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派傳人作客《衣尚中國》 豪氣再現《定軍山》

2020-12-23 紅網

唱念做打,巧目顧盼、水袖揮動、霓裳翻飛……中國的戲曲舞臺上, 流淌著中華民族的風骨和風情,滋養著中國人的精神家園,第六期《衣尚中國》之「戲韻之美」便帶領人們遊曳於有聲有色的戲曲藝術舞臺上,探究戲服背後的⼈⽂精神、歷史變⾰,在戲服的意蘊中品讀中國文化的山高水長。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推出的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正在熱播,節目以審美的視角探尋服飾背後的文化,展示了中國文化的魅力與神採。本期《衣尚中國》之「戲韻之美」為觀眾創造了一種浸入式的體驗,讓觀眾一邊重溫戲曲的意趣,一邊深入地了解戲服背後承載的千古流傳之美。本期節目將觀賞性與知識性巧妙融合,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觀眾看後氣澹神明,回味悠長。

「勾欄瓦舍」中的戲曲啟蒙

戲服是穿在人身上的故事,成就了一顰一笑,也蘊含著每個角色的信念與堅持。《衣尚中國》之「戲韻之美」在 「 歷史空間」、「匠心空間」、「創演空間」 三個時間維度進行擴展,從戲曲服飾的內涵與意義切入,讓觀眾感受到中國美學的強大張力。

本期的「歷史空間」環節,融匯了戲曲的起源與興盛,觀眾可以體會到宋元戲曲的質樸天然,崑曲的纏綿婉轉和京劇的慷慨醇厚。由此也揭示出中國的戲曲服飾起源於宋元時期,吸取了漢唐、五代、宋、明、清等服飾特⾊,取眾家之⻓,由⼀代代的前輩宗師不斷創新,⼀切以「美」 為⽬的,強化符號、提煉裝飾、⾼度寫意,完成了⾼於⽣活的藝術演變。

「歷史空間」的第一個舞臺環節《源起.勾欄瓦舍》追溯了800多年前宋元「勾欄瓦舍」時期,宋雜劇中的裝束行頭看似簡單,但卻由此開啟了中國戲曲的千年演變。慢慢地,中國戲曲中有了儒雅的生行,美麗的旦角和勾了臉的淨行、醜行,再繼續發展,也就有了各自行當特點的服裝,有了嚴謹的規制。

第二個舞臺環節《尋夢.牡丹亭》則通過張萌和馬可的動情演繹,再現了湯顯祖和「超級戲迷」俞二娘夢中相會的故事,俞二娘身穿著杜麗娘的戲服,心有所感、超越生死,而她與湯顯祖的這段「夢中之情,何必非真」的奇特故事,又在湯顯祖逝世後150年,被蔣士銓寫進了崑曲《臨川夢》中,讓人感受到中國戲曲中的豐沛靈感與浪漫。

第三個舞臺環節《舉世.定軍山》中,譚門第七代嫡孫譚正巖和《衣尚中國》主持人李思思一起穿梭光影間,帶著觀眾回憶中國京劇在歷史上的重要時刻。譚正巖講述了自己的先祖——「伶界大王」譚鑫培在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城時,仍在演出。聽到炮聲,在一片驚慌中,譚鑫培以豪氣的念白穩住了人群,那一刻,譚門的那身「黃靠甲」仿佛穿在了每個百姓身上,大家一起守護著千年的城池。

節目中,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孝曾還穿著祖父譚富英穿過的百年靠甲,重現了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中的經典形象。

戲裡戲外的講述,讓觀眾感受到方寸舞臺上的人間百態,那其中有道德倫理、家國情懷和人生際遇,無論年代如何變化,人們總會被其中的故事打動,這便是戲曲藝術的魅力。而那靠甲水袖也在大幕徐徐拉開的一刻,將中國之美璀璨綻放。

在匠心空間,《衣尚中國》請來了中國戲曲學院衣箱技術管理專業的老師、國內第一屆衣箱管理專業本科班的主課老師,張火丁的「大衣箱」周志強,他講解了戲服的穿戴講究、顏色意義、花紋款式。另一位嘉賓、奧斯卡「美術設計獎」得主葉錦添也講述了他對於東方美學的獨特思考。

在「創演空間」,設計師趙卉洲選取戲服元素和當代相結合,讓流傳千年的戲曲文化擁有了時尚的表達。

「大衣箱」教觀眾「見衣辯人」

中國戲曲藝術的一整套藝術程式,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而這套程式,不僅表現在唱、念、做、打之中,也表現在服飾、化妝之中。當觀眾關注著舞臺上的高光時刻,欣賞著「衣香鬢影」之時,卻不知道那幕後的付出與講究也是相當繁瑣,本期《衣尚中國》別具視角,在「匠心空間」請來了周志強老師揭秘戲曲的「衣箱制度」,讓觀眾又知曉了一個個「冷知識」。

