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相遇|蔣勳新書再版推薦|附蔣勳2018年畫展作品

2021-02-17 步姿

本文由步姿原創 | 圖片音頻來自網絡

點擊收聽蔣勳老師音頻

文:步姿

蔣勳老師新書《此生》再版,發行方朋友聯繫我寫篇推介的文章。隨即查了一下自己的購書記錄,回憶起最初邂逅蔣勳是2012年。

當時我正處在思維方式和生活狀態的一個轉換期。2012年以前的我,滿腔熱血和抱負,一心撲在工作上,做任何事情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但卻多次遭受打擊,事與願違,所以經常會覺得疲憊、空虛和迷茫。那時,我根本無法梳理一個人的俗世追求與精神世界的關係,更加無法安撫自己的內心。我逐漸開始拾起書來讀,祈望用文字來拯救自己。

一次偶然的機會經同事的推薦,遇見了蔣勳老師的聲音。一句:「忙」就是心靈死亡,將我徹底從那種盲目的生活狀態中拉出來。是蔣勳老師讓我學會了真正地回過頭來,面對自己。

「此生是種子,來世要飛成漫天的花絮,此生是蛹,來世要化作遍山的蝴蝶」

蔣勳是個愛好流浪的生活品味家、美學布道者。他用自己的文學、聲音和畫作影響了包括我在內的成千上萬的朋友。

蔣勳的新書名為:此生,與己身最美的相遇。蔣勳老師對於我來說,何嘗不也是此生最美的相遇呢。

蔣勳在初中的時候愛上了詩,數學練習簿上寫滿了詩句,詩是他少年寂寞心靈的寄託。進入高中以後,他繼續寫詩,同時在這個時期遇到了兩位貴人──陳映真、瘂弦,鼓勵他進行小說、新詩的創作,引導他進入了現代詩的殿堂。他們對蔣勳的後期的文學創作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蔣勳喜歡文學與哲學,但由於受父親的影響不得不改學歷史。沒想到這樣的抉擇,對日後的知識訓練和儲備,有了重大的影響。他曾感慨說:「以往我對文藝的愛好是主觀的。但在有了史學的訓練之後,我開始把文學藝術,擺回其所在的時代背景、社會環境中來看,而不再只停留在少年時期那種浪漫的主觀。」

大學期間,他經常到哲學系旁聽,機緣巧合,成了前清皇族毓均老師的入室弟子,他逐漸有了 頓悟,發現藝術比政治更能跳脫狹隘的觀點。他說:「明朝亡了以後,許多優秀的人都走上藝術的路,像石濤、八大,因為藝術可以相對地具有超越於政治之上的價值觀。﹍﹍當前朝的仇恨消失之後,我們發現,他們真正為這個民族做了事。他們在藝術上營造了嶄新的事決空間,為當時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理解的線索。」於是蔣勳選擇了他一生為之堅持的藝術研究。


大學四年他到法國研究西洋美術史,也從此開始了他一生的遊歷生涯。遠到西班牙、義大利、荷蘭、德國、瑞士、英國、希臘、巴黎、阿姆斯特丹、土耳其等地,近到中國的廣西、西安、蘇州、杭州……,蔣勳尋訪世界歷史古城、學習和搜集世界藝術史料,他的足跡留在了世界各地的角角落落。蔣勳曾說:「我有一個夢,總覺得自己是一棵樹,根在土裡,種子卻隨風雲走去了四方。」

2010年蔣勳因心肌梗塞,做了支架手術。他開始每天打坐,讀《金剛經》,還要依照醫囑,一天走一萬步。《此生》就是他在經歷了那場生死邊緣的劫難之後所寫。他說,這本書是他開始準備跟自己肉身告別的艱難的功課。書的開篇這樣寫道:

「在加護病房幾天,看到許多肉身送進來,又送出去。肉身來來去去,有時時間很短。肉身旁邊守候著親人,焦慮、哭泣、驚慌。肉身送出去的時候蓋上被單,床被推走,會聽到床邊親人無法抑止地大聲號啕的聲音……」

