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盆記》中一句唱詞的訂正

2021-03-01 早安京劇

《早安京劇》系列公眾號,全天候陪您賞玩京劇……

長按二維碼,即可購買

【本文由撕邊一鑼於2005年2月22日在〖中國京劇論壇〗發表】 

上海音像公司出版的楊寶森1957年1月在上海演出《烏盆記》的實況錄音磁帶(王菊珍編輯)中,劉世昌出場時的兩句「西皮搖板」,按磁帶所附的唱詞是:「一路美景觀不盡,人投旅店鳥入林」。在其它一些資料如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楊寶森唱腔選集》(許錦文編著記譜)的相關曲譜中、《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此劇的字幕和最近由學林出版社出版的《京劇大戲考》(柴俊為主編)中,這兩句詞都與上海音像公司磁帶所附唱詞相同。   

然而,仔細審聽錄音,後一句 「人投旅店鳥入林」的「入」字讀音與 楊寶森先生的實際讀音並不相符—— 「入」字本音為 r u,「上口」讀音為 r ü,而楊先生實際唱的卻是 l ü e ,與「入」字的本音和「上口字」讀音都相去甚遠!

   眾所周知,京劇大師楊寶森先生是非常講究字音的,因此一般不應懷疑讀音的錯誤,首先需要懷疑的是唱詞記錄是否有誤。從錄音顯示的實際讀音推斷「鳥入林」的「入」似應改為為「掠」才與楊先生的讀音相吻合;從字義來看,「鳥掠林」也比「鳥入林」更為恰當,更富有詩意。

   作為一個旁證,在《孟小冬說戲錄音》中此字讀音為 l ü o,這恰恰是「掠」字「上口」的讀音,可見餘派的唱詞本來就是「人投旅店鳥掠林」,楊先生是宗餘的,一般都遵從餘詞,只是他的「掠」字沒有「上口」,所以讀成 l ü e 。

   綜上所述,可以肯定:楊寶森《烏盆記》錄音中劉世昌出場時的兩句「西皮搖板」應該是「一路美景觀不盡,人投旅店鳥掠林」。不知是誰最先把「鳥掠林」誤記成「鳥入林」,然後以訛傳訛,人云亦云,各資料竟都以「鳥入林」為真了!

   最令人遺憾的是新近出版的《京劇大戲考》,封面赫然承諾「所錄唱詞均根據錄音資料校核」,但上述唱詞的錯誤顯然是未經審聽就相信了現成文字資料,或是審聽者辨字能力欠缺所致。今後錄音資料的校核,還是希望請稱職的語音工作者真正聽聽錄音,切實把好關,對沿用已久的訛傳之字加以訂正。聽字辨音,以正視聽——這樣編出的《大戲考》之類工具書,才是造福後代、功德無量的。