中國戲曲完整的衣箱體系包括了服裝師、化妝師和造型師三個門類。「大衣箱」的工作就是同戲曲舞臺上那些精美的戲服打交道,是戲服與演員之間的紐帶和橋梁。熟知戲服門道的周志強以女孩的口紅色號來比喻不同顏色的戲服對應著角色的不同身份、性格,戲服加在角色身上的「人設」 非常嚴格,絕不能出錯,而觀眾也從周志強帶來的「黃、紅、綠、白、黑」的「上五色」蟒袍中,懂得了「見衣辯人」的玄機。

蟒袍之外,還有「靠」這個戲曲衣箱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服裝,靠旗來源於古代兩軍對壘時傳令官所拿的令旗,在戲曲舞臺上,前輩先賢非常巧妙地把靠旗背在演員身上,襯託演員在舞臺上的威風凜凜。男靠與女靠也是不同的,男靠的旗上繡龍,女靠的旗上繡鳳,而且女靠的下半部分綴滿了五彩飄帶,便於隨著旦角在舞臺上的身段動作而翩翩起舞,於巾幗不讓鬚眉之中顯現了內心的柔軟。

而「富貴衣」的亮相則在平淡中見驚奇,這件滿是補丁的黑衣服非比尋常,居然是大衣箱中的「頭一件」,富貴衣上濃縮著戲服的深厚底蘊,寓意否極泰來,體現了中華民族最樸素的向上精神以及對於美好生活的祝願,由此可見中國的「戲韻之美」,一針一線都體現著古人的智慧,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戲韻之美」彰顯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中國之美融會貫通,戲曲服飾也為其它的藝術形式提供了創作靈感。曾經在2001年憑藉《臥虎藏龍》拿下奧斯卡「最佳美術設計」獎的葉錦添,便在許多影視劇中融入了戲曲文化的氣息與創新,他尋找著中國精神的DNA,把中國傳統文化呈現在作品中,傳遞出藝術的力量。

作為「匠心空間」的訪談嘉賓,葉錦添認為戲服是「會講故事的全能藝術家」,而葉錦添探尋中式審美的起源,是從京劇名伶梅蘭芳一張劇照開始的,當他看到照片中古典戲曲裝扮的美人側面能夠流露出如此驚人的嫵媚時,便開始沉浸到中華傳統文化之中尋找精細的美感,把那種深邃的力量吸納到自己的設計中。

在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中,葉錦添借鑑戲曲經驗,通過色彩的調配來表達人物的喜怒哀樂,女主角孫儷的服裝或者活潑天真,或者華貴憂鬱,讓觀眾更好地融入情境;在《夜宴》中,他用紅與金的色系來訴說宮廷的黑暗華麗,用繁冗的長袍來寓意章子怡飾演的皇后所承載的壓力;在《臥虎藏龍》中,他給周潤發設計的服裝卻又極為簡約,真絲麻布的材質令演員衣襟飄動,在戲曲般的氣韻與留白中,呈現著東方美學的魅力。

《衣尚中國》闡述的是有根可循的美學理念,通過葉錦添對於傳統審美的鐘情,對於「新東方美學」的不斷升級,啟發人們去領悟如何讓美的傳統變成美的現實。

中國戲曲藝術是世界三大古典戲劇藝術中唯一延續至今的戲劇藝術形式,這古典的戲韻之美是中國人內心中的文化自信和來源,是守正創新的一份底氣和力量。

戲服是傳統,更是美學

戲服不只是傳統,更是一種取之不盡的美學。本期的《衣尚中國》公布的主題紋樣為蟒袍中常用的海水江崖紋樣。取自清代香色地翔鳳紋妝花緞袍,只見山石、海浪、雲角、波濤組成的圖案形似流動,卻亙古永恆。百年前的帝王以它來寓意江山,而今天,它則寓意中華服飾的千年演變,不僅將舞臺之美凝練綻放,更將歷史之美代代傳承。

而觀眾也可以通過屏幕上的二維碼進入衣尚中國的互動小程序,了解紋樣背後的故事,定製屬於自己的「戲韻之美」。

在創演空間,設計師趙卉洲通過這一期節目,將戲曲服裝衍生到當下的服飾中,讓觀眾感受到新的流行趨勢,比如,袍與中式小立領的混搭,把中國傳統的雲肩放在腰封上,包盤金繡腰帶配上刺繡的鞋子……美學元素的再創造讓人發現戲曲走入到了生活。創演舞臺上,舞者用現代戲曲舞蹈方式,將傳統與時尚勾連在一起,讓人感覺到韻味與典雅。

