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英《烏盆記》
-
譚派傳人——崔英
天津人,票友出身。1970年開始對京劇演唱產生興趣,並經常參加業餘京劇活動。曾師從名票龐連元學餘派老生,後又學習譚派老生。由於酷愛加執著,在首屆國際京劇票友電視大獎賽中獲「銀龍獎」,並受到京劇名家厲慧良的親自指點,在第二、四屆「和平杯」中國京劇票友邀請賽中,均獲「優秀票友」榮譽稱號。
2004年拜譚元壽為師,正式進入譚門。
2005年下海進入重慶市京劇團,現為國家二級演員。
擅演劇目有:《空城計》、《秦瓊賣馬》、《洪羊洞》、《桑園會》、《定軍山》、《南陽關》、《鍘美案》、《斷密澗》、《龍鳳呈祥》、《摘纓會》、《珠砂痣》、《將相和》、《捉放曹》、《碑亭》等劇目。
************************************************
聽了崔英在央視《名段欣賞》中的四段唱非常興奮。這才是京劇老生的主流唱法。脆亮瀟灑,自然流暢,高低自如。它終於打破了目前壟斷京劇舞臺的老氣橫秋的唱法,難怪讓人覺得耳目一新。衷心祝願崔英有更多的錄音問世,在繼承譚派藝術的探索中取得更大的成績。
《硃砂痣》這段唱,這次在《名段欣賞》中的表演,已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更接近了譚富英先生晚期的那種舒展恬靜、高雅清新的二黃慢板演唱風格。讓人聽了非常舒服(崔英也用「非常舒服」來形容他聽了譚先生演唱的感受)。行腔吐字幾乎無可挑剔。
《賣馬》一段,也很出色。在「黃驃馬」的「馬」字拖腔的處理上,借鑑了譚鑫培先生的唱法,顯得更悲涼。這與叫板中的「馬」字下滑處理相互配合,充分表現了秦瓊的落魄處境。
《問樵鬧府》一段唱得瀟灑流暢,英氣勃勃。「到今日飲酒」的「飲」字拖腔中的高音,用頭腔共鳴,非常難得。
作為節目大軸的,是《摘纓會》 中的「勸梓童」一段。唱得太好了!這大段唱,基本上是效仿譚先生1950年的錄音,比譚先生1956年的錄音(音配像)多出幾句唱詞。其中「命梓童與孤王賜過了瓊漿」的「賜過了瓊漿」一句用高腔,唱得非常瀟灑流暢,氣度不凡,乃至於勝過譚先生1950年錄音中的低腔(1956年錄音中無此句)。可以說是這段唱的點睛之筆。、、、、、、
總之,崔英的這四段唱,是當前難得的譚派佳作。讓像本人這樣的譚派愛好者過足了癮。也讓我們翹首企盼,盼望崔英有更多的音像問世,上演更多的譚派劇目,以飽聽(觀)眾之耳(眼)福。
內容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