相關焦點

  • 京劇《烏盆記》老丈-楊寶森(音配像附帶唱詞注音)
    提示:點擊上方"明亮的天空"↑免費訂閱尖團字上口字標註的唱詞
  • 【票友舞臺】幾可亂真 「譚派」崔英《烏盆記》
    崔英《烏盆記》-
  • 戲曲《烏盆記》視頻賞析,百聽不厭
    王珮瑜、馬志明《烏盆記》,少馬爺可真逗!餘派大家陳志清MV版《烏盆記》老丈不必膽怕驚,韻味十分純正古典名著《三俠五義》第五回烏盆訴苦別古鳴冤的片段,主要講述包公到定遠縣赴任破獲的一起貪財行兇命案,被後人演繹成經典京劇劇目,烏盆記,一名《奇冤報》,又名《定遠縣》。由馬派相聲嫡傳馬志明與餘派京劇傳人、有著「梨園小冬皇」之稱的京劇名家王佩瑜,共同演繹一出全本傳統經典京劇《烏盆記》。
  • 【往事】雪夜禁戲《烏盆記》(內附視頻)
    更別致的是,在壓軸大戲《烏盆記》前安排了馬志明、黃族民合說的對口相聲《對春聯》、《猜戲》和單田芳的評書《烏盆記》。    馬騫認為,相聲、評書、京劇同臺演出,從某個角度來說很「新」,但換個角度看一點也不新。馬志明的相聲是傳統相聲,「不能動的」,單田芳的評書是傳統評書,「也不能動」,全本京劇《烏盆記》從內容到表演方式都跟1949年前一致,沒有所謂的革新。
  • 《雷雨》與《烏盆記》 兩部悲劇,不同命運
    >
  • 流派展演丨京劇《打漁殺家》《烏盆記》即將上演!
    白智鑫蕭桂英  ………  索明芳教師爺  ………  包 巖倪 榮  ………  於 帥李 俊  ………  于欣澤丁 郎  ………  趙世康葛先生  ………  張 楠丁員外  ………  張超凡鼓  師:趙佳佳琴  師:易小龍舞臺監督:魏學雷京劇《烏盆記
  • 一霎時把七情俱已味盡--京劇中那些動人心魄的唱詞
    它是土生土長的民間文學,大多由班社藝人們創排而成,這些藝人自幼接受京劇功法訓練,卻沒受過多少正規文化教育,許多人連字都不識,學戲排戲,全憑口傳身授,不能訴之於筆墨。於是原汁原味的骨子老戲中,充滿了目不忍睹的大白話如: 含悲忍淚草詔寫,手提羊毫寫根苗上寫曉諭眾卿曉,各路諸侯聽根苗——《逍遙津》 勉強湊轍押韻的病句如: 老丈不必膽怕驚,我有言來你是聽——《烏盆記》懷中取出銀一錠,將銀放在地平川——《武家坡》
  • 《沙橋棧別》提龍筆寫牒文大唐國號-張克(附帶唱詞注音)
    提示:點擊上方"明亮的天空"↑免費訂閱尖團字上口字標註唱詞
  • 《紅樓夢》中《葬花吟》是洪升所作崑曲《石頭記》中的一段唱詞
    《葬花吟》是洪升所作崑曲《石頭記》中的一段唱詞《紅樓夢》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飛燕泣殘紅』故事中的『黛玉葬花』情節:賈寶玉到那日同黛玉葬桃花的的『葬花冢』處來,『……各色落花,錦重重的落了一地(批1)……將到花冢,猶未轉過山坡,聽到山坡那邊有嗚咽之聲,一行數落著,哭的好不傷感(批2)…… 聽到她哭道是:(批3)』小說正文中,僅這短短的幾句描述,便有多於正文的八條
  • 略談言慧珠修改《太真外傳》南梆子唱詞
    言慧珠改梅先生唱詞唱腔還有個故事,據說有老戲迷找到她,指責說:你為什麼亂改梅先生的唱腔唱詞?,言忙賠笑臉說,您們別生氣,我的那個不能算數,您若聽,還得聽我老師的,以他老人家的唱做為標準。下面我們列出梅蘭芳先生演唱的這段唱詞,其他梅派傳人也基本上都按照這個唱詞演唱的:(南梆子)唐天子你需要洗耳敬聽。這就是霓裳曲第一新聲。
  • 「三腔」的演唱內容與唱詞類別有哪些?
    根據演唱的內容和演唱的表達方式,大致可分為正詞、固定(含「標誌」)唱詞、主要唱詞、次要唱詞4種類型。現以套曲中的唱詞,依據腔體結構:拘腔(含抖庫或四六句)→→曲子(亦稱正曲)→落腔(含款白話)的運行程序。固定唱詞指在拘腔段落後半部分「抖庫「四六句」中,由領唱者一氣呵成,或由領唱者與歌手之間進行對唱部分的唱詞以及在「塞腔」中的些固定方言短語唱詞。
  • 關於少數民族電影的句子|依烏