《衣尚中國》的審美解讀人範迪安認為,今天的設計師正在嘗試把傳統戲服中的符號色彩甚至工藝技巧摘取出來,用先鋒的設計理念將戲服的資源轉換為生活的服裝,這種探索值得鼓勵。無論是華彩至極還是淡雅簡約,從傳統戲服中轉換過來的生活服裝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接近藝術。

藝術升華為思考,方為藝術真諦所在。範迪安從美學角度揭示了「戲韻畫意」中蘊含的中華民族傳統的哲學觀念和審美觀。中國戲曲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表演藝術體系代表了東方藝術的輝煌,比照於古希臘的表演藝術體系全然不同,戲曲服裝的特殊性就在於它的美不在形而在意,其圖案紋樣具有象徵的含義,其材質工藝也堪稱美輪美奐,具有高於生活,又源於生活的藝術美感。

來源:北方網

編輯:周蒙

相關焦點

  • 京劇譚派傳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元壽先生去世,訃告不設靈堂
    京劇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國各地。清朝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 《衣尚中國》:千年戲韻之美,用卡薩帝「空氣洗」守護
    12月19日,央視綜藝頻道(CCTV-3)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第五期開播,通過探尋千年戲曲文化,傳承東方「戲韻之美」。千年戲曲文化,戲服一脈相承本期節目邀請了京劇譚派第七代嫡傳人譚正巖,為觀眾講述不同戲服對角色塑造的意義,解讀戲服承上載的美學元素與文化底蘊。現場還邀請知名戲曲演員、影視演員等,還原了《定軍山》《牡丹亭》等戲曲片段,再現經典角色與戲服之美。
  • 傅 謹:一戰成功《定軍山》
    左圖:譚派六代黃忠。右圖:京劇電影《定軍山》,譚正巖飾演黃忠(定妝照)。
  • 央視《衣尚中國》本周六粉墨登場,譚正巖、張萌、馬可邀您共賞「戲...
    中國戲曲宛若一位待字香閨的古典佳人,伴著唐風宋韻的高嘆低吟,沿著南戲、元雜劇的歷史軌跡一路蓮步輕移而來。12月19日本周六晚7點檔,《衣尚中國》第六期「戲韻之美」將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播出。張萌、馬可將在「譚門第七代傳人」譚正巖的帶領下,探尋唱念做打背後的濃墨重彩,揭秘隱藏在京劇衣箱裡的一顰一笑。
  • 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誕生在北京,1905年大觀樓首映萬人空巷
    >導演:任慶泰談電影《定軍山》,須從該片導演任慶泰的生平談起。京劇《定軍山》取材自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第70回和71回,講述三國時期蜀魏用兵的故事,譚鑫培飾演名將黃忠,該劇目是其代表作。知名京劇樂師陳彥衡是譚派藝術的忠實粉絲,他盛讚譚鑫培&34;。
  • 《衣尚中國》之「戲韻之美」:戲服,會講故事的全能藝術家
    唱念做打,巧目顧盼,水袖揮動,霓裳翻飛……中國的戲曲舞臺上,流淌著中華民族的風骨和風情,滋養著中國人的精神家園,第六期《衣尚中國》之「戲韻之美」便帶領人們遊曳於有聲有色的戲曲藝術舞臺上,探究戲服背後的人文精神、歷史變革,在戲服的意蘊中品讀中國文化的山高水長。
  • 【票友舞臺】幾可亂真 「譚派」崔英《烏盆記》
    崔英《烏盆記》-譚派傳人曾師從名票龐連元學餘派老生,後又學習譚派老生。由於酷愛加執著,在首屆國際京劇票友電視大獎賽中獲「銀龍獎」,並受到京劇名家厲慧良的親自指點,在第二、四屆「和平杯」中國京劇票友邀請賽中,均獲「優秀票友」榮譽稱號。2004年拜譚元壽為師,正式進入譚門。2005年下海進入重慶市京劇團,現為國家二級演員。
  • 《衣尚中國》之第六期演繹「戲韻之美」 戲服,會講故事的全能藝術家
    《衣尚中國》之「戲韻之美」在 「 歷史空間」、「匠心空間」、「創演空間」 三個時間維度進行擴展,從戲曲服飾的內涵與意義切入,讓觀眾感受到中國美學的強大張力。  本期的「歷史空間」環節,融匯了戲曲的起源與興盛,觀眾可以體會到宋元戲曲的質樸天然,崑曲的纏綿婉轉和京劇的慷慨醇厚。
  • 京劇電影《定軍山》重登大觀樓
    11月5日,由譚門第六代嫡傳人京劇表演藝術家譚孝曾及其子譚正巖主演的京劇電影《定軍山》重登大觀樓,標誌「首藝聯2020戲曲電影展映」惠民放映活動正式開啟大幕。在日前的影展啟動儀式上,評劇新(鳳霞)派傳人谷文月先生攜三位青年演員,演繹評劇《花為媒》選段「報花名」開啟整場活動。譚孝曾先生攜子譚正巖登臺,進行此次影展的首場導賞,為觀眾分享在拍攝《定軍山》時的幕後故事與經歷。
