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舞集《湘夫人》。 劉振祥 攝
書中插圖:湘君與湘夫人 蕭雲從 繪
《九歌:諸神復活》封面
近日,臺灣著名舞團雲門舞集帶其經典之作《九歌》在大陸巡演,將於本月22日~23日來到廣州。臺灣美學家蔣勳的《九歌:諸神復活》也於近期出版。
無人不知屈原以及因其衍生的端午節,但同為經典,屈原的《楚辭》及其中的名篇《九歌》的影響顯然遠遠不及《紅樓夢》《白蛇傳》等經典。蔣勳認為,《九歌》裡的東君、雲中君、湘夫人、大司命、山鬼,對一般人而言還非常模糊,「事實上,大家都很清楚,僅僅是文字,經典的影響力一定還是局限在知識分子的讀者群中。」在書中,蔣勳以「神話」二字為入口,運用堅實的美學基礎,分別從神話、圖像與舞蹈三個角度立體呈現出《九歌》素樸而旺盛的生命力。隨著「雲門舞集」版《九歌》的即將到來,結合蔣勳的新書,倒是可以作為一次全方位普及屈原《九歌》的大好機會。
兩千年前,屈原根據民間祭神樂歌改作或加工而成《九歌》,這些詩歌原為楚國民間在祭神時演唱和表演,屈原將其改編,寫成格調高雅的詩歌。兩千多年後,臺灣現代舞圖「雲門舞集」的創始人林懷民將其進行了重新改編,以遠古詩篇作為想像力的跳板,呈現一場劇場和舞蹈融合的現代祭神儀式。
蔣勳指出,在雲門所改編的經典中,《九歌》時代最早,早過清代的《紅樓夢》,早過宋元成形的《白蛇傳》,它徹頭徹尾是一篇神話,好處在於,神話不管再古老,永遠都具備著最現代也最新的解讀可能。《九歌》是雲門屆滿二十周年的重要作品,在林懷民一系列創作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林懷民在專門為《九歌:諸神復活》撰寫的序言中說明了改編《九歌》的緣起,「童年時代,白娘子透過漫畫、《七百字故事》、各種戲曲和電影,成為一位可親的女子。同樣的,我覺得寶玉、黛玉、寶釵、熙鳳都是我的朋友,我也在某些朋友中找到他們的影子。而在江邊散發苦吟的屈原,對我而言始終是個謎樣的人物。我的好奇最後逼著我要去把雲中君、湘夫人這些《九歌》中的人物搬上舞臺。」
「雲門·九歌」以屈原的詩篇為基礎,分為《迎神》、《東君》、《司命》、《湘夫人》、《雲中君》、《山鬼》、《國殤》、《禮魂》8章。舞臺上一直有一名穿著現代西裝的男子,手裡提著旅行的皮箱,打著一把傘,在舞者演出的同時,穿梭於舞臺各個角落,仿佛時刻提醒著觀眾這不是《楚辭》的《九歌》,而是「雲門·九歌」。
蔣勳在書中記錄了雲門舞集《九歌》的創新、改編過程和最終意義,通過大量圖片讓讀者對中西方文化差異對比以及舞蹈呈現出的震撼效果一目了然,用深入淺出的方法追索舞作的根源。蔣勳認為,《九歌》諸神還停留在文字描述上,像「山鬼」,美術的造型就並不一致,其他諸神如「雲中君」,如「大司命」,也一直面目模糊,因此「雲門·九歌」幾乎是第一次在舞臺上賦予諸神清楚的造型與鮮明的個性。他解讀到,「雲中君」是「雲門·九歌」最美的一段;「湘夫人」顯然已經不再只是關心兩千年前的遙遠神話,而是書寫著今日現代可能還存在的女性孤獨議題;沒有人知道兩千多年前楚地的迎神祭神儀式如何了,此劇藉助亞洲許多還存在的原始儀式、原始祭典、原始歌舞,讓《九歌》諸神一一復活了。信息時報記者 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