死亡其實是非常個人的事,每個人都必然孤獨地面對死亡,死亡的時刻連最親的人都無法分擔。在我們的文明中,人們歷來拒談死亡,然而它卻是每個人不得不去正視的終極的生命課題。

在這本書中蔣勳談到埃及人對待身體的理性端正的方式,談古希臘對肉身極致完美的追求,談古印度在生與死當中流浪的身體,談基督教體系中肉身從俗世到聖潔,從罪苦到拯救的升華,談及中國重群體、輕個人的傳統文化……。

「埃及人慣於凝視死亡。希臘人則執於凝視青春。」


「羅馬關心『人』更甚於關心『神』。羅馬樹立了凡人的肉身價值。肉身衰老,肉身臃腫,肉身難堪,俗世中肉身的一切磨難與卑微,或許潛伏著羅馬人思考『肉身救贖』的起點吧。」


「生死在中國百姓之中,更像是一種自然,理像植物的枯榮,在春天發芽,在秋冬凋零,並不那麼驚天動地。」


只有真正了解世界美術史,同時又親身經歷或走近死亡的人才會將精神、肉身、生命與死亡的關係談得如此的參透和了悟。

《此生》完成以後,蔣勳覺得自己應該換一個環境,為自己的身體節奏做些調整。他花了6 年,終於在臺灣池上——一個地處偏僻的小小鄉村,找到了「心的棲止木」。在池上,仿佛時間變得緩慢了。他和村民們一起過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棲的生活,與大自然一起四季輪迴,周而復始。

蔣勳今年已經70歲了,但是他仍說,自己的生命仍有許多的功課要做,比藝術更重要的功課,比美更重要的功課。他說:「我覺得認真去做生命的功課,不等於是否做好了。從某一個角度說,凡·高也許是把自己生命的功課做得很糟糕的人。」

