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謹:一戰成功《定軍山》

2021-02-13 人民日報文藝

左圖:譚派六代黃忠。
右圖:京劇電影《定軍山》,譚正巖飾演黃忠(定妝照)。

  100年前的1917年5月10日,京劇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伶界大王」譚鑫培離開人世,100年後的今天,由劉冰鑑執導的京劇電影《定軍山》拍攝完成,且正有如這部經典劇目的另一個名稱那樣「一戰成功」,取得很高的藝術成就,堪稱戲曲電影史上新的標誌性作品。

  譚鑫培在中國京劇發展歷程中有特殊的重要意義,他不僅因為在表演藝術領域無與倫比的成就而偉大,更是京劇成熟並走上巔峰的象徵性人物。而電影史家們通常認為,1905年豐泰照相館拍攝譚鑫培演出的《定軍山》片斷,是中國第一部電影,譚鑫培也可以說是中國第一位電影演員。可惜當年拍的這部影片放映後就失去了蹤跡,成為中國電影史無法彌補的遺憾。所以,今天我們重新拍攝京劇電影《定軍山》,既是向譚鑫培大師致敬,也是向中國電影歷史致敬。

  《定軍山》是京劇老生行的傳統經典劇目,此次拍攝的京劇電影《定軍山》,其內容按京劇行內的說法,是《定軍山》帶《陽平關》,其實本應算兩個折子戲,《定軍山》止於黃忠刀劈夏侯淵,電影的後半部是《陽平關》。電影由正處藝術上升期的青年演員譚正巖擔綱主演,他前扮黃忠後扮趙雲;其父譚孝曾大力襄助,扮演《陽平關》一折裡的黃忠,這樣的安排極具象徵意義。從譚鑫培的父輩譚志道隨漢班藝人進京始,譚門七代,代代相傳,這個家族的歷史就是一部活的京劇史,更是京劇藝術薪火相傳的形象表徵。今天,譚門的火炬傳到了譚孝曾和譚正巖手上,他們對經典劇目《定軍山》的精彩演繹,一招一式都完全承繼當年譚鑫培的表演路子,恰象徵著京劇在今天的時代,才有可能綻放新的活力。主演譚正巖在拍攝過程中明顯可見的進步、戲路的拓寬,以及為提攜晚輩而加盟扮演配角曹操的尚長榮精湛的表演,都帶給戲曲界和觀眾以驚喜。

  京劇電影《定軍山》不只是為了通過重拍讓人們再次在銀幕上見到這部電影,更是為當下社會樹立京劇傳承的新標杆,而電影盡一切努力再現京劇《定軍山》之舞臺魅力的清晰追求,體現了對以京劇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的禮敬,同時也為電影的成功奠定了堅實基礎。

  京劇電影《定軍山》始終把最大限度地再現京劇舞臺表演魅力的訴求置於首位,這樣的定位既給電影拍攝帶來了極大壓力,也為其「一戰成功」奠定了堅實基礎。從一百多年前的譚鑫培到今天的譚正巖,兩部京劇電影《定軍山》,如何平衡電影和戲曲之間藝術語言的衝突,是有追求的戲曲電影導演必須應對的考題。在純粹的舞臺紀錄片和完全電影化的戲曲片這兩個極端之間,我們看到了多種多樣的嘗試,而不同處理方式背後潛藏著的,是戲曲本位和電影本位的兩難。20世紀50年代,戲曲電影拍攝漸趨高潮,然而拍攝過程中戲曲演員和電影導演之間的分歧和爭論,卻也不少。爭論的焦點,無非是電影應該和可能在多大程度上保留戲曲特色,多有不願屈從戲曲表演美學的電影導演、攝像等等,覺得電影既是一門「新興」藝術,自然比傳統戲曲更高雅更「現代」,所以要按照自己的藝術邏輯改造和「提升」戲曲。基於這樣的思維拍攝戲曲電影,觀眾在電影裡也許仍然可以看到故事,卻減弱了戲曲的精彩。京劇電影《定軍山》的拍攝團隊則有另一種思路,他們希望把再現京劇藝術的魅力放置於首位。這部作品的成功以及令人讚嘆的精彩均源於此,我們看到在整部電影裡,京劇的節奏始終在引領電影鏡頭的節奏,演員表演以及與之融為一體的鑼鼓點的段落決定鏡頭的起止,而鏡頭的空間位移一直在服從於演員表演前提下轉換。尤其明顯的是,為了避免損害畫面的整體感和表演動作的連貫性,電影毅然捨棄了特寫等常用的手法,鏡頭的剪輯與切換也極為節制。京劇的敘事和電影的敘事在這裡得到了行雲流水般的有機結合。電影鏡頭表現能力始終為戲曲表演服務,是這部優秀戲曲電影在鏡頭語言運用方面最鮮明的特點。