  • 《定軍山》重現中國電影起點 戲曲電影展映啟動
    1905年,京劇大師譚鑫培以《定軍山》一戲出現在大觀樓的銀幕上,宣告了中國電影的誕生。本年度的戲曲電影展映也重回中國電影誕生之地,放映由譚鑫培傳人譚門第六代京劇表演藝術家譚孝曾及其子譚正巖主演的京劇電影《定軍山》。
  • 斬殺夏侯淵:定軍山之戰地理推演
    漢中郡與沔陽縣的位置關係(《中國歷史地圖集》三國圖組局部)有人會說,那肯定是定軍山啊,這還有疑問嗎?是的,的確有史料說是定軍山。可是,這一問題涉及到的史料雖少,但其實並不簡單。夏侯淵死於何處,定軍山之戰的具體過程究竟如何進行,由於史料的內部矛盾顯得雲裡霧裡,眾說紛紜。
  • 諸葛亮為何要葬在定軍山,而不是成都?
    臨終前,諸葛亮留下一條遺囑:我死後,就埋在定軍山吧。成都有個武侯祠,最早是蜀漢昭烈帝劉備的昭烈廟。後來,「武侯祠堂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昭烈廟成了武侯祠。而諸葛亮遺體埋葬的地點,則在定軍山下。蜀漢國都是成都,諸葛亮的家小都在成都,他為何要把自己埋在漢中的定軍山下?這其中有很多故事。先說一個民間傳說。
  • 《衣尚中國》央視開播
    本報訊(記者劉桂芳)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打造的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昨晚在央視綜藝頻道(CCTV-3)播出。節目由央視主持人李思思擔綱製作人,以服裝為引子,以非遺為根,通過充滿科技感的舞臺與極致跨界大秀,力求挖掘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裡年輕、時尚的一面。
  • 寶藏綜藝《衣尚中國》,就決定是你了
    《衣尚中國》第二期「良緣之美」聚焦中國婚嫁,通過「歷史空間」「匠心空間」「創演空間」三個環節展現從古至今人們婚禮習俗的變遷。《衣尚中國》是一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的大型服飾文化節目,主持人李思思用一個「美」字,給這檔文化類綜藝定下基調。那麼,中國服飾到底美在哪裡,美從何來,是如何流經歷史傳承至今的?《衣尚中國》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 《衣尚中國》演繹戎裝「驍勇之美」,卡薩帝「空氣洗」以柔克剛
    11月21日,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裳中國》在央視綜藝頻道(CCTV-3)播出,第三期節目攜軍戎裝「驍勇之美」重磅回歸。 《衣尚中國》第三期上映, 軍戎裝展「驍勇之美」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豈曰無衣?與子同澤。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在本期《衣尚中國》「歷史空間」中,青年演員夏凡演繹「十三漢將」鐵血傳奇。
  • CCTV綜藝頻道《衣尚中國》展示中國服飾之美
    紅配綠才是古人的喜慶配色,看《衣尚中國》品婚服之美 先秦結婚是在黃昏,唐代的婚服是紅綠搭配,明代的鳳冠霞帔最讓人嚮往,「帔」與當今的紗巾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衣尚中國》之「良緣之美」讓人輕輕鬆鬆地「漲姿勢」,了解到婚俗的演變歷程,舉重若輕地帶領觀眾穿越古今,讀懂了婚服中蘊含的精神圖騰。
  • 《衣尚中國》高曉攀、滿舒克、夏凡同袍偕行共賞戎裝「驍勇之美」
    在關於美的歷史長河中,軍戎裝承載著我們崇敬英雄、渴望和平的集體記憶,同時又創造了獨特的驍勇個性之美。本周六(11月21日)晚7點檔,《衣尚中國》第三期「驍勇之美」將在央視綜藝頻道(CCTV-3)重磅播出。在節目中,高曉攀、滿舒克、夏凡將同數名軍戎裝愛好者、設計師一起,詮釋、講述、展現軍服戎裝中所蘊含的「驍勇精神」,發現歷經時代更迭而依舊熠熠生輝的「驍勇之美」。
  • 當今譚派掌門、《沙家浜》裡的「郭建光」譚元壽離世,享年92歲
    七代傳承的京劇譚派不僅是梨園傳奇,更是家風立身的當代典範。當今譚派掌門譚元壽更是如今京劇界輩分最高的藝術家之一,10月9日12時許,這位曾經在《沙家浜》中因郭建光一角紅遍大江南北的譚門第五代傳人在京離世,生命定格在92歲,梨園傳奇的故事也將由後輩續寫……因疫情防控需要,不設靈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