    不論泥濘還是坦途即使溪水或者滾石每一個動作都是把心再次掏出我喜歡她在河邊淺草上的舞蹈像一個小小的音符自由的活潑的跳著跳著扎扎像一首童謠那麼乾淨的扎扎正一步一步走在朝聖的路上成為扎西措姆成為美人中的美人在圈門之外我們想像一整夜的羊群和每一根羊毛甚至每一顆羊糞和它們的草場一個放羊的人沒有更多的話要說我們總在夜裡支起耳朵聽風來的方向和狼的眼睛與此同時狼群和黑夜也將我們一一想像然後趁著酒杯和咳嗽從暗地裡伸出右手給我們的左耳一記響亮的耳光
  • 唱詞說不好,要你「么不到臺」
    ——川劇《射鵰記》方言典故 唱詞說不好,要你「么不到臺」   做為川劇表演藝術的重要組成,臉譜因為其精湛的「變臉」技藝被全世界的人所熟知並熱愛。「『變臉』固然精彩,不過川劇的美還體現在它獨特的四川話的唱詞裡面,因為它能充分地反映我們的地方文化。」
  • 《龍鳳呈祥》昔日裡梁鴻配孟光-李維康(附帶唱詞注音)
    提示:點擊上方"明亮的天空"↑免費訂閱尖團字上口字標註唱詞
  • 由於小室圭先生的要求 富士電視臺TBS的節目訂正「欠債」報導
    據日媒《周刊文春》報導,就與秋筱宮家的長女·真子(28歲)的結婚問題一直處於膠著狀態的小室圭(28歲)抗議多個電視節目的播出內容,並讓其進行道歉和訂正。去年12月,各民營電視臺相繼修改了與小室有關的廣播內容。
  • 「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的唱詞出自汪曾祺之手
    《沙家浜》中《智鬥》唱詞廣為大眾熟悉,可是,當問起該唱詞的作者,大家卻知道的不多,更難與汪曾祺聯繫起來。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作家、戲劇家。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畢業考入江陰縣南菁中學讀高中。1939年夏,從上海經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願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
  • 黑龍江東寧將一疑似病例訂正為確診
    12月16日,黑龍江省東寧市於報告的疑似病例王某某(東寧市確診病例2王某某丈夫)於12月20日在綏芬河市人民醫院訂正為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普通型)。東寧市客運站(排隊採核酸)12月12日-12月15日,作為確診病例的密接者在集中隔離點隔離12月15日-12月20日,因核酸檢測陰性、血清抗體IgM呈陽性、CT顯示雙肺胸膜下多發磨玻璃影,有流行病史,作為疑似病例由負壓救護車轉運至綏芬河市人民醫院進行醫學觀察12月20日,核酸檢測呈陽性,訂正為確診病例
  • 烏就是烏,井就是井 ——也說「金烏」與「金井」
    如把這裡的「烏」解釋成「金烏」便通暢無疑了。金烏,又稱作「三足烏」,這是吉祥物的原型。古代神話中,有后羿射日的傳說,而后羿所射的「日」,據史料記載,指的就是三足烏。張繼的詩句本意是說:月亮落下,太陽初升,天色已經大白了。(「霜」字在古漢語中有指白色的意思。)結合這種解釋,再去理解張繼的全詩,便迎刃而解了。
  • 《空城計-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唱詞一說
    但對唱詞卻滾瓜爛熟,死記於心,縱有一時忘詞錯字,事後肯定會更改過來,按師父教的來演示。觀眾戲迷也不會拿錯詞當典範吹捧至今。故而斷然不會是譚鑫培一時疏忽,而是原本就是這樣唱的。譚鑫培一代宗師不會疏忽,更不會改詞,也不能改詞。譚老闆這樣唱,戲迷認可。京戲原本就是來看角演、聽角唱。不是來聽故事,更不會來做唱詞評判家。如是來聽故事,就會起鬨,大聲呼叫:我聽了兩百年啦!是空城,司馬懿殺進去!殺!
  • 泉溪野蔬:烏蘞莓
    晚餐時,半盆野蔬上了桌,都是嫩芽尖,細細長長,曲曲彎彎。因為量不多,我也僅僅品嘗個囫圇而已,但他把這種野蔬說得很神奇,倒是激起了我拍照識草的情趣來。後來我在泉溪書房背後堤埂上拍照識草,第一個認識的是烏蘞莓,俗稱母豬藤、紅母豬藤、五爪龍、五葉藤、五龍草等等。這種烏蘞莓,在我老家到處瘋長。百度識圖後,知道它全草入藥,於是先試著燉水喝,有股草的氣味,但不難下咽。