  現代感與民族風兼具的美術設計,是京劇電影《定軍山》的另一大亮點。電影《定軍山》的拍攝場景安排,巧妙地化用了京劇舞臺的美學原理,在此基礎上加之以適度的變化,更好地突出了演員和表演。全劇幾乎沒有變化的大背景,如同傳統京劇舞臺上的守舊,一景到底;但是在色調上有大膽的改變,前所未有地運用了簡潔洗鍊的大幅黑白繪景。層巒疊起的寫意山水,具有墨分五色的層次感和立體感,為劇情的發展提供了最為簡約的提示,還極好地避免了戲曲電影中經常遇到的寫實景片與虛擬表演之間的衝突。從漢畫像中獲得靈感而設計的近景圖案和水墨畫風格的遠景互為奧援,最大限度地襯託出京劇演員色彩鮮豔的妝扮,尤其是黃忠以杏黃色為主調的蟒、靠和頭頂的彩球,在這一背景下更顯跳脫。設計師還創造性地整合了傳統京劇的舞臺形制,考慮到《定軍山》裡有不少武戲,演員的跌扑摔打必須在臺毯上完成,所以電影保留臺毯但變了顏色,使之與背景在色調上構成一個整體。這樣的美術設計不搶戲,不落套,在一定程度上還豐富了戲曲舞臺美術的表現手法,給予戲曲舞美設計許多啟發。

  《定軍山》是京劇,更是一部形式新穎的有分量的京劇電影。《定軍山》糅合戲曲與電影優長的拍攝思路,不僅給未來的戲曲電影拍攝提供了新模式,還對電影美學提出了新的挑戰,這與譚孝曾先生在整部電影拍攝過程中所起的靈魂作用是分不開的。它所展現的獨特的電影美學思想,必將極大地推動戲曲電影的發展,歷史也會記住這部具有開創性意義的傑作。