讀蔣勳老師的《此生》,可以讓我們隨他一起進行跨越千年的肉身生命之旅,一起來做我們自己生命的功課,直到生命的終點……。

附:2018年蔣勳首次大陸個展作品

《瓶花》,2018年,72.5x60cm,油彩畫布

《野薑花》,2018年,53x65cm,油畫畫布

蔣勳邀請熟識學生作的肖像畫

《縱谷之秋》,2017年,92×270cm,油畫畫布

——END——

相關焦點

  • 蔣勳 | 詩書畫(含作品欣賞)
    【往期回讀】沒有人可以完全定義他的身份,他把一生都活成了美的傳奇。沒有過多的雕砌和奢華,在蔣勳老師的生活裡,所謂「美感」,不是附和、不是隨波逐流,一切都應該重回簡單自然。聽聽蔣勳老師跟你聊此生之美,究竟該是什麼模樣。1947年出生的蔣勳,是臺灣知名的畫家、詩人與作家。以花卉、水景繪畫受臺灣人歡迎,且以美感的教學受到學子喜愛。
  • 《美的沉思》美學領路人蔣勳經典之作
    1947年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寶島臺灣。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1972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1976年返臺後,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執教於文化、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美術系系主任。現任《聯合文學》社社長。
  • 蔣勳新書解讀「雲門·九歌」
    臺灣美學家蔣勳的《九歌:諸神復活》也於近期出版。無人不知屈原以及因其衍生的端午節,但同為經典,屈原的《楚辭》及其中的名篇《九歌》的影響顯然遠遠不及《紅樓夢》《白蛇傳》等經典。蔣勳認為,《九歌》裡的東君、雲中君、湘夫人、大司命、山鬼,對一般人而言還非常模糊,「事實上,大家都很清楚,僅僅是文字,經典的影響力一定還是局限在知識分子的讀者群中。」
  • 《蔣勳破解高更之美》:走進「後印象派大師」充滿爭議性的一生
    [基本信息]  書名:《蔣勳破解高更之美》  作者:蔣勳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15年10月  ISBN 978-  蔣勳由生命潛伏的本質的角度,解讀神秘異域的原始荒野,讓美學重新找到起點,走進高更充滿爭議性的一生。充滿爭議性的高更,用他的生命實踐著值得人類省思的事,更藉由畫作,丟出了更多「天問」。  [作者簡介]  蔣勳,福建長樂人。1947年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寶島臺灣。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
  • 蔣勳美學福州讀書會第十一期 ▍《惠琳講述:你不知道的蔣勳與臺灣藝文16年》11月20日預告,現在報名!
    多年來,蔣勳老師在臺灣投身於兩岸美學教育推廣,出了許多書,舉辦了很多畫展,做了數百場大大小小的講座,一直堅持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在這條「追美」路上還有很多和蔣勳老師一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做著尋找美、發現美,分享美的事。因為他們,我們的生活才能如此美好。 那麼我們如何去理解、踐行蔣勳老師和這些人倡導的美?
  • 齊邦媛、白先勇、席慕蓉、蔣勳,他們如何體現中國文字之美?
    美的傳播者蔣勳山河平靜遼闊,無一點貪嗔痴愛,而我們匆匆忙忙,都還在路上。——蔣勳《路上書》蔣勳身兼畫家、詩人、作家,雖然他繪畫學的是西方藝術,但出生於歷史古都西安的他,文字作品中總充斥的中國傳統的古典之美,他筆下的文字,好似現代藝術與中國古典的交響曲。
  • 「我是會被寵壞的知識分子」 ——古稀蔣勳回看人生
    1984年,中國大陸第一次出版臺灣青年詩人蔣勳的作品。時年80歲的作家丁玲為這本《蔣勳詩選》寫序,兩人三年前相識於美國愛荷華大學的「國際寫作計劃」。丁玲對蔣勳的第一印象是「看起來很年輕,可是博學多才」,她相信詩人「會在國內找到許多許多知音」。丁玲似乎只說對了一半。蔣勳此後十幾年在臺灣聲名日隆,在大陸卻一直寂寂無名。
  • 僅一畫一詩的展覽——臺灣作家蔣勳雲門劇場講論「風景與心事」
    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新華社臺北3月30日電(記者陳鍵興石龍洪)「和很多作品一起展出不同,在這裡只展一幅畫,多麼奢侈。」大陸讀者熟知的臺灣作家蔣勳30日為他僅一畫一詩的展覽作「開場白」,講論他關於「風景與心事」的藝術思考。
  • 學者蔣勳談「孤獨美學」:為儒家找點缺少的部分
