳統文化取材,以現代的觀點,獨特的形式呈現。
  • 雲門的涅槃
    這就是我們剛剛在雲門劇場。這個新舊融合的建築裡有能容450人的大劇場, 有兩個個一百餘人的小劇場排練間, 還有辦公室和各種專業空間,是雲門基金會,雲門舞集,與雲門2的工作場域。而我們腳下的這塊巨大的草坪,是可能容納1500人的室外劇場, 周圍200餘棵植是林懷民又親赴田尾埔裡挑選。
  • 【工作坊】雲門舞蹈教室
    時間:10月28日19:00-20:30(提前半小時開始籤到)地點:廣州大劇院四樓芭蕾舞排練廳導師: 蘇依屏(雲門舞集資深舞者
  • 「在場·遊學」招募 | 蔣勳、林懷民等6位臺灣頂級師者帶你知道關於臺灣的一切
    赴一場雲門舞集慈善晚宴,把你的溫暖交給舞蹈大家林懷民;聽一段關於臺灣的歷史,把你的疑問交給作家楊渡;接受一場來自美學的洗禮,聽蔣勳分享美的歷史;與建築師圖 | 往期蔣勳老師為ADCC學員授課現場📅 2017.
  • 【今晚誰來做客】李靜君《雲門舞集》跳自己的現代舞
    2017年奧克蘭藝術節,來自臺灣的雲門舞集呈現《稻禾》的作品,給奧克蘭的表演藝術愛好者帶來一場高水平的視覺和聽覺的藝術饗宴。雲門舞集創立於1973年,李靜君在17年前,以首席舞者的身份在奧克蘭Aotea Centre舞臺演出」《九歌》中的女巫,17年後再度來到奧克蘭,李靜君以助理藝術總監身份重返Aotea Centre。
  • 蔣勳:夢紅樓,於一切有情無憎愛
    《夢紅樓》重新出版,也當然只能與有前世緣分的人會心一笑吧。要特別謝謝文娟、祥琳、秦華費心重新編輯一本舊書,把原來有點零散的條例點滴的筆記式書寫,梳理出一個秩序,也還能把「雲門紅樓」舞臺上的繽紛保留,讓一個已經封箱的舞臺上的華麗也恍如一夢。
  • 雲門-夢想成真的綠劇場
    ,充滿著無時無刻實踐夢想與信仰的創作者,從傳統文化與技藝中找出個人與時代的連結,發展出獨一無二的感動佳作。或許大家還有印象,享譽世界的華人當代舞團「雲門舞集」因為2008年2月一場大火,燒毀了雲門在八裡觀音山下租借16年以貨櫃為主體的排練場,演出道具與歷史資料付之一炬,當時新聞消息一出,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6年9個月後,雲門有了新家。▲2008年2月雲門舞集八裡排練場祝融後。
  • 雲門2 林懷民的青春夢想
    很多人看雲門舞集,他們演《九歌》《行草》《松煙》《流浪者之歌》……林懷民先生的編舞擁有一大批忠實的追隨者。
  • 此生,相遇|蔣勳新書再版推薦|附蔣勳2018年畫展作品
    文:步姿蔣勳老師新書《此生》再版,發行方朋友聯繫我寫篇推介的文章。隨即查了一下自己的購書記錄,回憶起最初邂逅蔣勳是2012年。當時我正處在思維方式和生活狀態的一個轉換期。一次偶然的機會經同事的推薦,遇見了蔣勳老師的聲音。一句:「忙」就是心靈死亡,將我徹底從那種盲目的生活狀態中拉出來。是蔣勳老師讓我學會了真正地回過頭來,面對自己。「此生是種子,來世要飛成漫天的花絮,此生是蛹,來世要化作遍山的蝴蝶」蔣勳是個愛好流浪的生活品味家、美學布道者。
  • 遇見蔣勳:人生是一場旅行,這是最美的一段|臺灣文化美學遊
    PS:3月20日蔣勳老師藝術類新書《傳說》正式在臺灣上市,喜歡的小夥伴可以關注:)美是一個自我的循環。美到最後不管你是富貴,或是貧窮,有自我,才有美可言,如果這個自我是為別人而活著,其實感覺都不會美。蘇東坡走出監牢,才有了這樣的領悟。繁華過,落魄過。熱鬧過,清靜過。愛過,恨過。於是懂了,人生不過也就是這樣。
  • 新書上架丨跟著蔣勳用色彩和聽覺感受「二十四節氣」
    2020年歲末,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蔣勳新書《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用圖文互現的方式,分享了一個深具藝術敏感度的作家,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蔣勳首先做的是顏色的功課。在《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中,他引領讀者從最基礎的顏色來仔細體認節氣。美人蕉的鵝黃、苦楝的粉紫、白流蘇的雪白,這是春天百花接力競放的顏色。
  • 蔣勳破解高更之美:解讀「後印象派大師」高更爭議一生
    《蔣勳破解高更之美》 蔣勳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5.10《蔣勳破解高更之美》是美學大師、百萬暢銷書作家蔣勳先生的經典作品——「蔣勳藝術美學」系列第六本,也是本系列的壓軸之作。該系列解讀了世界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包括達文西、梵谷、米開朗其羅、莫奈、高更等人。跟隨蔣勳,走進美學探索之路,洞悉藝術史上最真實的理性與感性,呈現最精彩的美學觀點及經典畫作。現代藝術的啟蒙者高更,為了追求遠方的呼喚,不惜傾家蕩產,拋下了蒼白矯情的歐洲文明,逃奔大溪地島。在最原始處,尋找蠻荒肉體的奢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