相關焦點

  • 諸葛亮為何要葬在定軍山,而不是成都?
    蜀漢丞相諸葛亮受先主託孤之重,北伐卻未成功。臨終前,諸葛亮留下一條遺囑:我死後,就埋在定軍山吧。成都有個武侯祠,最早是蜀漢昭烈帝劉備的昭烈廟。後來,「武侯祠堂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昭烈廟成了武侯祠。而諸葛亮遺體埋葬的地點,則在定軍山下。蜀漢國都是成都,諸葛亮的家小都在成都,他為何要把自己埋在漢中的定軍山下?這其中有很多故事。先說一個民間傳說。
  • 定軍山之戰,既奠定了蜀漢的根基,也成了它一生的桎梏
    一、定軍山之戰——打破曹劉對峙格局的關鍵一戰按常理來講,夏侯淵屯兵於定軍山走馬谷,與駐兵廣石的張郃互為犄角,是防守有利方,況且當時曹操也親率大軍坐鎮長安,一旦戰事失利可隨時派兵救援,但為何這一戰卻是以魏軍草草慘敗收場,其主將夏侯淵更落得身隕定軍山的結局呢?定軍山一戰,勝負得看兩個關鍵人物:法正、夏侯淵。
  • 斬殺夏侯淵:定軍山之戰地理推演
    網絡上流傳的各種關於定軍山之戰的故事,無非是從夏侯淵、張郃、劉備、黃忠等人的傳記中轉述過來,有的甚至直接引述、翻譯原文,至於定軍山之戰究竟怎麼打的,夏侯淵是死在定軍山下還是其他位置,實在需要細細地梳理一番。
  • 定軍山之戰,黃忠斬了曹軍主將夏侯淵,但首功卻不是他
    襄樊之戰,關羽水淹七軍,擊敗曹操麾下五子良將于禁,威震華夏。而在此之前,同樣是爆發於劉備集團和曹操集團之間的定軍山之戰,老將黃忠一戰揚名,將曹操手下八虎騎之一,徵西大將軍夏侯淵斬落馬下。建安二十四年,於漢中定軍山擊夏侯淵。
  • 在定軍山戰役中,夏侯淵作為指揮官前往修理鹿角,死於軍中
    據荊州公安劉備聽說,曹操已平定漢中,其兵鋒已達嘉陵江上遊及曲江一帶,一時間"成都地震,蜀日數十驚,守將雖斬,而不能定也"。見形勢不利,為避免腹背受敵,劉備迅速向孫權做出讓步,雙方約定以荊州劃入湖南為界。劉備與孫武和解後,急忙帶兵回江西,回到江州(今重慶),派黃權到三壩,一舉收復。
  • 定軍山之戰震撼人心一幕:13歲魏國小將亮劍戰死,讓黃忠黯然失色
    漢中戰役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劉備對陣夏侯淵、張郃,在定軍山之戰中大敗曹軍。第二階段是劉備對陣曹操,在漢水之戰中再次擊敗曹軍,圓滿取得了漢中戰役的勝利。定軍山之戰,是三國時代知名度最高的著名戰事。對陣的雙方,蜀漢方面是劉備、法正、黃忠,曹魏方面是大將夏侯淵、張郃。
  • 定軍山之戰,黃忠斬了夏侯淵,劉備為何一臉的不高興?原因很簡單
    建安二十四年,於漢中定軍山擊夏侯淵。淵眾甚精,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遷徵西將軍。在之前劉備的實力並不強大,之所以能夠成功的原因,很多人表示是劉備能夠團結人心,讓很多人都被他收買了。也正是因為這樣,蜀漢集團才慢慢發展起來。
  • 《定軍山》重現中國電影起點 戲曲電影展映啟動
    1905年,京劇大師譚鑫培以《定軍山》一戲出現在大觀樓的銀幕上,宣告了中國電影的誕生。本年度的戲曲電影展映也重回中國電影誕生之地,放映由譚鑫培傳人譚門第六代京劇表演藝術家譚孝曾及其子譚正巖主演的京劇電影《定軍山》。
  • 定軍山之戰:劉備和曹操巔峰對決,結果誰贏了?
    對於劉備大軍來說,曹操手下的大將夏侯淵爭奪漢中,但兩軍相持一年多,互有勝負。一年後,劉備再次率領大軍進攻曹軍。等到公元219年,在法正的建議下,劉備大軍和曹操大軍展開了定軍山之戰。一首先,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公元219年,在謀士法正的奇謀下,劉備率軍強渡沔水,直接進攻定軍山,佔據了定軍山有利的地形,曹軍夏侯淵部來爭,定軍山之戰就此打響。
  • 定軍山之戰震撼人心一幕:13歲魏國小將亮劍戰死讓黃忠黯然失色
    三國時期,蜀國和魏國為了爭奪漢中地而發生了著名的定軍山大戰,蜀將黃忠用傲兵之計,襲殺了魏國的徵西將軍夏侯淵於定軍山下,大敗曹魏。因為這一仗劉備在漢中稱王,魏、蜀、吳三國接連稱帝、稱王,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 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誕生在北京,1905年大觀樓首映萬人空巷