    2010年初,臺灣學者蔣勳以新書《孤獨六講》叩響了喧囂而荒蕪的內地書市。殘酷青春裡野獸般奔突的「情慾孤獨」,眾聲喧譁卻無人肯聽的「語言孤獨」,始於躊躇滿志終於落寞虛無的「革命孤獨」,潛藏於人性內在本質的「暴力孤獨」,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以愛的名義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蔣勳以獨特的語言和視角,與孤獨進行了一場孤獨的對話。
  • 蔣勳美學作品盤點
    蔣勳美學作品盤點「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 【每日薦書】蔣勳先生系列作品推薦
    蔣勳以美學家特有的思維和情感切入孤獨,融個人記憶、美學追問、文化反思、社會批判於一體,創造了孤獨美學:美學的本質或許就是孤獨。這是一本講述品味的書——蔣勳鼓勵大眾從生活細微面出發,將美拉近到食、衣、住、行的層次,從而能過一個有質感、有品味的生活。
  • 新書上架丨跟著蔣勳用色彩和聽覺感受「二十四節氣」
    2020年歲末,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蔣勳新書《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用圖文互現的方式,分享了一個深具藝術敏感度的作家,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蔣勳首先做的是顏色的功課。在《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中,他引領讀者從最基礎的顏色來仔細體認節氣。美人蕉的鵝黃、苦楝的粉紫、白流蘇的雪白,這是春天百花接力競放的顏色。
  • 蔣勳破解高更之美:解讀「後印象派大師」高更爭議一生
    《蔣勳破解高更之美》 蔣勳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5.10《蔣勳破解高更之美》是美學大師、百萬暢銷書作家蔣勳先生的經典作品——「蔣勳藝術美學」系列第六本,也是本系列的壓軸之作。該系列解讀了世界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包括達文西、梵谷、米開朗其羅、莫奈、高更等人。跟隨蔣勳,走進美學探索之路,洞悉藝術史上最真實的理性與感性,呈現最精彩的美學觀點及經典畫作。現代藝術的啟蒙者高更,為了追求遠方的呼喚,不惜傾家蕩產,拋下了蒼白矯情的歐洲文明,逃奔大溪地島。在最原始處,尋找蠻荒肉體的奢華。
  • 我們都怕面對自己的身體丨專訪蔣勳
    怕展覽好像衣服還沒穿好就拉出去給人家看蔣勳很怕展覽,他說因為展覽要跟別人對話。當被問及第二天展覽就要開幕,是否忐忑,蔣勳脫口而出:「很嚴重」。蔣勳,《春光》,80x116cm, 2018年,油畫畫布寫詩、畫畫或是寫小說,蔣勳都覺得是生活中隨性、自在的東西。
  • 林青霞談蔣勳:聽不見他的聲音難入眠
    1949年,年幼的他隨父母舉家逃到臺灣,在慌亂地遷徙中,曾經的貴族後裔淪落到身無分文。但天資聰穎的他,人生簡直跟開掛一樣:出詩集、寫小說、開畫展、做主持、當教授、環球旅行,遍訪名家大師...是當之無愧的「斜槓大魔王」。
  • 推薦 | 蔣勳細說紅樓夢,暗號見文末
    《蔣勳細說紅樓夢》有聲書,是中國第一部以主講者原音呈現的「文學經典」,蔣勳老師曾獲臺灣廣播界主持人最高獎—金鐘獎,他的聲音具有宗教般的感染力量,難怪曾有陌生人對他說
  • 蔣勳|生活最高級的修養,是美而從容
    讀書 · 是一把叩醒美的鑰匙1947年,蔣勳出生於古都西安,在他不到兩歲時,一家人逃難來到了臺灣,住在大龍洞。雖然生活清貧,但是父母很重視教育,從小蔣勳就要讀詩背詩,做錯事的懲罰,有時也是背一首詩,或抄寫一首詩。
  • 推薦 | 蔣勳細說紅樓夢,暗號見文末(更新地址)
    《蔣勳細說紅樓夢》有聲書,是中國第一部以主講者原音呈現的「文學經典」,蔣勳老師曾獲臺灣廣播界主持人最高獎—金鐘獎,他的聲音具有宗教般的感染力量,難怪曾有陌生人對他說
  • 美學家蔣勳:當代年輕人的通病,是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
    1949年,年幼的他隨父母舉家逃到臺灣,在慌亂地遷徙中,曾經的貴族後裔淪落到身無分文。但天資聰穎的他,人生簡直跟開掛一樣:出詩集、寫小說、開畫展、做主持、當教授、環球旅行,遍訪名家大師...是當之無愧的「斜槓大魔王」。
  • 新書有約·每月一書 │ 這部幾個男人在密閉空間嘮嗑的戲排名竟高於《阿甘正傳》《辛德勒的名單》?同名新書推薦《十二怒漢》
    本期「新書有約·每月一書」欄目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分享這樣一部IMDB上排名第五、高於《阿甘正傳》《辛德勒的名單》等作品的超越時代的經典之作👇👇👇《十二怒漢》作者:(美)雷金納德•羅斯 著出版社:譯林出版社出版時間:2018年1月ISBN:978754477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