    >導演:任慶泰談電影《定軍山》,須從該片導演任慶泰的生平談起。任慶泰力邀京劇名家譚鑫培在大觀樓戲園做商業演出,還請他為豐泰照相館拍照做宣傳,後在任慶泰的盛情邀請下,譚鑫培主演了京劇電影《定軍山》。由此可見,《定軍山》的拍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段時間內的經常性行為,經歷了多次拍攝。
  • 盤點三國名將七大封神之戰,一戰定乾坤!
    看到關羽率兵攻打樊城。呂蒙上書孫權說:「關羽攻打樊城而留下很多守兵,必定是害怕我襲擊他後方的緣故。劉備駐於定軍山,夏侯淵率軍抵抗。馬謖在街亭不聽王平勸告選擇登上南山據守而非佔據山下的城鎮。張郃到後,包圍山上,又斷絕山上馬謖軍的水源,並且大舉進擊,大破馬謖軍,士卒四散,潰不成軍。馬謖失守街亭後,諸葛亮失去重要據點,無法再戰,於是遷西縣一千多戶撤回漢中。張郃本來也是名將,但是經過街亭之戰後,名聲更是到達頂峰。
  • 太極拳申遺成功,南通「拳友」軍山練拳慶祝
    從此處遠眺,狼山、劍山、馬鞍山、黃泥山層巒疊嶂、山色如黛,江面煙波浩渺,水天一色,令人心神蕩漾。 當日,南通「華夏國術文化傳播」團隊的太極拳愛好者們自發來到軍山練拳,慶祝「太極拳」項目申遺成功 。他們分別在軍山腳下、望江臺、山頂練習陳式太極拳家傳功夫架和陳式太極拳小架。「太極申遺成功,太極功夫從陳家溝走向世界,給我們極大鼓舞。」
  • 京劇電影《定軍山》重登大觀樓
    11月5日,由譚門第六代嫡傳人京劇表演藝術家譚孝曾及其子譚正巖主演的京劇電影《定軍山》重登大觀樓,標誌「首藝聯2020戲曲電影展映」惠民放映活動正式開啟大幕。
  • 諸葛亮北伐途中病逝,葬於定軍山,為何千年來他的墓沒被人盜過?
    三國是中國古代非常精彩的一段歷史時期,其中有過許許多多知名的傑出人物,每一個人身上都有著專屬於自己的個人特質,都能夠成功打動很多人的心,以至於幾乎每一個三國人物,都有著自己的很多粉絲,不過粉絲最多的顯然還是諸葛亮。
  • 定軍山下,漢江之濱,神機妙算的臥龍先生,就長眠於此
    武侯墓,位於漢中勉縣定軍山下,沔水河畔,向北是天蕩山,向西是大巴山。這裡氣候怡人,四季常青,是「天府之國」四川的咽喉要塞。公元234年,渭水河畔,秋風蕭瑟,一代名臣諸葛孔明病逝五丈原。蜀軍遵照丞相遺命,薄葬於定軍山下,後主劉禪追諡諸葛亮為忠武侯,其墓故稱「武侯墓」。
  • 鏖戰獨樹鎮——紅二十五軍生死攸關的一戰
    原標題:紅二十五軍生死攸關的一戰 南陽市方城縣獨樹鎮東北6.5公裡處,有一道自伏牛山東麓向南延伸的土崗,許(昌)南(陽)公路自崗中央橫穿而過,將其攔腰截為兩段。崗東緊鄰硯河,地勢陡峭,並伴有多條自然形成的深溝;崗西連著一片平原,坡度平緩,自上而下自然傾斜。這個山崗便是七裡崗,1934年,著名的紅二十五軍獨樹鎮戰鬥就發生在這裡。
  • 定軍山之戰,劉備為何不帶龍精虎猛的馬超?卻帶上滿頭白髮的黃忠
    劉備出人意料地帶上黃忠參戰,並在219年的定軍山之戰中大獲全勝。按常理而言,馬超當時43歲,年富力強,正在當打之年,又是身經百戰的虎將,劉備應該首選馬超才對。但劉備卻偏偏帶了白髮滿頭的老將黃忠。黃忠的出生年齡在《三國志》中未記載,但220年,劉備封關羽為前將軍,黃忠為後將軍,自視甚高的關羽羞於與黃忠並駕齊驅,說過一句話「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
  • 三國演義 | 詳解定軍山之戰,曹操為何撤出漢中?
    就劉備來說,一是擔心強渡漢水會被對張郃半渡而擊;二是知道曹操的援軍將至,遂索性不再北攻,退回定軍山一線,把注意力放在加固防禦工事上。劉備與曹操交戰多年,深知野戰自己不是曹操的對手。如今自己要做的就是依山據險,拒不出戰。與此相對應的是,佔據北方中原地區的曹操,則在漢中之戰中總共投入了10多萬的兵馬。由此,在兵力上,曹操是佔據非常明顯的優勢。
  • 譚派傳人作客《衣尚中國》 豪氣再現《定軍山》
    第三個舞臺環節《舉世.定軍山》中,譚門第七代嫡孫譚正巖和《衣尚中國》主持人李思思一起穿梭光影間,帶著觀眾回憶中國京劇在歷史上的重要時刻。譚正巖講述了自己的先祖——「伶界大王」譚鑫培在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城時,仍在演出。聽到炮聲,在一片驚慌中,譚鑫培以豪氣的念白穩住了人群,那一刻,譚門的那身「黃靠甲」仿佛穿在了每個百姓身上,大家一起守護著千年的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